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國小讀《爸爸的花兒落了》有感

導語:衣襟上的夾竹桃引起“我”對爸爸的回憶,回憶中有歡樂,也有感傷有爸爸嚴厲的責罰,也有他綿綿的愛意。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經長大了。

國小讀《爸爸的花兒落了》有感

  讀《爸爸的花兒落了》有感

《爸爸的花兒落了》全文都瀰漫著淡淡的感傷。爸爸的死,對“我”的打擊與感觸使“我”彷彿就在一瞬間,恍然長大。肩上的擔子忽然重了,這個失去了主心骨的家,誰來安慰誰來扛?瞬間的成長,卻無人為之歡呼雀躍。縱然萬般不願意,可殘酷的現實,硬是將愛撒嬌的孩子打磨得冷靜鎮定。成長,或許並不是那麼快樂。成長的苦,成長的淚,只能自己品嚐。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成長的過程中,也會經歷許多事情。有淚有笑,有苦有添,這才是成長。忽然的一擊或許會把你擊倒,但不要灰心,也不能灰心,災難只能把你擊“倒”,決不能把你擊“敗”,拍拍灰,收拾收拾戎裝,繼續整裝上路。每一個災難挫折都是一陣狂暴的風,只要你“咬定青山不放鬆”,又何所畏懼?每個人開始時都是一塊毛琣,裡面裝的是珍貴的美玉還是無用的廢石,就要看你是如何面對沉重成長中的風風雨雨。如同文中的“我”,面對爸爸的死訊,她並沒有怨天尤人地哭泣,而是用以前所未有的鎮定去面對。因為她知道,她現在的所作所為,是在告訴弟弟妹妹乃至媽媽——爸爸死了,但我也已經長大了。這個家,今後我會一起撐起!從某種方面說,爸爸的死,反而是件好事。爸爸的花兒落了,但他的果實成熟了。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瞬間的成長,是為了爸爸您,也是為了這個家。這不是“我”想要的成長,但不可避免的,“我”長大了。

  讀《爸爸的花兒落了》有感

我喜歡林海音的作品《城南舊事》的最後一章,因為它寫作手法獨特,是我在其它作品中所看不到的。

首先,它的題目一語雙關,爸爸的花兒落了,不僅是寫爸爸中的花落下來了,還是寫親愛的爸爸去世了。從此,林海音就擔起了家庭重任。這篇文章很巧妙地運用了插敘的手法,回憶了爸爸,表達了對父親和父愛的.眷戀與懷念。因為正是當年爸爸對她嚴厲而又不失慈祥的父愛,才成就了今天輝煌的林海音。

林海音對於《城南舊事》的評價是:“每一段故事的結尾,裡面的主角都是離我而去了,一直到最後一篇《爸爸的花兒落了》,親愛的爸爸也離我而去了我去不了的地方。”對於這樣的一個超乎悲慘的童年,卻寫出了生活的快樂,或許,這才是《城南舊事》的魅力所在。

而且,最後一張也使她成熟。因為英子原是個懵懂好奇的旁觀者,觀看著成人世界的悲歡離合,直到爸爸病故,她的童年結束,她的旁觀者身份也至此結束,在十三歲的年紀“開始負起了不是小孩子該負的責任”。

  讀《爸爸的花兒落了》有感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每當我聽到這首歌時,就會想到小英子,想到《爸爸的花兒落了》這一個章節。

這個章節讓我非常感動:12歲的小英子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中承擔起了半個家。他不僅要讓四個妹妹和兩個弟弟開心,又要照顧生病的媽媽,她是個堅強的,也是成長最快的孩子,他讓我們佩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在頒獎的那一天,小英子的爸爸卻躺在醫院裡,是因為他去北京收他最小的弟弟的屍體。英子的叔叔被日本人毒死在大牢裡,英子的爸爸很傷心,回來不久就吐血,一年大病不起。爸爸叮囑小英子:“英子,你大了,要幫媽媽做家務,分擔責任呀!”小英子聽完以後點點頭說:“爸,我記住了!”之後便去了學校進行典禮。小英子作為六年級的學生代表上臺領了獎,並致了謝詞。典禮束以後,小英子加快速度趕到家裡,好像怕趕不上什麼事情似的。她剛一回家,見石榴樹下滾落了幾個小青石榴,做出小大人的模樣,審問他妹妹:“是誰把爸爸的石榴摘下來的?”這時廚子老高聽到了聲音,從廚房裡跑出來了。說:“大小姐,你媽媽剛才來個電話,叫你趕快到醫院去。你爸爸已經……”小英子吃了一驚,但很快又鎮定了下來,說:“我知道是什麼事了,老高我這就去醫院!”於是他坐上老高給她租的馬車,飛快地去了醫院。

看到這裡,我非常佩服她,她十二歲就能擔起半個家,我覺得我也長大了。因為我也會為媽媽分擔很多家務,但我和小英子相比,他還是強一些。難道他不是我們的榜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