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觀後感/列表

38集戰爭題材電視劇《三八線》感人觀後感

導語:電視劇《三八線》講述的是1950年鴨綠江上的漁民遭美軍戰鬥機轟炸後,村裡兩個小夥子參加志願軍奔赴朝鮮、保家衛國的故事。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優秀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38集戰爭題材電視劇《三八線》感人觀後感

  戰爭劇《三八線》觀後感1:

張國強主演的電視劇《三八線》剛剛在北京衛視收官。作為國內首部正面描寫抗美援朝戰爭的電視劇,該劇著力刻畫了一群為保家衛國拋頭顱、灑熱血的“最可愛的人”,張國強飾演的李長順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46歲的張國強出演二十幾歲的新兵,讓觀眾覺得不適應。近日,張國強做客《京華茶館》時迴應,這種年齡差距也給自己帶來困擾,“挑戰挺大的。年齡上會有劣勢,但在表演上有對角色強大的塑造力和掌控力,這是年輕演員不具備的。”

  三八線

  被英雄事蹟感動

《士兵突擊》裡那個剛強好勝的七連長高城讓張國強被萬千觀眾記住。之後,他又憑藉《我的團長我的團》裡的“東北兵”張迷龍、《我的兄弟叫順溜》裡的司令員陳大雷,向觀眾呈現了一個個性格不同卻充滿魅力的軍人形象,“硬漢”氣質深入人心。

張國強在《三八線》中將自己這種表演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既展示了一個草根小人物的衝動魯莽,又詮釋出一個志願軍戰士的成熟冷靜。他透露,剛接到這部戲的邀約時正處在調整期,不打算接戲,就以自己年齡感偏大拒絕了。但其實他內心對那段歷史特別感興趣,“剛拒絕完人家我就開始在百度上搜尋資料,視訊、圖片什麼的。這些軍人中每一個英雄的事蹟、所展現的那種勇氣和力量是特別震撼的,讓你起雞皮疙瘩,讓你感動得眼淚嘩嘩往下流。尤其是看到戰士被凍死時還保持著戰鬥姿勢這段歷史時,我嚎啕大哭。”

據張國強介紹,李長順身上綜合了張桃芳等幾位志願軍戰士的.真實事蹟。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他查閱了大量資料,“看了很多回憶錄,寫的戰場真實狀況是什麼樣。看視訊、圖片,然後去搜尋他們的服裝、他們的狀態、裝備。”

作為一部戰爭戲,《三八線》中最不缺的就是衝鋒、射擊、拼刺刀甚至肉搏的場景。張國強坦言,這些給了自己很多體力上的考驗,“真跑不動,跑著喘得厲害”,但是他堅持不用替身,拍攝中也因太拼而不慎受傷,導致膝蓋“直到現在蹲下還是撕裂般的疼”,鼻子也“被削掉一塊肉”。即使常常受傷,他也一如既往地堅守著作為演員的那份執著,“做專業演員要有那個勁兒”。

  表演

  正派專業戶的反派情結

張國強出身梨園世家,做過主持人,唱過歌,還演過小品,在跨足影視劇之前是一名話劇演員。已經十幾年沒有演過話劇了,他很希望能夠回到舞臺上再次體驗不用喊停的表演,更笑言自己是個“人來瘋”,“只要一上舞臺就特別興奮,一喊三二一開始,馬上進入狀態,渾身的肌肉都會參與進去。”多種藝術門類的雜糅,讓他在角色塑造上更加揮灑自如。無論是以《士兵突擊》為代表的軍旅劇裡的錚錚男兒,還是最近幾年在《王海濤今年四十一》《推拿》等都市劇裡的那些普通小人物,張國強可以稱得上是正派專業戶,他卻認為自己飾演的這些角色身上“都稍稍帶一點邪的東西”。所以,當問及張國強最想演哪一類角色時,他毫不猶豫地說想演反派,“一個不一樣的反派”。

