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正面管教讀後感

《正面管教》由2009年京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美國)尼爾森書中講述的主要就是如何運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獲得這種能力。以下是本站小編收集的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感範文,供同學們參考!

正面管教讀後感

  正面管教讀後感(一)

早聽說這本書如何好,終於在這個假期翻開它。的確是本好書!作者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為、認知、教育等方面的理論。使我們能知其所以然地明白書中所介紹的正面管教方法。

合上這本書,可能再遇到問題到底怎樣正面管教不一定馬上找到最好的方法。但書中很多理論像警鐘一樣不斷敲打著我的心。

“當過度控制對一些孩子似乎管用時,其代價是什麼?經常受到懲罰的孩子,要麼變得極其叛逆,要麼變得因恐懼而服從。用懲罰和獎勵的方法控制學生,大人必須隨時捕捉孩子的好行為加以獎勵,隨時捕捉孩子的壞行為予以懲罰。是誰在承擔責任?顯然是大人! 孩子沒辦法學會為自己的的行為負責。驕縱的道理也一樣。”

作為一名老師多希望自己的學生在老師不在的時候能自律,而不是臨走前千叮嚀萬囑咐。看了這本書才知道這麼多年對學生的管理大多情況不是懲罰就是獎勵。這都是外在的控制。這樣管教的結果都是暫時性的,正確的行為不可能長久。我也常思考:怎樣不獎勵也不懲罰能讓學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也知道這樣做不合適,但一直困惑著,沒有更好的方法。慶幸的是這本書給了我一些啟發。

“對於理解正面管教來說,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孩子們更願意遵從他們自己參與制定的規則。這樣他們就成為有健康自我概念的高效決策者。這是正面管教要達到的長期效果。”剛看到這句話,還挺高興,覺得學校也提倡讓學生共同討論規則,最起碼還有這樣的理念,但為什麼要這樣做,討論出的規則到底起什麼作用,概念是模糊的。

記得班裡有一部分學生愛講話,尤其是在走廊,對於這個問題我很頭疼。一天中午,準備讓在走廊愛講話的的孩子一起討論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我坐在一邊,孩子們顯得很興奮,七嘴八舌討論著,他們熱情挺高,也很重視,但提出的辦法全是懲罰性的:不許出去完,給作業,坐十分鐘等。最後我也沒別的更好的辦法,但本能地覺得懲罰不妥。我打斷了孩子們的討論,問了他們此時有什麼感受,這個討論的過程也也起到了點作用。

等我看到第六章《關於解決問題》還真講了出現問題該怎樣處理的方法。就是大家一起討論規則。但顯然我並沒有真正理解解決問題的實質——尊重孩子,讓孩子有歸屬感和價值感。“所有人的首要目的都是歸屬感和價值感。”這句話在這本書中反覆出現,孩子的四種不良行為都是為了尋找歸屬感和價值感。當每個人都有了這種感覺,就會喜歡一個集體。

當我們瞭解,就會理解,當我們理解,就會尊重。只有真正尊重,才會給人歸屬感和價值感。

我並不瞭解孩子一旦被懲罰後會怎樣,所以也不理解孩子,就做不到真正尊重孩子。出現問題每人都積極參與是對的,也是照葫蘆畫瓢而已。現在知道上述例子中孩子們找的全是傷人的方法,只能排斥愛講話的孩子,而不是幫人,讓孩子獲得歸屬感。

書中那個愛拿別人鉛筆的小女孩體驗了兩種解決方法的感受,一個是當同學們想辦法懲罰她時在班裡漸漸“縮小”,一個是大家想辦法幫助她時慢慢“漲大”,我彷彿親眼看到這孩子在兩中截然不同理念下的“暗淡無光”和“閃閃發光”的眼睛

當我們關注解決問題時,孩子們就能學會如何與人相處。這正我期待的教育。我一直把怎樣教會孩子與人相處作為工作重點,現在明白了不是你告訴他與人要和氣,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孩子就能學會怎樣與人相處。在班會中共同就學生的問題一起討論,並相信孩子能想出幫人的方法,在讓孩子體驗的過程中,他們就會明白是尊重,愛護會怎樣,打擊、傷害又會讓人怎樣。一定會營造出一個健康、和諧、自律的班級氛圍。

寫到這時,兒子把我的包從凳子上蹭掉到了地上(可能還不知道):“沒看見!撿起來呀。”哎呀,不對,應該這樣說:“包碰掉了,該怎麼辦?”

