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讀心理學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心理學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心理學有感

讀心理學有感1

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學習幼兒心理學是自身發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兒教育工作的需要。為了更好的從事幼兒教育,我選讀了《幼兒心理學》這本書。以前學習《幼兒心理學》時,不夠深入理解。通過暑期學習,我有了很大的收穫。現在談談我與書本的學習及體會吧! 幼兒心理就是研究幼兒的認識能力的發展特點,情緒情感的發展特點。行為活動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以及幼兒個性的心理特徵形成與發展的特點。

通過對幼兒心理學的初步瞭解,我覺得了解幼兒的心理是必要的,甚至覺得幼兒的心理也是很複雜的。的確,當你真的想去接觸幼兒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很多現象其實並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樣簡單,有時覺得很想知道“為什麼”。如果不瞭解幼兒的心理特點,就難以更好的與孩子在一起,要教育孩子,首先就應該瞭解他們。

這本書讓我明白,我們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不能將他們看成小大人。他們的心理正處於發展過程中,而幼兒的心理髮展與周圍環境有直接的關係。因此,理解與認識幼兒生活與遊戲的環境的意義十分重要,我們要重視並能夠為幼兒創造一個能使其很好發展的機會。環境對兒童心理髮展的影響是無庸置疑的。小朋友們所處的`社會,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家庭狀況等都是影響他們心理形成與發展的社會環境因素。在不同的社會生活條件與教育條件下,兒童心理髮展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通過學習與閱讀,我深深感知到,幼兒期是性格特徵與改變顯露的最初階段。環境因素能夠影響著他們個性特徵的形成與改變。幼兒的個性特徵也影響著他們自身在各種活動中的體驗與收穫,並影響著他們與周圍人的交往。作為老師的我們應有意識的創設良好,適宜的環境條件,塑造幼兒良好的個性品質。這是我們作為啟蒙老師最應該注重的方面,多給孩子一些關愛,運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來教育幼兒,使每個幼兒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讀心理學有感2

本書在結構上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緒論,由本書第一章構成,其內容主要是關於人格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問題,如人格的概念、人格心理學的任務與意義、人格心理學的歷史與發展、人格心理學的理論與研究方法等等。第二部分為本書的主要部分,由第二至第七章所組成其內容屬於理論人格心理學,主要探討了人格心理學中的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特質論、學習論、人本主義、認知主義等學派的`理論與研究。第三部分由本書的第八、九、十這三章所組成。其內容是應用人格心理學,較系統是探討了人格測量、變—態人格及其矯正,以及人格教育等應用人格心理學的問題。

《菊花與刀》問世已經半個多世紀了,卻不斷有中文版本推出,而且幾乎被人格心理學領域所推崇為教科書之外的必讀之作。我也正是帶著這樣的疑問和好奇找到了這本書。日本著名評論家川島武宜就曾說過:本書著者的學識和能力令人驚歎。儘管本尼迪克特本人一次也沒有到過日本,但卻蒐集到了那麼多的重要事實,令日本人都感到非常驚訝。而事實上,1948年該書的日譯本出版後,即成為了日本國內最暢銷的書之一。作者以菊花與刀來概括日本人的文化特徵和性格的二元性,因為在日本,菊花是皇室的家徽,而刀又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顯然這樣一種具象概括是頗有深意的。世界上恐怕沒有哪個民族像日本民族那樣突出地表現出行為的矛盾性那麼讓人難以理解:既好鬥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適應性,既順從又不甘任人擺佈,既忠誠不二又會背信棄義,既勇敢又膽怯,既保守又善於接受新事物,而且這一切相互矛盾的氣質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現出來的。這些就是《菊花與刀》會引領我們去深入探索的內容。

讀心理學有感3

拖延,一直存在於我們身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習慣,也許您拖延是為了逃避某件事情,也許您拖延是為了緩解緊張的壓力。從我們的幼兒時期一直延續到老年時期,也許死亡才是拖延的終點。既然不能擺脫拖延心理,我們就應該瞭解它的根源,瞭解它的影響,最終找到克服拖延心理的方法。

我分析我工作上拖延的原因可能是一種畏懼的心理,就拿倉庫這方面的工作來說,因為沒有實際經驗,不自覺的就對這塊工作產生了拖延的心理,有點畏懼,不知從何下手。要想克服這種心理,就要從根源下手不能畏難,要把整件事情分成各個小模組來逐步攻克,制定詳細、切實可能的'工作計劃。我給自己定的計劃是先在網上學習些理論知識;再去泰州進行實踐學習和操作,理論結合實際強化技能,回來針對我們遠景的實際情況,取長補短,對症下藥,逐步完成倉庫的管理工作。

正是讀了《拖延心理學》這本書,我才真正認識到自己工作中拖延的成因。改掉拖延的壞習慣也是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我準備好啟程了,您呢?

