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飛向太空港》讀後感(通用17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飛向太空港》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飛向太空港》讀後感(通用17篇)

《飛向太空港》讀後感 篇1

自從讀了《飛向太空港》這本書,心裡有很大的感觸。

這本書講述了中國“長征三號”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場發射美國“亞洲一號”衛星的故事,記錄了中國航天事業繼往開來的輝煌時刻。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二、發射場:原始與現代同構的神話”,在原來我還沒有讀這本

書時,認為航天員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職業,她們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應該是很好的,可當我讀了這本書,才發現我國西昌衛星發射場的航天員與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她們的住房簡陋、飯也是有一頓沒一頓的吃…可是,即便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她們依然千辛萬苦,白天黑夜,齊心協力,同大自然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大搏鬥。她們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學習、敬佩。

發射場雖不是戰場,但是同樣有著犧牲和死亡,技術人員和科學家不管白天黑夜廢寢忘食的攻克難關。有的卻因為長時間的工作而重病臥床不起,獻出生命,我相信每一次的發射都有航天人員的嘔心瀝血。他們不管千辛萬苦,不管狂風暴雨,齊心協力戰勝困難,這種頑強不屈,英勇無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飛向太空港》讀後感 篇2

這個暑假,我讀了許多名著,但最使我印象深刻的還是李鳴生的作品《飛向太空港》。

這本書講述了中國航天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蹟—長征3號火箭在西昌發射場發射美國衛星亞洲一號,併成功的事情。面對百年一遇的泥石流,面對三個月的期限,技術人員並沒有慌張,而是一步一步,一點一滴的在長征火箭發射之前重建發射場,他們戰勝了大自然!

美國技術人員們來到後,提出了各種不合時宜的要求:點餐、爬山……中國技術人員雖然吃的用的都比不上美國技術人員,而且還相差甚遠,卻毫無怨言,兢兢業業地工作,累了便仰望星空,下下棋,這種樂觀積極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在這些艱難的歲月裡,儘管各國都不看好,但是中國技術人員並沒有因此放棄,他們一聲不吭的工作,把畢生的精力與心血都投入進去,最終令人刮目相看。他們勝利了!

使我最難忘的是書中的這個細節。在運送一批極危險的用於火箭的貨物時,美國技術人員害怕危險,碰都不敢碰,全都站在兩百米開外的地方,而中國技術人員靠得很近,並在到達發射中心後,因機械無法搬運,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手去搬下貨物。這僅僅是魯莽,僅僅是大大咧咧嗎?不,這是一種勇敢,一種決心,中國技術人員的心已與火箭連在一起了。

這就是中國的技術人員,也許他們其中每一個人的力量都微不足道,但加在一起就有創造奇蹟的力量,而我們學習上的艱苦比之這些中國技術人員的苦難,又算得上什麼呢?生活中總有一些人想抄捷徑,想不勞而獲,難道你們就沒有一點羞恥之心嗎?面對困難,應該知難而進,下定決心與它一決高下。如果你看到困難便向後退,所謂“人未死而心先死”的話,那麼還沒有開始,你就已經輸了,而且還輸得一塌糊塗,輸的一無所有。

中國的航天人員、技術人員是多麼偉大。他們的行為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前進的道路;像夜晚的北極星,指引我前進的方向;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的心門。他們永遠是我們的榜樣,永遠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作為新時代的少年,我們要奮發圖強、堅持不懈,傳承長征3號火箭工作人員的精神,使星星之火變得可以燎原!

《飛向太空港》讀後感 篇3

說實話,我一開始看到《飛向太空港》時,並沒有對它產生太大的興趣,我以為它就是一本,科普宇宙的書,但我發現我大錯特錯,當我懨懨地翻開,卻是一口氣就讀完了。

當“長征三號”運載著“亞星”成功發射時,我和書中那些觀看的人一起,感受到了血脈僨張。心中早就感動不已。

本書刻畫的就是兩個字“困難”。改革困難,談判困難,擁有發射訂單困難,建造發射場困難,送衛星困難,發射衛星困難,而且,當時的中國被許多國家並不看好,再加上還有多年的屈辱沒有洗刷,民心低沉。

