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內在的從容讀後感5篇大綱

《內在的從容》是周國平的第三本隨感集,其作品對人生、人性、婚姻、生活、文學、藝術等多個主題,做了深入的思考,引人深思,下面給大家分享內在的從容讀後感,一起來看看吧!

內在的從容讀後感5篇

  內在的從容讀後感1

第一次看到《內在的從容》這個書名,就被這幾個有著特殊魔力的字吸引,迫切的買下,前兩天又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將它一覽無餘……

這個看的速度,確實好像和書名以及本書所要傳達的人生態度有點不大相符。但我相信,從容並不代表著慢,慢只是從容的一種表現形式,就像充實和忙碌的關係一樣。

下面是隨便摘錄的幾句自己自己覺得略有感觸的話。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與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

“哲學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區別也許在於,慰藉類似於心裡治療,重在調整我們的心態,智慧調整的卻是我們看世界和人生的整體眼光。”“靈魂是一隻杯子,如果你用它來盛天上的淨水,你就是一個聖徒;如果你用它來盛大地的佳釀,你就是一個詩人;如果你兩者都不肯捨棄,一心要用它們在你的杯子裡調製出一種更完美的瓊液,你就是一個哲學家。”哲學不只是“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這樣天馬星空的思索,更多的是對周遭一切的探索。

“在觀賞者眼中,再美的花只是花而已,唯有當觀賞停止,交談和傾聽開始之時,花兒才會對你顯靈和傾談。”當我們用居高臨下的萬物主人的姿態觀賞大自然,所有的風景只是一幅美麗的畫面,停止觀賞,融入自然,用耳朵和心傾聽到的,才是真實的自然。

  內在的從容讀後感2

剛剛拿起周國平的《內在的從容》,彷彿飢渴的人面對一頓自助大餐,可以快活自在的享受一次。

整本書讀起來溫和又細膩,好像清泉石上流,常常有新鮮的思想,讓我打破原有的認識,感到喜悅。

這真是一位優秀的思想者,和他的對話是樂趣。讀這本書之後,我把自己關於思考的一些理解寫下來,作為對它的推薦。

什麼是有價值的思考?思考都是為了解決問題。一種方法,一種理念,當它能夠把我們從困境中解脫出來,就會變成信念。我們只會堅持不得不做、必須要做的事情。

當一種理念只代表了美好的願望,甚至只代表一種理解認識,它就不具備讓我們堅持的動力。

如果我們不能發現問題,發現困境,那只是自我矇蔽,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智慧。

要很好的生存,必須要了解外部世界。

怎麼看待世界,決定了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生存。內心世界就是我們的發動機。解決了內部的問題,才能解決外部問題。

思考者才能成功。有時候我們會稀裡糊塗的成功,彷彿自己是天之嬌子,那其實不過是走了狗屎運。一段時間之後,環境變化,心情變化,往往又稀裡糊塗跌入谷底。如果不能找到成功的方法和理由,就只能做隨波逐流的可憐蟲。

成功者未必完善。世界包羅永珍,我們無法完全理解、掌握。許多優秀的人,在生活裡面也有失敗和弱小的方面。比如克萊爾和默多克,他們一個不能遵循道德,摧毀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政治形象;一個選錯老婆,被迫成為一出鬧劇的主角。成功的人不見得完善,只是某方面優勢突出罷了。

我們更應該清楚的認識自己。像國平書中列出的關鍵章節:我們如何看待人性?如何看待精神生活和物質慾望?如何看待困難、成功、壓力?如何看待兩性、愛情、情慾、婚姻?

這些都是精神世界裡面的重要課題,我們得學會觸控自己的內心,時常詢問它對於各種行為的感受,這才能建立起符合內心情感的價值觀,這才是真正的自我,這才可以避免無知無覺,避免人云亦云,具有真正的智慧。

書中說,最高明的精神境界,應當是達到“豐富的單純”和“內在的從容”。對照我自己,“豐富的單純”應當是做到了,我心志專一,即“單純”,我努力增廣見識,即“豐富”,這很好。然而,“內在的從容”卻遠沒做到。平時忙忙碌碌,心情倉惶,哪有一點從容的姿態呢?

