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孔子家語的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孔子家語的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孔子家語的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孔子家語的讀後感1

《孔子家語》基本上是一部以孔子為中心的古代傳說彙集,與《禮記》中的某些材料相同,《漢書·藝文志》著錄為“二十七卷”,顏師古表示懷疑,注云:“非今所有《家語》”。宋人葉適在《習學記言序目》中說:“《家語》四十四篇,雖孔安國撰次,按後序,實孔氏諸弟子舊所集錄,與《論語》《孝經》並時,取其正實而切事者別出為《論語》,其餘則都集錄,名曰《孔子家語》。”又說:“《家語》漢初已流佈人間,又經孔安國撰定。”

但後代學者對其真偽卻產生了懷疑,認為是王肅的偽作。有的出版社就認定:該書系三國時王肅書目及《論語》、《左傳》、《國語》、《荀子》、《大小戴禮記》等書資料集合而成。王肅偽造此書,意在為《聖證論》提供根據以攻擊鄭玄之學。如朱熹在《朱子語類》中雲:“《家語》只是王肅編古錄雜記。其書雖多疵,卻非肅所作。”指出王肅有所依傍,並非憑空偽作。

到了清代中葉,孫志祖作《家語疏證》,範家相作《家語證偽》,逐篇逐章尋出作偽依據,並指出其割裂改竄的痕跡,似乎《孔子家語》是偽書這一樁公案就此判定了。顧頡剛對清人王柏所言“今之《家語》……意王肅雜取《左傳》、《國語》、《荀》、《孟》,二戴之緒餘,混亂精粗,割裂前後,織而成之,託以安國之名”十分贊同,認為“絕對正確”,並說:“故今之《家語》,大部分為編輯,小部分是創作。”又說:“《孔子家語》不但是一部偽書,而且是一部雜湊書。”實際的情況是,王肅獲得了一個早期的本子,然後為了迎合他與對手的論辯,加入了自己的闡釋。即便如此,《孔子家語》的編纂要追溯到更古老的傳統。

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1號漢墓出土竹簡6000餘枚,內容有《詩經》、《蒼頡篇》等佚籍,都是現存最早的古本,同時出土的木牘文書中,許多語句在今本《孔子家語》中可以見到。李學勤據此認為:“早在漢初確已有《家語》的原型,《史記》世家、列傳很可能參考過此書。劉向編集《說苑》,也收錄了其中文字。王肅作解的今本《家語》,大約就是在簡本的基礎上經過幾次擴充編纂形成的。”生也根據阜陽漢墓木牘和《說苑》簡的材料討論了《家語》的真偽及成書年代,結論為:

(1)從漢初就流傳著一批記錄孔子及門弟子言行和諸國故事的簡書,這批簡書應當就是後來編纂《孔子家語》、《說苑》、《新序》等書的基本素材。

(2)從漢文帝時汝陰侯墓簡牘所見專記孔子言行的篇章,可以看到漢初孔子學說的發展與傳播。《家語》的編纂,正是儒術發達以及孔子受到重視的產物,舊說孔安國編纂《家語》並作序,應當是可信的。

(3)長期以來,今本《家語》被認為是王肅偽作,細審各家所舉“罪證”,按現在所知道的古籍編纂與整理的知識加以考察,證據並不充分。

關於《家語》在流傳過程中,有亡佚、改易、增益等各種情形,皆屬傳世古籍所遭遇的普遍問題,不能據此論定其為偽書。這樣就澄清了過去以為《孔子家語》是王肅作偽的說法,對於研究西漢初年的學術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阜陽雙古堆和定縣八角廊漢簡與今本比較,一簡一繁,說明今本在竹簡本的基礎上有所增廣補輯,這是古書在流傳過程中經常有的現象。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增廣補輯部分將其視為偽作,也就是說,不能因其流傳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否定《孔子家語》一書本身的價值。1994年,上海博物館從香港購買了一批戰國楚竹書,其中《孔子詩論》中有孔子對《詩·召南·甘棠》的解說,將之與《孔子家語》相比較,兩者基本接近,因此朱淵清確信:“《孔子詩論》是孔門弟子所記孔子《詩》說,《孔子家語》則很可能就是在《孔子詩論》之類原始本子的基礎上鈔撮編成。”

