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堂吉訶德》讀後感範文7篇大綱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堂吉訶德》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堂吉訶德》讀後感範文7篇

《堂吉訶德》讀後感範文1

堂吉訶德,睿智,有想法,對於任何事物都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不過是對於騎士小說有著痴迷般的喜歡。

表面上看,堂吉訶德這本書不過是講了一個瘋癲的騎士小說愛好者阿倫索,為了成為書中偉大的騎士,帶著一個僕人踏上征途的小說。事實上,堂吉訶德這本不僅僅是講了阿倫索被捉弄以及其荒謬的經歷,這也包括主人公正直的品質以及對於“理想”的忠貞不渝,這是幾乎無人企及的執著,這也鑄就了堂吉訶德這個人物的精彩絕倫的旅行經歷!

《堂吉訶德》是西班牙小說家塞萬提斯的作品,而我選擇的則是楊絳先生的譯本。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個當地的鄉紳,原名阿倫索,他十分沉迷於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拿到現在的話說,就是個實打實的宅男,不是沉迷遊戲,而是沉迷類似於當時的武俠小說。他時常幻想成為一名名垂青史的偉大騎士,於是從家傳的古物中,搜尋出一套破舊的盔甲,併為自己取了個神氣的名字——堂吉訶德,他還物色了一位僕人和一個擠奶姑娘做伴侶,騎了一匹瘦馬離家出走了。

他一直按著他腦子裡那些稀奇古怪的念頭辦事,因此鬧出了不少笑話。他把風車當作巨人,把羊群當作敵軍,把苦役當作受難的騎士,不分青紅皁白就打打殺殺的。但他的行動不但對別人沒有好處,反而還給自己帶來麻煩,有的時候被打到要僕人拖回家。待他醒悟過來時,已經臥床不起了。

之所以讀《堂吉訶德》,只是因為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堂吉訶德這個名字我聽過但不知道堂吉訶德講的是什麼,剛開始讀,其實是很懵的,因為許多都是不著邊際的話語,讓我一度認為它是一部荒誕,滑稽的喜劇。

主人公,太痴迷於小說,產生離家出走的念頭。這些人說是為了消遣、打發時間而看書的,誰知道他太吃飽了撐著,竟然看得走火入魔了。具體痴迷到什麼程度呢?其中一章,人們在整理他的書房時,蒐羅出大批的騎士“名著”,他也對所有騎士的事蹟,名稱,優缺點十分清楚。正是因為堂吉訶德對事物太過於“痴”,才會淪落到鬱鬱而終的下場。這不禁讓我聯想到生活中,生活中也有許許多多的“痴迷”,喝酒,賭博等,沒有顧及自身狀況以及家庭狀況的痴迷,十分容易將自己推入無盡深淵。

主人公瘋瘋癲癲的“勇敢”,使他在別人眼裡像個神經質。但是認真想想,堂吉訶德本來也是正常人,一個小貴族,學習東西很快,理解事物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無論是從詩詞,個人品性,他都懂得十分多,只是對於騎士小說額外痴迷罷了。

他之所以會有和常人不一樣的行為,一定是他具有某種正常人不具備的品質,所看的書評中將其定義為:理想。堂吉訶德的行為,是一種為了理想不顧一切的品質,哪怕被人視為笑話。他在實現的過程中時時刻刻,本心都是善良的、正義的,他不忘初心,自始至終都是想成為一個行俠仗義的騎士。現在的生活中,堂吉訶德這樣勇敢又善良、為理想挺身而出的人屈指可數。現實的確殘酷,但有夢想並不可笑,可笑的是隻敢想而不敢做。堂吉訶德的單純,令人可笑,也令人可敬。

當然書中,還有一個人物值得一提,那位跟著堂吉訶德走南闖北的忠實僕人。他為了為了堂吉訶德,甚至還置家中的妻子不顧,由此可見他之忠誠了,如果說堂吉訶德是個假騎士,那他一定是一個真隨從。在以“遊俠騎士的僕人”的名號跟隨堂吉訶德行俠仗義時,他始終惟堂吉訶德之為聽,還經常去勸說他的主人不要再執迷不悟,回家過正常的生活,即使他因此會受到一些指責。在堂吉訶德被痛扁在地時,也是他護送堂吉訶德回家的。這種忠誠的精神,恐怕才是真正的騎士精神。