讀心理學有感4

整整利用一個月的時間,終於把《校長管理的心理學》這本書看完了,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作為一名校長在學校管理方面學問如此之大,我始料未及。

《校長管理的心理學》這本書中闡述了“校長自我認識”“自我管理”“學校管理”“人員管理”四大項,50個小項方面的內容,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學校管理”中的“如何實現快樂管理”這一章的內容。“快樂”是每個人的需要,快樂學習,快樂工作,快樂生活是我們的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讓我們快樂,但最能愉悅人的心情的是情感上的滿足。而校長作為管理者如果能實行快樂管理,讓師生從教與學中感到幸福,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作為校長,有責任讓每一位教師看到自己在學校裡可能的發展前景,更有責任為學校成員創造一個公平合理、催人向上的發展環境,從而激勵學校的每個教師將自己的發展和學校的發展融合起來,為學校也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奮鬥。在發展的諸要素中,用人是關鍵因素。用人制度要真正給教師以希望,能體現用人所長、避人所短,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則,讓大家看到幹得好與幹得不好就是不一樣。

要讓教師快樂工作,應該有合理的、有效的激勵,使教師的付出得到應有的回報。學校除了給教師提供發展的前途,給教師應有的尊重以外,建立合理的獎勵制度也是必要的。對教師的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應與教師的付出相適應,與他們的努力和貢獻相一致。

簡單而言,充滿快樂的管理,是人性化的管理,是公平的管理,是真誠的管理、是科學的管理,是務實的管理。讓自己快樂去管,讓員工樂意被管,讓管與被管的人都快樂,這就是管理的心態。

讀心理學有感5

今天的社會日新月異,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世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小,而人們面臨的諸如家庭關係、工作關係、社會關係及恐懼、焦慮、抑鬱、擔憂、自卑等心理問題卻越來越多,這些問題的凸顯使人們的心理與身體健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關注與瞭解我們自身的心理與心理學的知識是我們教師十分有必要的。寒假中我閱讀了邢群麟、楊英著的《生活中的心理學》一書,收穫與感悟良多。

讀完《生活中的心理學》一書,讓我瞭解到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受心理活動的影響與制約,懂得運用心理學管理自己,我們的生活才會幸福。比如,我們可以利用奇妙的心理暗示對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種影響,幫助我們克服不良的情緒,建立良好的意志。暗示作用,在本質上就是用別人的智慧,影響是指取代自己的思維和判斷,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很少能被暗示者意識到。暗示分為他暗示與自暗示。這種心理暗示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可以利用它的積極面為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服務。如我們早晨醒來由於睡眠不好而眼圈發黑、精神不振時,可以利用積極的自暗示一面,理智地控制自己緊張的'情緒,暗示自己到戶外活動活動,呼吸新鮮空氣,舒展舒展筋骨,做做操或跑跑步就會好的,這樣就能振作精神、輕鬆、高興地到學校工作了。

對於利用他暗示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日常中,我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欽佩、信任、崇拜或喜歡的人的影響與暗示。這種他暗示讓我們放棄了部分的自主判斷,這可以使我們能夠接受智者與旁者的指導,可作為不完善的自我的補充,這在一定程度是有適應意義的。這種他暗示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我們必須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見,暗示作用應該作為自我和主見的補充和輔助,這樣才能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心理機制,起到畫龍點睛的積極暗示作用,避免消極的心理暗示,避免受人操縱、控制,成為別人或異端邪說的工具。

除了以上積極的心理暗示外,我還對書中的其他心理知識感觸深刻。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如果過分地追求榮譽,就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扭曲,只有在挫折中感悟真諦,才能建立自信、自愛、自立於自強。在社會生活中把握比較的尺度,要立足於健康的比較,如比實績、比干勁、比投入,學習良好的社會榜樣,努力完善人格,做一個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的人。

用心理學的知識不斷調整我的心理,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做一個健康的人、成熟的人,放下過去那日益沉重的包袱,輕裝上陣,精力充沛地面對現在,信心百倍地去迎接未來,去開拓生命的新境界。

讀心理學有感6

古人云:“開卷有益”,書是前人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它是我們獲取知識的源泉。莎士比亞曾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書讓我們的頭腦有知,明智而知不足,擴充知識以外兼可涵詠性情。對於教師而言,讀書不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更是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辛燕工作坊每週推送坊員讀書筆記一篇,使坊員之間形成追趕超越積極讀書,讀好書的讀書氛圍!

