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教師讀陸精康老師《考信錄》有感

算了一下時間,從今年四月份到現在,幾乎半年過去,終於讀完了陸精康老師的《考信錄》。很為自己斷斷續續的讀法很慚愧的,不過,斷斷續續看來也有它的好處,日有所得,月有所思。

教師讀陸精康老師《考信錄》有感

陸精康老師《考信錄》系作者集幾十年中學語文教學功力之作。據王棟生老師所言,應該是他向出版社推薦過陸精康,才有了陸精康老師從《語文學習》等雜誌公開發表的幾百篇論文中選取了近百篇彙編成書這樣一件對於語文教學界功德無量的事情。《考信錄》對當前中學語文教材中幾十篇經典詩文進行了系統而微觀地研究,或解釋疏證,或提出新見,考評嚴密,新意迭出。

20世紀90年代,上海教育出版社曾推出沈蘅仲先生的《知困錄》,深受廣大一線語文教師好評。本書接續傳統,所選篇目基本覆蓋了當今所有中學語文教材的文言詩文內容,是中學語文教師非常實用的案頭工具書。除了備課參考之外,本書還有助於語文教師擴大文化視野,提升語文教研能力和教學水平,並最終對語文教材的研究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

其實,很早就在雜誌上讀陸精康老師的文章,很佩服,準確地說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現在,又系統讀完了《考信錄》,在垂涎豔慕之餘,想同樣作為語文教師的自己,應向陸老師學習什麼呢?

借鑑陸老師的研究成果,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之中去,這是最省事,也是最偷懶的做法。我也曾在語文課堂上,拿《考信錄》第一篇文章中對於《靜女》的詮釋考證,拾人牙慧,向我的弟子們賣弄過,似乎這些質疑是自己思考探究的結果。但是,讀了《考信錄》,比同頭課教師多了一些教參中所不曾見到的認識,只是在課堂上給學生兜售出來,現買現賣,販賣別人的知識,灌輸別人的思想,總是一種淺層次的智力活動。所以,我認為如果只停留在這個節點上,是遠遠不夠的。那麼,我們要學習這位學者型語文教師身上的哪些閃光之處,讓自己也閃現出一線光芒呢?

首先就是要有質疑精神。初出茅廬時學習魏書生、寧鴻彬,發現他們都具備問題意識,不迷信課本,不迷信權威,自然也讓學生不迷信老師。這種質疑精神難能可貴。在教學中,要能夠捕捉住這些問題,不讓其從眼前溜過。我在教《滕王閣序》時,也有過陸精康老師的一些疑問,可惜沒有及時捕捉住,也沒有“井水”意識,沒有“求思之深”的意識,滿足於淺嘗輒止,滿足於能夠應對學生即可。

學習陸老師,就要擯棄潛意識裡對教材及教師用書的那種說不清的膜拜心理,明確編寫的專家也可能出現紕漏,多查詢一些工具書,多問幾個為什麼。

其實,某一個點弄通了,搞透了,有時便會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口、突破口,收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進而使課堂教學日臻完美,讓課堂教學風格更趨成熟。即使研究出來,不能因材施教,不能應用於課堂教學,但作為一種興趣,從而撰寫出一篇文化小論文,當也是一種幸福一種快樂。

發現問題是第一步,更主要的是要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不能苛求所有的語文教師都成了陸精康第二或第二十,但每個人應該有讓自己的專業水平在已有基礎上漸次提升的願望並付出努力。一是要學會檢索資料、篩選資訊並整合加工,這是搞研究的基本功。讀陸老師的文章,常為他佔有資料的豐富而慨嘆,比如關於《燭之武退秦師》的史事編年問題,關於《蘭亭集序》的真偽問題,關於《滕王閣序》的隸事用典問題,如果不能靜下心來是很難做到言之有骨、豐滿有加的。二是要能夠有自己的見解,這點難度較大。形成見解需要創新的意識,需要抽象概括、邏輯推理等方面的積累及運用合成的能力。陸老師所以能推翻一些“成見”,想來也是緣於此吧。比如他對楚漢戰爭中項羽的評價,對《六國論》“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戰矣”一段文字的解析,對《永遇樂》旨在批評韓佗胄貿然北伐這一立意的質疑等等,實際上是對教師用書及某些教師教學中不當之處的糾偏。這樣的見解,是“經歷風雨”後的彩虹,這也印證了那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話:本事是練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