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精選11篇)

《渴望生活——梵高傳》是其年僅二十六歲時的作品。歐文·斯通認為,最能打動讀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輝煌,而是他們追求和探索的過程。七十餘年來,梵高悲慘而成就輝煌的人生震撼無數讀者。這部作品也成為歐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譯成八十餘種文字,發行數千萬冊,感動億萬讀者。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精選11篇)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1

我想,這是本令我難忘的書。一部進當我看完序言,比那忍不住落淚的書。我與城市中的大部分人一樣,並非冷漠、無情,只是太多情感被煙塵喧囂所掩蓋。能夠觸動心靈的,少之又少。感謝推薦此數的人。

當我看完序言,產生一種難以言表的微妙情感。我合上書,再次看了看封面,落淚。單純的,莫名的,想為這個瘋子流淚。

是瘋魔成就了梵高,還是他的才能將其印象癲狂的深淵?書中的的梵高是完整的、完美的。他的種種缺點,種種瘋狂,通過文字毫不留情的展現在眼前。

作者在附記中談到,對於當初所收集的材料,進行了篩選、刪改。不知如果將其添滿會是什麼效果。然而,書中所呈現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都能使讀者儘可能的體會到,是什麼造就了梵高,是什麼造就了他的才能、他的瘋癲。

細細體味這些人,就更加能體會主人公的心境。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並未用華麗的辭藻,而是用一種旁觀者的心態來敘述這個事情。"他"的聲音低沉、有力,引人入勝。

讀了這本書,還懂得了好些繪畫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印象派。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2

說實話,我從不願意看一本五百多頁的書,即便這個人我是這麼感興趣,有很長一段時間,它就和被我棄置一旁,散亂堆積的畫冊,一起安靜的呼吸,並且不斷被新的塵埃或陽光覆蓋。

然而某天,一個陰雨綿綿的午後,難得悠閒的週末,我站在書架前,迫於一些奇怪固執的念頭,我整理那些我曾經喜愛的東西,在其中,拿出了這本《梵高傳》。

事實上,對於梵高,我從不厭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對他懷有一種近乎變態的尊崇,摻雜了只有新入教會的虔誠教徒才有的那種忘我的狂熱。

早在國小一年級時我就從美術老師認識梵高,對於這一點我一直自鳴得意。當然,如果沒有當天晚上回家和家人說起“今天老師說了梵高”的話,一切會更加完美。

在這之後,我開始零星的從其他人的作品之中少許的認識了梵高:在正式繪畫前幹過不同職業,但最終都失敗了。一生未曾娶妻,更沒有孩子。只活了三十幾歲,在世時,畫只賣出一幅畫,因和高更在繪畫上意見不合,割掉了自己的右耳,是精神病患者等等。雖然梵高的古怪令我感到好奇,但是梵高和提奧的兄弟友情令我著實感動,他們死時也葬在一起。當然,梵高的成功使世界文學的改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有些人並不理解梵高,認為梵高並沒什麼太大的成就,梵高卻被美國人看的如此重要。那是因為梵高的悲慘而成就輝煌震撼著讀者,追求名人的輝煌並不是追求名人的成就,而是追求名人成功的經歷。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3

花了將近一週的時間讀完了《渴望生活 梵高傳》,我驚呆了!原來人生還可以這麼過,在我有限的認知裡,我從未見過更別說體會過梵高的這樣的人生經歷。我有很多的疑問,雖然永遠無從得知真相,但我還是抑制不住的想,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得到平復。

這樣的梵高擁有這樣的人生,雖然不算傳奇,但是也是極少人所能體驗得到的,他的堅持不懈,一顆熱愛生活的、熱愛繪畫的心,猶如他的畫作,永遠值得人敬佩。在他屢次遭受到周圍打擊後,他沒有放棄生活、放棄自己,他選擇了作為一個當時最不受歡迎的冷門傳道士,專為窮人傳播福音的傳道士。梵高是個好心腸的人,是設身處地想要幫助窮苦人民的人,所以當他開始決心作畫的時候,決大多數時間裡,他的模特都是那些辛勤勞作的人民,以及在後來選妻的時候,他的腦海裡總會第一時間想到妻子和他一起幫助窮人的場景,而非其他。