一百多年以來,兒童繪畫吸引了眾多心理學家、教育學家、藝術史學家以及藝術家的不同人群的目光。繪畫作為一種符號表徵形式,是人類心智發展的重要成就之一,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繪畫作為一種圖語,具有與口語相似的性質和功能,是兒童認識世界和進行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如果我們給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材料,比如紙張、軟筆、顏料和畫筆等,所有兒童都會表現出一種總內在的繪畫願望。他們能夠非常獨立的發現表達自己世界的方式,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發明創造所帶來的快樂。

美國心理學家Claire Golomb創作的《兒童繪畫心理學—兒童創造的圖畫世界》一書是集各家研究成果為一體的有關兒童繪畫心理髮展的理論專著。書中的每一章節都體現了作者多年在視覺藝術、想象、象徵性遊戲等領域的研究成就,和他對繪畫這一符號系統的獨特觀點。

閱讀此書後,進一步深化了我對兒童繪畫和兒童心理髮展的認識。特別是對於圖畫發展的最早階段,馬休斯認為,當幼兒所繪畫的線條伴隨著相應的言語和語調變化時,就標誌著有意義的繪畫活動和表徵性繪畫活動的開始。在圖畫活動中,他們能夠體驗到動作帶來的快樂,畫出的圖形使他們感到驚訝,賦予動作以情感意義的心理表象和聯想成為構成各種各樣人物的基礎。這使我想到在大學時期實習的時候,有一位小班幼兒用不同色彩的圓形旋轉線條所畫出的一幅畫,當時看起來唯一的感覺是雜亂無章,但是孩子在創作時卻有非常高的興致並且將這幅畫命名為“彩虹的光芒”。

總的來說,兒童繪畫有自己的內在邏輯和表達方式,繪畫中蘊含著孩子們的思想活動,我們不要過於追究幼兒圖畫中的關聯。讓我們走進孩子的世界,一起享受童真童趣!

讀心理學有感7

說話是一門藝術,無論在生活或者職場中,言語總是會起主導作用,影響著身邊的每個人。與他人交流時,如何說話是相當關鍵的。讀了這本書,感覺很有自我剖析一下的必要,感覺自己是一個口才不佳的人,二則是一個無幽默感的人,三則是一個不會讚美的人。雖說這幾項都是硬傷,但又一個說話注重分寸有尺度的人,是一個懂得善於傾聽的人,是一個不亂開玩笑性格較為嚴謹的人。名人卡耐基曾說“當今社會,一個人的成功,僅僅有15%取決於技術知識,而其餘85%則取決於人際關係及有效說話的本領。”說話看是簡單,但是要說出有水平,容易被人理解、接受的話則不能不懂說話的心理學。

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總是要和各類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每個人的心理特點、脾氣秉性、語言習慣等都是不盡相同的,所以有一句話說得好,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因人而異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我的理解是,與人真誠為第一,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人,真誠的用心對待,必然換取真誠的回報。第二,要微笑的'面對對方,要懂得察言觀色,重視對方的態度。第三、要學會讚美,雖然說讚美別人,並不一定有回報,但是能夠提高和潤滑人際關係。第四,做一個善於傾聽的人,在與人交談時,也需要學會做一個很好的聽眾,這樣,會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別人才會覺得受到了尊敬,同時自己也會獲取成功的喜悅。第五,沉默是金,三思而行,不亂說、說話內容精簡同樣也是很重要的。

說話的目的是什麼,主要是在於表達和溝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進行一個實際傳輸。會說話的人,小則可以討人喜歡,大則可以保身,成就大事業。而如果話未說好,小則樹敵,大則會讓工作毫無起色,讓事業舉步維艱。作為一名員工角色,在與同事說話中,個人理解最重要的四點:第一,要多讚美員工,讓員工充滿自信心,讓讚美聲帶動及感染每個人,通過讚美,得到對方的欣賞和尊重。第二,要多聽員工建議,多傾聽員工的聲音,這些是一筆無形的財富,這些聲音是改善的基石,提高工作效率的促動力。第三,要面帶微笑,每個人的表情都是內心深處的直接體現,面帶微笑是促進同事關係的重要點。第四,說話要注重尺度,不能什麼都隨意說,不注重場合。並且無論是批評或者表揚都不可不重分寸,要因人而異,對症下藥。

總之,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過程,在成長的旅途中,待人待物最重一個“誠”字。如何學說話,如何理解心理學,就是在學習如何做人。說話是一個技巧,一門藝術,我們需要持之以恆的去學習,去實踐,這樣必然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喜愛。

