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古典之殤讀後感8篇

《古典之殤》是一本追溯古典、保衛生活的書。一本修復記憶、喚醒感官和心靈美學的書。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典之殤讀後感8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古典之殤讀後感8篇

  篇一:古典之殤讀後感

高爾基曾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我們成長的經歷與記憶中,自然少不了書的存在,書不僅傳授我們知識,而且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

在我印象中還真沒有幾本書會被我反反覆覆的閱讀、品味、感嘆,唯有一本《古典之殤》。幾年前偶爾在書店裡看到這本書,我被書上那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幽藍色的神祕所吸引,於是買下了這本書。初讀,大概因為那時思想還未成熟,初步的體驗只是這本書不同一般,閱讀中,感覺似乎是在拉家常,可當時我卻認為這本書沒有多少“營養價值”,對我的寫作不會有多大幫助,自然地它就被放在書櫃的一個角落,靜靜地等待著我的再次發現。再次發現它,是幾個月後一個無聊的節假日,我又開啟它閱讀起來,漸漸地我瞭解了原來的大自然與現在的大自然,瞭解了真實與本質,也看清了一些社會現象。

看到這些文字,心裡產生了一些共鳴,產生了那種不能言傳的特殊感受。但這種感覺太縹緲,太朦朧。往後的日子裡,我開始聽起新聞,觀察起生活,注意到周圍人身邊事,漸漸地對一些社會現象有了自己的看法。我開始漸漸明白這本書的價值。這本書有一個副標題是“紀念原配的世界”,意思是為了表達與原配世界的離別之意。在作者眼中,原配世界是一個天光明澈、風物燦爛的世界,我們今天正在告別這樣一個世界,正在用自己過度膨脹的慾望,拋棄延續數千年之久的傳統與習俗。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原始大自然的美,讓我理解了作者回憶往事時所流露出來的感情,我們產生的共鳴越來越多了。作者揭示了社會上一些不正之風,一些不道德的行風。他把最現實的生活,徹底展示在我們眼前,使我學會了道德、責任的堅守,學會了誠實、善良地對待他人,懂得了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於是,我一口氣讀完整本書,那種正義、善良的品質已深深感動了我。那種百分之一百的實話的文章,雖沒有任何華麗的詞藻,卻用真實訴說著永恆。

這本書喚醒了沉睡的自然美景,這本書洗滌著我心靈的汙垢,它告訴我許多道理,這些道理將伴我一生,讓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改變自己。與高尚的人談話你也會變得高尚,讀好書就如同與一個高尚的人談話,他會改變你的一生。

  篇二:《古典之殤》讀後感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題記

你會有這種感受嗎,如此近距離的接近自然?或許有,但是定然不會太多。因為這個世界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了。敢問在今天的夜裡你會聽到什麼,恐怕除了人在大聲爭吵,機器在大聲運轉,小販在大聲吆喝,乃至什麼也聽不見吧;又敢問你會看見什麼,恐怕除了炫目的霓虹,刺眼的車燈,不滅的燈光,乃至什麼也看不見吧;再問你會嗅到什麼,恐怕除了刺鼻的汽油,油膩的酒肉,腥臭的垃圾,乃至什麼也聞不到吧。為什麼?只是這世界變了。

19世紀的狄更斯在《雙城記》開頭寫到:“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他的指向是法國大革命,但是對於我們這個民族所處的這個時期也同樣適用。我們這個時代或許說飛速發展,或許說日新月異,但是生態保護這方面卻遠遠沒做到飛速發展,日新月異。或許這便是王開嶺先生寫這本書的原因,紀念也是提醒。