把書中觀念當做知識來接納是一回事,要把它付出實踐是另一回事。改變不能僅靠這本書,需要每日三省吾身,改變從小事,一言一行開始,才可能真正改變對學生的教育方法。

  正面管教讀後感(二)

來家有學童版之前,有人向我推薦過《正面管教》一書,我沒有看但很認同這個觀點。今天我依然沒有看,但是想寫個讀後感,因為我認為此書精華就在“正面”一詞。

節前,我回復了一張兒童問題貼,當時就在想,這壇上多人推薦了《正面管教》一書多次,為什麼這個“正面”做得如此不到位?於是想借借他山之石。搜了一下關於這本書的帖子,卻明白了我初來此壇時面臨的狀況。

就如同社會不公平問題的現象總結,我們很容易得到一個觀點:平等意識不到位。但是如何做到平等,卻手把手教不了,因為人多元。同理,正面管教意識也是一種認識,但是如何做到正面管教呢?《正面管教》一書中的事例和行為指南,首先應該是幫助家長們去理解什麼叫“正面”,而不是一種教條的行為結論灌輸。舉個例:小時候背“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可不是為了“天”只能對“地”,“雨”只能對“風”。否則,人的創造性和能動性,就在這種唯一正確中給教沒了。所以,我不看書的內容,也可以寫自己對正面管教的理解,因為現實家庭情況可以不同,但“正面”的原則相同。

《正面管教》這本書在進入中國後,還出現了一問題,國內營銷活動給這本書加上了不實之詞。比如:“正面管教講述的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對於那些愛心無比,現實中又因為管教孩子而無比心痛的父母親來說,這可是最好的廣告詞,但僅是廣告詞而已。豎立規則和界限,如果語言文字就可以了,還要監獄幹嘛?記得以前某偶像電視劇中有句臺詞“道歉有用,還要警察幹嘛?”,說得正是這個道理。

這樣的廣告詞,對於營銷父母們去學習學習“正面管教”是雙贏,但是對於教條思維的大腦來說,也伴隨著,世上有無負面管教作用(神仙手段)的虛妄認識。這不是該書應有的東西。

《正面管教》一讀:

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正面!既不是俯面,也不是仰面。俯面,是上對下;仰面,是下對上;正面,是面對面。管教,需要一種地位平等的原則。如果一位家長無論形式上做得多漂亮,俯面看孩子,言行中全是我正確你錯誤的教,或者仰面看孩子,言行中全是圍著孩子利益轉的教,都不是平等的面對面。所以,需要把那句廣告詞改一下,“正面管教講述的是一種既不俯視導致強行灌輸,也不仰視導致嬌縱的管教孩子的認識方法。”

《正面管教》二讀:

正面什麼?正面孩子的現在!既不逃避推諉,也不上綱上線,就事論事。逃避推諉的形式,常在長輩那裡聽到,比如“孩子還小,這點事不算什麼”;比如“小時這樣,大了自然而然就好了”。自古未聞狼孩突然變成社會人的事例,人猿泰山的傳說不過發生在故事裡,但很多父母不懂。不能立即就著“孩子的現在”防微杜漸,常見的結果是什麼呢?幼時任其“自然而然”,大了開始急,一陣病急亂投醫後,變成“這孩子只能這樣了”,“都是孽啊”等等的上綱上線。這就是心理逃避到了無法現實逃避,然後就“命運”了(改心理按摩了)。

《正面管教》三讀:

正面什麼?正面孩子的行為!不是管教人,而是管教人的行為。不是把壞孩子管教成好孩子,而是幫助孩子建立起符合他自己人生願望的行為習慣。這裡說說“讓孩子快樂”,孩子不做作業的當時是快樂了,難道孩子到了學校,在老師和同學面前還快樂得起來?說個謊騙個人,當時是快樂了,最後沒人信自己說的話了,還能快樂得起來?“狼來了”的故事只是為了教育孩子編出來的?它恰恰說的是人社會化生存的大道理。我就允許孩子沉默,因為這是孩子在現實懲罰和說謊不快樂之間的折中選擇(這一在成年人中被稱為良心煎熬的現象,我認為才是對人真正的懲罰,肉體和外物的懲罰算球)。等到孩子嘴上認錯比誰都快,行為卻從不改正的時候,家長就該好好反省自己了。這很可能是因為沒有真正管教到孩子行為,只是管教到孩子嘴巴導致的。

《正面管教》四讀:

正面什麼?讓孩子正面自己!不是盯著他人,而是正視自己的願望。別說孩子,就是成年人,又有幾個是願意自己不如別人的?時點上現實的不如,願望上又不接受,怎麼辦?自己努力唄。因“不如”而羨慕,不是一種壞的心理狀態。因“不如”而要嘴上踩兩下,就變成了嫉妒,開始發酵。因“不如”而要行為上給別人下絆子,便發展成了恨。統稱羨慕嫉妒恨。羨慕完全可以發展為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盯著別人比爛,君子不為。無論別人好壞,君子“反求諸己”,這是中國的文化。