讀心理學有感8

社會心理學現代心理學的支柱之一,它與人格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一起構成了心理學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領域設計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學科生命力寓於全社會不同個人和由這些人組成的不同群體的需要和應用中。研究社會心理學不僅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所以,當我閱讀完《社會心理學》後,第一個感受就是不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論意義,更要實踐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讀了這本書,也讓我對視窗的服務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認識,下面我就談談在視窗服務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接觸到《社會心理學》這本書後,我發現將心理學引入到行政服務視窗工作有利於提升服務質量。在嚴格執行行政服務系統工作人員文明服務手冊的同時,我們視窗還實行微笑式服務,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對各種不同型別的.服務物件,如果都搞一刀切式的服務態度,產生的效果未必好。看了《社會心理學》這本書後,掌握各種不同型別的服務物件對各種服務態度、服務方法對我能正確理解服務物件的心理需要,並進行鍼對性的和周到的服務有很大的幫助。在視窗工作中,在推行微笑式服務時,如果服務物件屬於活潑型,情緒外露,興趣廣泛,工作人員要熱情接待、周到辦事,做到以熱對熱;如服務物件為安靜型,表現為情緒穩定,自信心較強,這樣的物件不喜歡我們過分熱情,針對這樣的服務物件,我們要做到不卑不亢,熱情適度,以靜對靜;如服務物件為興奮型,語言坦率,喜歡提各種問題甚至意見,對這類服務物件,我們除了熱情接待外,還應以和藹親切的態度,急他們所急,想他們所想,儘量滿足其要求;如服務物件為抑鬱型,這類物件想得很細微,語言謹慎,我們除了熱情外,還要有耐心,細緻體貼地為其服務,以誠取信。

正是如此,我根據《社會心理學》這本書中的知識和原理,把握服務物件的心理,瞭解服務物件的“需要”,提供服務物件所“需要”的服務,從而全面提高服務質量,提升視窗形象。

讀心理學有感9

一直以來,我都能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也不斷的研究並解決各種問題,但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僅憑著教學經驗而為,從來沒思考過學生的心理層面。讀了《數學教育心理學》一書,使我從教學心理學的角度對數學學科的教學進行了重新的思量。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心理學的因素對學習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國小生數學教學中,如何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使學生儘快掌握怎樣學,怎樣培養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都是一項重要內容。尤其是數學語言的嚴謹性,體現著思維的周密型,語言的層次性連貫性體現著思維的邏輯性,語言的多樣性又體現著思維的豐富性。眾所周知,能力與思維相輔相成,而思維的發展與語言的發展又密切相關,這就充分說明了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是關鍵,即通過聽、看、想等內在活動最終轉化為說這一外部活動,充分挖掘學生潛能。要想研究數學教學的“教”與“學”,探索學生的感知規律,構建我們想要的情感課堂,煥發出有生命活力的課堂,瞭解學生的心理是前提。

在本書中,我重點研讀了“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這部分內容。書中將其列為數學基本素質的第五個要素,指出“數學語言已經被廣泛地應用於社會生活、生產和科研的各個領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能力成為人的綜合素質的標誌之一。……使用數學語言可以使人在表達思想時做到清晰、準確、簡潔,在處理問題時能夠將問題中各種因素之間的複雜關係表述得條理清楚、結構分明。”對發展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方法,則簡略地提到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親身實踐、主動建構……數學交流……組織學生討論” 等等。要了解學生數學表達存在的困難具體有哪些情況,才能找到促進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嚴謹性的路徑。分析起來,情況有三:

第一種:數學知識本來就沒學懂,大腦裡是空洞的或混亂的狀態。在這種情形下,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往往是一言不發或“胡說八道”,因為他無話可說,一說就錯。

第二種:對於一些極為抽象的數學語言無法轉化為普通語言。數學語言可以分為抽象性數學語言和直觀性數學語言,其中抽象性數學語言既高度抽象又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比如概念的定義嚴密,揭示本質屬性,有時學生就無法將其轉化為他們所熟悉的、親近的、容易理解的事物,這樣一來他們對於概念的理解就不會深刻,此時的數學語言就會顯得更加抽象,在學生眼中就不再“通俗化”,反映到口中也就更難於表達。

第三種,將“聽、看、想”的內容和結果轉化為“說”的困難,這一點在大多數同學身上都存在,也是最值得我們去關注的。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就要求老師要儘量的多寬容學生,少一些抱怨;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多一些指導,少一些指責。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多一些自信,大膽的,靈活的,創造性的去說。

反思我自己的數學課堂,學生說的確實太少了。作為數學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必須多指導學生,教師本身課堂內外說話都應客觀、準確、精煉、全面甚至生動,進而用自己的樣板作用感染薰陶學生,也有利於在課堂上和日常接觸中對學生進行指導,這樣才能達到好的教與學的效果。

過去的數學教育是把學生都培養成為數學家的“英才教育”。今天,我們理應是“大眾數學”“生活中數學”的倡導者,也完全應該讓不同的孩子學習不同的數學。讓孩子們都喜歡數學,學會學習數學應用數學是我看完這本書後最堅定的心聲。

讀心理學有感10

這一次教師讀書是《學生管理的心理學智慧》,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所教的知識非常實在,它不像一般的教育學、心理學的書籍那樣給讀者介紹一大堆高高在上的教育學理論或一大堆心理學現象,而是直接了當地給教師提供了很多在管理學生方面的具體可操作性的建議和做法。

本書的結構非常簡單,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個是誰來管——學生管理中教師的定位問題,教師如何塑造自己,塑造一個對學生有影響力的教師形象。第二個是如何管——學生管理中有哪些策略,有哪些規律,按照這些規律應該採取何種管理方法。第三個是何時管——學生管理中的情景問題,即什麼時候才用什麼樣的方式管。

