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觀後感/列表

戲迷對《西京故事》觀後感

看這齣戲之前,是有些擔心的,研究院歷來是遭戲迷詬病最多的院團,無論是新創作劇目還是翻排老經典劇目,贊者寥寥,大加痛斥者則多如牛毛,這一點尤其在翻排經典劇目時反應最強烈,激進戲迷幾乎發出“秦腔已死”的哀嚎。

戲迷對《西京故事》觀後感

所以說對新創作的現代戲基本不抱什麼希望,進了劇場無非再失望一次,這一點和中國足球頗有相同之處。等到演員謝幕,我真的有“大吃一驚”之感。研究院過去把帶眼能吹響的、帶弦能拉出聲的樂器一件不剩,全部都要用上;特效燈光、煙霧、群舞等等等等,一切現代非現代的手段都要加進去。認為這樣就是戲曲改革了,大家就進劇場了。無情的現實總是讓他們汗顏,讓戲迷無語。這次研究院可以說一反常態,摒棄了以往那些不著調的想法,可以說走出了十萬八千里,終於找到回家的路。這個戲的故事媒體多有報道,劇情很感人,觀眾很少有不落淚的,李東橋是真正的實力派演員,演技自然可圈可點,其他演員都很出彩,總之是很寫實的現代戲,但這些都不是我想要說的,就不繁述了。這裡想說的是戲的主創人員應該都是非常懂秦腔的“老把式”。先說音樂,這次沒有大量的使用新創作的音樂,更很少使用不著調的樂器,反而使整個舞臺更加協調豐滿,不再讓人惶惶不安,不再讓人有不知身在何處的感覺。

唱腔設計覺得特別棒,演員開口唱的時候有部分改革,但無論怎麼改,到過門的地方都回到傳統路子上來,整齣戲的板頭全部都是傳統板頭,像尖板、慢板、二六、七捶、滾白等都大量使用且保持原味,唱詞也高雅優美又不失通俗易懂,也很歸韻上口。從唱腔中間觀眾不時的掌聲可以看出,戲迷是滿意的,是過癮的,唱的真是秦腔。看慣了傳統戲的觀眾都有一個共同的擔心,離開了提袍甩袖亮靴底,吹須瞪眼閃帽翅,這戲還是戲嗎?還有看頭嗎?我也曾經想象過一個演員一身現代服裝,然後做一些傳統戲曲中的程式表演,會不會慘不忍睹?會不會顯得無厘頭甚至有些無恥?等看了《西京故事》終於明白,這是完全可以契合人物的,一點不顯突兀,而且這些表演程式一樣可以演繹現代人思想感情,對於人物內心表達作用是相通的,看起來同樣攢勁有力。值得一提的是武場銅器,主要都是大家都見過且能叫上名字的樂器,沒有使用那些亂七八糟的樂器,雖然也使用了定音鼓、三角鐵等,但都是作為特殊音效用的,使用也極少。敲奏的板頭和動作鑼鼓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比如人物爭奪的倒四捶、比如七捶起喝場等等,都是原汁原味的。你閉上眼睛有時候以為演的是《周仁回府》擬或《鍘美案》呢。原以為現代戲花臉是用不上的,但是該劇巧妙的安排了一個“秦腔人”的角色,那種粗獷蒼涼的唱腔一下子就把人帶到城牆根、帶到劇中了……一場原汁原味的秦腔演出,總能給人留下許多回味。這也許才是秦腔改革的真正出路,以往那些華而不實的做法救不了秦腔,戲迷其實就想吃一碗油潑扯麵,你把這扯麵和雞鴨魚燴成一鍋,好像都是高階東西,但誰也難以下嚥,強吃進去,是會鬧肚子的作者:中國秦腔俱樂部,月色幽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