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報告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工作報告/列表

2015關於農村衛生調研報告

  一、引言

2015關於農村衛生調研報告

自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農村以其特殊的區位優勢、特有的經濟結構,在全國農村中率先達到小康水平。但同時由高速的經濟發展而帶來的對衛生與環境的影響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發展生產、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決策,其中“村容整潔”就是對農村環境衛生工作的根本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要建設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這個良好環境,既包括社會人文環境,也包括自然生態環境。開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實現中央提出的“村容整潔”要求,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也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切實保護與維持農村良好生態環境,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環境衛生的落後面貌,已成為建設現代文明農村的迫切問題。

近幾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下,我市衛生村鎮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村容村貌整潔,居住環境優美,配套設施完善,展現了新農村美好的生活景象。但由於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覆蓋面廣、動態性強、反覆性大,我市農村環境衛生仍存在不少問題,不少鄉(鎮)的衛生髒亂差現象沒有得到根本治理。這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極不適應。

2009年下半年開始,我們組織調研組,用了近一年半時間,對我市惠陽、博羅、龍門、惠東四個縣(區)八個鄉鎮的農村環境衛生狀況進行了調研,通過現場走訪、座談、檢視資料等方式,著重從環境衛生組織管理情況、清掃保潔機制、經費投入情況,街鎮主要街道及農貿市場衛生、公共廁所衛生、村鎮垃圾收集清運及農村環境衛生管理存在的困難等方面,瞭解了目前我市農村衛生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並先後到我省高要、江西安遠、尋烏等地學習取經,形成了本調研報告。

  二、我市農村環境衛生管理取得的成效

調查中我們發現,以惠陽秋長為代表的不少街鎮,通過將環衛業務由街鎮向農村延伸,大大改善了鄉鎮環境衛生面貌,使環境衛生管理和新農村建設相得益彰,取得了長足進步。

(一)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圍繞建設優美、舒適、協調和諧的人居環境,以提高村基礎設施水平為重點,近幾年來,不少村鎮逐步配套完善了村裡的道路、排汙、公廁、垃圾清運車、垃圾池及垃圾填埋場等基礎設施。僅惠陽秋長就投入250多萬元,購置6輛環衛車,150輛手推垃圾車,新增350個垃圾桶,改建垃圾堆放池45個。

(二)環境衛生管理機制逐步完善。大部分街鎮均設立了環境衛生管理機構,有分管領導具體負責。制定了環境衛生管理制度、管理辦法和環境衛生村規民約。加強了環衛隊伍的建設,實現“一村一環衛隊伍”目標。如惠陽區自2008年以來,在全區102個行政村建立了環衛隊伍,每村至少聘請2名衛生保潔員,由區財政每人每月補助500元,不足部分由街鎮自行解決。

(三)綜合整治清掃保潔措施落到實處。惠陽區以“三清三化”(清汙水、清淤泥、清路障,衛生潔化、家庭美化、環境綠化)作為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的綜合措施,實行環境衛生分片管理,定地段、定人員、定任務、定標準,將清掃保潔和垃圾清運任務包乾到人,一日兩清掃,全天候保潔,確保垃圾定點堆放、定時清運、日產日清。另外還通過簽訂責任狀,實行“門前三包”,約束門店、攤點經營者的衛生行為。在堅持抓好經常性環境衛生管理的同時,該區還將每月農曆七年級定為“美化家園日”,由村鎮幹部組織群眾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

  三、我市農村環境衛生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市農村環境衛生管理主要存在兩種模式。一是在鄉鎮中心區及周邊地區,環境衛生被納入街鎮管理的範疇當中,由環衛部門負責;二是絕大多數遠離中心區的行政村,環衛部門鞭長莫及,環境衛生管理處於 “空白”的狀態,沒有固定經費,沒有固定人員、沒有完善的制度。導致我市農村環境衛生管理存在以下幾大問題。

(一)領導重視程度不夠,衛生管理機制不健全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很大一部分街鎮沒有將農村環境衛生的改善與鄉鎮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統籌發展相結合,只重視經濟指標的發展,忽略人居環境的打造。加之街鎮政府其他工作繁重,從而導致對農村環境衛生不夠重視、工作力度不大,實際效果較差。

二是管理體制不完善。部分割槽縣還沒有完善自上而下的農村環境衛生三級管理部門,尤其對中心街鎮以外的偏遠村鎮缺少相應的技術指導,主要依靠村、鎮自行管理,沒有統一規範的技術和管理體系。以致農村環境衛生管理不規範、不到位。