在具體的教學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在處理自身與學生的關係上。一直以來,我都是以朋友的角色去對待我的學生,和學生之間建立的應該是一種民主平等的相互關係,覺得這樣做就能多一點接近他們,多瞭解他們的想法,也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從接受我這個老師到接受我教的科目。但是漸漸地,我就發覺這樣的處理方式是有問題的,問題就是在於與學生的距離太近、太熟,於是就很難在學生之間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一種屬於教師的“威信”。但是遲教授卻很好地給我解決了這個問題,他提出要在學生之間建立“威信”,即要讓學生“敬畏”和“信任”,一個有威信的教師,無疑是一個有影響力的教師。具體到主要分幾個方面進行:一是專業能力,讓人欽佩;二是人格魅力,讓人喜歡;三是威懾力,讓人害怕。其中專業能力和人格魅力解決的是如何讓學生“信任”的問題,威懾力解決的是如何讓學生“敬畏”的問題。最理想的角色狀態是“不怒自威”,這一點也是我非常希望能達到的一個目標。當然,作為教師,不一定能力、魅力和威懾力都強,但必須要和你所教的學生特點相適應,換言之,你的三種能力雖然不是項項都強,但恰好滿足了管理學生的需要,這就夠了。也就是說教師不一定做有超強影響力的人,但要做學生的“重要他人”。

所謂的重要他人,從心理學上講,是指一個人心理和人格形成過程中,起過巨大影響甚至是決定性作用的人物。如果每個教師都能成為學生生命成長中的“重要他人”,那麼他對學生的影響和教育一定更有成效。

遲教師還介紹了不同階段的重要他人,比如中國小教師,要努力成為一個美的教師,國小階段喜歡媽媽式的美教師;到了我們高中階段,學生喜歡個性獨特、有自己絕活的朋友式的教師。幼兒園階段孩子 的重要他人是父母,國小階段孩子的重要他人是老師,中學階段孩子的'重要他人是朋友,大學階段孩子的重要他人是戀人。做父母的要注意從如何做好自己孩子的重要他人,到如何引導孩子正確選擇不同生命階段的重要他人,都非常重要!至於自己作為一個教師,能否能為學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需要靠教師自身的努力!

書中介紹的內容和方法還有很多,其中還包括:改變學生的幾大手段,怎樣應對“叛逆”的孩子,怎樣表揚和獎勵學生,怎樣培養班幹部、以及怎樣做一個會授權的教師等等。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選擇性地學習或者模仿遲教授這本書的部分建議和做法來嘗試改進自己的管理學生的技巧,將所學所思運用到自身的日常教學中,然後再根據自身教學的不同情況作調整,從而形成自己的一套管理學生的方法。

讀心理學有感11

一開始接觸這本書是在生孩子前,有育兒專家推薦閱讀這本書,她的推薦理由是:雖然這是一本美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但是這本書的理論與我們的生活結合得很緊密,每講一個理論,都會以一些生動有趣的真人真事為例,讓這些人的語言、行動、想法來體現科學理論,以幫助我們理解。即使根本不懂心理學,也很容易讀懂。專業和易讀是這本書最大的兩個特點。

實用是這本書的第三個特點。我真正地去閱讀這本書則是在生完孩子後,遇到了一些養育孩子的困惑,當時很焦急,急於找到一些權威的見解。於是,我就打開了這本書。我發現這本書是以年齡階段為界限劃分章節的,除第一篇講理論和研究方法外,從第二篇起,分別針對孕期、0~2歲、2~6歲、國小期、青少年期介紹。當我對孩子的某些行為無法理解,對孩子身上出現的某些問題無法解決,我只要按照孩子所處的年齡段去閱讀相應的.章節,就能找到孩子表現的理論依據。並且,書裡還設定了一個《學以致用》的欄目,用表格的形式例舉了一些很實際的做法,不同的人可以從中得到不同的幫助。

例如:在第4章《嬰兒期和學步期的身體發育》中有一張《前兩年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的發展》的表格,提到“動作技能是一個動態系統”,並且還系統地闡述了影響孩子動作發展的各種因素。通過這些,我們就可以參照表格,掌握孩子的發展程序。最特別的是,這個學以致用的欄目並不是把自己作為一個標準來設定的,而是一個參考。在這個表格的後面就提到了“兒童會以非常個性化的方式獲得這些動作技能”,並舉例一個孩子在爬之前就學會了站立和行走。這就啟發我們幼兒教師首先也要對每個年齡階段孩子的各項領域的發展指標做到心中有數,但是又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孩子沒有達到應有的發展指標,也沒有關係,讓我們等一等,孩子有自己的發展步伐。但是,當孩子許多方面的發展都非常落後時,也需要我們老師對其特別關注。