不過即使是難,華夏子孫卻依舊沒有放棄。當衛星的發射場地即將完工時,卻被一場泥石流給摧毀了,基地建設者們愣是在廢墟上,用落後的工具,重新建造出了一個新的基地。當運載“亞星”的工具遇到了阻礙時,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希望渺茫時,運輸團隊卻硬生生的用火藥炸出一條道來。

書中的專家們,都懷揣著一箇中國飛天夢。而為了實現這個看似不可能的夢想,每個人都為此無私地奉獻了許多。當他們克服了諸多困難,成功實現了飛天夢後,每個人的情感都是那麼真實,這並非只是一個讓國家有質的飛躍的存在,而是在那一刻開始,國家就已經洗刷了曾經的恥辱。

遇到困難,不要想著如何躲避,如何退縮,應當直面它,書中的人恰恰很好地表達了出來。正是如此,他們才能創造出一個奇蹟。我相信,只要我去傳承這種精神,我就能創造出一個奇蹟。

《飛向太空港》讀後感 篇4

每當我仰望天空,心中總會湧起自豪之情。我為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各位科學家們的艱苦付出而驕傲。他們讓我們看到了祖國的繁榮強大。

《飛向太空港》講述了祖國“長征三號”火箭在西昌發射美國的“亞洲一號”,記錄了中國航天人的堅持不懈與中國航天事業的輝煌時刻。

當中國的火箭首次發射美國的衛星時,我看到了作者異乎尋常的勇敢、熱情、智慧和毅力開闢嶄新的進取精神,看到了一種吞吐時代風雲,勾勒航天曆史的史家與作者融為一體的胸襟、眼光、抱負和氣概,看到了一種呼籲人類團結合作的路。

一個民族從地球沉重地起飛,這路上承著無數人的希望,它的起飛是無數人用心血,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換來的。泥石流把公路、鐵路、房屋毀了,人員死傷無數,但面對大自然的挑戰,所有人沒有退縮半步,不顧狂風暴雨,齊心協力,修好了路。

在“長征三號”準備發射時,一團團烏雲移過來,“長征三號”因為天氣原因,遲遲沒有發射,但在每個人的努力下,終於等到了“第三個視窗”成功地將火箭發射到太空,那天夜裡,是一個歡樂的夜晚,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人都快樂極了,大家一見面就互相擁抱、握手、點頭,說不盡的中國箭,道不完的美國星。

《飛向太空港》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的強大,也讓我們看到了航天人的努力。

《飛向太空港》讀後感 篇5

《飛向太空港》講述了中國“長征三號”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場發射美國“亞洲一號”衛星的故事,記錄了中國航天事業繼往開來的輝煌時刻。

一個民族從地球到天上,這個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是由無數人的心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換來的。西昌衛星發射場上,泥石流爆發,房屋倒塌了,橋樑沖垮了,鐵路摧毀了,公路崩潰了,人員死傷無數,面對大自然的挑戰,全體將士並未退縮半步,他們不管千辛萬苦,不管狂風暴雨,齊心協力,同大自然展開了生死搏鬥,正是這種頑強不屈的精神,西昌衛星基地全體將士度過難關,恢復了工程。

發射場不是戰場,卻同樣有著犧牲。科學家們白天黑夜連續攻關,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獻出生命。每一次發射,都有犧牲和流血;每一次發射,都有科學家畢生的心血。科學家在各種惡劣的環境下依然鍥而不捨,在很差的環境下依然頑強地與大自然作鬥爭。正是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使中國的航天夢想一步步走向實現。

這就是中國的航天技術人員,他們總是在一片資源並不好的土地上播種著現代文明;他們一方面從事著這個世界上航天技術,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很差的物質條件下和荒涼的環境裡生存。

幾十年來他們一直在苦熬著一個個春夏秋冬,他們用心血和智慧播種現代文明!而我們更應該勇擔重任,堅持不懈,努力學習,為祖國的明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飛向太空港》讀後感 篇6

最近我讀了《飛向太空港》這本書,體會到了中國航天發展之不易,感觸頗多。

從神舟五號首次載人航天到神十二發射,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中國邁向了太空深處,實現突破;從東方紅一號到北斗衛星覆蓋全球,中國航天人員再一次向不可能說“不”,讓中國衛星服務千家萬戶。

