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窄門讀後感(通用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窄門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窄門讀後感(通用5篇)

窄門讀後感 篇1

耶穌說:“你們要走窄門”。餘華的小說《兄弟》的後記印下了這句話。他寫道:“寫作就是這樣奇妙,從狹窄開始往往寫出寬廣,從寬廣開始反而寫出狹窄。這和人生一模一樣,從一條寬廣大路出發的人常常走投無路,從一條羊腸小道出發的人卻能夠走到遙遠的天邊。所以耶穌說:“你們要走窄門。”他告誡我們,“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像餘華告誡我們的一樣,“正確的出發都是走進窄門,不要被寬闊的大門所迷惑,那裡面的路沒有多長。”的確,那扇寬敞的門大開,裡面有著無數財富故事的上演,有著無數成功人士的身影,有著各種地位、金錢等難以抵制的燈紅酒綠的誘惑,許多庸俗之輩就會不惜一切代價向著大門奮蹄疾馳,呼嘯而去,但是進入大門之後,他們會發現並沒有想象中的“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反而迷茫的找不到北,找不到適合自己的道路,就算找到了合適自己的,路也沒有多長,最終無路可走。但自命不凡的他們還是對窄門不屑一顧,憑藉他們的“聰明才智”判斷那是“傻子們”才會進的門。其實,窄門只是對那些自以為義而不肯謙卑的人來說是窄的,對那些貪愛虛華而不願捨己的人來說是窄的。

在我看來,進入寬門是無需努力的,站在門前的人,不需要費力氣尋找,只需邁開步伐沿著容易的大道前行就可以了。向下走的路是容易的,向上走確實不容易,進入窄門如同走上坡路,路長人稀,一旦下定了決心,就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孤獨,堅持不懈,不斷努力。有的人好不容易找著窄門,卻沒有進去;有的人走到窄門前,覺得窄門太窄了,若要進去必須要努力捨己,於是原路返回;有的人還沒有下定好決心,仍回顧著大路,結果錯過了窄門;有的人找著並進去了,卻不喜歡眼前的景象,因為前方的路就如同揹負十字架前行一樣艱辛而轉回奔向朝向大門的大路。

說到十字架,想到一個故事,講到每個人都揹負著一個沉重的十字架,在緩慢而艱難地前行。途中,有一個人忽然停了下來。他 想,上帝啊,這個十字架太沉重了,我可以把十字架砍掉一塊!於是他動手砍了起來。砍掉之後走起來,的確是輕鬆了很多,他的步伐也不由得加快了。就這樣走啊 走啊,走著走著,他覺得肩上的十字架還是很沉,很重!他祈求道,上帝啊,請你讓我再砍掉一截吧,我會走得更輕鬆!於是,他又砍掉了一截。感謝上帝,這樣一來,他感到輕鬆多了!如此,他毫不費力地就走到了隊伍的最前面。當其他人在吃力地負重前行時,他卻輕鬆地哼起了小曲。誰料,前邊忽然出現了一個又深 又寬的溝壑!溝上沒有橋,周圍也沒有路。也沒有蜘蛛俠或者超人出來解救他……後面的人都慢慢地趕上來了,他們用自己揹負的十字架搭在溝上,做成橋,從容不迫 地跨越了溝壑。他也想如法炮製。只可惜他的十字架之前已經被砍掉了長長的一大截,根本無法做成橋幫助他跨越溝壑。於是,當其他人都在朝著目標繼續前進 時,他卻只能停在原地,垂頭喪氣,追悔莫及……

由此看來,用努力過的汗水和淚水換來的橋那邊的“窄門”才最寬敞最明亮,才有著最美的風景。

窄門讀後感 篇2

紀德的《窄門》讀畢,稍感惋惜,我並沒有覺得這個故事多麼的傷感,只因這是一個思量深沉的女孩做出的選擇。

這份選擇鄭重而莊嚴,她雖痛苦卻又深感慰藉。俗世怎麼可以替她說不值得、說傻、說可惜呢。

阿莉莎深愛傑羅姆,這份愛至真至純,至柔至韌。似乎她總在退縮,但都是她的犧牲。似乎她消極懦弱,但她什麼都知道,且是最用力奔跑的那個。她愛家人,愛傑羅姆,但從不談佔有,她可以將自己壓縮到一封信裡,然後操持家事,依靠著文學和信仰,在光的背面思念著愛人睡去。