同樣是動作的發展,在第7章《幼兒期的身體發展和認知發展》中也有一張《幼兒期大肌肉運動技能和精細動作技能的發展》表格,同時也建議父母要對這些能力發展有足夠的耐心。中間還特別提到了繫鞋帶,強調“幼兒期最複雜的自主技能,兒童大約在6歲時才能掌握。”聯想到剛剛處於中班時,引導孩子們學習過繫鞋帶的技能,最後只有個別孩子真正在實踐中成功了。這就反映出繫鞋帶這個技能不太適合中班幼兒學習,因為繫鞋帶需要長時間的注意、回憶手的一系列複雜精細動作及相應的熟練操作。為什麼那幾個孩子成功了?因為他們的動作和認知發展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這本書第四個特點是發展。就像它的名字那樣,這本書中的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我手裡的這本已經是第四版了,在各個篇章中還彙總了皮亞傑、埃裡克森、維果茨基等心理學家的重要理論,並且提供了一些理論的最新研究。例如,我們所熟知的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前運算思維的最大特徵是自我中心以及著名的三山問題。但是,書中的“關於前運算思維的最新研究”提到,但實驗者選擇孩子熟悉的事物,同時改變過於困難的圖畫選擇的方法,這時4歲的孩子就能正確認識到他人的觀點。通過這些最新的研究,我們可以更新我們陳舊的知識庫,運用最新的理論結合實際分析解決問題,這也促進我們要不斷地學習。

讀了這本書中的一些篇章後,除了讓我學到了更多的心理學知識,更多的是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專業、謙遜以及務實,這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之一,誠意推薦大家讀一下這本書!

讀心理學有感12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後果有害的推遲行為。

(百度百科)

"趨利避害"是人類的本能,"拖延"就是這種本能的表現。

推遲行為的背後,是對這種行為的後果及其所帶來的影響的恐懼。

"拖延"的過程並不愉快,時不時的擔憂,讓你無法享受當下的閒暇。

"拖延"看似暫時延後了壞現象的出現,但是不能防止它出現(墨菲定理)。

導致拖延的原因最常見的是恐懼失敗,最離譜的是恐懼成功。

拖延讓我們躲開負面的感覺,它是很好的防禦盾牌,但也會阻礙我們開始新的嘗試(新的工作,新的語言,一種樂器)。

有時候,我們的思維停滯在過去,有時候我們的思維遊離在未來,我們玩著時空的把戲,躲避著本應應對的壓力。

雖然,拖延的行為看起來是個行為素養問題,但是,它的根源要複雜得多,“拖延從根本上來說並不是一個時刻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

心理學家PiersSteel認為拖延最可能的四個成因是:對成功信心不足,厭惡被人委派任務,注意力分散和易衝動,目標和酬勞太過遙遠。

對完美主義的追求,或者從反面來說,對失敗的恐懼,都有可能讓我們在某個方面裹足不前。

一方面,就像我在寫這篇文章時,內心總是在猶豫。

我是不是就應列一個提綱,是不是就應準備好一些素材呢?我寫出來的東西有什麼作用呢?從在學校的時候寫論文開始,到了公司開始寫各種文件、PPT等,我都會受到這種心理的困擾,內心想著要把文章寫好,想著要準備充分的素材,要寫得生動搞笑,但每每都是無從下筆。

通常都是這樣,應對著電腦裡面的空白文件,先快速敲下幾個關鍵字,然後想到一些題材,之後開始上網、翻書去尋找,找著找著,最後都忘記了自己本來是要做什麼的。

等到回過神來,卻發現自己的文件裡面仍然只有幾個關鍵字。

此刻,回想這個過程,在上網、翻書查詢題材的時候,在挖空心思想要一個好的題目的時候,我到底在做什麼呢?表面上是為了讓資料更充實,讓題材更搞笑,讓題目更加吸引人,但是我明顯地感覺到自己在拖延,在拖延進入文章的寫作。

或者,我是想要提前胸有成竹,一氣呵成。

但最後往往是草草了賬。

尤其是在做一些我們並不擅長的事情時,我們更容易拖延。

比如,數學作業、作文、手工課的作品。

拖延讓我們延遲應對失敗的恐懼,從而給我們帶來安全感。

當最後期限降臨,我們不得不應對時,我們會採取草草應付的手段,渴望早早擺脫那些令人厭惡的東西,這些東西不是作業本身,而是作業帶給我們對挫敗感,以及由此造成的煩惱和恐懼。

如同,開頭所說,拖延只是一些深層次心理、生理問題的表現。

而對失敗的恐懼也只是一種淺層的表現。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失敗所造成的`不利影響會破壞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可能是認為自己根本不擅長做這件事情,一切的發奮只是白費時刻。