可是,中國航天實現九天攬月夢想的背後,是種種不易。

最初,中國——這個“火箭的故鄉”想把自己研製的長征三號火箭打入市場,引起全球短暫的“中國火箭熱”。但這股熱潮的背後,是美國與法國的商業競爭,這兩個航天大國在背後爭搶商機。中國原有計劃被打亂,陷入兩難。

終於,在中國航天人四處遊說下,美國同意簽訂,將“亞星”賣給中國發射。不過,美國的要求同樣刁鑽,要求西昌發射中心建設國際標準的衛星測試廠房,級別要達到十萬級!國內沒有先例,也沒有現成資料,時間緊迫,風險很大,種種壓力像一座座大山一樣壓在航天人的肩頭。怎麼辦?自己設計!在外界的質疑聲中,衛星測試廠房開始建設。50天設計,快速建造,其潔淨程度大大優於十萬級標準,溫度控制精確程度遠遠超過了協議規定!中國速度,中國力量,讓國外航天專家無不為之驚歎!

“亞星”成功入駐廠房後,美國專家不斷向中方提出新一輪的要求:24小時廠房不得斷電;電話時時刻刻保持暢通;騎車旅行西昌;爬山強身健體……面對美方的種種“考驗”,中國航天員合理應對:脫下軍裝,穿上西裝,打上領帶,說話簡潔,不拖泥帶水……至此,美國改變了對中國的態度,對中國航天人更加敬佩!

從“亞星”入住到發射成功,航天人無時無刻不在克服著困難:與自然鬥爭,與天氣鬥爭,與突發情況鬥爭……他們以超強的能力、過硬的本領、冷靜的頭腦戰勝天災、戰勝外界質疑,書寫航天史實。

時代在發展,中國航天事業也在發展,中國科技走向太空深處。相信,在未來,中國航天會成為中國的太空利劍!

《飛向太空港》讀後感 篇7

前幾日買來一本厚厚的《飛向太空港》,經過廢寢忘食的閱讀,我終於讀完了整本書。

《飛向太空港》講述了中國“長征三號”火箭首次發射美國“亞洲一號”衛星的故事。書中既有中美專家攜手合作的祕密和友情,也有東西方文明的碰撞和衝突,展現了中國航天科技的輝煌成果,被稱為中國“航天文學”的開山之作。其作者李鳴生也被稱為“中國航天文學之父”。

最剛開始我是帶著任務去閱讀的,只想著快些讀完這本必讀書目,好換下一本我感興趣的書。在我的印象中,這類書都是十分無聊的,只會說套話,乾巴巴的,沒有任何吸引力。可現在我才發現這種認知是大錯特錯的,這本書不但血肉豐滿,而且感情充沛,文筆優美,吸引力極強。

這本書最讓我感慨的就是展示出了一個“難”字。改革難,談判難,拿到發射訂單難,建發射場難,送衛星難,發射衛星也難。更何況,這難中還摻雜著中華民族近代百年來的屈辱,飽含著華夏子孫對祖國強大的希冀。一切沉甸甸的,似乎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遇到困難,卻不消極,也不怨懟,只是去克服,去解決。這就是我在書中紛至沓來的“難”中看到的精神——一種感動我,讓我心潮澎湃的力量!而我,會傳承、會發揚這種精神,去創造屬於我的奇蹟!

在“長征三號”火箭運載著“亞洲一號”衛星升空那一刻,我和書中那群跳躍歡呼的人一起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難想啊,這部“年紀”比我大上許多的航天文學,竟讓我十分感動。

放下書本,我把左手放到胸膛上,感受著心臟的劇烈搖動。此時此刻,我終於體會到了什麼是心潮澎湃,什麼是血脈噴張。

《飛向太空港》讀後感 篇8

剛剛開啟《飛向太空港》這本書,第一句話就是:踏上西昌的土地,便有一種熱乎乎的感覺。我未曾去過西昌,讀完這本書,它在我腦海中模糊的樣子,讓我心生敬畏。

這裡是個孕育新科技的地方,過去我們的前輩們在這個神聖的地方,發射了第一支火箭和衛星,科學技術人員日日夜夜的辛苦研究,為中國的航天技術撕下來許多不好的標籤。當時因為中國技術不敵美國、蘇聯和日本很多國家都不願相信或給予幫助,可是,西昌這個充滿奇蹟的地方,通過速度驚人的成長,向世界證明,中國可以做到。