阿莉莎的選擇是從何而來?與其哀哀不止,我想先理清楚這個問題。

因放蕩的母親飲泣,是阿莉莎懷抱至真至純的愛情的開始;感知到妹妹朱麗葉特的暗戀阿莉莎自殘似的學著犧牲;而看著朱麗葉特獲得的凡人的幸福,讓阿莉莎清醒的看到愛情走入婚姻後庸俗的模樣。

“我常常覺得,愛情是我擁有過最美妙的東西,我的所有美德都依附於它。它讓我騰空超越自己,但若沒有你,我會再次跌至平庸之地,回到極尋常的秉性中去。因為抱著與你重逢的期待,在我眼裡最險峻的小道也總是最好的。”

萬幸又萬幸,傑羅姆一覽無餘的赤誠之心,值得阿莉莎燃燒生命推他入窄門。

只不過在紀德心中,真正入窄門的是他的表姐。他唯有在無盡的緬懷和敬重中執筆一生。

窄門讀後感 篇3

工作之後,看書就沒什麼耐心,那種長篇累牘的容易半途而廢。前段時間閨蜜給我分享了幾本書,我挑了本最短的看,是本小說,每天用零散的時間斷斷續續地看完了,對於書中描寫的愛情悲劇,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愛情,是愛著那個人,還是愛著那個過程。不論怎麼說,這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面對感情的時候束縛自己、剋制自己沒有什麼錯,但也需要坦誠地表達和交流,才能不讓它成為遺憾。

《窄門》這本書裡有很濃的宗教色彩和大段的人物心理描寫,正文部分是以男主為第一人稱視角來寫的,在最後有女主視角的日記片段。

書中男主在教堂參加禮拜,聽了牧師對聖經中“窄門”這一段的宣講後,心中震盪,決心遠離她,覺得這樣才能更配得上她。純粹地追隨她,才能讓這份感情聖潔、不被褻瀆。就像為了穿過“窄門”需要不斷束縛自己、剋制自己才能到達,這個艱難的過程讓男主得到滿足。

女主在她的日記中寫道“我不會期望一種沒有進展的狀態,不管它是多麼幸福。我想象的天堂之樂不是在上帝身上混同,而是無限地、持續地向他靠近……”就像男主認為的那樣,讓他們感到幸福的,不是得到幸福,而是靠近幸福的過程。在他們眼裡,幸福不應該得來得那麼容易,不應該沒有犧牲。

他們對感情都是虔誠的,可是當愛慕越來越深時,感情會變得情不自禁,這種情不自禁在得到滿足後,會讓人很容易地感到幸福,這和他們的信仰又是相悖的,這場愛情註定會是悲劇。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人有慾望並沒有什麼可恥的,真正可恥的是為了一己私慾而去傷害別人。只要我們認為的幸福沒有妨礙到他人,沒有傷害到他人,我們都可以自由地去追求,而不是給自己套上枷鎖,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

窄門讀後感 篇4

第一次知道這本書還是在高中,當時和《圍城》、《霍亂時期的愛情》一起作為"戀愛書籍"被推送。這兩天有幸拜讀,有點被被書中這種帶有宗教色彩的愛情震撼到了。

耶穌對眾人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是不能。” 書中男主女主都近乎苛刻地讓愛情變得更加純潔,無法容忍任何將其變得不完美、平庸的東西。在男主心裡,女主是一切美好的`象徵,他將她放在最高尚的位置,和她交流高尚的思想,一直敬她若神明。而女主也像一個自我約束甚嚴的清教徒,她後來把自己看做是男主接近上帝的一個障礙,於是選擇"放開"男主,犧牲自己,讓男主能進去窄門。