如果,你認為自己根本沒有學習數學或者音樂的天賦,而學校中學習的經歷給你帶來的只有伴隨著讓人寒心的分數,痛苦的回憶,那麼畢業之後我們會慶幸自己最後擺脫了那些東西。

當有人聲稱自己很享受其中樂趣時,我們的反應就是“他有這天賦,而我沒有”,或者,“哪有什麼樂趣”! 有時候,"拖延"是我們宣示獨立,爭取控制權,甚至報復的工具。

當更有權勢的人物(上司,家長,更強勢的朋友、配偶)要求你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你表面上應承,內心卻充滿抱怨。

或者,你認為這種小事微不足道,讓你去做根本就是殺雞用牛刀,或者你認為自己落入下風,內心的感受沒有得到強勢人物的照顧,或者你早就不滿對方的某些表現,因此一旦你找到這個機會,你就會透過拖延的手段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或者報復對方。

讀心理學有感13

人際交往也稱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係。人際交往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反映著人們尋求滿足需要的心理狀態。從動態講,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一切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資訊溝通與物質交換的範圍;從靜態講,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動態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聯絡。據估計,大學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餘時間中有70%左右用於人際交往。有的人對成功人士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為85%的成功人士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有關。因此,人際交往對大學生起著重要作用。

經過一個學期的對人際關係心理學的學習,讓我學會了以前似懂非懂的許多理論。讓我懂得了許多在社會中的處事與為人。人際關係心理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它值得我們去認真研讀,認真專研。現代社會,紛繁複雜、瞬息萬變,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往。我們要想從波詭雲譎的人生之海中,繞過波濤洶湧的暗流,駛過錯綜複雜的險灘,尋找一個指引人生航向的指南針,我們就必須學習和掌握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具有了解他人心理變化與動向的本領,具有認清環境和辨別他人的能力,從而擺脫無所適從的困惑,使我們能在風雲突變之際,能從容地讓心靈棲息在生命的港灣。更重要的是能為我們今後取得成功和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書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運用心理學原理,結合實際生活事例,對為人處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心理現象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分析,並提供了操作簡便的解決思路與方法。通過學習,我知道了人們把良好人際關係的形成與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注意階段、接觸階段、融合階段。因此,我們在與人交往時,重要的是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通過學習,我擴充套件了很多知識,例如,它讓我更深層次的瞭解了許多理論,如歸因理論、人際吸引理論、認知失調理論等。所謂的歸因是指一個觀察者根據外在的行為作出有關行動者或他本人的內部狀態的推論過程。就徵對這些理論講一下下我的感悟。

歸因理論包括海德的通俗心理學,該理論關鍵是,確定其他人的穩定的、基本的心理傾向的動力;瓊斯和戴維斯的相應推論理論;凱利的因果歸因模型;韋納的成功和失敗歸因理論;羅特的控制源理論。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韋納、弗里茲等人1971年等人敘述了對成功和失敗歸因型別,一類是歸因是內在還是外在的,另一類是進行了內外在歸因之後,觀察者還必須決定成功或失敗是穩定發生的還是不穩定發生的。當一個人把自己的成功或失敗進行歸因,毫無疑問有四種,一是努力,二是任務難度,三是運氣,四是能力。根據韋納的歸因理論來說,能力是內在的穩定性因素,任務難度是外在的穩定因素,努力是內在的不穩定因素,運氣是外在的不穩定因素。當一個人做出怎麼樣的歸因時也會影響對未來的預測,假如一個人在考試或工作失敗後,將其歸因為內部原因的話,如果他認為自己失敗的原因是自己能力不夠,那麼當他做出這樣的歸因之後,在以後的工作中,他也就再以不會努力了,相反如果把失敗的原因歸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夠的話,他就可以奮發圖強來彌補過去的損失。他把原因歸為外因的話,如果認為是題目難,那麼他對此更加是無能為力,但如果歸因為運氣的話,他也許還會抱試試看的態度。但不管如何去歸因,其歸因的方式對歸隱者的影響是特別大的。這久告訴了我們,當我們自己失敗或成功之後,要以一種客觀的心態去評價自己,做出正確的歸因方式,從而使得自己更深層次得以提高和進步,否則就會使我們失去前進的方向。

人際吸引又稱為人際魅力,是指個人間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歡和親和的現象,即一個人對其他人所抱的積極態度。人際吸引理論包括強化理論、相互作用論、得失理論、相等理論。其中強化理論是我影響最深的。人際關係的強化理論是以強化為核心,揭示情感強化和人際吸引之間的關係。拜恩和洛克認為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交往物件的接觸背後緊跟著懲罰,如批評、諷刺等等,那麼就會產生對對方的厭惡和反感,從而就會減弱或失去與對方交往的熱情,從而就會喪失對下一次交往的慾望和積極性,因此也就無所謂人際吸引了。反之,就會與對方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總之,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喜歡那些給予我們獎勵的人,而不喜歡導致我們情感不愉快的人。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很多很多。因此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這樣我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才會走得更遠更好。儘管有那麼多的人際交往理論,我們都不能只看到一個理論的方式,因為在現在社會中,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很多。因此,我們必須注意自身和環境的因素,做到多種的結合,人際關係才會更好。