孔安國,西漢魯人,字子國,孔忠次子,孔子十一代孫。生卒年月不詳。西漢經學家。安國少學《詩》於申培,受《尚書》於伏生,學識淵博,擅長經學。武帝時任博士,後為諫大夫,官至臨淮太守。據傳,漢魯恭王劉餘擴建宮室拆除孔子故宅,於壁中得古文《尚書》,較今天《尚書》多16篇,安國將古文改寫為當時通行的隸書,併為之作“傳”,成為“尚書古文學”的開創者。今傳《尚書孔氏傳》,一稱《孔安國尚書傳》,明清學者定為後人偽託。《史記》作者司馬遷研究《堯典》、《禹貢》等古文,也曾向他請教。後世尊其為先儒。

既然是“取其正實而切事者別出為《論語》,其餘則都集錄,名曰《孔子家語》”,那麼,為了追尋孔夫子的足跡,瞭解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體會他那萬世師表的言行舉止,感悟聖人情懷,哲人智慧,讀《論語》後,《孔子家語》以也應在必讀之列。

本人讀《孔子家語》已經一月有餘,只因文言文底子薄,知識儲備也有限,悟性又差,所以迄今仍未讀完。已經讀過的章節,也沒完全讀懂。只是邊讀邊記,有所感悟,信手塗鴉,連不成篇,自不是鑽研之法。我總想,我們作為一般的精神文化的傳承者,人類各種精神資源的'利用者,只要能對其中的部分內容有所感悟,就達到讀書的目的了。

當然,這個感悟,是今天的,如果到了明天,在新的語言環境中,也許就有了新的感悟。而且,感悟不是實證,與科學或許無緣。請各位批評者明鑑。這裡所列的,是《孔子家語》的一部分,而非全書。就權當是讀書卡片吧,為了今後查詢方便;也權當是求學作業,恭請各位老師批改指點。

  孔子家語的讀後感2

《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儒家類著作。原書二十七卷,今本為十卷,共四十四篇。是一部專門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該書彙集了孔子的大量言論,再現了孔子與弟子、時人談論問題的許多場景,還有經過整理的孔子家世、生平、事蹟以及孔子弟子的材料。與《論語》相比,該書內容豐富,具體生動,首尾完備。只是該書長期遭受冷落,被視為“偽書”棄而不用!值得欣慰的是,地下文獻的發現與研究,使這部寶貴的典籍終於重見天日。《孔子家語》的真實性與文獻價值越來越為學界所重視。宋儒重視心性之學,重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但與這“四書”相比,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內容上,《孔子家語》都要高出很多。由《家語》的成書特徵所決定,該書對於全面研究和準確把握早期儒學更有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該書完全可以當得上“儒學第一書”的地位。

《孔子家語通解》2009年4月由齊魯書社出版。本書由“前言”、“序說”、“原文”、“註釋”、“通解”等部分組成,在堅持學術性第一的原則下對《孔子家語》進行了分段、註釋、翻譯以及解讀,資料全面,序說及註釋科學嚴謹,亦注意了行文的曉暢易懂,具有較高的普及價值及學術價值。此外,本書立足學術前沿、展示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家語》全書及各篇的基礎上,各個部分都力求盡善盡美。

以本書卷第一《相魯第一》為例:“序說”部分序說認真、細緻、準確、條理。首先解釋了題目意思,由“相”字開始解讀全文,而後開始介紹本篇內容的背景、時間人物等等要素。編寫者更是提出自己對於孔子行為的一些獨到見解,還給予讀者參考書目。種種巧妙的心思,不僅幫助我們對後續的翻譯有了初步瞭解,還可以更好地助力我們讀透文章、領會深意。“註釋”部分網羅、綜合各家,充分吸收現有註解成果,既做到擇善而從,不標新立異,又爬梳剔抉,陶冶渾成。將古文字詞做詳盡翻譯,並且引入《孔子家語通解》作者王肅的一些註解,充分做到了從客觀出發,力求精準,也為我們學習文言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本。“通解”可以說是最能體現編寫者功力的部分了。編寫者不能單從字面意思去翻譯全文,這樣會顯得生硬、空洞且缺少情感。而是要統攬全域性,聯絡孔子當時所思所想、結合時代背景去解義。當然,也要凝聚作者對於儒學多年的研究所得來把握文字蘊涵的深意。本書編寫者考慮到了這一點,通解部分可謂字字珠璣。