王先生在這本書中把注意力集中到自然細節,那些曾經來過卻告別的風物:熠耀宵行的螢火蟲,不捨晝夜的河水,似曾相識的燕子……用自己深沉而睿智的筆去描摹他們,去記住他們,去反思他們。先生是這樣認識的:好東西都是原配的,好東西都是免費的。我開始是不信的,但是先生把一幅曾經的失去的古代田園畫卷慢慢展開,慢慢解釋給我聽時,我就瞬間明白了,原來好東西真的都是原配的免費的,比如螢火蟲,比如活水,比如蟋蟀……先生是這樣說的,但是他只能帶動我們這些讀者去傷感,去理會,但誰會去真的幫忙找回那個失去的世界,就算有心也很難,更何況沒有人會因為一隻蟋蟀而放棄什麼,因為蟋蟀只是蟋蟀,它換不回金錢,權利,發展。

但是有個人他真的努力去做了,他說,中國將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他就是*主席,雖然是最最官方的語言,但是他的所作所為並不官方,而是有力度的:“碧水藍天”工程的實行,讓生態文明不再是紙上談兵。

我是個在鄉下長大的孩子,喜歡鄉下無憂無慮的白雲蒲公英,奔流不息的河水小溪,翩翩的蝴蝶流螢。我會在長著柔柔的青草的土地上赤著腳丫走,我會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的夜裡捉那些閃閃的螢火蟲,我會在門口的那棵歪脖子樹上看雲朵慢慢慢慢地飄過藍藍的天空,我會在樹下側耳聽蟬鳴,聽鳥叫……但是自從來這座繁華的城市求學後我看不到柔柔的真正的草地,我看不到閃閃的螢火蟲,我也根本沒有辦法爬上那一棵棵挺拔的移栽的一模一樣的樹了,蟬也少了,鳥也少了。再後來,回到家鄉,家鄉卻搖身一變,擺脫了“貧窮落後”,快速躋身於迅速發展的“小城鎮”了,聽到別人嘖嘖的讚歎,我有一絲無奈,一絲傷感。我是不是再也不能看到過去的那些原配的東西了。

現在,*主席提出了中國夢,我想我的夢也大抵是這樣,我們不要收費的黃山,不要收費的鳳凰古城,這讓我覺得那迎客鬆變成了老鴇一樣的搖錢樹,那沈從文變成了惹人厭的聒噪的推銷員,我不要這樣的生態文明,我要那個處處都有免費的生態文明。這就是我的夢,也應該是每個中國人,乃至世人的夢,最最美好的而且可以實現的夢。

  篇三:《古典之殤》讀後感

“誰還記得從前的世界?誰還記得生活本來的樣子?”合上書本,王開嶺的質問仍在腦海裡迴響。抬頭,是這城市有些汙濁的夜空,與偶有的,透過厚厚遮蔽下零落的星光。是啊,從前那個清澈澄淨的世界,到哪去了呢?

不知何時,我們的世界開始以驚人的速度變化著,蓋起的高樓,四通八達的道路,高起的煙囪。一切都以飛一般的速度發展著,前進著。不可否認,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新建的高樓讓住宅更為穩固安全,連通的道路讓出行更為便捷順心,高科技的發展讓生活更為舒適愜意。可是,為什麼現在的我們,都被困在了這鋼筋水泥構成的匣子中?充斥生活裡的是各式各樣的新式電子產品,高科技玩具。自然,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不提山間的流螢,草叢中蹦跳著的螞蚱,天上飛舞的紙鳶,夜晚靜謐中風兒突然吹起的悅耳的蟲鳴。只道那些悠長的溪流,青苔漉染的小橋,遍地的野草野花,都已難覓蹤跡。生活中那些自然之韻真的只能消失殆盡了嗎?