認知失調理論首先由費斯汀格提出。這個理論涉及有關認知元素之間的相互關係。認知失調理論的應用範圍很廣,如用於心理治療、兒童教育、消費行為、決策等。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真正一帆風順的日子少之又少,我們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矛盾,磕磕碰碰是家常便飯。學習認知失調理論所述的原理、對現實生活的含義以及減少失調的方法,不僅使我們增長了心理學知識,在面對環境的種種壓力和挑戰時能調整自己的心態,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和諧,不讓忿懣、焦燥、憂心等帶來嚴重的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而且有助於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改進溝通,解決衝突,創作更好的業績。

我們大學生正處於一種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髮展時期,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們心理正常發展、保持個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個人生命的主宰其實就是自己,關鍵是你要有所改變,要有強烈成功的願望,針對自己人際交往中存在的題,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以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對待人際交往,相信就一定會找到合適的方法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逐漸學會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左右逢源,遊刃有餘。可見良好人際關係對我們的作用是多麼的大。良好的人際關係,只有自己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用誠實,寬容和諒解的原則,樹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體中融洽的關係,並積極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際面,不斷贏利他人和社會讚譽,獲得更好的人際交往圈,才能最終輔助人生走向成功的大道。

讀心理學有感14

本書是以教育心理學為主線編寫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講述了學習教育心理學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有關知識其內容緊密結合中國小實際,且針對性強實用性強,便於自學。 在通讀本書後,對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將會有一定的瞭解,另外關於書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學及兒童心理學方面的知識,相信對於理解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也是有幫助的。但是鑑於我們教育心理學的學術沙龍主要關注教學心理。學生心理及差異心理,因此我就主要對本書中有關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內容談談我的理解及感受。

首先,關於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心理學作為研究人的心理現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其內容是豐富多樣的。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體系中與教育工作關係最密切的一個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麼的,就需要對它的物件,性質,內容,範圍和任務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其次,關於學習教育心理學的目的。教師為什麼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呢?我在讀完以後有這樣的認識:第一,是因為教師要形成優秀的心理品質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本書所要強調的'是,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教育心理學,才能知道作為一位人民教師,必須具備哪些優秀的心理品質,從而自覺地培養這些心理品質。第二,是因為教師要提高教育業務水平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本書對此作了比較精簡的歸納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只有學習了教育心理學,才能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才能選擇適當的教材,採取相應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2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品德。學習過教育心理學的教師,就能夠掌握學生品德形成的規律,及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心理特點;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學地總結教育經驗,我覺得這也是第一點的基礎,是為提高教學質量作準備的。

此外,本書還提到了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總結法等,可以說從理論上歸納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學的具體,有效的方法。 總的來說,本書對於學習教育心理學的基礎理論知識,瞭解普通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是非常有幫助的。

讀心理學有感15

這本書分析了拖延的心理學原因,然後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通過一些例項和心理分析來達成觀點的闡釋,比較可信,前半部分幾乎擊中心靈,每句話似乎都讓你醍醐灌頂,重新認識自己。但後面各種方法羅列卻讓人不好操作,陷入了成功勵志類書籍的通病,總的來說還不錯。

對於我個人來說,頭緒繁多或無從下手的事容易造成拖延。裡面也暗含了完美主義傾向:我不確定能做到最好,因而失去了細步邁出逐步夯實的動力。甚至為自己找一些合理的藉口。不怕失敗最重要是不要把表現與能力價值掛鉤,不要與外在評價過度關聯。

我就是固定心態的完美主義者,原以為拖延並不嚴重,但其實一直都在。但其實我並無天分,只有一些巧合和努力,天分被外在拔高了,因此完美主義心態是沒有堅實基礎的。寄希望於虛榮和享樂並存對我來說也不可能,這個世界沒有白吃的午餐,對於我來說也沒有輕鬆過上好日子的路子。必須首先保證勤奮然後途中注意方法和結果。從此開始,看穿紅塵放棄虛無縹緲靠外界肯定的價值,不怕失敗重新構建自己的價值。工作即使不熱愛,勤奮是必須的,而自己的家庭及夢想則必須兩者都有。

最可怕的事情是去全然地接受自己,然而對個人來說,成長是最重要的,全然接受自己的優缺點並不妨礙反而有助於你的成長,何樂不為?拖延總會歸因於某種患得患失,此時要注意和自身成長及責任對比。而且特別注意不要讓這些擔憂成為懶惰潛在的.藉口,因而迴圈惡化。

這本書中學到的最大一點是冷靜分析:當拖延症發作時,要看清其中的原因,以前或許看不清,現在這麼多案例看了這本書應該可以了。當不良情緒發作時也要照樣分析,然後做出決策。藉口,潛意識的懶惰等等阻礙前進的因素都要刨出來。然後與自己的目標之路最大限度匹配。

TAG標籤:心理學 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