我們的祖國母親,她也正在努力成長了,近期認為我們的國家是一個充滿魔力且未來可期的大國。在其他國家先進化的時候,中國在實行“閉關鎖國”這個政策,等一切都醒過來的時候,我們選擇讓中國再次走上時代的道路。用著同樣長的時間,卻做著更多的工作,幾十年的努力,使得她成為世界的前沿。

如今,拼力量,我國不會輸,拼技術,我國更是名列前茅,人民的付出是不可磨滅的。一根柱子可以撐起一面旗幟,成千上百萬根柱子就可以為這面旗幟撐起一片藍天。

她像一位少年不斷成長著,她也想要成為這個時代最閃亮的一顆星星。

有機會,定要去西昌,感受那片熱乎乎的土地。

《飛向太空港》讀後感 篇9

作家李鳴生的航天七步曲之一——《飛向太空港》,講述了中國“長征三號”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場發射美國“亞洲一號”衛星的故事,記錄了中國航天事業繼往開來的輝煌時刻。這部書是一個作家從陸地到太空的文學遠征。一個民族從地球到天上沉重起飛,這個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是由無數人的心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換來的。

西昌衛星發射場上,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爆發,房屋倒塌了,橋樑沖垮了,鐵路摧毀了,公路崩潰了,人員死傷無數。面對大自然的挑戰,全體將士並未退縮半步,它們不管千辛萬苦,不顧狂風暴雨,齊心協力,同大自然展開了你死我活的生死搏鬥。正是這種頑強不屈的精神,西昌衛星基地全體將士度過難關,恢復了工程。

發射場不是戰場,卻同樣有著犧牲和死亡。科學家們白天黑夜連續攻關,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獻出生命。每一次發射,都有英雄的犧牲和流血;每一次發射,都有航天人畢生的心血。航天人在各種惡劣的環境下依然鍥而不捨,在很差的物質條件下依然頑強鬥爭。正是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使夢想一步步走向實現。在這些艱難的歲月裡,儘管一些國家並不看好,但是中國技術人員並沒有因此放棄,他們一聲不吭地工作,把畢生的精力與心血都投入進去,最終令人刮目相看。

使我最難忘的是書中的這個細節。在運送一批極危險的用於火箭的貨物時,美國技術人員害怕危險,碰都不敢碰,全都站在兩百米開外的地方;而中國技術人員卻靠得很近,並在到達發射中心後,因機械無法搬運,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手去搬下貨物。這僅僅是魯莽,僅僅是好玩嗎?不,這是一種勇敢,一種決心,他們的心已與火箭連在一起了。這就是中國的技術人員,也許他們其中每一個人的力量都微不足道,但加在一起就有創造奇蹟的力量。這就是中國的航天技術人員,他們總是在一片原始貧瘠的土地上播種著現代文明;他們一方面從事著這個世界上最尖端的科學技術,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很差的物質條件下和偏僻荒涼的環境裡生存。幾十年來他們一直在祕密的面紗下苦熬著一個個春夏秋冬,他們用心血和智慧播種光芒四射的現代文明!

在人類通往太空的路上,總有數以萬計的航天人,他們走過的每一步,都是那麼熠熠生輝,光芒萬丈。

《飛向太空港》讀後感 篇10

上世紀,在一片大山環繞的地方,有一群人在做一件事。那個地方叫西昌,那件事叫發射衛星。

西昌,是同步衛星的故鄉。當時,中國航天還未被世界所承認。《飛向太空港》就講述了中國“長征三號”火箭運載“亞洲一號”衛星的故事。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大災年”。

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大力神—34D”火箭,“德爾塔”火箭,法國“阿麗亞娜”火箭都未發射成功。而世界上又有許多衛星等待發射。這就形成了一個火箭發射的真空期。所以當時有人說,中國火箭走向世界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