堂吉訶德這本書的確值得一看,分為上下冊,楊絳先生翻譯的譯本語言也十分幽默巧妙,引人入勝,若把其當作一部喜劇來看,那必是不錯的。從其中也能學到關於人的品性。

《堂吉訶德》讀後感範文2

《堂吉訶德》的小說主人公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坤,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騎士出外遊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為自己終生為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裡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群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不分青紅皁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捱打受苦。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即臥床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堂吉訶德》是一本好笑的書,可當翻過最後一頁時,心裡卻不禁在問:"究竟是誰真的可笑?堂吉訶德?還是我?"突然想起剛進大學校園時,一位夫子說:"讀《堂吉訶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難怪每每想起這個奇情異想的末路騎士時,心裡總會湧起一種異樣的感覺---塞萬提斯創作了一個讓人不得不笑又不得不哭的悲劇,讀後感《《堂吉訶德》讀後感1000字》。

《堂吉訶德》的悲劇在於它肢解了曾經神聖的道德觀念,而這種肢解是建立在一個個沉重的矛盾之上的:要消滅即將衰亡的虛偽的騎士道,卻設計了一個柔弱但真誠的衛道士。於是,人們在與腐朽道德戰鬥時,突然發現面前站著的"敵人"是個柔弱的老頭,沒有了摧枯拉朽的快感,沒有了流血犧牲的英勇,甚至在面對一個弱者的抵抗時,會檢討自己的正義性。恰好,堂吉訶德奉行的不是虛偽的騎士道,不是道貌岸然的道德欺騙,而是人們久違了的一種精神:對上帝的無限忠誠,對愛情的至死不渝。

當堂吉訶德開始為自己的精神家園而戰時,第二層矛盾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騎士道早就被虛偽的道德所滲透演變,而世俗的價值觀已經猶如一艘笨重的航母,從對上帝的忠誠、對英雄的崇敬轉向了對個體價值的追求。世俗價值觀的改變雖然具有滯後性,但同時具有強大的慣性和持久的韌性,瘦弱但張狂的堂吉訶德卻妄想扭轉它,所以,他可以僅憑著信仰的力量不顧自身的渺小而義無反顧地衝向巨大風車,而其身後揚起的卻是一股荒謬的塵埃。我們暫且不去討論新教倫理對社會發展是否有推動力量,只要想想,當人們舉著張揚個性的大旗從中世紀解放出來的若干年後,人們不是又一次產生了信仰的需求嗎?,我們可以說這是歷史的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但由此我們也可以發現,堂吉訶德以及堂吉訶德式的口號可以一言以蔽之--不合時宜。

堂吉歌德是很很好笑,但現實中不也有和他一樣的人嗎?他們妄想著,結果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笑著至於我們也該反省下自己,別讓自己成為下一個堂吉歌德。

《堂吉訶德》讀後感範文3

《堂吉訶德》的作者是塞萬堤斯,一位出生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家,在他寫《堂吉訶德》之前,他一生坎坷多多,原先參軍,在戰爭中,被奪去了左手,經過四年的軍旅生活,他踏上了返回的旅途,不幸的是途中又遭遇了土耳其海盜船,在那他都被做了奴隸,他幾次試圖想逃跑,都是以失敗告終,但他的勇氣和膽識都被和他一起居住的俘虜們和那些土耳其人的佩服和讚美,《堂吉訶德》讀後感1000字。直到他34歲時(被俘是28歲)才回到了國家。以一個英雄身份回國的他並沒有受到西班牙國主的重用,他整日為生活忙碌奔波,回國後他依然多次入獄,原因是沒有繳納應繳的稅,甚至就連《堂吉訶德》幾乎都是在獄中完成的。他的學歷只是中學學歷,他為了生活寫過無數篇的商業廣告詞,也寫過許許多多的抒情詩和一些小說,但是當時都沒得到重視。年過50的塞萬堤斯,他對待文學依然持著一顆熱愛的心,完成了這部鉅作。這部書終於得到了好評,在1650年它持續六次被再版,此書風靡全國他為塞萬堤斯贏得了不少榮譽。