三是長效機制不健全。調研中發現,大部分街鎮的環境衛生管理僅建立了幾項基本的清掃制度,在長效管理的機制建設上顯得非常薄弱。比如對清掃保潔人員的考核、對各項環境衛生指標的檢查評比、對群眾反映衛生問題的處理等機制均未建立。管理時緊時鬆,髒亂差問題時有反彈。

(二)農村環衛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嚴重缺位

目前,我市市政建設均由區縣財政投入,而街鎮除了部分主要道路由區縣財政撥款建設之外,其餘基礎設施建設絕大部分是由鄉鎮財政自行負擔。由於鄉鎮財政本身較困難,需要投入的基礎設施建設專案多,因此對環境衛生基礎設施的投入,顯得力不從心,從而造成了鄉鎮農村環境衛生硬體投入的嚴重缺位,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體現村容鎮貌的基礎設施不足。不少鄉村道路仍是泥沙路面,每逢下雨泥濘難行,下水道不足或不通暢,以致汙水橫流,影響市容衛生。

二是沒有規範的垃圾收集系統,不少鄉鎮還沒有統一布點設立集中堆放垃圾的垃圾桶或垃圾池,使生活垃圾不能做到日產日清,村鎮道路兩側,公共場所等處垃圾隨地堆積,有的村民將垃圾堆放在田基或房前,有的倒入河道岸邊任雨水沖走。有的鄉鎮雖有垃圾收集點,但為敞開式設計,起風時垃圾滿天飛舞,下雨時垃圾臭氣熏天。尤其對死禽、死畜未經消毒集中填埋處理,易引起疾病傳播。

三是公廁建設不足,糞便無害化處理率低,本次調研中發現不少鄉鎮廁所未經無害化處理,糞便直接外排;或者雖有化糞池,但設計不合理,無法達到無害化的要求,而且糞便濾液下滲,嚴重汙染環境。

四是大部分鄉鎮總體建設規劃滯後,村鎮新房建築缺乏統一規劃,零星分散,建房與道路、排水、公共場所、公益事業設施極不配套,影響後續建設與發展。

(三)農村環衛管理工作任務逐年加重,環衛工作人員嚴重缺乏

隨著鄉鎮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流動人口的不斷增加,各鄉鎮普遍存在現有環衛保潔力量和能力不足的困擾。尤其是經濟發達的鄉鎮,環境衛生的管理壓力更加突出。環衛人員任務加重,收入卻無法增加,影響環衛人員的積極性。各鄉鎮因經費限制,無法增加環衛人員。另外,環衛設施落後,清運工具破舊,使環衛管理工作舉步維艱。

(四)環境衛生管理法規宣傳不到位,農村健康教育開展不夠

絕大部分鄉鎮缺乏對衛生法規的宣傳、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健康促進的推廣,村民自覺參與環境衛生整治的積極性不高,環境衛生意識淡薄,對垃圾的危害認識不夠,亂扔雜物、亂倒垃圾、亂潑髒水、隨地吐痰、故意損害環境衛生設施的現象嚴重,導致生活環境惡化,影響村容村貌。

(五)垃圾數量猛增,垃圾處置方法原始

調研中我們還發現,隨著生產的發展,農村垃圾構成也如城市一樣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塑料袋和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丟棄現象越來越普遍,導致垃圾中不可降解物所佔的比例迅速增加。而村民處理這些新垃圾的方法一般就是深埋,或是把廢品垃圾燃燒掉,或者乾脆將河塘等當成 “天然垃圾場”不做任何處理隨意堆放,這些未經任何處理的垃圾,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也影響了村民生活環境和身體健康。

  四、我市農村環境衛生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導致當前農村環境衛生問題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村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長期以來,由於受歷史原因的侷限和經濟體制條件的制約,基層政府提供環境衛生基礎設施的能力非常薄弱,缺乏資金投入改善農村環境衛生現有設施條件,加之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務投融資機制和政策,農村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總體上比較落後。以致農村環境衛生髒亂差反彈性大,形成惡性迴圈。

二是農村與城市統籌發展脫節,使農村環境衛生管理在很長一段時間處於無政府狀態。農村大部分地區環衛機構不健全,沒有建立專門的環衛隊伍,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環境衛生未能得到有力的保障。

三是部分鄉鎮基層領導對改善農村環境衛生面貌與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係認識不足,他們以發展經濟為首要目標,比較看重有形的經濟利益,而往往忽略潛在的環境危害。在他們看來,只要經濟發展了,一切問題都能解決,環境衛生好壞無關緊要。

四是農村群眾的文化水平和素質總體較低,他們對於衛生的保護認識僅限於自家的範圍,而普遍缺乏環境衛生意識,尤其缺乏公共衛生意識,沒有愛護和維護環境衛生的良好習慣,自覺性和自律性差,加上一些不衛生的傳統生活習慣,使農村的環境衛生工作很難開展。

