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中國師德手冊》讀後感3篇大綱

教師,遊走於平凡與崇高邊緣;師德,徘徊與權利和義務之間。下面是小編我為您準備的“《中國師德手冊》讀後感”,歡迎參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中國師德手冊》讀後感3篇

  《中國師德手冊》讀後感一

一、樹立事業心,增強責任感熱愛教育事業,忠誠教育事業,獻身教育事業。

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們教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不單單是為教書而教書的“教書匠”,而應是一個教育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以情育人,熱愛學生;以言導行,誨人不倦;以才育人,親切關心;以身示範,尊重信任”。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根本。教師對學生的愛,即是敬業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師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現,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師教書這個職業的具體表現。

二、培育教師人格魅力在教育中,一切師德要求都基於教師的人格。

師德的魅力主要從人格特徵中顯示出來,歷代教育家提出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躬行實踐”等,既是師德的規範,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徵的體現。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範、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源於對事業的忠誠,他們不是僅僅把教書看成謀生的手段,而是毫無私心雜念地投身其中,以教書育人為崇高的職責,並能從中享受到人生的樂趣。他們以自己的真誠去換取學生的真誠,以自己的純潔去塑造學生的純潔,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繪學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養學生高尚的品德。他們應是最能以身作則的人。教師時時處處要以大局為重,克服個人主義,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守則,遵守校紀校規,以模範行為為學生做出表率。俗話說:“教育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無小節,節節是楷模。”

三、熱愛學生,尊重、理解學生以人為本,關心愛護學生。

熱愛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具有十分強烈的質量意識,要真正在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塑造學生美好心靈方面下功夫。一個教師只有對自己的學生充滿執著的愛,才能激發出做好這一工作的高度責任感,才能堅定不移地辛勤耕耘,獲得豐碩的育人之果。熱愛學生,是教師全部職業活動中最寶貴的一種情感,沒有對學生的愛,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教師應當把它無私地奉獻給全體學生。愛是開啟心扉的鑰匙。要把真摯的愛融在整個班級之中,不僅要愛那些好學生,更要愛那些缺點較多的學生,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從教師這裡得到一份愛的瓊漿,從中汲取奮發向上的力量,更加自愛、自尊、自強和自信。然而,教師只有“愛的教育”和“奉獻的教育”還遠遠不夠,瞭解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引導學生,才是教師在愛學生這一基礎上的發展方向。

總之,一個合格的教師應該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質和為祖國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有新時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觀念,有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

最近一年,我校組織了師德培訓活動,在這學習師德手冊的過程中,對於從事多年的教學工作的我,對它又加深了一層認識。

教師的良好心態能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影響,促進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最終達成教育教學目標,並形成良性迴圈。反之,如果教師做事懶散,處世消極,那麼,勢必會使祖國的花朵耷拉著腦袋,打不起精神,自然也不能很好地茁壯成長。教師工作的“示範性”和學生所特有的“向師性”,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往往被學生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模仿在行動上。教師的人格影響,不僅對學生在校起作用,甚至以後在社會上還會長時間起作用。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因此,教師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以整潔的儀表去影響人,以和藹的態度去對待人,以豐富的學識去引導人,以博大的胸懷去愛護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書育人的實效。

師德只有理論不行,更要在實踐中體現出來並對學生起到正面教育作用的。教師應該努力地通過師德來潤澤人心,塑造和諧的人格,構建和諧的社會。

  《中國師德手冊》讀後感二

我學習了《中國師德手冊》一書,如一陣陣涼爽的風,吹入我的心田,如一股股清涼的泉水,洗滌我的心靈。

通過學習,我認識到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這四個道德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其外延由大到小,內涵由淺到深,共同構成一個完善的道德體系。知道了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四德”建設提到事關和諧文化建設的戰略高度,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由於對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決心更加重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在學生面前的表現,也對自己進一步提高師德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德高為師。

教師職業行為的示範性引導性特點,要求我們必須躬行實踐,為人師表。被尊為萬世師表的孔子早就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陶行知把師表第一原則解釋為,要學生做的事,教師要躬行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師要躬行共學,要學生遵守的規則,教師要躬行共守。教師首先必須有敬業精神,熱愛教育事業。教師的工作是神聖的,也是艱苦的,教書育人需要感情,時間、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這種付出是要以強烈的使命感為基礎的。

2、學高為師。

俗話說,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斗水。要培養高水平的學生,要求教師學識淵博,學業精深。人不學不如物。經常學習可以明確是非,擺正關係,提高素質,增強後勁。古人云:教育者當先受教育。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每天看看電視報紙,瀏覽網路資訊,經常訂閱二、三份教育雜誌,每年研讀一兩本專著等等,十分必要。老師不一定什麼都要精,但什麼都要學一點,知識面要寬,要不斷更新,這不僅有利於教書育人本領的提高,也有利於增強自身師德的人文底蘊。特別在當今,資訊時代,知識的生命週期縮短,不更新知識就會被淘汰;知識經濟又呼喚素質教育,只有高素質的老師才有可能帶出高素質的學生。

3、技高為師。

一是要有科學的施教知識,深入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識,把教育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學過程,使教育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高度完整地統一起來。二是熟練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操作和應用。能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恰當有效地選擇教學方法和方式,直觀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使教學知識傳授與創新思維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三要有創新的精神。積極開展教育和科學研究,探索新的科學的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寬視野,在執教中提煉師藝,昇華師技。

4、身正為師。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範者。要以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表率使學生從教師身上懂得什麼應為之,什麼不可為。因此,教師的教學,待人接物,行為舉止,一言一行都必須認真、穩重、規範、得體,切不可馬虎、輕率、任性、不負責任。教師應把言傳和身教完美結合起來,以身作則,行為示範;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儀表端莊、舉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陶行知先生有一首小詩催人深思和啟迪:“你這糊塗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安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

這次師德師風學習,如一陣陣涼爽的風,吹入我的心田,如一股股清涼的泉水,洗滌我的心靈。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讓孩子生活的環境花更紅,草更綠,空氣更加清新,天空更加蔚藍!