《堂吉訶德》被譽為第一部現代小說。在其內有男男女女不同階級的人物七百多個,他批判了那時期的政治、法律、道德、文學等多個階層,反應了勞動人民的苦難,生動形象的描寫了主人公堂吉訶德和桑喬,在其序言裡有段話是這麼說:“我不想強調是我向你介紹了這麼尊貴善良的騎士,但希望你感謝我讓你即將認識他的侍從,那麼著名的桑喬·潘塞。”可見塞萬堤斯的態度是想將桑喬那個騎士階層的侍從的醜陋的一面,從他身上都能看到。從而也想引起人們的反響,對騎士階層的瓦解起到一點作用。然而這些還不止,在描寫堂吉訶德英語桑喬一路從家裡鄉村出發,一路上所遇到的人和事,都一一寫到,或從堂吉訶德口中說出的一些騎士小說的內容,以及兩位主人公的所作所為所說,都在塞萬堤斯的筆下被寫的十分精彩、鮮明,對比十分強烈,諷刺的辛辣無比厚重。然而這被讀者看見後,這也給了騎士階層重重一棒。這第一部《堂吉訶德》的成功,卻帶來了教會與貴族階級將小說的續篇進行偽造,並對塞萬堤斯進行了一番惡毒的誣陷和攻擊。這讓塞萬堤斯提筆回擊,他在1615年推出了《堂吉訶德》第二部。在此書中之外,他也寫了許多優秀的懲惡揚善的小說集,在裡面有寫愛情,也有寫社會風俗,也寫了西班牙下層人民的生活貧困,肯定了人性的自由和對社會的不公正發出了憤怒的抗議。

《堂吉訶德》在每個人中的樣子都不一樣,在我看來,堂吉訶德的性格,他的言語間,他的想法,都透露出一股天真的傻勁兒。他渴望能拯救別人,渴望能成為一位英勇無畏的遊俠騎士,當他被封為騎士的那一刻,他就似乎變得面對所有的困境和阻礙時以自己的自信和那原始的恐懼一一在膽怯的桑喬面前越過。也許他的體格差,身板小,也許他的羅西南多不是一匹千里好馬,也許他的甲冑與長槍都是破舊的,再也許他的侍從桑喬是個丟三落四,膽小如鼠的低等侍從,但起碼我看見了他的熱血赤誠。

《堂吉訶德》讀後感範文4

也許世界不是你想要的樣子,但你可以讓世界變成你想要的樣子,或者讓自己,改變最初的模樣。

《堂吉訶德》這本書講述了瘋癲的騎士堂吉訶德與他老實本分的侍從桑喬的歷險,從中折射出了兩種人的不同思想。

堂吉訶德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也是一個幻想主義者。他對現實的醜惡厭惡至極,可卻又無能為力。所以他在幻想中將他一切所追求的得到了。他那所有瘋癲的行為下,都有一種除惡揚善、為民除害的偉大理想抱負。可他不知道,這個世界不是他所幻想的那樣,沒有那麼多的好人,也沒有那麼多人去行俠仗義。他臨死之前,還依然想著不要讓其他人與他一樣悲慘,可見其良苦用心。

他的侍從桑喬,剛好是一個他的對立面,他無論是跟隨堂吉訶德去歷險,還是去當總督,都是為了自己的妻兒生活美滿:女兒嫁給有錢人,妻子可以坐馬車出門,兒子不用為生活小小年紀去幹活。他可以說是一個標準的現實主義者:既然世界不容納我,那我就變成世界能容納的樣子。

現實中何嘗不是如此?我們班裡的同學,有些還幻想著美好的夢想,以及那最後“公主與王子永遠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的美好結局。就好像那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只有極少數同學明白:社會沒有那麼美好,它是殘酷的、黑暗的,也許前一秒還笑臉相迎的人,下一秒鐘就拔刀相向。他們只能改變自己,如果不改,就永遠無法把世界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社會的競爭在這裡也有:同學之間的競爭。考試,比賽,不斷的努力只是為了那個班級第一。當終於攀登上那個第一的寶座的時候,世界就成了你想要的樣子。

所謂的說違心的話、送禮、笑臉相迎,只是手段,最終目的,就是把世界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當你完成了這一切時,你會發現你在別人眼裡,你就是個壞人。

壞人。是的,就是壞人。想要得到那一切所付出的代價就是變成壞人。壞人又如何,說違心的話又如何,送禮又如何,笑臉相迎又如何!一切,都是為了最初的那個夢想:把世界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但你也變為了孤身一人。孤身一人。沒有朋友,親人,有的,只有敵人。就好像草原上的雄獅似的,威風凜凜,可是卻無人可以依靠。只有你自己站在了那裡。王者,永遠都只能有一人,不可以有第二者。你又發現,你已然不是原來的樣子。天真可愛?得了吧,這種形容詞在你身上不存在。你只有兩種性格:好,不好。對自己的人好,對別人的人不好。可你也不能完全相信自己人,他們隨時,都會奪走你的世界。這是一個即使殘忍,卻也真實的真相。