我理解生活像是爬山,既要速度,又要快樂,最好是邊走邊唱,酣暢淋漓而又不傷身體。這裡面的尺度,真是很難把握。如果做到“內在的從容”,才可以盡情的享受生活吧,這是我改進的目標。

因為生存,所以思考;因為思考,所以生存。

  內在的從容讀後感3

在房東書架上,發現了周國平的這本《內在的從容》,這讓我內心歡喜異常,感覺有好久沒有讀他的作品了。

這是周國平老師的一本隨感集,由長長短短306篇小文組成,這些文章被周國平老師編輯成了“碎句”和“短章”兩部分,其實,“碎句”不一定短,“短章”也未必長,但每篇文章讀起來會讓人若有所思。

多年來,一直渴望並努力追尋著一種內在的從容與平靜。無論工作、生活和子女教育,都喜歡以一種從容、簡單、平和的方式進行。最開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在某些書中發現自己的過去、當下和想要的未來。周國平老師的作品就屬於這種書籍,所以一直喜歡。現在還是和大家分享讀這本書的感覺吧。

關於人性、人生與生命

如同一枚硬幣的.正反面,每個人都有善惡或者長短兩個方面。善惡短長是運用的結果,事實上,絕大多數人的潛能並沒有被發現和合理運用。尤其是在眼下“一刀切”“大而統”的環境中,很多孩子被過早定型,把偶然形成的一條窄縫當作自己的生命之路從而輕慢了自己的生命。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得到別人認可的希望,如果個性遭到過度壓抑就會出現物極必反的現象。課堂上那些學困生常常通過惡作劇或者違背紀律來引起他人關注多半是因為某些方面受到了冷落和壓抑。只有對人性有著充分理解,人才能變得更加深刻和包容。

人的一生會遇到無數大大小小的事情。只有洞察人性、關注人生、尊重生命,才能懂得為人處世之道。否則,有的小事也會給人帶來極大的甚至致命的麻煩;事後回顧,當時所謂的大事也不過是小事一樁,但結局已無法更改。

周國平老師說:“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源;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端”。可惜,這些基本的價值觀念沒有根植於人們心中,當然漠視生命的悲劇在不斷上演。就在我構思這篇小文的時候,讀到一篇來自老家的新聞。一名年僅7歲的小男孩被親大娘用刀捅傷後棄置在玉米地中,生命奄奄一息。

沒有正確的生命觀,很難發現人生的意義所在,更談不上真正的幸福。

家庭、婚姻與孩子

據民政部統計,2016年離婚率再創新高。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離婚率大都超過了30%。

無愛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但離婚的家庭帶給每個人的畢竟不是簡單的解放、自由、輕鬆和快樂和幸福。單親家庭和留守家庭孩子的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公開的事實。

太封閉和太開放都不利於婚姻關係的穩定與持久。相愛的人應該親密有間,夫妻之間應該將對方當作獨立的個人予以尊重。夫妻如此,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又何嘗不是如此。道理其實很簡單,即使關係再親密,兩個人不可能會變成一個人,記得有位哲學家說,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忘記這點,總是將自己的思想強加於對方,而面對對方的瑕疵不能給予原諒與包容。

家庭是心靈的港灣。在幸福的家庭裡,孩子能夠感受到的是穩定持久的安全感、父母的愛與由此而產生的自信。然而,與此相反的是,現在很多家庭卻成了傷害孩子的根源。夫妻貌合神離的關係甚至在孩子面前肆無忌憚的爭吵、離婚而造成的父母一方的缺失、外出打工給個孩子造成的孤單以及對孩子不切實際的學業要求,這一切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也為未來成為優秀的公民和合格的父母埋下了不良的種子。

每個人都希望有自己的心靈空間,不受外來的侵犯與打擾,因此留一點時間和空間給配偶和孩子,婚姻和家庭更能保持相對的和諧與穩定。

兒童是成人之父。孩子身上好奇、向學、向善的品質值得成人學習尊重與學習,同時,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父母再成長的過程。理想的配偶和親子關係是互為朋友和人生導師。

教育、信仰與閱讀

教育即生長,除了生長之外別無其他。

教育應該使每個人的天性和潛能得到健康充分地發揮,衡量教育的尺度應該用廣闊的人生和人性尺度而非狹隘的功利尺度。相比之下,僅用分數或者學生未畢業獲得的職業來衡量一個學校的教育是否成功的確是狹隘而可憐的,但事實是殘酷的。社會、家長和學校眼睛盯著的往往是學生的分數和學校的升學率,因為後續的發展不容易統計和關注。好在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這一問題的嚴重,希望越來越多的老師和家長不再把成績看作是最重要的事情,也希望有關部門不要僅僅用升學成績來衡量學校的成就和發展。