  五、外地整治農村環境衛生的成功經驗

農村環境衛生“髒、亂、差”問題是很多地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面臨的一大難題。我市惠陽秋長、肇慶高要等不少地方在這方面都有了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近年來,高要市委、市政府為徹底解決農村“髒、亂、差”問題,以建立農村垃圾收集處理網路系統為突破口,切實完善城鄉環境衛生基礎實施,大力開展以“四有一無”(“四有”既有一批環境衛生基礎實施,有一支專業環境衛生保潔隊伍,有一個科學合理的鄉鎮、農村垃圾收集處理系統,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長效管理機制和考核獎懲機制。“一無”既街鎮、農村村內和周邊,轄區內國、省、縣市道兩側,主要河道、水體及岸邊無暴露垃圾、陳舊垃圾)為內容的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活動,取得明顯成效。他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把整治農村環境衛生作為事關民生的大事來抓,作為順民意、暖民心的德政工程來抓。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四套班子”成員全體參與,深入村鎮,掛鉤蹲點,現場調研,現場指導,抓落實,抓整治,形成了農村環境衛生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使整治工作能迅速有效地在全市得以推進。

(二)斥資千萬力推農村環境衛生面貌改善程序。高要市按照“政府補助、農民自助、部門扶助、社會贊助”的原則,採取市財政補一點、村組集體收入拿一點、市場運作籌一點、社會人士出一點、工商企業捐一點的辦法,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資金投入格局,逐步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尤其是改變以往傳統做法,以獎代補,市財政安排了近千萬元資金按各鄉鎮環境衛生整治工作考核得分情況按月分配扶持資金和兌現年終獎勵,調動了鄉鎮的積極性。

(三)把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由政府行為引導為全民行動。過去抓農村環境衛生工作往往是臨時突擊和被動應付的短期行為,總是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農村衛生面貌。高要市政府通過主動調控,以“千村萬戶”環境衛生為切入口,狠抓農村環境衛生改善,紮實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整治帶來的成果,增強了人民群眾的文明意識和環境衛生意識,提高了他們參與環境衛生整治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同時,通過輿論監督,對整治措施不落實,環境衛生狀況差的村鎮進行公開曝光,引起社會關注,督促相關村鎮進行整改,形成了環境衛生整治人人支援、人人蔘與、人人監督的良好氛圍。

(四)因地制宜建立農村環境衛生管理長效機制。根據各村鎮不同的地理位置、經濟條件、區域環境,高要市給予了相對靈活的處理辦法,使全市形成了多元化的環境衛生整治模式。各村鎮都建立了環衛隊伍,配備了環衛人員,制定了環衛制度,完善了環衛設施,把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納入了基層黨委、政府落實科學發展觀政績考核內容,實現了農村環境衛生管理從短期應付向長效治理,從被動應對向主動謀劃的轉變。

  六、加強我市農村環境衛生整治與管理的建議

我市農村環境衛生整治與管理應以完善環衛設施為重點,以建立環境衛生長效保潔機制為核心,以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為目標,全面改善農村環境衛生面貌,努力建設清潔衛生、環境優美、文明向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以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為出發點,全面推進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

1.要按照新農村建設要求,儘快制定我市農村環境衛生整治規劃,提出具體目標和措施,保證農村環境衛生管理與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縣(區)、鄉(鎮)人民政府要把農村環境衛生工作列入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健全縣(區)、鄉(鎮)、村各級環境衛生管理體系。

2.縣、鄉、村三級要簽訂環境衛生工作責任狀,切實把加強農村環衛整治工作擺上政府的議事日程,納入目標考核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內容,確保整治工作落到實處。

3.各有關部門要加強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的協調、指導和服務,定期深入農村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溝通、及時解決;各鄉(鎮)政府要加強所轄村莊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的具體指導,協助、指導、督促各村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工作。

4.要制定統一標準,使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達到“五有”“八無”:

“五有”標準:

(1)有一批佈局合理的環衛設施(垃圾箱、垃圾池、化糞池或公廁、垃圾中轉站),配備必要的垃圾清運車輛;

(2)有一支環境衛生專業隊伍;

(3)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環境衛生管理制度;

(4)有一套考核獎懲制度和村規民約;

(5)有足夠的經費作保障。

“八無”標準:

(1)無暴露垃圾。路邊、河邊、橋邊、牆邊、公共地段、村莊內、鎮郊結合部見不到暴露的生活垃圾和建築垃圾;

(2)無水面漂浮物。

(3)無亂貼亂畫。對牆壁、電線杆、門面、樹上等亂張貼的大小廣告、標語清理洗刷乾淨;