這個時代,不變的東西太少了,慢的東西太少了,我們前行得太快,以至於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漸行漸遠,只能用來緬懷。當山間若隱若現的點點流螢無跡可尋,當夜晚的靜謐被浮躁的聲音打碎,當曾經的繁星點點化為現在的霓虹燈濃重的商業氣息,噹噹年踏雪尋梅,煮酒對歌,變為現在的奢靡攀比,慾望湧動。我們將何處尋找當初的生活。

為什麼不慢下來呢?為什麼不回頭看看呢?為什麼一定要固執於創造一個又一個相似的高樓林立的城市而不尋找當年的大漠孤煙圓月,小橋流水人家?缺失了的是對自然的景仰,丟棄了的是慢的生活節拍,沾染上了濃重的商業氣息,多了的是市井紛紛的閒言碎語。

“我們唱了一路的歌,卻發現無詞無曲。我們走了很遠很遠,卻忘了為何出發。”王開嶺如是說。在工業化,城市化這條路上疾行的我們,是否也該看看,當初夢想被丟到了何處。當初的信仰又在何方?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我們能做些什麼,不止是暗自神傷,不止是一昧哀嘆,我們要行動起來,去需找古典之美,去探尋自然之韻,盡所能來守護,華夏這五千年的傳承。

誠然,現在社會之上,奢靡成風,攀比成習,華而不實的風氣蔚然,不少人為金錢所惑,丟棄了千古傳承下的風骨。工業化不斷推進,丟失了自然的靈性。可是,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的夢想,簡單自然質樸,一襲布衣,一杯清茶,三兩個知己,淡然自處,聆聽自然之聲。我們張開手擁抱這個時代,儘管她有諸多不足,我們用一腔熱忱去熱愛這個時代,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生逢其時,我們愛它,除了愛,別無選擇,就連那些憎厭不滿,也都來源於愛。既然如此,那就去改變這個時代,去努力實現心中之夢,去回到那樣清明的歲月,聆聽古典的彈唱。

在這最好的時代裡,努力著,為那一個簡單的夢。別讓古典,成殤。

  篇四:《古典之殤》讀後感

初遇這本書時,看著封面上“自然美學”“心靈美學”等字樣,我只是不屑地聳了聳肩。按照我的經驗,這種什麼什麼美學的文章通常空洞乏味,是我鮮少涉足的高大上領域。隨意地翻開,扉頁上突兀地寫著“紀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彷彿一瞬間受了蠱惑,不由自主地讀了下去。

只是讀了序言,便再也放不下這本書。自顧自地陷入一種惋惜與留戀交織的複雜情緒中,我不是一個文青,卻感覺到某種純粹的東西即將消逝的恐怖氣息。

突然就想起了自己的老家。記起小時候,在院外的石子路上踢踏踢踏地瘋跑,在小河邊折下一串串狗尾巴草,蹲在牆角逗弄石縫間的小昆蟲的日子。原來我也曾離自然這麼近,或者說,離純粹那麼近。然而這些都不在了,不記得是哪一年回去時,舊屋拆作新樓,石子路鋪作水泥地,道旁鮮見搖曳的狗尾巴草,沒有一方牆角容得下我的身影。哦,原來這就叫做消逝。那個我所熟稔的老家,我所牽掛的故鄉,早已無蹤,我在想待我們長大了,該如何寄託我們的鄉愁?是寄託於那個早已消逝的回憶中的完美恬靜的故鄉,還是寄託於那個逐步開發成型的陌生冰冷的城市?莫名陷入了回憶與思考中,這麼早就回憶了,或許是正因“無數事物只剩下背影,成了往事和收藏”,我們不得不堅信“傷逝提前降臨了”而我們的回憶,但是是“對清晨的懷念”。怎樣叫我不害怕?我怕,我怕遺忘,我怕那些完美被時刻沖刷消散,我怕自己變成冰冷的現代人。

“現代人過早地進入了心靈黃昏。”能怪誰?這是這個時代的宿命。

想想越來越少見的流螢吧,它們曾影影綽綽的陪伴多少兒童的夏夜;想想日漸停滯的流水吧,它們曾是那樣的奔騰不息,讓孔子感嘆“逝者如斯夫”;想想被迫噤聲的小蟲兒們吧,它們曾在每個夜晚不甘寂寞地吟唱……城市夜晚刺目的燈光使螢火蟲們黯然失色,城市的快速發展佔去了無數條河流,城市的喧鬧驚跑了一群群自由的歌者……或許我們無法遏制時代飛速前進的腳步,難道就眼睜睜地看著純粹的完美在眼前消逝?不,不能。古典之殤,本就是人類之殤。應對那些原配文化的消亡,我們怎能袖手旁觀?王開嶺先生心痛地發現這些可怕的消逝,於是帶領我們回憶完美,應對現實。為的就是讓那些仍舊一心想發展,想勇往直前的人們,冷靜下來,別忘了為何要出發。