周國平老師說如果認識到人的無知是智慧的起點,那麼,覺悟到人的不完美便是信仰的起點。

信仰不等歸屬於某個宗教團體,信仰以不同的形態存在。一切偉大的信仰,無論宗教歸屬如何,其靈魂都是相通的。那些只停留在表面不領會真正內涵的,無論態度如何虔誠都不算是擁有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是對神聖之物有所領悟。那些佛門面前燒香磕頭的善男信女,是真的擁有信仰嗎?很多情況下,他們是有所求才有所信的,這不能不令人感到悲哀。

時代可以改變,時空可以改變,但信仰的核心是恆定的,一個不崇尚讀書的人難以對信仰有正確的理解並擁有自己堅定的信仰。

讀書的好處很多。首先,讀書可以滿足人的求知慾望,其次讀書可以與書中的靈魂進行交流,另外讀書可以讓自己的精神得到豐富和成長。然而,在急功近利的環境下,只有少數人能夠體會到讀書帶來的快樂並從中汲取健康成長所需要的養料。每次看到畢業生撕書慶祝的場面,總會產生一種刺骨的寒冷感覺。

大批民眾信仰缺失、教育屢遭詬病,難道與整個社會讀書太少、過於追求功利無關嗎?

盧梭說:“最重要的教育原則不是愛惜時間,而是浪費時間。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我們現在的教育正是如此。

閱讀經典是改善教育的最佳途徑,把孩子解放出來,讓他們沉浸在書香而不是題海中,通過閱讀改善教育與社會使其步入正軌,這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和自下而上的活動相結合。

朱永新先生說“改變,從閱讀開始”。但如果政府官員不讀書,百姓就不會熱愛讀書;如果學校的校長不讀書,老師就很難熱愛讀書;如果老師和家長不喜歡讀書,學生和孩子就很難熱愛讀書。周國平老師說一個愛讀書和寫作的官員是不容易腐敗的,也不容易昏庸的。對於熱愛讀書和寫作的官員,身份和職務是身外之物,因為他獲得了一種自由眼光,能夠立足於人生的全景,知道怎樣做人,因而也知道怎樣做官。歐美已開發國家,無一不強調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周國平老師認為媒體對大眾閱讀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方面他們有責任向大眾推介好書,另一方面他們有責任遏制低質量的爛書暢銷。是的,閱讀低階趣味的書還不如不讀書。

是的,改變從閱讀開始,從你我開始。

這兩天,奧運會運動員,“洪荒少女”傅園慧網路走紅,也許國人渴盼這輕鬆快樂的心態已經太久。體育競技運動需要一種內在的從容,教育和生活也如此,唯有從容不迫,才有長久的快樂與幸福。生活,就像文火煲湯,需要慢慢來才行。

願每個人的內心都從容快樂!

  內在的從容讀後感4

文中寫道:光陰似箭,對於那些把日程表排得滿滿的,永遠有做不完的事的人來說,總覺得時間以逼人之勢驅趕著自己,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

的確如此,走在大街上,到處是行色匆匆的行人,從早上邊吃早餐邊趕路的上班族,各種電話頻繁之約的從商人員,晚晚會議不斷的各個領域的高層,無不在忙碌中度過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對於他們來說,時間就是金錢,沉思就是奢侈,回味就是浪費。

在我曾經近二十年的職業中,我也是奔波在路上的忙碌者,無論是上班還是休假,我從未空閒過,我搞不清哪個景區有無花展,也搞不清哪個景區是否風景宜人,甚至更多的景區我都無從所知。

一位友人曾打電話善意地嘲笑我:聽說你在深圳十幾年,居然比我更不懂深圳的景點。這句話至今讓我想起都汗顏。

文中說,忙有兩個界限:第一要忙得愉快,只為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忙;第二要忙得有分寸,做多麼喜歡的事也不讓自己忙昏了頭。我想,這就是一種從容的表現。

從容是一種心境,沒有這種心境,我們的一切忙碌只是一機械性的勞作,絲毫產生不了創造性。

所以,從容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才能享受做事的快樂,靈感才會更清晰地顯露出來,那麼創造也就產生了。

記得曾看到一篇文,作者說他們國家計劃準備為火車提速,這個方案遭到作者在內很多人的反對,作者認為,他並不希望快速到達某個目的地,他只是想在緩慢地行駛時,享受窗外的風景,車上人們聊天中的各種趣聞,以及悠然自得的時光而已。

這種從容的心態讓人的內心更加平和,試想想,在現代的社會中,人們活得如此忙碌,有多少時間去留意草木榮枯、樹葉飄落,小鳥鳴唱,風兒低吟等等意境?