可讀的地方很多,先說到這裡。這四讀分別對應,平等的社會意識、實事求是、正直誠信、自己為自己負責。如果從《正面管教》一書只能讀出該怎麼管孩子,而讀不出“正面”是什麼,這學習的有些太功利。

  正面管教讀後感(三)

終於把《正面管教》這本書好好通讀了一遍,真的受益匪淺,《正面管教》讀後感。不管是對自己孩子的培養還是對學生的教育,我都從中學到了不少可操作性的,而且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正面管教的方法是否能運用的恰當或有效,還有一個關鍵就是,我們能不能真正領悟到作者字裡行間的意圖。通過我的切身體會,我覺得值得我在以後的工作中借鑑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我想這是這本書的一個大前提,也是一個宗旨,如果我們能帶著這個前提走在我們教學的道路上,相信,我們在對待學生的問題上,出現在大的問題,我們都能通過正面管教的方法得到解決或真正的改善,而不是越來越糟。

其二,理解以下四種錯誤目的:1.尋求過度關注——錯誤觀念:只有在得到老師的關注時,學生才有歸屬感。2.尋求權利——錯誤觀念:只有當學生自己說了算或至少不能由老師對我發號施令時,我才有歸屬感。3.報復——錯誤觀念:學生得不到歸屬,但他至少能讓老師同樣受到傷害。4.自暴自棄——錯誤觀念:不可能有所歸屬。我放棄。這幾種發生在學生中的錯誤目的其實是他們行為不當的真正的'內在原因,也是他們出現問題的內在驅動力。但作為老師,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學生們的負面表象,而看不到表象的實質,很多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其實,這或許就是我們的很多學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誤的原因。如果我們老師能真正解讀了孩子行為背後的東西,也許許多問題我們處理起來就會容易的多,也會更有效。

其三:自尊,一個容易造成錯誤的概念,讀後感《《正面管教》讀後感》。讀了這本書,使我對我們以前常常掛在嘴邊的自尊有了新的認識。我相信,如果我們認為自己能夠給予學生自尊,實際上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一場“給孩子自尊”的運動延續至今,內容包括我們課堂內外經常運用的讚揚、快樂小貼紙、笑臉以及讓孩子做“今天最重要的人”。這些都可以是好玩兒而無害的,只要孩子不認為自己的自尊取決於外在的他人的評價之中。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孩子可能就會變成“討好者”或

“總是尋求別人的認可”。他們就學會了觀察別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而不是學會自我評價與內省。他們培養出來的是“她尊”,而不是“自尊”。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於別人的讚揚或觀點。這一觀點我要好好的琢磨,並在我以後的工作中能不斷的通過改進而實行。

其四,孩子們需要感覺到自己被人需要,我們怎樣來“贏得”孩子。當孩子們覺得你理解他們的觀點時,他們就會受到鼓勵。一旦他們覺得被理解了,就會更願意聽取你的觀點,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記住,在孩子們感到你的傾聽之後,他們才更可能聽你的。

其五,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如果我們能夠牢記,在不良行為的背後,是一個僅僅想要有所歸屬並且不知道該怎樣以一種恰當、有效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標的孩子,我們對不良行為就會有不同的感覺。而且,仔細審視一下是否是老師的行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無所歸屬或沒有價值,也會有幫助。如果我們能正確認識到孩子的行為是以目的為導向,並意識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首先是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我們對待孩子不良行為的態度就會不同了,我們就不會以為孩子總是在故意搗亂,總是喜歡跟我們對著幹,而且也該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或者傷害了孩子的感情,才招致孩子缺乏歸屬感和價值感的。

其六,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我們自己要學會、而且也要教孩子學會把錯誤看做一個讓人興奮的學習機會當我們把錯誤看作一個學習機會而不是什麼壞事時,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

正像大多數成年人和孩子一樣,即使我很明白應該怎麼做,可有時卻不一定能照著去做。

其七,要確保把愛的訊息傳遞給孩子。當老師記住了要確保把愛的資訊傳遞給孩子時,我們就不但能夠取得積極的效果,而且還會體驗到更多的快樂。我深有同感,多少次我和學生們都是在愛的資訊傳遞中消除隔閡,增進感情。“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正面管教》正面管教這本書,是一本真正的好書,以後在工作中,我會經常拿出來拜讀,相信它能引領我的教學之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