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關於廬陵文化讀後感範文大綱

導語:古村落,是一種民間文化鮮活的標本,是民俗民情的符號。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廬陵文化讀本》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於廬陵文化讀後感範文

  廬陵文化讀後感【1】

吉安縣有一個美麗的廬陵文化廣場。它位於井岡山大道和富州路的交叉口。那裡景色秀美、寬敞開闊,是個娛樂和休閒的好地方。

走進廬陵文化廣場時,首先印入眼簾的是一塊約有兩米多高的巨石,巨石上刻著廬陵文化廣場這六個紅色的大字。接著看到的是一個大圓盤,這個大圓盤在廣場的中央,有四五階臺階上去,它的一週都是花壇,花壇裡的鮮花像一張張小朋友笑臉。在假日裡大圓盤裡經常有跆拳道的小朋友在那裡表演跆拳道。遊人們都圍在那兒看,一個遊人說:“這些人真棒。”“這些人真棒!”另一個遊人跟著說。小朋友們聽到了,練得更有勁了。

廣場的東北角有一個噴泉,噴泉正在噴出一股巨大的水流,許多遊人都在噴泉裡玩水呢。水流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一會兒緩,有的像瀑布,有的像水牆,有的像仙女散花。美麗極了。

噴泉的南邊是露天舞池,露天舞池正放著美麗動聽的音樂。遊人們聽得情不自禁地跳起舞來,像一朵朵花兒在隨風搖擺。非常精彩。

向廣場的西北向走去就是遊樂場,有許多小朋友在玩翹翹板、滑滑梯……也有老人、大人們在健身器上鍛鍊身體。遊人們玩得很開心。

靠近遊樂場的西邊是涼亭,涼亭裡有許多人在乘涼。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手機、還有的在聽音樂……開心極了。再往西走是盤龍湖,盤龍湖就像一條淡綠色的綢帶,柔美秀麗,在我的心目中,無論何時,它都帶著一種質樸、幽靜的美。

廣場的.正南面是影劇院,影劇院的牆上有巨大的電視螢幕,天熱時有人帶著冰櫃在旁邊賣冰淇淋和水,遊人們買了冰凍的東西來解暑,他們邊吃邊欣賞電視裡播放的新聞:有的站著看,有的坐著看,還有的從家裡帶來草蓆攤在地上躺著看。看得多帶勁呀!

啊,美麗的廬陵文化廣場,真讓人留戀往返!

  廬陵文化讀後感【2】

文中的故事情節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文中的每一篇文章我看後都是讚不絕口。文中的高貴品質讓我敬佩不已。

在許多的激動文章中,我最喜歡鄧曉帆寫的《陶母教子送“三土”》這個故事了,這個故事使我受益匪淺。

這個故事講了晉朝的陶侃從小發憤學習,年少時被陶母好友範逵推薦給了皇帝。隨後,皇帝任命年少氣盛的陶侃為都督,並擔任樅陽地方的縣官。陶侃接旨後頓時喜氣洋洋,不過陶母看見陶侃這個樣子頓時臉色變得沉重。第二天,陶侃準備去上任是。陶母給了三件東西給陶侃。一是故鄉的土,教導陶侃上任後要時刻記住要為家鄉爭光。二是一個土碗,希望陶侃不能貪富貴,永遠保持勤儉節約的本色。三是一塊白色的土布,希望陶侃做人、做事、做官都要清清白白、一塵不染。陶侃看後頓時恍然大悟,隨後,他帶著三樣東西上任了。從那以後他時刻牢記母親的教誨,升官成了一位大將軍了。陶侃做到了。

讀完這個故事後,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以後一定要向陶侃學習,做一個正直的人。在生活中多幫助他人,受到好評不能驕傲、自滿。別人給我意見時我要虛心接受並改正。

在學習中我要發奮學習,長大為祖國爭光。我感謝《廬陵文化讀本》這本書讓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學中我還要學習古人的刻苦精神。雖然我們的祖國強大了,但是祖國也需要更強的力量。不讓列強欺負我們,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讀書。從中獲得更大的人生道理,《廬陵文化讀本》你是我人生的老師,讓我走向成功。

  廬陵文化讀後感【3】

一代代廬陵先賢創造了璀璨的廬陵文化,也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綿延不絕,形成了一股股道德力量,影響著世風民風。她離不開物的承載,更離不開人的接續。該市重視精神層面的塑造,引導全民參與提煉、總結吉安城市精神。經過半年的全民大討論,吉安城市精神“崇文、正氣、開放、圖強”正式推出,使吉安烙上了厚重廬陵文化與飽滿現代氣息的深深印跡。

先進文化,是社會前進的主心骨、發動機。而千年沉澱的廬陵文化、廬陵文明,正是紅土地上人們提神振氣的“營養素”。

學習經典,用身邊典型教育人引導人。該市開展了“尋找真善美感動吉安”評選活動,無論是獲獎者中見義勇為的英雄、還是助人為樂的楷模,無論是自強不息的典範、還是面對真情不離不棄的模範,都是身邊活生生的人物、活生生的事蹟,感染著這座城、溫暖著這方人。

誦讀經典,用古今文化精華凝聚人鼓舞人。吉安幹部群眾用獨特的紅色古色詩文經典誦讀形式,回望歷史,牢記歷史上一個個鮮活的形象,重溫經典,大家在用心誦讀中凝聚力量。

引進經典,用高雅藝術薰陶人感染人。開創公共設施管理新模式,不僅將吉安文化藝術中心建成“靈動的琴絃”,更推動其與北京保利劇院管理公司“聯姻”進行託管。如今,吉安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像俄羅斯芭蕾舞劇《天鵝湖》、世界風情歌舞晚會《炫》這樣的高雅演出,在接受高雅藝術薰陶的同時也進一步檢閱、提升文明禮儀。

廬陵人與時俱進,廬陵文化日新月異。廬陵文化的新歌越唱越響!

此後吉安(當時稱廬陵)升“郡”復“縣”,改“州”稱“路”,名稱幾經變易,府治再三遷徙,地域時廣時窄。東晉鹹康八年(公元342年)太守孔倫遷建郡城于吉州區附近,應為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吉州區建城之始;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廬陵郡為吉州,這是古廬陵的第一次更名;元朝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為吉安路,取三國時吉陽郡、安成郡頭一字命名,一直延續至今,一一除開1968至1979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一度更名為“井岡山地區”外,--“吉泰民安”、“吉祥安康”美好的祈盼,都溶注在我們今天470多萬人民共有籍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