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我亦飄零已久的讀後感

讀後感是讀過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以後的感想(多指書面的)。亦指讀完作品後寫下的心得體會或評論文章。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提供了我亦飄零已久的讀後感,希望能給您帶來幫助。

我亦飄零已久的讀後感

我亦飄零已久的讀後感一

讀《我亦飄零久》我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從去年的二月份開始到今年,她帶給我的感受太多太多,有時會令我哈哈大笑,有時會令我眼淚泗流,有時會令我滿臉淺笑……

獨木舟獨特的文筆將其旅途中所見所見所感記錄,時而平淡,時而轟烈,,平淡中帶有不平凡的色彩,我喜歡她的許多看法,比如,她的“隨性”,走過許許多多的地方,看過許多人,她的想走便行,隨意前行。面對她所感動的人和事,她仍保持著她特有的純真與善良,對街頭賣藝的人寄以同情,她的看法獨樹一幟,即使只是“不善”,仍無獨特的厭惡推就。這表現出人性之“仁”。

“我亦飄零久”是獨木舟對其青春與現實的剖白、獨到、真實感渾烈,隨書有許多她在旅途中拍攝的相片,給我們展示了不一樣的視覺體驗。色彩斑斕的孔雀牆和房屋,深夜裡滿天的星辰籠罩下的高山地帶,廣闊湖面前,似乎有些許愁緒的紅衣女子,走於汽車,火車站臺的長髮女子。這些照片正如她文章的句子一樣,悉數感染著讀者一顆“我亦飄零久”的心,她不斷前行,與過去揮別,書寫著自己獨特的青春。

每個人都有過孤獨,亦可以說孤獨伴人一生,然而,我們的心是不甘孤獨的,我們嚮往生活的每刻都充實、幸福。於是我們追求飄零於世尋找幸福,奔走於旅途人生中,期待有一天,我們能得到停留,建立一個家庭,笑臉終將充盈我們幸福的臉龐。

看著落地玻璃窗中反射的燈光下的我,突然莫大的孤獨感來襲,我不甘,我想到了自己的夢想,想到了獨木舟,想到了青春……行走於莫大世界,唯有守住本真的自己,才不至於迷失,成為生活的傀儡;唯有守住最初的夢想,才不至於沒有追求,碌碌無為。

看著落地玻璃窗中反射的燈光下的我,突然莫大的孤獨感來襲,我不甘,我想到了自己的夢想,想到了獨木舟,想到了青春……行走於莫大世界,唯有守住本真的自己,才不至於迷失,成為生活的傀儡;唯有守住最初的夢想,才不至於沒有追求,碌碌無為。

一年,斷斷續續,我將《我亦飄零久》這本書看完。期間,我面臨了大學聯考,走入了大學,結識了更多的人,看到了許多前十幾年來未見過的風景。而獨木舟,她獨特的魅力一直感染著我,讓我的心更為寬廣。

我亦飄零已久的讀後感二

距上次讀獨木舟的作品已有一年之久,沒想到自己會再次捧起她的另一部作品細細品讀。

可以說在沒有讀到這本書之前,那些先前讀過的文字在於我看來用“煽情”這兩個字來形容再也不為過了。

直到讀到後一部分的時候,她才把自己所經歷的事情一一吐露出來,毫無保留的。正如在序言裡蕎麥說的那樣,你們要好好珍惜這位用心掏給你們的作家,她把她所經歷的都交給你了,她代替你幫你去你想要去的地方,然後用筆把一路的感想都寫下來,幫你完成你的心願。