  孔子家語的讀後感3

《孔子家語》和《論語》性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孔子當年教學的時候弟子各有所記,記錄孔子言語和孔子當時與弟子等有關人物進行對話的記錄。但是《論語》是選出來的,如果說《論語》相當於孔子的語錄的話,那麼《孔子家語》相當於全集。從規模上講,包括標點在內,《論語》只有兩萬多字,而《孔子家語》卻多出近四倍,相對來說材料比較完整。

因為《論語》都是語錄,而《孔子家語》提供了一個通篇的語言背景和環境,更加系統。比如關於《論語》成書問題,以往覺得篇章之間是隨意堆砌,但如果看了《孔子家語》,可以發現其中的內在關聯,它是按照對於孔子思想的內在認識和系統看法排列的。二十篇《論語》都服從於整部《論語》的中心思想,而一篇內的各章《論語》是對該篇的中心思想的闡述與發揮。《論語》是結構嚴謹、邏輯嚴密、體系完整的大論著。

《孔子家語通解》是對《孔子家語》進行通盤解說的一本書。《孔子家語》曾被誤認為出於三國時期王肅偽造,其中大量的珍貴資料長期被棄置不用。由於學術的發展,人們逐步認識到《孔子家語》的重要價值。為了推動孔子、早期儒學和中國“元典”文化的研究,《孔子家語通解》誕生了。

本書以“通解”為名,首先有通盤解說全書的意思;本書的《代前言》是對《家語》成書、流傳及真偽等問題的梳理;每篇正文之前以“序說”通說全篇,幫助讀者理解全文,而後按段落分為“原文”、“註釋”、“通解”三部分;本書立足學術前沿、展示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家語》全書及各篇的基礎上,本書的序說認真、細緻、準確、條理,註釋與通解則網羅、綜合各家,充分吸收了現有註解成果。

  孔子家語的讀後感4

《孔子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古書。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生於公元前551年(一說公元前550年),卒於公元前479年。他雖然出生於貴族之家,但三歲喪父,幼年生活貧困。長大後做過倉庫保管員、牲畜管理員等低階職務,以養活自己和寡母。在困境中,孔子自強不息,勤奮學習,到處問學,漸漸以博學多能聞名。到三十歲左右,他開辦了一所私學,便有許多好學之士前來求教。從此,孔子與教書育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大約到四十歲左右,他被任命為魯國中都的行政長官,不久升任司空,後又當上了司寇、大司寇之職。五十四歲時,曾代理宰相三個月。孔子素有治國安邦之志,上任後很想有所作為,確也做過幾件在當時頗有影響的事情。但那時魯國的政治日趨,孔子不受重用,他越來越失望。於是辭去職務,率領一批弟子周遊列國,希望能遇上一位能實現自己抱負的賢明君主。

他們一行歷經艱辛,十四年間到過衛、曹、宋、鄭、陳、蔡、楚等七個諸侯國,但都沒有得到任用。到六十八歲時,孔子已覺仕途無望,便轉而從事文化教育工作。他回到父母之邦魯國,一面認真整理古代典籍,一面廣招門徒傳授學術及自己的思想主張。孔子誨人不倦,在他的精心培養下,弟子們迅速成長,據稱其門人當時多達三千,比較出名的就有七十多人。這些弟子及其後學努力傳播孔子的思想和學術,形成了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個學派,即儒家學派。

《孔子家語》的內容十分豐富,無法在這裡一一縷述。相信讀者細讀這本書後,會對孔子的人格和思想有一個較為全面的瞭解。

我在工作之餘讀完了這本書,都是文言文,不好讀。第二個感覺,孔子對於人的行為的感知有特別的敏感。他經常會說,這個人有什麼樣子行為,下次出事肯定就是他。第三個感覺,孔子是一個不信鬼神的人,但是他信八卦,就是信風水。我覺得這是一個挺有意思的事情,但是這兩種東西在中國,不管過去還是現在,是能分得開的事情嗎?

以上是三個感覺,還有一些挺有意思的語錄,我沒有把它們摘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