  《中國師德手冊》讀後感三

“教育大計,教育為根本;教育發展,教師是關鍵;教師素質,師德最重要。”這是教育部長賙濟強調的,也是《中國師德手冊》的核心部分。手捧著《中國師德手冊》細細品讀,慢慢思考,我感覺最深刻的是一個字“愛”。愛崗敬業的愛,關愛學生的愛,都是那麼的令我感到身上的責任之重大,對愛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一些。愛,是人類複雜情感中最高尚,最純潔的感情。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有個是十分精彩的比喻,他說:“教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學生的創造心靈,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倍加呵護。”這種呵護就是愛。那我們要如何來體現這份愛意呢?

一、真情實意。

愛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愛是學生的一種心理寄託,是一種內心渴望。一旦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就可以啟迪學生的心靈,喚醒學生的理智,溝通師生之間的瞭解,增進師生之間的友誼,使師生之間的情感產生共鳴,學生就會從內心深處對教師產生親近感和依戀感,學生就會把對教師的愛遷移對教師的尊重,接受教師的教育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油然而生,從而產生最佳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要讓真情時常湧動,用真摯、深厚的情感發出強大的愛流,把心裡的情感用語言、行為表達出來,讓學生品嚐到被愛的滋味。

二、尊重理解學生。

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是相互的。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師生之間的關係也如此。只有尊重理解學生,學生才能尊重信任你,才能對教師無話不說,甚至把埋藏在自己心底的祕密告訴你,這樣師生之間就架起了友誼的橋樑,教學工作也得心應手,效果好。所以說,尊重、理解、信任是開啟學生心靈,實施愛的金鑰匙。

1、尊重理解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

尊重學生,首先要尊重學生人格。教師應該有民主作風,做到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還要保護學生的'自尊。過去班主任總是高高在上,以威嚴換取尊嚴。但事實證明,這種所謂尊嚴,不過虛有其表。只有當教師以無微不至的關懷打動學生時,其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和真誠的情感才能贏得學生的愛和敬意,教師的尊嚴豐碑才能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來。

2、尊重理解學生,就要傾聽學生心聲,走進學生心靈。

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感染學生,教育學生的情感魅力。學生是一個正在成長的群體,在學習生活中不可避免會出現各種問題,如學習落後、人際關係不好等,這些問題的出現是年齡使然,班主任應該善於做個傾聽者,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主動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從而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走出陰影。蘇霍姆林斯基說:“不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便沒有教育文明”這就是說,對於學生的得與失,冷與暖,好與惡,喜與悲……教師都要放在心上,做在實處。爭取做到:學生哪裡需要教師,哪裡就有教師的身影。

3、尊重理解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尊重理解學生,核心是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教師應當承認並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以形成學生的獨創性。在教育的目的、內容、方法上,要把個性的多樣性作為一種有價值的東西、一種財富來加以接受。只有這樣,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才成為可能。尊重學生的個性,就是尊重學生的未來。

三、面向全體。

師愛之所以崇高、偉大、純潔、持久,很重要一方面就是它是一種真正的“博愛”,把教師比作太陽,它就應該照亮教室的每一個角落,把教師比作甘露,它就應該滋潤課堂的每一棵禾苗。公平,公正、無私是師愛的基礎和體現。愛乾淨、聰明又漂亮的孩子是人人都具有的情感,是人的天性,愛醜孩子、髒孩子,甚至“帶病毒花朵”似的孩子才是真誠的愛,才是理性的愛,才是班主任普遍提倡信奉和遵循的愛的原則。班主任對學生的愛,目的專一而形式多樣,它滲透於學校工作每一個環節,貫穿於教書育人的全過程。對於班主任來說“愛的教育”應是面向全體的:有時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點滴滲透,沁人心脾;有時如“當頭棒喝”,振聾發聵,令人幡然悔悟,痛改前非。

四、講究藝術。

教育是一門塑造人的靈魂的藝術。有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在於如何熱愛學生。”班主任教育學生的實質是師生兩顆心愉快地碰撞,在師生雙方不斷碰撞中,實現感情的交流、融洽、昇華,由情知到理知。因此,班主任必須講究教育藝術:以寬厚的師愛贏得學生的信賴,以深沉的師愛激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以高尚的師愛教學生怎樣去愛。要知道尊重信任是愛,嚴格要求也是愛;讚揚褒獎飽含著愛:批評處分也體現著愛。

教育的本質是愛,愛是一種真摯的情感,愛是一付治療心靈創傷的良藥,愛是一把開啟學生心扉的鑰匙,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們要知道每一扇門的後面,都是一個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門的開啟,都是一個無法測量的未來。班主任只有心理時刻裝著“愛”,裝著學生,學生心理才能也裝著你。願我們教師用發自內心的愛,使學生體驗到一片真誠之心,在愛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