然而一個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當他決定留下幫助那些“黑下巴”(當時的煤礦工人被稱為黑下巴),他自己卻被“上帝”拋棄了,無論他怎麼努力最後還是發現無法從根本上幫助那些窮人改變現有的生活狀況,最後在兄弟的勸說下,被帶回家,並且在兄弟的精神鼓勵以及經濟支援下開始了一心創作,然而在創作的道路中所受到的挫折真的是數不勝數……如果,沒有他兄弟的堅定支援和他自己不放棄的精神,那麼,就沒有然後了。我看到這裡時候我就在想,自古偉人多磨難!但是他的磨難是不是太多了,多的有些過分了。在愛情上,他從未稱心過,雖然最後娶妻了,但更多的是為了幫助那名女子脫離生活困境,並幫助撫養了不是自己親生的小孩,從未有過怨言;在家裡,因為職業的關係而不被父母理解;在繪畫中,總是被嘲笑、打擊及質疑,從未賣出去過一幅畫,這是個多麼不幸的人!我在想,如果這麼多的不幸加在我身上,我該有多奔潰,肯定不會再堅持下去了,然而梵高沒有放棄!這是我最敬佩他的地方,即便是在後來精神出了問題,生病的時候也沒有放棄畫畫,他在病房裡,透過病房的窗戶觀看外面夜晚的星空,做了很多關於星空的畫作,每一幅作品裡都充滿裡豐富情感及很多很多想說不能說的話語,見者心動聞者悲傷(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

梵高的偉大不是他的作品天價,而是他堅持創作的過程,梵高令人敬佩的地方不是他越來越好的作品,而是在那種環境下,他還能保持一顆熾熱的心,畫出充滿柔情的畫,他的代表作《向日葵》眾所周知,此書中並沒有提到他在創作這幅畫的背景,但是我猜想是他最後離開倫敦後所畫。我唯一想不明白的是,他到底為什麼割了自己的耳朵,單單是因為跟好友吵了一架?我覺得不是,我猜想是他已經到了奔潰的邊緣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他需要發洩……

我驚歎梵高的人生經歷,我敬佩梵高的毅力,可我更心疼梵高所經受的苦難,但同時也是這樣的苦難造就了他的巨集偉鉅作,如果梵高還在,如果人生可以選擇,我想問問梵高,還會選擇這樣的人生嗎?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4

最近讀了《渴望生活:梵高傳》,書中講述了梵高從21歲到37歲的經歷:做過銷售、當過牧師、潛心畫畫、開槍自殺……梵高獨特的天賦與個性決定了他的獨特人生。

讀此書時,我總在反思:在梵高當時的生活環境中,我還能否堅守本心去讀書寫作?難——難以在食不果腹中獻身,難以於飢寒露宿裡堅持,難以當而立之年不顧現實。我想,和我一樣的大多數人皆是如此。這就引發了我的第二個思考:梵高何故?

馮驥才說:“梵高的一生,充滿世俗意義上的‘失敗’。他名利皆空,情愛全無,貧困交加,受盡冷遇與摧殘。”當他飽經現實的打壓甚至於質疑上帝時,他迷茫了,不知所措,但最終還是決定堅守自己的熱愛,尊重自己的天賦——畫畫!

堅守熱愛、尊重天賦的前提是熱愛與天賦的已知性,這是一個方向問題,也是一個認知問題。現在網路上太多的人在講認知差,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而造成了階層差距,從而迴圈往復造成階級固化。這說的是對外界事物的認知,當人們站的地方不同、高度不同時,這種認知差是無法避免的,而且假設認知差被抹平,那又何嘗不是一場社會災難?社會的穩定,一部分就是源於階層的穩定。我們今天所說的是“內在認知差”,即對於自身認知程度的差距。“外在認知差”實現階級固化,而“內在認知差”實現階級突圍。

我認為,每個人出生即為天才,至少說出生即有天賦。多數人終其一生卻碌碌無為,其原因在於對自身天賦的無知,當然,這種無知的原因有很多,並很可能以客觀因素為主導:所處時代、出生家庭、成長環境、所碰機遇……在此便不一一解釋。很多人也在堅守,但堅守的是什麼、為什麼他們也說不清。若你所堅守之物並非你所愛之物,那你的堅守又有何意義?或許有人會說堅守是為磨鍊意志,在我看來,這種無謂的磨鍊是對生命的浪費與褻瀆,沒有方向的堅守是極為低效而難有成果的,即使你的意志堅不可摧也再無青春的激情與創造力,與生而來的天賦對於你也就沒有意義了,這豈非人生一大悲哀?而對於真正熱愛的堅守,是隨心所喜而有所樂的堅守,是有意義、有成果、不斷創造的堅守。