(4)無散養家禽。鎮郊結合部和農戶飼養的雞、鴨、鵝實行圈養;

(5)無亂搭亂建和建築物嚴重破損現象。

(6)無亂堆亂放。主要道路兩側和農戶家前屋後的亂堆亂放要全部清理;

(7)無汙水橫流。對所有陰溝、下水道要進行疏通,農戶灶間、禽圈的汙水要有排放管道和溝渠,嚴禁任意流淌;

(8)綠化空地無雜草垃圾。

5.要加大宣傳和健康教育的力度,培養村民的良好衛生習慣。指導農村制定切實可行的村規民約,引導村民逐步改變不良衛生習慣。特別是幫助農村"兩委",進一步提高環境衛生意識,既注重現階段經濟發展,更注重環境的長遠影響,把農村發展經濟與"村容整潔"有機地結合起來,切實解決我市農村居住環境問題,消除環境衛生髒亂現象。

(二)以完善農村環境衛生設施為重點,建立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

1.採取“政府支援投入、農民自主投入、部門幫扶投入、社會參與投入”相結合的方法,多渠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各級財政要按照統籌安排的原則,將農村環境衛生建設和管理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保證農村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和日常維護管理需要,確保環境衛生管理工作正常執行。

2.市、縣(區.)環衛職能部門應加大投入,將城市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和服務延伸覆蓋到農村,既彌補農村公共衛生設施的不足,又能給農村提供衛生管理的技術指導。並通過中心鎮、中心村,帶動"村容清潔"的全面實現。

3.除財政支援投入外,村級保潔經費、村垃圾中轉站建設資金,以及垃圾清運費可實行鎮、村二級統籌辦法;村級垃圾箱(筒)、堆放點、保潔車輛等投入,以及環衛設施維修費用原則上由村級自籌為主。各村可通過合法程式制訂村規民約,按一定標準向屬地住戶徵收農村垃圾處理費,專項用於農村垃圾的清掃、收集、清運等工作經費。

4.要按照《城鎮環境衛生設施設定標準》,加強農村村鎮衛生設施建設,把環境衛生設施建設納入鄉鎮總體發展規劃,根據服務人口、服務範圍,統籌規劃,合理佈局,逐步完善垃圾收集站、垃圾中轉站、公共廁所、生活垃圾處理等環境衛生設施。各行政村要全面推進垃圾桶(袋)裝化,配置好垃圾清運車輛和工具,要按照便於投放,便於清運的原則,設立一定數量的封閉垃圾堆放點,有條件的要配備清洗裝置。

5.加強專業隊伍建設,農村要按300人配備1名的標準設立專職的環境衛生管理人員,街鎮要按照10000平方米1人的標準配備道路保潔人員,分片負責區域內垃圾收集運輸和衛生保潔工作。

(三)以建立長效保潔機制為核心,努力提高農村環境衛生管理水平

1.要建立環境衛生管護制度。結合村規民約的制定、完善和宣傳,建立健全村莊環境衛生管理和維護制度,加強日常的管理和經常性維護,形成長效的環衛保潔機制。

2.要建立農村環境衛生督查考核體系。各村要設立專兼職環境衛生監督員,制定考核方案,每月定期或不定期組織開展自查考核,考核結果與環衛工人的待

遇掛鉤。鄉(鎮)環境衛生管理部門要建立每月明查暗訪、季度考核評議、常態化考核機制,確保整治有成效、不反彈。

3.要建立領導掛鉤包點責任制,實行鄉鎮領導親自抓,村領導具體抓,形成齊抓共管的長效管理機制

4.各村要廣泛發動,積極開展如“人人動手、清潔家園”等主題活動,倡導農民積極參加環境衛生整治活動,形成人人蔘與的生動局面。

(四)以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為目標,全面改善農村環境衛生面貌

1.要按照《廣東省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技術指引》,建立“戶集、村收、鎮運”的垃圾收集網路,逐步將農村生活垃圾納入城區的垃圾收集、處理系統,實現集中統一處置,確保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率達100%。

2.要規範農村垃圾傾倒點的設定,科學建設、合理配置垃圾收集設施(垃圾桶、垃圾箱、垃圾池、垃圾房或小型垃圾中轉站);及時清運農村垃圾,有條件的村莊應實現垃圾分裝處理。

3.全市各村垃圾都應進入指定的填埋場處理,最大限度降低暴露垃圾的汙染;禁止在河道、坑塘傾倒、堆放垃圾,保護地下水源。

4.鄉(鎮)所在地的公共廁所數量要充足,位置要合理科學,達到國家三類以上公廁標準。農村戶廁應逐步改造結構,採用三格化糞池廁所,以減少糞便對環境的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