也許世界不是你想要的樣子,但你可以讓世界變成你想要的樣子,或者讓自己,改變最初的模樣。

《堂吉訶德》讀後感範文5

讀過《堂吉訶德》這本書,我首先感慨是它的作者——塞萬提斯。他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2日在馬德里逝世。他被譽為是西班牙文學世界裡最偉大的作家。並且評論家們稱他的小說《堂吉訶德》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塞萬提斯出生於一個貧困之家,父親是一個跑江湖的外科醫生。因為生活艱難,塞萬提斯和他的七個兄弟姊妹跟隨父親到處東奔西跑。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使他僅受過中學教育。他的一生經歷,是典型的西班牙人的冒險生涯。所以,他才能寫出如此趣味驚險刺激的故事。並且,《堂吉訶德》是他在樓梯腳邊的一張破桌子上寫成的。在這將近一百萬言的作品中,出現了西班牙在16世紀和17世紀初的整個社會,公爵、公爵夫人、封建地主、僧侶、牧師、兵士、手藝工人、牧羊人、農民,不一樣階級的男男女女約七百個人物,尖銳地、全面地批判了這一時期封建西班牙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學、藝術以及私有財產制度,使它成為一部“行將滅亡的騎士階級的史詩”,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名著。

這部小說的主人公作品主人公堂吉訶德是一個不朽的典型人物。堂吉訶德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坤,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入了迷,自我也想仿效騎士出外遊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爛不全的盔甲,自我取名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西內婭,作為自我終生為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他完全迷失在了漫無邊際的幻想中,唯心地對待一切,處理一切,所以一路闖了許多禍,吃了許多虧,鬧了許多笑話,然而一向執迷不悟。他把鄉村客店當做城堡,把老闆當做寨主,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群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最終他到家後即臥床不起,堂吉訶德到死前才悔悟。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他的性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瘋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著高度的道德原則、無畏的精神、英雄的行為、對正義的堅信以及對感情的忠貞等等。堂吉訶德是可笑的,但又始終是一個夢想主義的化身。他對於被壓迫者和弱小者寄予無限的同情。堂吉訶德的侍從桑丘潘沙也是一個典型形象。他是作為反襯堂吉訶德先生的形象而創造出來的。他的形象從反面烘托了信仰主義的衰落這

一主題。堂吉訶德充滿幻想,桑丘潘沙則事事從實際出發;堂吉訶德是禁慾主義的苦行僧,而桑丘潘沙則是伊壁鳩魯式的享樂派;堂吉訶德有豐富的學識,而桑丘潘沙是文盲;堂吉訶德瘦而高,桑丘潘沙卻胖而矮。

在創作方法上,塞萬提斯善於運用典型化的語言、行動刻畫主角的性格,反覆運用誇張的手法強調人物的個性,大膽地把一些對立的藝術表現形式交替使用,既有發人深思的杯具因素,也有滑稽誇張的喜劇成分。塞萬提斯一方面鍼砭時弊,揭露批判社會的醜惡現象,一方面讚揚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貧濟弱等優良品德,歌頌了黃金世紀式的社會夢想目標。所有這些,都是人類共同的感情,它能夠穿越時空,對每個時代,每個民族,都具有現實感。《堂吉訶德》對西班牙文學、歐洲文學,乃至整個世界文學的.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相隔四個世紀之後,仍感動著我們。

讀了《堂吉訶德》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人不能很封建,要儘可能的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貧濟弱。我以後如果遇到像文中封建地主這樣的的人,要給予勸阻。文章反對了騎士小說,讚揚了騎士精神。

《堂吉訶德》讀後感範文6

堂吉訶德做了自己一個人的騎士。我該怎樣做呢?

西風瘦馬,破鎧爛矛,頭頂銅臉盆,後跟騎驢伴隨從,這是堂吉訶德的經典形象。

邪惡的魔法師,國色天香的公主,金碧輝煌的城堡,構成了一個虛幻而荒謬的世界,這便是五十多歲的落魄貴族的精神土壤。他將現實與理想完全混淆在一起,陷入一個囚籠,他走不出來,也甘願沉淪。

從許多方面來看,堂吉訶德是可笑的。他把客棧當作城堡,在馬棚內舉行受封儀式;把風車當作巨人,與之作戰,卻換來傷痕累累;把與他素無來往的鄉下姑娘想象成絕代佳人,“眼睛是太陽,臉龐是玫瑰”。他愚昧地模仿騎士小說中的種種情節與說辭,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與現實分離得越來越遠。堂吉訶德做了一個人的騎士,他在虛無中得到滿足,而大多數的旁觀者只當他是神智不清的瘋子,投向他的目光不是對騎士的景仰,而是同情,憐憫,甚至嘲諷。

