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觀後感/列表

觀看電影我們手拉手的觀後感大全

第1篇觀我們手拉手有感

觀看電影我們手拉手的觀後感大全

放假前夕,學校組織觀看一部 獲得“華表獎”的電影——《我們手拉手》。看完後,我深有感觸。依山傍水的井岡山霞溪中學,有一對名叫徐伶、徐俐的孿生姐妹,自打學校與深圳市實驗中學結成手拉手學校之後,徐伶、徐俐便與深圳市實驗中學的譚慧成了朋友。一天譚慧來信告訴姐妹倆,她們學校要組織到井岡山的活動,姐妹倆得知訊息後十分高興。可是,在這個時候,因為家貧,姐姐徐伶輟學了。譚慧來到井岡山之後,姐妹倆沒有告訴譚慧輟學的事情,但是,幾天的接觸,譚慧最終還是知道了徐伶輟學的事情。於是,譚慧準備救助徐伶繼續完成學業。就在這時,譚慧病倒了,在病床上,譚慧央求母親答應幫助這孿生姐妹,最終母親同意了。譚慧和同學們用節省下來的錢幫助徐伶返回了學校,霞溪中學的學生們也改變了對城市孩子的看法。我們同樣生活在中國,同處在一片藍天下,同踏在一片土地上,卻有著天翻地覆的不同。我們能夠安然快樂的享受到科技發展帶來的好處,能夠愜意的度過一個個完美的假期。而他們甚至都無法完成自己的學業。在他們看來,所有的這些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夢。現在,每當與父母上街,都會花幾百元為自己每一件漂亮的衣服。但是,假如我們能把這些錢省出一些作為為災區人命的一點貢獻,這錢就會變得更有意義。記得一部電視劇中說得好:“我節約一杯水,你節約一杯水,就相當於給災區的人一杯水”的確,我節省1元錢,你節省1元錢,就相當於給那些被迫輟學的人1元錢。中國13億人口,每人節省1元錢,那將又會是怎樣的景象啊!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譚慧”,讓中國,讓世界佈滿“譚慧”,奉獻出我們的愛心。

第2篇觀我們手拉手有感

龍光國小王豔雲“一輛豪華的旅行車緩緩地開動了,山區的孩子們緊追不捨,直到車子在他們的視線中消失為止……”這是電影中一個感人的鏡頭,電影的名字是《我們手拉手》。這部電影再現了深圳特區和革命老區井岡山的孩子們通過“手拉手”活動共同成長、共同進步的感人故事。影片中的雙胞胎姐妹——徐伶、徐俐,由於家庭貧困,她們的媽媽只好讓她們抓鬮決定誰繼續上學,最後徐伶含淚輟學了。而徐俐不忍心看著姐姐輟學,她們決定換穿校服輪流上課,維持學業……深圳中學的同學們為了響應祖國的號召,組織了“手拉手”活動。他們來到井岡山的貧困地區體驗生活。譚慧和徐伶、徐俐住在一起。起初,徐伶不讓徐俐告訴潭慧她輟學,但是,徐俐還是說了出來。譚慧和她的同學決定幫助徐俐重返校園,她還把自己存在銀行的5000塊錢捐給了徐伶……看了這部電影,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們生活在經濟發達的地區,父母為我們創設了最好的學習條件,學校給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可是,我們並不懂得珍惜。在我們班,有多少同學上課心不在焉,每天還瞎編理由請假,甚至逃課去泡網咖。在他們眼裡,讀書就坐牢一樣,使他們失去了“自由”。儘管老師苦心婆媽地勸說,他們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再看看霞溪中學的孩子們,他們雖然生活在偏僻的山區,卻有著遠大的理想。而我們呢?整天依賴父母,把學習當成一種任務,每天得過且過。和徐伶比起來,我們是多麼渺小啊!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我們有著共同的理想——改變貧窮,人人讀書。我相信在我們共同的幫助下,貧困地區的學生們一定會迎來一片曙光!(本文獲區教育局徵文比賽二等獎)

第3篇觀我們手拉手有感

龍光國小王瓊琳今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看完了《我們手拉手》這部電影。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們手拉手》這部電影中,徐伶徐俐是一對雙胞胎姐妹,因家庭貧困,母親只好用抓“紙條”的方法決定她們的命運,最後徐伶輟學了。由於姐妹長得特像,於是她們想出了輪換穿校服,輪流聽課的主意。而跟她們通訊一年多的譚慧卻不知道此事。當她來井岡山體驗生活的時候,幾經周折才知道徐伶輟學了,她決定徐伶完成學業,把自己存的5000元壓歲錢給了徐伶她們作學費。影片中還有一個男孩叫於遠大,他寧可在球場上跑個遍也不願給“黑豆”回封信,因為他看不起鄉下人。這也使“黑豆”非常苦惱,過了幾天與他們通訊的筆友都到井岡山來見他們,但是與“黑豆”通訊的那位總是說錯話,總是惹 “黑豆”生氣的於遠大深深的被感動了。慢慢地他倆建立了友情,最後成了最要好的朋友。這一系列的困難使她們的友誼更深厚了。看了這部電影,我感觸頗深。井岡山的孩子們生活在落後的山區,他們的學習條件十分艱苦,但是卻有著遠大的理想——發奮讀書,走出山區,改變山區。我不禁想到我自己,與徐伶徐俐她們相比,我的學習條件和生活環境要優越得多,可我想過這個問題嗎?我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寶貝”,生活上我們無憂無慮,我們不懂得什麼叫貧窮,什麼是輟學的滋味。每天揹著書包來學校只是敷衍了事罷了。我們真是太不應該了。我們是年輕的一代,在祖國方興未艾的改革大潮中,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這就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因此,我們應伸出友誼之手,共同幫助山區的孩子,讓他們快樂學習,走出山區,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本文獲區教育局徵文比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