但是,抓住這個契機又何談容易呢?為了抓住這個契機,中國外交部艱苦奮鬥多年。在許多國家之間來回,參加了一場場談判。西昌的火箭發射人員日夜不停的工作,為了讓衛星發射成功,政府不遠萬里運來了升降平臺。在書中,有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烏可力,任新明,謝光選,吳傳竹……他們不眠不休,廢寢忘食,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將衛星發射進了太空。

儘管航天工作者廢寢忘食的努力,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困難。外國人的猜忌,外國政府的限制,惡劣的環境……其中最讓人氣憤的,是美國人認為我國的發射架是啤酒瓶,火箭是小孩子玩的鞭炮,不保險。就是頂著這樣的困難,我國的火箭將士們以驚人的毅力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在發射的那一天,全世界都在注視著中國,隨著“點火”的命令響起,“長征三號”火箭騰空而起,標誌著中國航天從此走向了世界,中國人民從此挺直了脊樑。

望從前,在群山環繞的西昌,火箭一瞬飛天;看今朝,在山河秀麗的中國,人們展望星辰。為航天事業奉獻一生的先烈們,你們是艱苦而偉大的。捍衛領空,發展航空,飛向太空,一起為祖國的美好未來,努力前行!

《飛向太空港》讀後感 篇11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天圓地方,肇開混茫,自古以來天上是什麼,沒人知道,直到到了我們這一代。

神舟衛星平地吼,光芒閃耀大宇宙。現在在我們頭上,有數不勝數的衛星,它們都與我們的一絲一縷密切相關,那為什麼只有那麼少數幾個被世人所銘記呢?因為少數幾個在人類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般的意義。天是神祕的,這正是我們所不瞭解的。天是廣闊的,可人們卻沉迷俗世不可自拔。日升日落,天亮天黑,盡淪落在這喧囂中。可正是有了一群人。

正是有了一群敢注視天空的人,他們懷著年少時好奇的幻想——飛向太空,探索宇宙,才去腳踏實地地站起來,走出去。當他們望見世界的航天事業已騰飛在康莊大道上時,他們會問心無愧地奉獻在人類最有意義的事業一一為解放人類雙眼而奮鬥中,因此來說此生才有價值。本書講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當中國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冉冉升起後,中國的航天事業從“零”開始。當航天事業遭遇困難時,又是那群人挺身而出。為中華之崛起,甘為儒子牛,這大概就是航天精神吧。

航天巨匠前人栽樹,我輩豈只乘涼。火箭一艘艘地騰空升起,太空站也跟著建立起來。邁向天宇,是對世界的驚奇,不願只被困在這一方土地上。航天事業的發展,由我們共同見證,我們為此激動不已。我們以一位地球居民的眼光去看宇宙,就會看與自身相似的諸多繁星,像一粒微塵一樣。

《飛向太空港》讀後感 篇12

每當我仰望那浩瀚無比的星空,看那快速升空的火箭,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細碎的記憶,宛若晚秋的陽光穿過梧桐樹葉,打進靜謐的心原。

中國著名作家李鳴生先生的航天七部曲之一《飛向太空港》讓我印象深刻。此書講述了中國航天史上一個個令人不可思議的奇蹟,長征三號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場發射美國衛星亞洲一號成功之事,記錄了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大光輝成就,讓無數中國人為之自豪。這背後的一切,使無數航天人日日夜夜的堅持與努力。

聶海勝叔叔,有著廣大勞動人民的堅韌與質樸。蘇軾有言:”也無風雨也無晴”,聶海勝先生就抱著這樣高階的態度應對一個個困難。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這不是迎難而上,而是換位思考,用新思想面對艱難險阻,當他還是個放牛娃的時候,他的內心,就埋下了航天夢的種子。”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聶先生總能克服困難,這是他實現夢想的關鍵。

這就是中國的航天人,他們總能在一片荒無人煙土地上播種著現代文明的種子,是他們,讓這原本落後其他國家航天技術的我們,一步步追平,甚至引領世界。航天衛星發射場不在只有西昌,更有酒泉、太原、文昌。發射的衛星不再別國的',而是中國北斗。火箭共有神舟、天問、嫦娥。並在不久的將來,美國NASA研製的太空站將壽命已盡,那世界上便只有中國太空站還在執行。這都是令我們中國人引以為傲的。

當初那令人嚮往的美國,已不再深受那麼多人的追捧,反而有更多的外國人嚮往著中國人的生活。這讓我不禁感慨:無悔生於華夏,來生還做中國人!

