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讀魏書生《如何做最好的老師》有感

老子曾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看了《如何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的幾篇文章之後,內心感觸頗多。

讀魏書生《如何做最好的老師》有感

中國古代軍事家們曾在選拔軍官時,把人分成四類,並認為:智慧但懶惰的人可以做將軍,智慧而勤奮的人可以做參謀,又笨又懶的人可以做士兵,又笨又勤奮的人只會添亂,這樣的人最要不得。無疑魏書生是“智慧但懶惰”的教師,可見“懶”得恰到好處也能成為一種才能。

教師的教學工作,要學習魏書生的“懶”,凡是學生能幹的事情,都讓他們自己幹。如果教師的“懶”既能讓自己從繁瑣的事務中解脫出來,又能培養一大批能幹的學生,何樂而不為呢?可見,要想成為最好的教師,也要學會用“心”做一個“懶”教師。

要想做“懶先生”,自己思想首先要放開,對自己的學生要放心。

只要學生能幹的,教師就不去做。這是魏書生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做個“懶”教師。

魏書生的“懶教師”觀念,表現在其教學上,就是指學生能學會的,老師儘可能不講;講5分鐘能會的,就不講6分鐘。因為他覺得,老師不做,不是當老師的偷懶,而是儘可能多地給學生鍛鍊的機會。他說:“一個老師剝奪了學生做事的權利,剝奪了他努力能夠做到的機遇,就等於和不讓他吃飯一樣可怕。人家能夠吃得了,幹得了,你不讓他吃,不讓他幹,當然學生的體質就會下降。所以,看起來讓學生做事,是為了減輕老師的負擔,這不對,這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給學生一個增長能力的機會,他只有更多地做事,參與管理,參與制定計劃,他才能增長能力,增長主人翁的責任感。”正是有了這樣的觀念,魏書生才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和實踐機會,“懶教師才能教出勤學生”。

可見,魏書生的“懶”字背後有哲學:

“懶”字背後有學生。魏書生認為學生應始終處於課堂的主體地位,即使是講解課文如行雲流水者也不能夠拋開學生,不管不顧。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魏書生始終堅持把學生培養成學習的主人,致力於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自己。魏書生認為:“如果在教學中時時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而且是活生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有無限潛力的、不斷變化的主人,那麼教師想出來的辦法就容易使學生接受。反之,如果把雙邊活動變成老師一廂情願的艱苦勞動,那麼即使借用別人一兩個方法上的竅門,用在自己那裡也是行不通的。”那麼,學生的主人地位如何得到體現,發揚教學民主是關鍵,是根本。魏書生在教學過程中凡事都跟學生“商量”,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到教學重點、課時安排以至具體的教學方法,都同學生“商量”,儘可能達到師生認識上的統一。所以,魏書生的“懶”換來了學生的“勤”,引發了學生的主動參與,這體現了一個成熟的教育者對教育主體的尊重。

“懶”字背後有目標。魏書生的“懶”字教學,實際上是一種教育智慧,所有環節,包括課前的鋪墊,都是圍繞既定的教學目標一步步自然行進,草蛇灰線,形散神聚,看似無意,實則有心。其實,成熟的教學,跟音樂、繪畫等其他藝術一樣,最高的技巧就是沒有技巧,是大象無形大音希聲,但其中一定有“象”一定有“聲”,有象外之象聲外之聲,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一樣的意境。

“懶”字背後是勤奮。教學作為一個動態系統,它需要教師的高度智慧來調控,而這樣的智慧需要教師課前長期的勤奮努力,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除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爛熟於心、潛心把握外,還需要教師對課堂可能涉及的文學、史學、哲學、美學、時政、天文、地理乃至於社會世相、甘苦人生等等,都要有所涉獵。總之,教師的每一堂課都要以一生的勤奮積累來準備。勤奮學習,勤奮思考,勤奮研究,勤奮總結。作為教師的魏書生身上,有他幾十年來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有他訓練表達苦練成語連句的虔誠和追求,有他借鑑東北二人轉的表演功力用於課堂而活色生香的喜悅和成功……

由此看來,魏書生的“懶”是一種外在的表象,其實,“懶”教師時時在思考,在構思,“懶”教師是要用心來做。而魏書生教學中的“懶”更是一種智者的教學策略,是勤奮之後對教學駕輕就熟的自信,是對學生和整個教學的尊重。

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獲取知識的途徑有許多種,如報紙雜誌、網路電視等各種媒體。課堂上老師言傳身教只不過是其中一部分,過去那種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根本不能適應現代教學,因為,教師在知識總量上和學生相比,佔的優勢大不了多少。現在課堂教學最需要的是怎樣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懂學習、會學習,一旦他們掌握了學習方法,有了好的學習習慣,就可能在較短的時間裡,獲取大量知識。所以,教師要相信學生,放心大膽地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給他們一片天,你就會看到那裡有七色彩虹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