在張國強看來,現在有些影視作品把反派角色完全臉譜化了,“或者講個小黑段子,或者像哈巴狗一樣,全是這種演法,不是從人出發,而是從怪物出發”。他心中最完美的反派是昆汀《無恥混蛋》裡的德國軍官漢斯,“他把德國軍官那種反派的智慧表現得淋漓盡致,讓所有人看完之後感覺毛骨悚然。我喜歡這種型別的,首先他是個正常人,並沒有因為是反派、是特務,就必須得戴個小禮帽,弓著小腰,留個小鬍子,這樣的戲我真受不了。”他透露自己有可能在電視劇《金山》中出演一個華人黑幫頭目,終於有機會可以圓一個反派夢。

張國強目前正在拍攝一部新劇《股份農民》,將目光聚焦到中國當下的農民生活與農業發展,還有一部與王大治合作的電影《非常同夥》。繁忙的工作常常讓他覺得力不從心,他渴望在每次拍完戲後可以給自己放一個假,“到沒人的地方一個人待著,一個星期或十天,完全放空,但這可能對我來說是個奢望。”

  公益

  十年低調公益路

張國強有兩個孩子,對自己兒女的愛也讓張國強更加關注那些沒錢看病的孩子,他微博中80%到90%的內容都與這些有關。雖然網路上充斥著許多打著慈善幌子的詐騙資訊,張國強卻從沒考慮過會不會上當。他說做慈善只是自己單純的想法,“萬一是真的呢?救了別人,哪怕只是延緩了一兩天的生命,也是很有功德的一個事情”。

從拍攝《士兵突擊》成名後,十年來,張國強一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當時扶危濟困的諾言,至今已捐款一百餘萬元。他覺得做慈善不是宣傳,必須“是一個長久的事兒”。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無奈,“我的能力真的有限,幫不了那麼多,只能有選擇地幫。”

除了不間斷的慈善捐款,張國強還同時擔任幾個城市的形象大使、消防大使、食品藥品安全形象大使。對於公益,他參與得越多,態度就越謙遜,“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好人很重要。不管對家人、朋友,還是外界,對一切人和事物都保持好心態特別不容易,我沒有做到那麼好,但我還在努力,一直很努力。”

  家人

  感謝妻子為家庭付出

張國強透露,自己的妻子王曉男是個演員,會一邊看劇一邊給他挑毛病:“她說我跟曹曦文談戀愛那場戲我演得太成熟了,說我演得好像可會搞物件了。我媳婦跟我說完之後,我特別不好意思。不過她說從第三四集開始就漸入佳境了,很多地方她都流淚了。”

都說爸爸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不過張國強演英雄,孩子卻拒絕看。張國強笑言:“我的孩子拒絕看《三八線》,尤其是一到我跟曹曦文在一起、看見我打仗、看見我被別人打、我哭,這些都不看,結果這個戲整個都沒看。爸爸在他們心目中什麼都是好的,這一點讓我特別感動。”

說到育兒,張國強透露,孩子長得像自己,性格也隨自己,比較活躍,“這是我特別開心的,我就怕孩子沉默寡言、蔫蔫的那種性格。我覺得孩子快樂一點比較好。”張國強透露兒子現在正處於叛逆期,就像每一位父親對待青春期的兒子一樣,他會無奈抓狂,會束手無策。但是對孩子的教育,他一直秉持快樂原則,希望孩子們能健康成長。讓他自豪的是,兒子一直以他為傲,雖然獨自在外求學,卻把自己的學習、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

張國強坦言特別感謝媳婦,為了家庭放棄了事業,“她做出的犧牲很大,就在家帶孩子。她本來是演員,當初學的表演,突然不去演話劇,不去演影視劇,也會很孤獨。她做什麼事也都很認真,看孩子盡心盡力的,我很感謝她。所有演員都面臨入戲太深的問題。我拍完戲後特別想一個人到沒有人的地方待著,我太太給我這樣的空間,但有的時候我覺得有陪伴家人的責任。”  


  戰爭劇《三八線》觀後感2:

《三八線》第十九集,戰俘營裡,黑人俘虜埃爾文給白人軍官打飯,自己的新靴子被強搶,還要給別人擦靴子,晚上睡覺不能與白人睡在一起只能睡在地上……面對白人的欺凌,這個身高馬大、身體強壯的黑人卻一點兒反抗的意願都沒有,如果敢於反抗的話,那幾個白人其實很難制服他。

護士常芳發現了埃爾文受欺負,想幫助他,埃爾文卻連說都不敢說。常芳向護士長和院長做了彙報,護士長和院長也找到埃爾文了解情況,並鼓勵他,一定幫助他。但是埃爾文還是不敢說,反而一再說自己很好,沒有被欺負。在埃爾文的內心,白人是優越的,是上等人,自己被壓迫是應該的。當然,他自己不認為這是壓迫。

我們中國人自古就有強烈的反抗精神,面對壓迫不屈不撓。一個人面對壓迫之所以產生反抗的意願,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應該與對方是平等的,對自己的壓迫是不合理的,我們自古就有這股勁兒,中國人因此是最講究平等的。至少從陳勝吳廣起,中國人就不相信王侯將相是天生的。

西方白人高喊著平等,他們卻不願意把平等權利分享給所有人,這個所謂的平等只是他們白人間的,甚至只是他們白人貴族間的,與有色人種和奴隸無關。然而,我們中國人則不然,我們的傳統文化幾千年來並不歧視別人,不管是南蠻、北韃、東夷、西狄,只要讀聖賢書,他就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只要他願意與我們和諧相處,我們就一定能夠與他成為好朋友、好鄰居。

幾百年來,西方殖民者面對非洲和美洲人民,有極強的文化優越感,於是他們創造出了一系列理論,說什麼劣等文化就要受到先進文化的欺凌,這就是弱肉強食,他們在屠殺非洲黑人和美洲印第安人時,並不認為自己是野蠻的,反而自認是解放他們。這些西方白人用種族優越論灌輸那些“劣等人”,這些“劣等人”久而久之祖祖輩輩接受了這種思想。於是,“高等種族”的人可以世世代代壓迫、剝削這些“劣等人”。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非洲和美洲的“劣等民族”像是突然覺醒了一般,終於開始反抗西方白人的壓迫和統治了。我不知道這個“突然覺醒”是受什麼啟發,是不是與新中國有關係。

有反抗精神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才是富於變革的,因而才是最進步的。

可笑一些中國人,面對西方白人的洗腦,居然也接受了西方白人優越論,西方白人放個屁都是香的,中國人怎麼做都是錯的,中國傳統文化就是醬缸。我年輕時就曾相信過這種謬論,也曾經是柏楊的忠實擁躉,也曾經崇拜過《河殤》,現在想來,年少輕狂,實在可笑!然而,是誰讓年輕人自願接受西方白人的思想統治的?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人離埃爾文的思想不是越來越遠了,而是越來越近了。一個叫“中華義勇軍作戰部”的網友6月6日晚上法國這樣一條微博:“【親美地理書?】今天孩子看《三八線》,看到美國黑人俘虜,說黑人是移民到美國的。我吃了一驚,一問才知道是地理書上說的。一看教材,完全掩蓋了歐洲白人販賣黑奴和殺戮印第安人搶奪土地的事實。西奴連地理書都不放過啊!教育部各位大人,你們就是這麼審定教材的? 放過孩子吧!”

  【劇情簡介】:

故事講述了1950年鴨綠江上的漁民遭美軍戰鬥機轟炸後,村子裡的年輕人蔘加志願軍 奔赴朝鮮,投入保家衛國的戰役。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與敵人展開了殊死較量,歷經數次浴血的戰役之後,漁村青年完成了從衝動的年輕人到智慧果敢的愛國戰士的轉變;與此同時,經過幾輪戰略戰術調整,中國志願軍在戰場上逐漸掌握主動,國際輿論支援和關注;在最後的上甘嶺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以生命代價贏得了最後的勝利以及停戰協議後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