越讀到後面才發現那些煽情文字背後藏匿著一個個悲涼的青春故事。沒有人會體會一個從小就比同齡人隱忍更多的人是怎麼活過來的。

從小生活在一個不被母親偏愛的家庭裡,長大之後自然會有孤僻和暴躁的性格。父親軟弱無能,面對著母親的責罵和訓斥,他只能用沉默來作為迴應。

可以說在那次她母親揹著她父親做出那種無恥之事被發現後,那一刻彷彿就長大了,自此沉默不語,只想快快長大逃離被看成是人間地獄的家。

也許真的是上天對她不公平,從小缺愛讓她被迫拔苗助長,一個人撐起自己的整片天空,那些寫在書中零零散散的遊記便是最好的憑證。

有著種種經歷的人,對生活的感悟就會與常人不一樣的體會。友情一直是貫穿著我們整個人的一生,有時不怕你面對面跟互相揭短,怕的是在後面的閒言碎語。

讀者一讀多了書便會把作家個人的感情經歷和小說裡的人物進行匹配,這可能是讀者們一直墨守成規的思維。雖然自己沒有看小說的內容,我想你還是會塑造與你差不多性格,和你命運相似的一個人在書中。

在你寫的那些遊記裡,我發現你在尋找那些丟失的人性美,那些現在社會人缺失的一些東西,遇見更多的人,瞭解更多的事。

很多時候,感情最好的發洩口便是將它付諸於文字裡。

你說,我要起身走了,於是我會有安寧。我想在這路途上展現的才是一個真正的你吧。

我亦飄零已久的讀後感三

我最喜歡的作家叫獨木舟,一個小有名氣的85後偽文青,比起那幾本魅麗力推的青春小說,那封寫給韓寒的長信更讓人對她印象深刻。

這幾天在重讀她的遊記《我亦飄零久》。這是一本超乎想象的遊記,直到現在我都堅持這是我讀過的遊記中最真誠、最打動人心的一本。我喜歡這本書喜歡到甚至放言,看了這本書,別的遊記就成了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沒有辦法,這本書裡的情緒和情感太真實、太清晰,以至於讓人不得不直麵人生中的那些孤獨和那些求不得。在一篇介紹新作品的文章裡,獨木舟提到王巧琳問她為什麼那些心理描寫如此真實。她回答,因為親身體會過。“如你所知,真實的東西永遠有一種難以言明的感染力。”。

至今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讀這本書是在補習班最難熬的那段日子,一邊與全班為敵,死死對抗著同學的這種不滿和厭惡、針對與排擠,一邊像個陀螺一樣複習、練題,應對著波動的成績帶來的壓力,像一隻蝸牛,揹著沉重的殼,緩慢而艱難地行走、成長。

在那段幾乎已經觸底的日子裡,每天堅持讀一點點這本書就是最大的撫慰。從來沒有一個作家能夠替我發聲,把那些歲月中沉澱的傷痛、那些青春生硬粗糲的孤獨付諸文字,一字一句地描繪出來。那些從小人見人愛,學習、人際順風順水的人永遠無法明白,一個人成長、對抗、戰鬥的感受有多孤獨、多無助、多絕望。

你堅信自己沒錯,卻得不到任何認同,於是只能選擇全副武裝地戰鬥、抗衡,披荊斬棘地獲勝也好,遍體鱗傷地落敗也好,都是一個人在面對,毫無退路可言——認輸嗎?求饒嗎?那樣只會換來更多的冷眼、嘲笑、諷刺、輕蔑。如果轉身是懸崖,粉身碎骨我也跳,可惜,我的背後只是一片虛無。

再後來,進了大學,每次心情不好就會翻開它讀幾頁,浮躁靜不下來的時候也會重讀,它能讓傷痛在共鳴中得以修復,也能輕而易舉地撫平我的毛躁和不安。

每個人都一根關鍵時刻的救命稻草,這本書就是我的那一根。

我一度認為別的毒藥用“信仰”來形容獨木舟過於沉重,後來發覺,她之於我,也是這樣的存在,她是內心深處的精神支柱,支撐著我一步步走了過來。

這本書,它不寫任何攻略,不詳細刻畫任何人的穿著,它只是記下了一個內心痛苦而豐盛的女子懷著什麼樣的心情出發、觀察到了哪些打動人心的細節,引起了她怎樣的聯想,勾起了她怎樣的回憶、帶給她怎樣的衝擊和感悟。