熱愛與天賦的已知性決定了堅守熱愛、尊重天賦的方向,那麼其已知性從何而來?一個人很難出生就知道自己是哪方面的天才、該往哪方面努力,那麼對於天賦的主觀探索和對於熱愛的主動尋找就成了我們該做的。

青年人首先應該克服惰性,走出“奶嘴效應”,走出舒適區,多一些嘗試才會對自己多一些認知,將探索天賦的道路壓縮才能用更多的青春去學習、堅守和創造。其次,不論做何嘗試都要不斷反思、不斷尋找方法,即使最終這種嘗試難以繼續發展,你也不會浪費了生命,每一種經歷都或許對你的天賦有用。最後,不要輕言放棄,很多事不是剛上手就能做到完美,縱使你天賦凜然。請耐心對待自己的生命,就像她耐心對待你一樣。

梵高先生是不幸而幸運的。他的不幸在於世俗的煩惱,他的幸運在於對天賦的尊重與釋放。我們也是不幸而幸運的,我們當下的生活質量遠高於梵高當時,但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對熱愛的堅守是否無愧於生活?

梵高是對的,沒有上帝。生命裡唯一的主宰就是我們的思想,請勿放任自流,請勿人云亦云,請勿愧於本心,請勿辜負天賦。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5

這本書讓我走近了一位偉人。不僅讀到了他一生悲慘的遭遇,不被世人理解的無奈;讀到了他內心的孤獨與痛苦;更讀到了他在低谷中執著追求著美的力量;讀到了他釋放於畫作中的理想和自由……梵高,沒有完滿的愛情,無數的金錢,甚至是健壯的身體,但他擁有的是一顆渴望生活的心靈,飛向美麗的藍天。讀這本書,我為梵高受到的不公憤慨過,但我更敬佩他能傾盡生命,用愛來描繪這個世界;我為梵高能有提奧這樣一個弟弟而高興,也為他們之間不辭奉獻的友情而感動……

在體味之後,我對自己的生活的也增添一份熱愛。無論艱辛、痛苦、還是陷入低谷的遭遇,都應該滿懷對生活的渴望,一步一步地往前進。梵高並沒有抱怨社會,他將傾訴和希望繪在了畫板上,祈願明天會更好;他也沒有報復社會,他留下一幅幅完美的作品,待時間去檢驗,更洗滌了現代無數人的心靈!如此說來,我還有什麼理由去逃避生活的困苦,埋怨現實的不公呢?為何不在心中繪出更藍的天,提起希望,去迎接明天!?

除了梵高大師的精神,歐文·斯通在本書中描寫的文筆也有許多值得學習之處。對於一位在困苦中掙扎,並且不斷成長的偉人,歐文·斯通作為一位傳記家,並沒有很多的深入梵高的內心編寫心理,卻將一絲一毫的細微變化轉筆為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十分傳神。這樣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剖析梵高的歷程,反而起到了真實、深刻的效果。在寫作中,我也應該學會運用這些描寫的手法,從細微之處表現人物,使之生動逼真。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6

在寒假中,我讀了《梵高傳》。或許大家認識梵高僅限於他的《向日葵》。曾經風靡一時的被人們反覆印刷用做家裡的裝飾畫。我覺得雖然這確實使得他的這幅畫被更多人認識,但也使他這幅畫流於俗氣。梵高在慢慢被人們淡忘。但我覺得,梵高本身就是一部傳奇。只有你知道了他的經歷,才能讀懂他的畫。

"痛苦便是人生"這是名畫家文森特·梵高的臨終遺言,也是他那短暫一生的真實寫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獨的人之一。這是歐文斯給梵高寫的傳記《渴望生活——梵高傳》的前言。在傳記中,美國著名傳記作家歐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筆勾勒了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滿痛苦的悲劇人生。這個荷蘭畫家因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後開槍身亡。這本書看過很久了,它給予我心靈極大的震撼。梵高是個為藝術而生的天才,他的偉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奧則是在他背後默默支撐他的另一個偉大的人,沒有提奧就沒有梵高。因為梵高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提奧定期給生活窘迫的梵高匯錢,讓他能在滿足溫飽的前提下繼續創作。梵高則不斷地寫信給弟弟,告訴他自己創作的過程,對生活的信心和絕望。如果沒有梵高,提奧會過得很好吧。體面的工作,豐厚的薪金,溫和的性格,彬彬有禮的舉止,走在哪裡都是受人喜愛的。他會過一種衣食無憂,平淡恬適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氣暴躁,行為偏激,有些神經質,難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會這麼友愛。