不僅僅是自然的美在消逝,許多生活中看似瑣碎的細節之美,也逐漸湮沒於時代的快速發展中。猛然發現自己早已違背了許多美的生活的規律。我從未體驗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鮮少聽見雞鳴,更別提由雞鳴喚醒一天的生活了。如今的孩子聽見的雞鳴,更多的是動畫片中經過電子處理的所謂“機”鳴,有幾人瞭解雞鳴真正的用途?又有幾人真正體驗過“伴蟲入眠,聞雞起寢”的生活?童稚時期耳熟能詳的《三字經》所言:“犬守夜,雞司晨,蠶吐絲,蜂釀蜜……”萬物各司其職,不逾矩不越位。可時代的發展漸漸剝奪了雞的本職工作,人工白晝把雞刺激得心神不寧,正如王開嶺先生所言:真是生物鐘災難。純粹的自然生活規律被打破了,人們違背了天地之序,人們無法做到“與時俱進”,不是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前進,而是順著自然的時刻規律純粹地生活。

於是我很好奇。為什麼大人們不想想自己的小時候:他們也以前歷過無拘無束的童年遊戲,他們也曾顧慮過那些被長輩們一本正經地強調過的,看似荒謬但十分可愛的美麗禁忌,他們也曾在放學路上和小夥伴們走過一個個拐角,穿過一道道老巷,嘰嘰喳喳,興高采烈,他們也曾在父母不在身邊時被左鄰右舍或街坊們默默關懷,不用擔心什麼綁架、失聯等安全問題。他們比我們幸運得多。但是如今他們為什麼要把世界變成完全陌生的樣貌,為什麼任由時代的自由發展,卻偏偏剝奪了我們享受他們以前享受的純粹童年的權利。這不公平。他們忘記了美,也剝奪了美。

說到底,還是這個時代變了,不再純粹。社會上充斥著各種負面新聞,這天那裡一件食品安全,明天那兒一樁腐敗醜聞。負能量真的很多,不勝列舉,我也不敢列舉。旁的不說,僅一個食品安全,便能衍生出諸多話題,人心惶惶,應對一桌的佳餚也沒了胃口,誰知道這些菜是怎樣來的?誰又能把每一天過得知根知底?不得不說,我們已經習慣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正因我們每一天都過得如履薄冰,險象叢生,來不及擔驚受怕。更可怕的是,人們習慣於接收負面新聞,甚至樂於聽取這些聽上去離奇、詭異、近乎變態的新聞。我們的時代,早已不再簡單,不再純粹。純粹變成了一種稀有的品質。

我不敢再多想這個時代的疾病。我從剛開始正因感覺到某種純粹的東西即將消逝的恐懼,慢慢地轉變為身處一個有些病態的時代而恐懼。但我很慶幸,能夠在還未被矇蔽前看清這個世界的缺點,同時對過去的純粹之美有所瞭解。我很慶幸我早早的讀了這本書。

我們還能繼續忽視古典之殤麼?我們還能繼續麻木地看著時代在病態的道路上策馬奔騰麼?不僅僅是詩詞中反反覆覆提到的美在消逝,先人們津津樂道的美在消逝,童年時耿耿於懷的美在消逝,更多的是純粹的生活態度在消逝,純粹的文化品格在消逝,純粹的人性在消逝。多麼可怕,多麼悲壯。我們能做什麼?我們還來得及補救麼?快快修復記憶吧,恢復自然原本純粹的樣貌,恢復生活原本純粹的樣貌,恢復人類原本純粹的樣貌。

純粹是可敬的。

跟隨《古典之殤》,向純粹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