一開始,男主女主就把他們的愛情定義為想讓對方得到比愛情更高的東西,以至於他們後來無法像正常男女那樣戀愛。女主說,“由於你,我的朋友,我的夢想上升到那麼高的地方,以致任何人間的滿足都會使它跌落下來。"他們似乎更享受見不到面的愛情,因為"我終於感到,我們之間的全部通訊只是一個大大的幻影,我們每個人只是在給自己寫信,我深刻地愛著你,但卻絕望地承認,當你遠離我時,我愛你更深。"當他們在一起時,反而更加侷促不安。大概是兩個人在見不到彼此、僅能通過信件聯絡時,總是傾向於將對方想象的特別美好。在《霍亂》裡,費爾明娜·達薩和弗洛倫蒂諾·阿里薩通訊的一年裡,她總是由那些美妙的信件將弗洛倫蒂諾·阿里薩幻想的特別美好,甚至決定當她回去時她要不顧一切的嫁給他,可是當她看到那個臉色發青、瘦弱的年輕人時,她內心的想法卻是:我怎麼會想要嫁給這樣一個人?!於是馬上轉身離開。也許女主也是想到了這一點,所以後面再在男主面前故意變得粗俗不堪也正是一種試探吧。

男主女主的愛情我不是特別理解和認同,不過他們的一些做法我還是挺喜歡的。比如男主女主都傾向於默默奉獻,愛情裡可貴的不是“大張旗鼓"而是"潤物無聲",不要未做之前就做足前戲,而是做了以後讓對方慢慢體會。他們更喜歡在精神上與對方互相交流,會相互探討古典文集和哲學思想,他們都想要為了對方而變得更好……作為旁觀者,我想,還是更多的吸收自己認為正確的吧,以此共勉。

窄門讀後感 篇5

當一個人向你回憶起他那疲憊的故事,你聽得入迷,為他感動,為他憂傷,為他和她的未成正果的愛情而心痛,也為她的無情而憤憤。然後,你看到了她的回憶後,才發現他的回憶,只是他臆想的故事,而他的過去,充滿著自私和偏執。

他來自傳統的清教徒家庭,並深受該宗教的洗禮,也有著為它服務一生的決心。他將得到她的愛看作是自己通向上帝的窄門的途徑,這應該是一條充滿艱辛的苦路。他壓抑他的愛,卻同時希望得到她的愛,並責備她的保守,埋怨她篤信的上帝。然而,《窄門》並不批判宗教,因為宗教本身是一個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東西,你信它,是你自己的選擇,你也可以選擇不信。

因此,拋開對宗教的責備,那麼所要責備的,應該是他自己。他剋制自己,為了顯示自己對宗教的信仰;卻又希望她大膽表達自己的愛,為了獲得生活的動力。他是自私的,他只覺得自己應該怎麼做,卻經常依著感覺偏離航線,反過來希望她來拯救。這是一個愛情萌芽最終死掉的故事,她大他三歲,因而希望能看到他對愛情更大的執著。他愛得不堅定,寄希望於她的主動、她的包容,並對她的退縮而鬱鬱寡歡、耿耿於懷。

時間在一個人的回憶裡是一維的,依著回憶者的節奏,只有前後,沒有快慢。在一維的時間裡,所有的情感傾向和價值判斷都是單一的,由回憶者主宰,聽故事的旁觀者,只能全盤接受。幸好,《窄門》裡是兩個人的回憶,在最後的部分,她的日記出現了,只講她的故事,在不確定快慢的時間節奏裡,幸好有日記記錄日期,向旁觀者提供時間的真實節奏。也讓旁觀者將兩個時間交織起來,故事因此瞬間立體起來。他看到的是她對愛情的猶豫,卻沒有看到她對愛情的擔憂;他看到的是自己一腔熱忱澆在冰山上,卻沒看到她多希望他能再堅持一下;他看到自己傷心地離去,卻沒看到她對他走的決然是多麼失望。

《窄門》高超的寫作技巧,在於特意製造了兩個單一的時間線,又在末尾讓讀者能夠自己去構築完整的故事,因此這本書至少要看兩遍。當初對講故事的他的同情、憐憫和憤憤不平,立刻轉為失望,並由此明白,他在她死後十年依然保持對這份愛情的堅守,是多麼地裝模做樣並不由得對他嗤之以鼻。他的苦行,只是為了提高上帝所要求的德行,以進入窄門。這樣如行屍走肉般高尚地活著,永遠看不到人世間普通的光,只能活在自己虛無飄渺的黑暗世界裡。這好像是對宗教的控訴,然而,這依然不是一本控訴宗教的小說,因為宗教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你信,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