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靜悄悄的革命的讀後感(通用6篇)大綱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靜悄悄的革命的讀後感(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靜悄悄的革命的讀後感(通用6篇)

  靜悄悄的革命的讀後感1

《靜悄悄的革命》作者是日本作家佐藤學,文中指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自主性”,這是每個教師需追求並要到達的目標。新課程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要求我們每位教師心中要裝著每一個學生的喜怒哀樂和身心健康,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要以學生髮展為中心,將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首要地位。

現代教育家斯賓塞說:“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教育有樂趣”。語文學科是所有學科當中最富有創造力和激情的學科。如果教師熱愛學生,對學生抱有良好的期望,對學生的舉動給予肯定、讚揚和鼓勵。而學生在得到鼓勵後,會激起對老師更真誠的信賴和尊敬,產生上進的信心與決心。如此良性迴圈,會產生教師所期望的效果。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我們人人做到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與孩子建立融洽的師生平等協作關聯,這樣有助於創造一種簡單和諧的氛圍,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和主動性。能夠這麼說,學生滿意的課堂就是“快樂的課堂”。“快樂的課堂”中:書聲朗朗、議論紛紛、情意濃濃。

佐藤學先生還說到,“學校應成為學習共同體,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即是讓那種與物與教材對話,與學生與教師對話,與自我與自身對話的學習成為教學的中心。具體地說: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活動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的東西用作品表現出來與同伴共享、互相欣賞的活動的學習。也就是說,就是從個體出發,經過與同伴的合作,又再回到到個體的學習。”

讀到這些語句,腦海裡總會出現這樣的畫面:班上,孩子們幾人一組,身體放鬆、氣氛簡單、毫無顧及地把自己或深或淺、或對或錯的想法表達出來,而其他同學傾耳靜聽後自然地加以討論、決定、修正、融合,最後達成共識。因此我們要關愛學生,與每一個學生在同一視線上相互交換目光,相互交流,進行心靈的溝通,實現等距、等高、等愛,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愛的溫暖與在意。“學會蹲下來與孩子說話”;“學會與學生交朋友”;“學會讚賞你的學生”;“學會向他們請教”等等,我想這些都是一個教師成功教學的法寶。

  靜悄悄的革命的讀後感2

在網上我認真拜讀了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作為一個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的教授、教育學博士,他為了研究教學,走訪了全日本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和養護學校,他往返於無數個學校的校園、站在一個個教室前的視窗邊,坐在一間間教室裡,以他敏銳的目光,洞察著發生在教室中的靜悄悄的革命。在二十多年中,他走進了七千多間教室,始終把自己融入到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中,與教室裡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他把自己置身於教師與學校之中,與教師交流、探討,共同嘗試從內部對各類學校進行改革。在細細地品讀中,一種發自內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佩他認真紮實的研究態度,敬佩他持之以恆的敬業精神;敬佩他講究實效的教研作風。

這本書沒有大哲理,沒有大理論,書中用最樸實的語言,用最生動的案例闡述著“靜悄悄的革命”的深刻內涵。所謂“靜悄悄的革命”,即是透過和事物對話、

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文中極其深刻地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群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援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作為日本名牌大學教授的佐藤學先生一向在用心地推進這一“靜悄悄地革命”。正因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傾聽潛質欠缺,我十分注意這方面經驗:這本書中首先從傾聽開始抓起文中的許多觀點令我感到耳一新,受益匪淺。

  靜悄悄的革命的讀後感3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開啟書本,靜靜地閱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著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著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穫頗豐。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裡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國小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群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說,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著日本的教育的“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群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援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正因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明白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個性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靜悄悄的革命的讀後感4

今天,我讀了《靜悄悄的革命》的第一章,其中教師學會傾聽學生的語言一節,我感受很深。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每當我我們提出問題後,如果學生回答的正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會不自覺的舒了一口氣,或者會心的微笑一下,而當學生回答的不是我們所需的答案時,總是想法的引導學生回答自己預設的答案來。

對於這種現象,左藤先生說到:在這些學習行為中,其不確定的思考與表現與那些確定的思考與表現是同等重要的。

明晰的思考與表現容易變成一種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為,而不確定的思考與表現往往在創造的思考與表現更能發揮威力。這就是提醒我們,確定或不確定的答案我們都得重視,尤其是不確定的,包含著創造思維的過程,應該更為重視,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學生把這些不確定的、模糊的進行反響,課堂的內容就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了。如果教師能做到這些,學生的思考的威力就會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同時,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左藤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這個提示也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鄭重其事的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

在我們現實中,有時候我們雖然“恩、嗯”地點頭,熱心聽學生的發言,但其實是希望,可以聽到學生的發言和我的自己思考是一致的。所以我們並不是在專心的接納學生的話語。

我們往往為了自己的教學進度而忽視某些學生的發言,以致未能與學生的想法產生共鳴。我們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這樣學生之間才能互相傾聽,教師的榜樣作用吧。

我覺得《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讓我們來靜靜地來聽一聽孩子的聲音吧!