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出生+繪畫+死亡,除此以外再無其他。雖然他也曾追求過愛情,卻從未獲得。當他為愛情把手放在燃燒的蠟燭上方,以此表白時,我感動得無以言表。無疑他的愛是瘋狂的,可惜沒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時間,更加沒有愛情可言。在絕望中無以迴歸的梵高,最終選擇了以絕望的方式離開自己。

雖然很早就知道他的一些經歷,但是讀起這本書來,卻總有一種讓我透不過氣的感受。也許,他要是生活中在現在的社會中,結果會截然相反,不過,也許,就沒有那樣才華橫溢的梵高,就沒有這樣讓人憐,讓人敬,讓人無限可惜的梵高了。

但不管怎麼樣,我覺得他始終是熱愛生活的,無論生活以什麼方式回敬他。()而我們,我覺得,沒有理由,抱怨挫折,沒有理由,不去熱愛自己的生活。你說呢?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7

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傳》雖然出版至今已過了六十多年,但魅力依存。他認為,最能打動讀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輝煌,而是他們追求和探索的過程。確實,這本書深深地震撼了我,顛覆了我以往認為梵高只不過是個瘋畫家的看法。

梵高的一生悲慘卻又輝煌,他因為愛烏蘇拉變得隨和,當過畫商,工作認真,卻又因為烏蘇拉的已婚遭受打擊,重新變得性格乖僻;他因為熱愛上帝變得虔誠,當過傳教士,幫助礦工,卻又因為福音傳教會認為他親身幫助礦工的行為野蠻、不體面而解僱了他,他變得不再信仰上帝,失去理想……他沒有金錢,沒有健康的身體,沒有熱情……

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讓他幾乎對生活失去了希望,但他沒有就此放棄,他拾起畫筆,儘管起初畫得潦草,卻十分有靈魂,一看,便知道這不會是別人,只能是博里納日的礦工。

一切都由此開始,儘管他的一生可以說是不幸的,但或許正是這種不幸,才造就了梵高高尚、善良、不屈不撓的精神,才造就了他的畫中別人難以畫出的生動與靈魂。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8

終於看完了《渴望生活—梵高傳》,讓我對工作有了新的認識。

1、我要什麼樣的工作

2017年辭去了第一份做了兩年的工作後,我一直,都在忙碌著尋找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幾個月前,有個獵頭跟我說,你的教育背景都挺好的,但你的職業軌跡看起來不是很有規劃性,你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我認真地想過我想要的是什麼,工作—我不想要它無聊(最重要),我要解決實際性的問題、我要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我要透明公平的薪酬制度、每年甚至每一天我都要看到自己的進步、我要給我的團隊帶來價值,不管是金錢上還是精神上、我所在的公司和我要有一樣的做事理念、我不要被所謂的甲方乙方,上下級關係而失去自我、我要充分利用我所學到的專業知識。

一旦清楚了自己要什麼,其實很容易就能找到突破口,漸漸地靠近自己想要的東西。

2、嘗試過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我今年跟一個小團隊有過短暫的合作經歷,我每週做一個新視訊,釋出到他們的媒體平臺上,也有過一些和其他品牌合作的機會,認識了很多圈內人士。但我發現,當自己堅持的東西被合作伙伴或者客戶否決時、在自己的作品裡無法完全展現自我,而是要屈服時,我認識到,妥協是一個達成交易的必要條件。甚至會覺得,我只是會拍、會剪輯的“工具”而已,客戶只是藉著這個“工具”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其實,大部分的時候,我並不會為報酬少而煩惱,真正讓我感到失望的是我並沒有提供任何核心價值。

所以,我決心不要再拍商業視訊了,除非我能夠在視訊裡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說,我也丟棄了對拍商業視訊的抱負,如果不能做自己,這些事情還有什麼意義呢?

