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

當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

《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1

選擇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它非常的短,可以很快速的看完,而且它都是一個一個獨立的小故事,所以看完一篇很快,而且不會耽誤後邊的情節發展,同時也方便我在上下班的時候打發時間

我現在再看著章節去回想這本書講的什麼的時候,會記個大概。裡邊每個小故事都有戳人的地方,給人很深刻的印象。

比如幫病中的父親剪腳趾甲,比如父子之間想要相互靠近卻不得其法,比如不起眼的但必不可少的琵琶鼠,裡邊有包含愛情,親情友情的故事,很多小故事都廣為流傳。

我是個淚點,非常非常低的人,幾乎是每看完一篇小故事,都要使勁眨眼睛,把眼淚給逼回去。我不太喜歡煽情的東西,我喜歡真情實感,或者是淳樸的自然,所以這些故事會讓我有一種自然而然的想要流淚的衝動。

生活是最好的編劇,生老病死與雞毛蒜皮都用平靜又帶著帶來溫暖的語句娓娓道來,選取生活中的一個片段一個故事,這些片段,這個故事就成就了他的一生。

有些故事也很容易產生共鳴,因為有時候我也會覺得自己的生活一團亂麻,一地雞毛。

講實話,我是從高二的時候被同桌帶的才開始真正的去學會採取的方式方法去愛父母,孝順長輩。

但是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會發現父母的確是不完美的人,我又開始不懂他們了。因為不管是說思想上面還是行為上面有很多都跟我的是不一致的,我不知道自己的是對的還是他們的是對的。

就拿相親的事情來說,他們希望我能夠找一個距離家近一點的,家裡條件還是不錯的。

我覺得也蠻好的,但是我媽開始示弱了,說當初生我小弟(我和我弟年齡相差蠻大的)的時候月子沒有做好,上下樓幾趟腳就開始疼,嫁的近的話可以照顧到家裡邊;說我是為你好,年齡大了就沒有嫁人的優勢了;說要乖要聽話。

我很愛他們,但是我不想跟他們太近。我想要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適當的思念的距離,我總是學不太會跟別人特別親近。

所以我不想那麼早確定下來,我怕對不起人家,也稍微有一丟丟不甘心,我想要去證明自己,但是如果被要你認清現實的人一直期待著你認清現實,會有點難過。

又比如我和朋友一起打卡運動,一起打卡看書,一起打卡,早起早睡。我不確定能夠堅持多久,但觀我和幾個朋友,我們不是someone,不是特別特別厲害的人物。我們之後能夠達到什麼樣的水平呢?如果依然平平怎麼辦啊?

有的時候在生活中甚至在工作上面臨並不被別人期待,雖然說不需要在乎別人的眼光按照自己的來,但是還是會受到影響,我在學習如何去降低這種影響。

或許就如同吳念真所講:生命裡某些當時充滿怨懟的曲折,在後來好像都成了一種能量和養分,若非這些曲折,好像就不會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見別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見的人與事;而這些人、那些事在經過時間的篩濾之後,都只剩下笑與淚與感動和溫暖,曾經的怨與恨與屈辱和不滿彷彿都已雲消霧散。

想想這些人,那些事,會覺得人生值得。

《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2

這本書在介紹裡對一句話印象深刻:回憶是奇美的,因為有微笑的撫慰,也有淚水的滋潤。如果讀者在沒有看過這本書之前就看到這樣的介紹,會覺得整本書算是半個個人自傳。但實際上,這書中寫到了許多故事,或許是杜撰、或許是引見,也或許是旁人的故事。

整本書充滿了生命的曲折、停頓、包容、大愛,還有能量和支撐,這就是一本說盡了生命的書,如果不是因為生命的.曲折和艱難,我們或許就不會體會到它的可貴和難得;如果不是因為生命的包容和大愛,我們或許會憎恨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事情;如果不是能量和支撐,我們或許不會一路堅強地走到現在。任何的人事夾雜,都會成為一段段的經歷,成為一個個故事。在經過了時間的篩選之後,幾乎留下的都是那些曾經讓人動容的淚水和溫暖,而曾經的那些委屈和困難都成為了可以原諒的事情,煙消雲散。

作者說:人生選擇什麼就必須承受什麼,得到什麼就會失去什麼。現在我們或許還不能夠未能全理解,只是在日復一日的回憶之中慢慢去體會,或許我們很難找到所謂的“自我”,但我們一直都在尋找現在轟轟烈烈但卻適合自己的道路,那路途中有光明與黑暗、有大愛與卑微、有快樂與痛苦、有認清與迷茫,但最終殊途同歸,前往一個平和的終點。

我想,誰的生命中都會有那麼一群人,可能把他們歸類在帶著相同特性的群體之內。可他們在不同的時空裡,拿他們各自的經歷和感悟來交換你的成長與體會,用著不同和語氣和你探討 關於生命的微小與巨集岸、愛的平凡與偉大。

這種道聽途說般的閱讀,卻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曾經忽略的,現在也快要忘卻的溫暖。吳念真的文字把歲月的灰塵輕輕拂去,我沒法再冷靜下來看待這場曲折的旅途。那些在路上和我擦肩走過的臉孔都如影像倒轉般,又再次和我相遇,和我握手長談。

這些人,那些事,不是故事不是小說,它就是我們的 生活,都和我們息息相連。因為它關乎人性,關乎愛,是我們血液裡溫暖。那些在我們回憶裡常駐的人,都還希望在冷漠背後,在失望之後,我們能夠有更多的熱情不熄的力量,希望我們珍視 生活中的每一個人,記住他們笑容,記住他們帶給我們的感動,而不是無情地看待本該厚重與壯闊的生命。

《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3

最近,我在看吳念真的《這些人,那些事》,其中有一篇《心意》讓我頗有感觸。

文章寫了一件小事,“我”考上了好的國中,父親送給“我”一支很貴的鋼筆。當我忍著興奮,在弟弟妹妹羨慕嫉妒的注視之下,小心翼翼地開啟紙盒時,傳來了父親冷冷的聲音:“那個不便宜哦……要是用壞了,你給我試試看!”當時就覺得很不能理解,兒子考上了好學校,父親送禮物嘉獎他,但說話的口氣怎麼這麼盛氣凌人呢。在我看來,父親對“我”還是比較疼愛的,只是不善於表達出來。正如前文所說,父親總是嘗試著與孩子們親近的方式,卻一直不得其門而入。

這篇文章令我想起了我的爸爸,他經常出差回來都會帶禮物給我,有時候是精心挑選的,有時候是碰巧看到買下來的。有一次,爸爸去北京出差,回來時給我帶了一個禮物。那個包裝袋挺大的,似乎裝的是軟軟的東西,我還以為是毛絨玩具。他先讓我閉上眼睛,只聽到塑料袋摩擦的聲音,很快他說可以睜眼了,只見一個黃色的物體在我眼前晃過。爸爸滿臉堆笑地問我:“小雨,你看這是什麼?”我驚喜地跳起來,哇,是一個小黃人書包。我拿著新書包跑去房間裡擺弄,越看越喜歡。

只聽見爸爸在客廳邊吃飯,邊和媽媽聊天。我滿心沉浸在收到禮物的喜悅中,他們說話的內容我一個字也沒聽見。後來,媽媽告訴我,那天中午爸爸結束了忙碌的工作,為了給我挑到合適的禮物,跑遍了南鑼鼓巷,腳底都磨破了,終於買到了這個書包。雖然汗溼了衣背,他卻連個冰棒都來不及買,又匆忙趕去乘火車。我聽了以後,更加珍惜這個書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