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觀後感/列表

驚悚電影盜夢空間觀後感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驚悚電影盜夢空間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驚悚電影盜夢空間觀後感

《盜夢空間》(Inception)是部“山寨片”——如果僅僅看它的硬體設定的話。能夠說,入夢”的硬體條件,讓一切“硬科幻”迷們抓狂;那個讓大夥一齊做夢的機器(夢機,以下簡稱“燜雞”),電影從未解釋過其原理,也沒有什麼複雜的物理結構,要不是出此刻本片中,你很可能意味那只是一套普通的醫療儀器;大家“連根線就能進入一個合夢時空”的設定,讓你想到小時候玩過家家時用易拉罐作電話的情形。但是,從科學的角度去解釋裝置可行性,根本就不是影片的重點;硬體設定,對於類似本片的幻想故事而言,只是一個從“0”到“1”的`過程;硬科幻迷們可能認為這之間區別很大很嚴肅,但對講故事而言,一切都只是個由頭而已。就像牛頓同學的“第一推動力”,玄是玄了點,但絲毫不能掩蓋在那個前提下他整個力學體系的光輝。同理,諾蘭哥哥只但是以這個“能夠一齊做夢”的機器為契機,來講一個情感、意識與心理的複雜而美妙的故事。

當我們理解硬體設定上“無中生有”的假設之後,《盜夢空間》的創意聽起來還是“有點懸”:像這種在硬體層次無視科學基礎,轉而以感情為核心,底下還搞些心靈救贖之類東東的架構,很有可能製造出三俗的玩意兒,比如《蝴蝶效應》(ButterflyEffect)之流。不是說玩“心靈雞湯”必須很廉價,而是說如果那樣的感情表現得太直白而且用重複的手法不斷強調(類似“不斷回到過去拯救”之類的橋段),就會顯得很膩歪,連帶著想要表達的感情都無聊起來;反過來,如果有足夠複雜微妙的外殼包裹想要表達的感情、能讓觀眾費盡心思才能體會到那個感情核心的樂趣以及成就感,這樣的欣賞心理過程才會更超值,而且也更能展示編導的技能。對我而言,這樣一個精妙的過程就應是“有追求的”電影該表現的重點,而諾蘭哥哥(ChristopherNolan)的《盜夢空間》恰恰是一部將“1”拓展成“99”的完美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