我還是要和以前一樣,尋找自己喜歡的人,拍我自己喜歡的故事,把拍視訊作為純粹的愛好。

3、現在的狀態

我還記得,我在幾個月之前問了另一個獵頭,問她有沒有好工作推薦給我,她回了我一句,你玩夠了?我說,人怎麼會玩夠。

為什麼兩份工作之間不能有空窗期?獵頭或者前輩們跟你說的職業規劃真的.是適合你的嗎?畢業、找工作、進入一家公司再跳到另一個公司,拿更高的薪水,做更高的職位,真的是你經過認真分析,自我判斷之後做出的明智的選擇嗎?(沒有省思的生活不值得活)我覺得,除非經過了足夠的折騰決心安安心心做好一件事,否則,之前的“穩定”都不是“真正的穩定”。

都說世俗的規定會把人磨得沒有稜角,我覺得這是要看人的。如果人足夠強大,有自己堅持的東西,只要不放棄,終究是能活出自我的。當然這需要強大的內心和不被外界所幹擾的意志。就像書裡所說:

在人看來,生活本身有時也是一副上面什麼都沒有的,茫然無際,使人沮喪失望的空白畫。但是有信心、有魄力的人是不害怕這片空白的,他跨步進去,他採取行動,他一筆一筆畫下去,他充分發揮創造精神,到最後,那幅畫布就不再是空白的了,而出現在上面的,則是豐富的生活畫面。讀後感你嘗試過為了你想要的東西,一筆一筆畫下去嗎?還是一直在迷茫,只是按部就班地畫一些無聊的東西?在你所做的事情當中,“因為我喜歡”這個成分佔有多少?

自從我遇到我男朋友,親眼目睹他一步一步創業,執行自己新專案中的每一個步驟,大大地改變了我對工作的看法。能讓自己進步、學到新知識的方式有很多種,並不一定要有優秀的上司、好的平臺。資源可以一步一步自己去找,人脈也是可以通過跳出自己的舒適圈,一點一點去建立。他教會我如何管理自己的客戶、如何做財務報表,如何建立一個系統去完成一個專案。然後我覺得,每個人對待自己的工作,就應該是像創業一樣,你在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

所以,我也在上個月決定加入一個小型創業團隊,並且計劃拿到一些股份,做一個公司的“主人”。不然,以我的性格和價值觀,早晚會厭倦日復一日“被人主宰”的工作。

4、嘗試嘗試再嘗試

每個人的潛意識當中都有自己想要的和想嘗試的事物,可是這個念頭會被自己的其他負面想法所否決。我相信很多事物沒有固定模式,你自己要尋找適合自己的模式。被挑戰、被困惑、被疑問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宿命,但是這也是讓我們在道德、智識生活以及追求目標的道路上的動力。

耕耘你的心智、不斷嘗試、以排除法追求你想要的。活著不是目的,好好活著才是!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9

梵高的一生是寂寞的,人們說,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出生 + 繪畫 + 死亡,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每天,他只會一個人沉浸在他的畫中,畫布、畫筆、顏料成了他唯一的伴侶。風再大,他也要到那一片寂寥無人的麥田中畫畫,需要的錢再多,他還是會毫不猶豫地將錢花在自己熱愛的畫畫上,即使自己的生活已經不能維持下去 …… 始終一個人過著

梵高的一生又不是寂寞的。他也曾經追求過愛情,為了向她表白,他把自己的手放在燃燒的蠟燭上以表示自己對她深深地愛。他也曾經有親情的相伴,弟弟提奧一直對他不離不棄,畫畫的資金都來自這個唯一的親人,他一直都有這個弟弟的支援與關愛。

可是,或許就是因為這一份矛盾的感情,寂寞?有愛?也許連他自己也難以明白。於是,他在陽光充沛的田野上對自己的身體開了一槍,沒有打中心臟,他掩著傷口回家,漸漸地變得虛弱。 1890 年 7 月 29 日凌晨 1 時 30 分 ,梵高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懷中離開了這個讓他矛盾的世界。

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死亡,讓那一槍了結自己的一生。他其實也像那向日葵渴望太陽一樣渴望生命,可是,這世界讓他失望了,或許正如書上所說,破碎會帶來快樂。選擇離開,他便可以不再絕望。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10

一團紅髮,如火般充滿著狂野與激情,在藝術中越燃越旺,卻始終掙脫不了命運的纏繞,毀滅是註定的,但永生確實屬於這團火的。

它曾經燃燒了那麼多如此強烈的壯麗,讓幾個世紀的人都獲得了永恆的溫暖,至今仍在為他的雄壯而驚歎著。

是那紅髮,在煤礦中找到了生命真正的起點。不是上帝,不是世俗的愛情,藝術才是他靈魂的歸宿。終於世界盼到了他的甦醒,那麼的微弱,只有零星的火花,卻仍能任憑現實的嚴拷,飢餓,貧窮,疾病,誤解都無所畏懼,都磨滅不了那新生的卻堅強的思想生命,總有一股莫名的力量激勵著他,要燃燒,就從現在起,燃燒自己。

