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張騫出使西域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張騫出使西域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張騫出使西域讀後感

張騫出使西域讀後感 1

張騫是西漢時期的人,當時漢武帝在全國招募出使西域的人選,張騫就成為漢朝出使西域的`第一人。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途中遇到了匈奴,被匈奴抓了起來,在那裡娶妻生子,就這樣過了十餘年。他手持漢節,始終不忘自己的使命。最後他終於找到一個機會逃跑了。後來他又來到大月氏,向國王提出聯合對付匈奴的事,逗留了一年多,他見結盟無望,只好返回。

又過了七年,張騫再次受命出使西域,直接目的是聯絡烏孫,他到達烏孫後將重禮送給烏孫,並說雙方如果能共同打敗匈奴,就把公主嫁到烏孫,可是烏孫王一直避而不答,所以沒有結盟成功。公元前115年,張騫在烏孫使者的陪同下回到長安。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漢朝聯絡一個盟國,以便共同打擊匈奴。雖然他兩次出使西域都沒有達到這個目的,卻打開了一條通往西域的貿易之路。

張騫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捨身忘死的獻身精神。今天,我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更應該像他那樣不怕困難、堅韌不拔。

張騫出使西域讀後感 2

今天我讀了一本驚世鉅作《史記》,裡面的《張騫出使西域》,令我深有感觸,讓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明白了許多道理。

有一年,漢武帝要討伐匈奴,卻苦於沒有人幫助他們。當時月氏國被匈奴攻破,被迫遷到了西域。漢武帝心想;月氏國在匈奴的'西邊,要是能和月氏國聯合起來,匈奴就必敗無疑了。於是便派張騫為使者,去聯合月氏國。結果路經匈奴時被單于擒住了,將張騫軟禁起來。終於有一天,張騫和屬下連夜逃出了匈奴。那知月氏國收復了大夏國,人民安居樂業,已經沒有了報復匈奴的氣焰,張騫只好沿南山回國,不料又被匈奴活捉。之後,單于死了,張騫又趁亂逃回了漢朝。

張騫為了完成使命,分別派出副使出使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烏孫等國,一年多後張騫因病去世了。從此以後,石榴、葡萄、核桃等食物陸續傳入漢朝並大量播種起來……

顧憲成曾說過;“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張騫一樣精忠報國、以身殉職、為國捐軀,為國家民族的富強作貢獻,關心國家大事,為祖國的強盛盡一份微薄之力。讓祖國更強大。只有過家強盛了,才能國富民強。還讓我明白了;陽光總在風雨後。只有歷經困難,才能取得成功。讓我們一起大喊:“中國夢,我的夢。”

張騫出使西域讀後感 3

這幾天,我看了《中華上下五年》中的‘張騫出使西域’。它使我很感動。

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出於軍事目地,派張騫為特使出使西域,尋找大月氏國,他在出使中途被匈奴截留下來,在匈奴十年,始終保持著漢朝的特使符節,他憑著對大漢的忠心,終於找到機會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他們越過蔥嶺,到了大宛,又通過康居到了大夏。最後終於找到了大月氏。公元前126年,張騫歷經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回到了長安。

張騫出使時帶著100多人,歷經13年後,只剩下他和堂邑父兩個人回來。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原來的目的,但對於西域的地理、物產、風俗習慣有了比較詳細的瞭解,為漢朝開闢通往中亞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為後來開發的`“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不僅豐富了中國人的地理知識,擴大了中國人的地理視野,而且直接促進了中國和西方的物質文化交流。

張騫在被匈奴軟禁的十年裡,他吃了那麼多苦,甚至娶妻生子,都沒有動搖他出使西域的決心,他的愛國精神讓我很欽佩,他的吃苦耐勞,堅忍不拔讓我很感動。他為大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為我們現代社會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民族英雄——張騫!

張騫出使西域讀後感 4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古至今,正是有了無數個這樣默默奉獻自己一生的英雄人物才換來了我們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

最近我讀了一篇“張騫出使西域”的文章,瞭解了建立“絲綢之路”開端的張騫。對於張騫,我特別佩服他。為了漢朝,受漢武帝之命,率人前往西域,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路上不想卻被匈奴扣押了,這一扣就是十年。對於普通人來說,飲食起居都已經習慣了,就會斷了回國的念頭。可張騫卻不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逃跑,即使被匈奴軍一次次抓回來,可他總是鍥而不捨,一直尋找逃跑的機會。因為他心裡一直惦記著自己的漢朝。即使在被扣押的這些年裡,他也一直為漢朝處處留意匈奴的一舉一動。我想如果換做現在,生活安逸的我們是沒有幾個人能做到像他這樣的。

張騫在回國的途中,也並不是像我們想的那樣太平。他被若羌族又扣留了三年,在一次若羌士兵沒有注意的情況下,又一次逃跑了,在回漢朝的路上他沒有食物可吃,便把自己騎的馬殺掉來充飢,可吃完之後,便沒有什麼可吃的了。等他回到長安時,身體變得瘦骨嶙峋,像一個乞丐一樣……可見當時的他在回漢朝的路上,經歷了怎樣的生死考驗?但即使這樣也沒能阻擋他回漢朝的心。

回國的張騫七年後再次受命出使西域。目的是聯絡烏孫,他到達烏孫後,將重禮送給烏孫,並說雙方如果能夠共同打擊匈奴,就會把公主嫁給烏孫,可烏孫一直避而不答,沒能結盟成功。

其實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目的只有一個,為漢朝聯絡一個盟國,以便共同打擊匈奴。雖然兩次出使西域都沒能達到目的,卻意外打開了一條通往西域的貿易之路,成了一名出色的“外交家”。想想現在的葡萄和石榴的種子,就是張騫他們不遠萬里從西域帶回來的,我就特別感激和佩服他,要知道以前的交通可沒現在這樣方便,當時的.他們全靠騎馬或步行,無論在寒冷的冬天還是酷熱的夏季。他們穿梭在這條艱難的路上,從中的艱辛,讓人難以想象。

張騫堅忍不拔的意志和捨身忘死的獻身精神,令人敬佩,值得我們學習!相比之下,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就讓我們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滿足,好好學習,也為自己的祖國奉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