有許多本應值得回憶的往事卻付之東流,到頭來人生就成了一眼望到頭的空白。

天地悠悠,人生短促,用一種心靜如水的態度,擺脫功利、慾望、份爭的干擾,迴歸生命的單純,收穫內心的寧靜,留住光陰裡最美的瞬間,那麼,你的從容便會成為永恆!

  內在的從容讀後感5

最近在讀周國平的書,單單看到《內在的從容》這個書名就很喜歡。在序言中,作者對書名做了解釋:“在今天的世界上,大家都很忙。但是對於忙,應該有一種警惕。第一要忙得愉快,只為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忙;第二要忙得有分寸,做多麼喜歡的事也不讓自己忙昏了頭。為自己保留一個開闊的心靈空間,保持一種內在的從容,唯有如此,你才能把你的事業作為你的生命果實來品嚐。”作者正是以這樣從容不迫的心態,或隨感,或短章,把自己對人生、情慾、哲學、文化等的理解娓娓道來。

很喜歡文中的這一句話:“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所以,安靜是是內心的豐富,是精神的豐富。泰然處之,謙卑地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在安靜中,反思自己的不足、缺點;在安靜中,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樣的人生境界寧靜簡單而又豐富充實,有人說“讀書就是讀己”。我看到了“殘缺”的自己:處在浮躁的名譽、利益的漩渦中。我渴望這樣的安靜。

在安靜中閱讀。周國平認為讀書是人生的一種享受,讀書的快樂一是在求知慾的滿足;二是與活在書中的靈魂的交流;三是在自我精神的豐富和生長。通過閱讀過一種心智生活,使自己對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終處在活潑的狀態。有人問一位登山運動員為何要攀登珠穆朗瑪峰,他答道:“因為它在那裡。”回答得簡單而又令人深思。他把閱讀好書比作攀登珠穆朗瑪峰,優秀的書籍好比寶庫,它就在那裡,而閱讀是佔有的唯一方式。

作者認為領略讀書的快樂,必須擺脫功利的考慮,有從容的心境。想來,我很慚愧。近年來,我讀的大部分是教育教學類書籍,剛參加工作之初,教學理念的貧乏、教學觀點的陳舊,都迫使我不得不從專業書籍中汲取營養,應該說讀書的功利性太強。在勝任工作之餘,我也準備閱讀一些哲學、人文歷史等方面的著作,只為在安靜中豐富精神世界。

在安靜中思索。正所謂:“吾日三省吾身。”每個人都要為成為怎樣的人負責。作為教師,雖遠離官權利誘,但職稱晉級、榮譽表彰等也使自己身心俱疲。我總問自己:自己究竟還能做點什麼?每天的忙碌只為一些榮譽嗎?不,不是的。還有比這更重要的事情,就是關心孩子的成長。把孩子當做朋友,基於信任和尊重,凡屬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去越俎代庖,也不橫加干涉,而是懷著愛心加以關注,以平等的態度進行商量。教師更需要一種從容的心態。教師是“慢”的教育,不僅是因為週期長,更是教育的效果不能立竿見影地顯現。工作中,我為學生之間的差異煩心過,因學生屢教屢犯的錯誤懊惱過……急功近利,最終只會揠苗助長。

文中寫道:“無論多麼重要、多麼喜歡的事情,都要忙得愉快,忙得從容、有分寸;始終保持心靈是清明而活潑的,內在是從容而閒適的。”做一個從容的教師,享受職業那份特有的幸福。這,也許才是教師最應該擁有的生命底色。

作者在書中還強調,擁有“自我”。他認為每個人除了外在的自我以外,都還有一個內在的精神性的自我。這個內在的自我能夠健康成長,必須給它充足的營養,而讀好書、沉思、欣賞藝術都是擁有豐富精神生活的途徑。生活不正是這樣細水長流嗎?我們不妨在教育之路上從容些,再從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