  靜悄悄的革命的讀後感5

我讀完了《靜悄悄的革命》這裡有前沿的課程觀、教學觀、師生互動觀;這裡有根植於教室的課堂革命、教學革命、課程革命、學校革命。

變革從思想開始。

傾聽的教室。

教學應以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為軸心,向著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方式轉變,從追求“發言熱鬧的教師”轉向“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或“潤澤的教室”。在這裡大家心安地、輕鬆自如地構築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築著一種基本的信賴關係,在這種關係下每個孩子即便拿不出自己的意見也能體會到大家的尊重和承認。

傾聽遠比發言更重要。不加反思的語言表達總顯的膚淺和蒼白。而通過傾聽,通過對教師,對其它同學發言而總結反思出內心被喚醒的東西再被轉換成自己的言語,這才是學習發展的動態過程,是經過“個體和個體的相互碰撞”而產生出來的,這才是學習的本質。

傾聽學生的發言,不僅要傾聽學生髮言的內容,關鍵是要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產生共鳴。也許這對於本節課並無幫助,但卻能保持孩子學習的成就感,愉悅感,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各種引發“交往”和“聯絡”的活動構成了教師工作的主軸,學習是在教師的介入下,學生自立地、合作地進行的活動,這才是學校中“學習”的本質。教師能做的就是要想盡方法支援學生在交往中成長。教室裡就是要構築這樣一種關係:學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長。教師是這種關係的構建者,引導者。這種關係下學生的學習將實現與教材對話,與教師對話,與自我與自身對話即教學的中心。教師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活動的學習,有收穫有展示有共享有欣賞的學習,實現學習由個體出發,經由同伴的合作又返回到個體的學習。

“允許課堂中的異響”我們已經習慣了按教師自己的思路來聽學生的意見,然而一旦“異響”被忽略,我們很可能扼殺了即將燃起的學習熱情,也就破壞了交往的可能。所以,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洞察其差異之間相互學習的可能性。

  靜悄悄的革命的讀後感6

我讀了《靜悄悄的革命》,感觸很深,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靜悄悄的革命》是日本佐藤學先生的著作。在書中他指出:目前世界各國所進行的教育改革可稱之為“靜悄悄的革命”。

事實上,在我國,“靜悄悄的革命”也在進行之中。作為一名工作在第一線的音樂教師,該如何理性地投入到這場革命中,或許我們能從本書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其中感觸最深的是營造傾聽的教室。

要“讓教室裡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的開啟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能得到關注的學習”,作為教師這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嗎?那麼首先老師就得學會傾聽,傾聽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其實,在教室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仔細的傾聽學生的發言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指導,遠比前者重要。就像佐藤先生說的,“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力的話,那麼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能力。只有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後,課堂的語言才會表現得豐富起來”。在以往的課堂中,我也會經常責怪我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表現能力有所欠缺,當學生不聽講時,也會責怪學生不認真,而對於自己的反思卻很少。在課堂上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面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和無聲的語言,在對話的過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體語言和情感去與學生的身體動作和起伏作情感共振,只有在這種教室氛圍中學習的學生才會是幸福的。佐藤先生對此有過精彩的比喻,他把傾聽學生的發言就比作和學生玩棒球投球遊戲,如果能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的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麼,他的心情也是愉快的,學生投得不好,你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他以後就會興奮得投出更好的球來。而我們平時為了教學進度等原因,不去想準確的“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未能與那些傾心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他們當讓會沮喪,甚至不願投球。所以,我們只有認真的面對學生,接好每一球,重視每一個球,傾聽他們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對他們的發言產生敏感的反應,用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才會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裡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才能和老師產生很好的互動,建立相互學習的關係。

讀了這本書後,充分體會到了要學會傾聽,培養傾聽能力的重要性,讓我們也開始在學校裡開始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