這本遊記寫的不是人也不是景,是一個女子真實的心路歷程,是一顆傷痕累累的心在一路顛簸中尋找和修復的漫漫長路。

如今重讀這本書,心緒已經有了很大不同,隨著閱歷的增加和自我認知的深入,對這本書的認知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當初讀這本書,內心是座活火山,滿是惴惴不安的傷痛,時不時會噴發出來,舊傷未好新痛又添,每一天都是一場戰役。如今內心變成一座死火山,傷痛積澱成養分,笑也好哭也罷,不過是一種經歷,漸漸有了處變不驚的定力。

當時以為跨不過的坎兒,已隨著時間慢慢風化,變成一粒粒塵埃被風吹散,很難想象當年一個人躲在被子裡哭到半夜的邊緣少女會長成現在這個就算天塌了也有人一起頂著的元氣萌貨。那些自怨自艾、躲在角落瑟瑟發抖的時光就這麼一去不復返了。

當從陰霾天走了出來,再讀這本書,開始慢慢地有所思考。某些傷痛是真的過不去呢,還是不願正視、克服呢?

每個人都需要有直面過往、直面傷痛的勇氣,這個作家的勇氣讓我欽佩也鼓勵著我坦然面對自己的回憶。

可以面對以後是不是就可以試著修復呢?那些曾經流下的血和淚凝聚成文字,成為那些同樣孤獨的人的慰藉,同樣也可以是一股更強大的力量沖洗著心靈的斑點、洗滌著人生印記上的汙垢。

我當然知道逼著一個病人去求醫是一件多麼殘忍多麼而極易起反效果的事,可若不是這樣的殘忍、這樣的逼迫,若不狠狠痛這一次,傷口就會糜爛、發臭、直至腐朽。然後呢?看著它們乾癟、衰退、死去?從此心底是一片沙地,再無生機?

不得不承認獨木舟選擇了很多人嚮往的方式療傷,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有她的勇氣和資本,我們都只是塵世的一株草芥,終究被凡事紛擾、為世俗牽掛。

能夠上路固然好,若是沒有那個機會,我們也可以有別的選擇。正視然後與之抗衡,生活本就是一場博弈。能不能贏,取決於能不能真正面對。

很多自我認知的文章都在重複,真正的幸福和安全感要考自己才能建立,一個沒有自我的人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安寧,卻鮮有人說一切的本質。他們都在說,他們說,執行力決定了一個人的成敗,他們說你要自己去建立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把我們需要的方法早早地準備好了,等著人們使用,卻忘了告訴人們在使用前要做哪些準備。

更可悲的是,大部分人只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靠自己”指的不是努力工作、不斷對外索取物質、金錢、名譽來填補內心的空洞,它指的是凡事不對外求,對內求,尊重自己的內心,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這麼看來,那些作者似乎在教人們如何“自私”。

其實不然,自私指不為他人著想、只考慮自己的慾望。而“對內求”意味著為自己而活,瞭解自我真正的需求,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意願,尋求自己對自己的認同。

然而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明白不了,他們之所以得到了方法卻得不到真正的幸福,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選擇正視。

我們生活在一個很奇怪的世界,這個世界的人不允許吐槽和發洩,若一個人過於真實地表達出自己對生活、對命運的種種困惑和不解、煩惱和憂慮,會被視為負能量過多而遭到排斥、擠兌甚至嘲笑和厭惡。在這樣一種環境下,人的痛苦只會增加和放大。原本應當放發洩的情緒未能有適當的出口,只能在心裡挖個洞藏起來,堵住。等到那些不愉快的記憶發酵成了一汪一汪的苦海,人們也就喪失了原本的快樂和幸福。

我曾經以為方式和方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良藥,直到今天才發現,真正的那味藥叫正視。

我想這樣大概就能說通了,只告訴你怎麼去處理問題,卻不引導你看見問題的根源。文字也好、書籍也罷,終究只是遠方的太陽,提供希望卻不告訴入口在哪兒。我們真正需要的卻是一盞蠟燭,指引我們找到路的源頭。

而獨木舟這本書的魅力和價值就在於,它看似消極且矯情,實則用一個真實、鮮活的案例向世人證明:正視內心的傷痛和苦難,遠比想象中容易和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