《飛向太空港》讀後感 篇13

不忘初心,飛向未來

起初看《飛向太空港》的目的僅是因為它是必讀書目中的一項,並且始於對它的興趣罷了。從頭到尾大致翻閱一遍,既枯燥又乏味,甚至還有許多關於航天的專業術語頻繁出現。我很是不解,為什麼沒有文化功底,全文都是簡潔明瞭的敘述或是對話的作品會選到必讀課外讀物裡呢?這樣的書不是人人都能寫的嗎?

但直到我細品了這書中的內容與文字底蘊時,才發現這不僅僅是本跟航天有關的書籍,更是記錄了中國航天由落後到崛起的一步步艱辛歷程,耐人細看!比如,文章開篇序言中說:“因為天空和天空下到處亂竄的人,孤獨的地球才開始變得有意思起來。”幽默十足,一下引起讀者的興趣與共鳴。再比如:“人類飛天的夢想一定是注視天空的結果。因為人區別於豬的地方在於,總會時不時仰望天空。”這樣簡潔有趣的文字,這樣有深度的作品,怎能不吸引人繼續探尋人類航天曆史呢?

書中描寫了許多為航天事業付出一生的航天英雄。原中國衛星測控中心副司令員上官世盤,思維縝密,綿裡藏針,善於辭令,在談判桌上力挽狂瀾。身材高大,腰板粗壯的烏可力,推動“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打入國際商業市場。還有許許多多不為人所知、無私奉獻的航天英雄們,將中國航天技術不斷走向國際化,也讓人類走進宇宙母親的懷抱。

讀了這本書後,我也深深地被航天工作的艱辛所震撼。他們要在一個荒涼而孤寂的大山溝裡悶近半年,沒有訊號,跟家人更是大半年才能見一次。從現代的大都市到原始般的荒山溝,各個方面都面臨著諸多的困難與不便。但是他們心懷中國航天爭雄世界的志向,才能克服重重困難,臨危不懼,終使中國航天發展輝煌起來。

“火箭起旋,星箭分離!”“這次發射,完全成功!中外專家們緊緊抱在一起,滾燙的熱淚,讓一切話都顯得多餘。”這一幕,是中國航天技術第一次真正的國際合作,更是通往國際大門的邀請函。

本書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震撼讀者內心的民族魂,讓中華民族兒女為之驕傲。正如作者所說:“那時,太陽將不再是紅色,月宮將不再清寒。經地球數十億年進化過的人類,大踏步走進的,必將是一個遠比地球更加美好的大同世界!”

《飛向太空港》讀後感 篇14

《飛向太空港》這本書講述的是中國,首次用火箭發射成功一顆外國衛星的過程。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長征三號成功將亞洲一號送上太空一路所攻克重重磨難的曲折經歷……

我讀完這本書後,內心不禁感慨萬千!從最開始通過重重難關的改革與艱難談判,緊接著克服各種困難建設發射基地,最後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成功發射衛星。

所有一切在開始時看似遙不可及,似乎是一個不可完成的目標。可這任務又包含著中華民族對祖國強大那份希望!這希望是如此的沉重,困難也是層出不窮……但這一切都擊敗不了我們航天建設者們堅定的信念和決心!在衛星無法出境時,祖國強大的後盾給予絕對支援;眼睜睜看著馬上建成的發射場地卻被突如其來的泥石流摧毀時,我們勇敢的航天人用最原始簡陋的工具建設出新的基地;在衛星發射當天,天公不作美,大雨磅砣,雷雨交加,我們的航天英雄們用精益求精的態度迎接著"亞星"發射關鍵時刻最嚴峻的考驗!當衛星發射成功的火光映入英雄們的眼睛時,映出了那一份希望……

遇到困難,不逃避,勇敢面對問題,不斷學習認真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是我從這本書中,從我們的勇敢執著的航天英雄們身上學習到的!