但我並不對這樣一個孤獨的騎士嗤之以鼻。在我眼中,他同情弱者,疾惡如仇,追求真理,不畏艱難的美好品德卻比那些道貌岸然只知粉飾太平的所謂紳士要崇高得多。他表面荒唐可笑,對於真實的世界毫無感覺,但已注入他的血液甚至已經滲入他的骨髓的騎士精神是不能抹殺的。魯迅先生說得好,堂吉訶德的立志打不平,是不能說他錯誤的,錯誤是在他的打法。我想,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希望以自己的力量去改造這個世界,哪怕是一點點,也就給這個現實世界帶來了一點希望和陽光。這在現實生活中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堂吉訶德本應該是一個受人歡迎的人,他單純、勇敢、無畏,可是卻遭人鄙夷,是什麼改變了人們的眼光?還是說,單純與正直本來就是不適合於這個世界的生存法則?堂吉訶德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之中,而我們又有多少人敢像他一般固執地去追求做一個人的騎士?人是為自己活著的,是需要一點精氣神的。“身不能至,心嚮往之”,保留自己的一片天地,保留一份哪怕狂熱的理想,也是幸福的精神支撐。固然,現在看來這樣的做法太過“一根筋”,甚至極容易變為愚蠢的代名詞。因為現實世界正在變得愈加趨炎附勢愈加功利浮躁愈加不堪承受挫折,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丟掉了自己的理想,達不到目標,便一個勁兒尋找理由開脫,放棄追求,安於現狀,迷失信念。或許某些時候,學著做一個勇往直前的騎士也是挺好的,孤獨也罷,被別人瞧不起也罷,至少那些奮鬥拼搏挑戰的光陰是不會輕易被人忘卻的。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如果說犯罪、金錢、恐懼、黑暗、功名、誘惑、方向迷失等因素構成了新世紀的某些糜爛與墮落,那麼葆有自己的夢和幻想,或許會更快樂、更有意義一些吧?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來尋找光明與理想,尋找一種不低頭的堅強!

《堂吉訶德》讀後感範文7

拿著這本“大悅讀”版的《堂吉訶德》,我有一種想要一口氣讀完的衝動,終於用了三天時間讀完了。(呵呵!我還要聽課,高中的課,我可是一節也不敢落下呀!否則的話,一 天時間,百分之百搞定了!)並且,這是我第二次讀《堂吉訶德》。

讀完之後,我就在想,好像第一次讀人民文學版的《堂吉訶德》是厚厚的兩本,那是上國中三年級的寒假,讀的時候好像有很多的章節,感覺到索然寡味,為什麼這一次閱讀又興味盎然了呢?

我找出原來人民文學版的和“大悅讀”版的進行對比之後發現:“大悅讀”版的《堂吉訶德》,刪掉了全本《堂吉訶德》中那些枯燥囉嗦的有關次要人物的次要章節,而保留了有關主要人物的主要章節。比如有關牧羊人的牧歌和牧羊人講的牧羊姑娘瑪賽拉的故事,全本《堂吉訶德》用了四章,大約30頁,與堂吉訶德的故事幾乎無關,“大悅讀”版把它直接刪掉了;有關多羅特亞和堂費爾南多的愛情糾葛故事,全本用了十八章,近200頁,絕大多數只是別人講故事,與堂吉訶德關係不大,“大悅讀”版只保留了與堂吉訶德關係密切的多羅特亞的故事,用了四章約20頁。

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全部的原汁原味,並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把原本的小說,變成了故事梗概,又將會失去逼真的精彩的細節描寫,也將讓人興味索然。“大悅讀”做得很好,它保留了原書最精彩的描寫,故事的銜接非常巧妙,不露刪減的痕跡。真的很佩服“大悅讀”的編輯們。

這種刪減名著的現象,在我國的古代名著中,也很典型。金聖嘆“腰斬水滸”,只保留原著前七十回,斬掉後三十回。近代學者胡適、俞平伯等人,通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認為《紅樓夢》後四十回為高鶚補綴,應從全本中剔除出去。保留精華,去其糟粕,是繼承傳統文化或借鑑外來文化的法寶哇,錯不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其實也有更多的並非原汁原味的東西;我們的飲食,大多還是加工過的東西,正是因為這加工,味道才會更鮮美,更加豐富多彩。比如麻辣兔頭,讓人想想都直流口水;比如清燉雞湯,也不是抱著一隻雞直接啃,也需要加工。清湯掛麵有清湯掛麵的好處,麻辣米線也有麻辣米線的優點。

即使做人,也並非都是“原汁原味”的好,與生俱來的許多缺點,需要通過學習來改正。所以孔老夫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意思是說,質樸(原汁原味)勝過了文飾(道德修養)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不實在),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哈哈!讀了一本書,讀出了這許多的道理,你不會覺得我有點兒迂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