其實他起先也是那麼無知、善良,幻想用上帝來拯救困苦的人們,把壓抑在心中的全部真摯的愛都獻給了這些窮人,為他們分擔痛苦。但這種舉動得罪了偽善的牧師,剝奪了他在教會的職位。他失去了方向。

然而,那些不幸的人們給了他火種引燃了他。他於是拿起鉛筆,速寫下了樸實的礦工們,他也成為了他們中的一員,親身體驗過那煉獄般的礦地生活,他無法用傳道挽救他們,也救不了自己的生活,那就畫吧,讓世人瞧瞧他們的痛苦!

紅頭髮更加鮮豔了,火才真正開始燃燒!一切從零開始,雖然他是那麼的刻苦,專心,然而進步太慢、太慢了。火自己也察覺到了,他憤怒,他不甘,他不願那麼輕易燃盡,他願意以更大的熱情讓自己燃燒!

終於向日葵誕生了。人人都愛,就因為那是一團火,充滿了鬥志,引領人們走出生命黑暗。有力的觸筆,強烈的顏色,扭曲的形象,尤其是那畫面激盪著的火山般噴湧的激情,構成了這曠世奇作。黃色為主調,加上一點藍色和綠色,奏響了一支旋律鮮明的交響曲。強勁飛動的線條,將向日葵那蓬勃的生命力展露無遺。在這裡所表現的是一種狂歡,是對生命的禮讚和對幸福的渴望。這種花非同尋常,是陽光和生命的象徵,同時也是他內心翻騰的火熱情感的寫照。

凡高的一生都在燃燒。不管周圍怎麼樣,相信與否,他都有一個明確的信念:要燃燒,就這樣一直下去,沒有高峰,那就要靠自己的努力。於是他不斷的拼命,任何風雨都澆不滅他對生活、對藝術愛的火焰。

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團火,只是燃燒的方式不盡相同。既然做了一團火,就應該像他這般燃燒,風越大火越旺,讓一切的風雨都對你怯爾止步吧!

做一團火,去燃燒!

《渴望生活—梵高傳》讀後感 篇11

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傳》是我來大學讀的第一本文學書,大學的我不喜歡讀文學類的書籍。記得那時林老師教我們西方外國文學,當時考試的要求就是要我們讀一本關於學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於考試壓力所以選擇了《渴望生活——梵高傳》,但是後面的研讀改變了我之前的想法,漸漸的開始接受文學書籍。

在《渴望生活——梵高傳》中,描述了梵高悲慘而成就輝煌的人生。梵高的一生經歷就如同他的作品一樣,充滿了亢奮而絕望的激情。金色的向日葵、燃燒般的絲柏、風吹過的麥田、夜幕中的咖啡廳,燦爛迷人的星光……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描述都能散發出溫暖和動盪的激情,那一幅幅狂囂般的畫面,如同大海在怒吼在宣洩,也都是梵高內心底層最孤獨無助的吶喊。他狂放的筆觸、流動的色彩和噴薄而出的熱情,在凝神的一瞬就將人們的靈魂裹挾而去。正如他所說:“生活對我來說就是一次艱難的航行,但是我又怎麼會知道潮水會不會上漲,及至淹沒嘴脣,甚至會漲得更高呢?但我將奮鬥,我將生活得有價值,我將努力戰勝,並贏得生活”。

他短暫而絢麗的生命歷程裡,他得同困苦的生活作頑強的拼搏,要跟命運做鬥爭,要努力的在滾滾波濤中找尋自己棲息的海岸。梵高是最孤獨的人,陪伴他的只有永不放棄的信念,執著。沒有人的理解更沒有上帝的眷顧,他唯有用自己的畫筆,創造出一個世外桃源,這個國度裡,沒有無助,沒有孤獨,有的是有向日葵,被風吹亂的柏樹,有露天咖啡座,大片的麥田和旋轉的星光。正是這個完美的世界支援著他,讓他對生命仍然充滿了熱愛。

這本書最能打動讀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輝煌,而是他們追求和探索的過程。 這對於我們今後的生活或許有深刻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