《飛向太空港》讀後感 篇15

第十五、十六章主要講述了隨著波音747飛機的到來,卸貨工作開始了。根據規定,中方人員須在美方人員的監督下才能進行卸貨。由於當時天氣非常惡劣,風特別大,大家內心也很緊張,卸貨進度非常緩慢。10個小時過去了,大家的乾糧早吃完了,水也喝光了。許健國將唯一聽健力寶遞給了美方人員。卸貨又持續了5個小時,隨著波音747飛機緩緩飛走,卸貨也告一段落。車隊將“亞星”送到了中國專門趕建的測試廠房。廠房設計總負責人安毅民表示廠房的設計難度很大。廠房設計完之後,前來參觀的外國人紛紛表示震驚,不久前美好對廠房進行了測試,結果大大優於標準。“亞星”送達後,廠房鑰匙便交給了美方。

通計這些事,我感受到當時卸貨的艱難。為了完成任務中國工人一絲不苟,在乾糧和水極度短暫缺的情況下,也要堅持做完。充分展現了中國工人堅持不懈的精神,他們在艱難的條件下,用捨我其誰的努力和奮鬥使夢想一步步變為現實。

《飛向太空港》讀後感 篇16

《飛向太空港》主要講了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外國衛星——美國“亞洲一號”的故事,記錄了發射衛星的全部過程,也是記錄了中國航天事業的一大輝煌成就,讓我們中國人為之自豪。

一個民族從地球到遨遊太空,這個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肯定會有無數困難和艱辛,是無數人用青春與汗水,堅持不懈的奮鬥甚至用生命換來的。面對一次西昌發射場上百年一遇的泥石流爆發,房倒了橋樑沖垮了,鐵路摧毀了,公路崩潰了,人們死傷無數,但中國的技術人員面對大自然的災難絲毫沒有退縮。他們歷盡千辛萬苦,不顧狂風暴雨,他們齊心協力戰勝大自然。正是這種頑強不屈,英勇無畏的精神,讓他們度過難關,恢復了工程。

發射場雖然不是戰場,但同樣有著犧性和死亡,技人員和科學家們不管白天黑夜,廢寢忘食攻克難關。幾十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中國沿著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道路不斷髮展。幾代航天人銳意創新,攻堅克難,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積澱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飛向太空港》讀後感 篇17

第一次看到《飛向太空港》這本書,以為是一本科幻小說,看完之後,才知道這是歷史事實,講述中國的航天事業。

《飛向太空港》主要講述了“長征三號”火箭發射“亞洲一號”衛星的全過程。從政治,外交,經濟,火箭效能、歷史,中外工作人員合作等多方面進行敘述。“長征三號”火箭發射“亞洲一號”衛星,是中美航天科技的首次合作也是東方與西方空間科技的首次合作,意義重大。中美雙方都十分重視,經常合作創造了奇蹟,把“亞洲一號”衛星成功送上太空。這個國際性合作,所涉及的領域部門及人員眾多從政府到行政部門從科學家到普通百姓,所有人都是為了圓一個航空夢。當時中國火箭成了外國衛星發射業務的訊息剛一發布,一股強大的“中國火箭熱”很快蔓延全球,而在此時,美國的“挑戰者號”,“德爾塔”和兩架“大力神—34D”火箭接連爆炸連連慘敗。英國的“阿里亞娜”火箭也升空失敗。這迅速改變了世界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的行情,對中國火箭打入國際商業市場十分有利。最後當長征三號火箭成功發射之後,全國人民沸騰了。

當時的西昌發射場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強大泥石流,很多建築都被毀了,航天人員們。仍不放棄,堅持努力工作,同大自然鬥爭正因這種偉大的頑強精神使西昌衛星基地恢復了工程。中國工作人員同時又表現出了對外國工作人員的熱情和友好,促進兩國友好往來。

如今中國的航空技術已有了很高的水平,火箭發射也接連取得成功。那些工作人員任勞任怨,是我們的榜樣,養成吃苦耐勞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