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讀《稀缺》有感範文大綱

一本書能改變一個人,以前我不大相信。但是《稀缺》它做到了,它打碎了我思維的藩籬,讓我有了絲絲的洞見,能夠看透隱藏在生活工作中的各種稀缺。

讀《稀缺》有感範文

我們總是想要的更多,而實際擁有的卻很少,稀缺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

正如書的副標題“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稀缺主要體現在時間和金錢上(當然,還有社交稀缺、安全稀缺、尊重稀缺等)。不管是哪種稀缺,不管是否識別出哪種稀缺,人們越在意的時候,往往就陷入了稀缺。

購物時,很多人不自覺地會湊單免運費或參加滿減活動。周圍很多月入好幾萬的高階白領一樣不能倖免,如果只花費很少的精力和時間倒也算了,但大多數時間會花費人們巨大的注意力頻寬(頻寬就是心智容量,包括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價效比實在太低。

記得,有次單位給每個人00元的買書額度,買完後憑發票報銷,算是一種福利。聽到這個訊息,大家很高興,於是紛紛抽空就在網上選起了書。都想充分利用福利,又不想隨隨便便買點書敷衍自己,於是搜尋各類圖書排行榜,讀介紹看評論,就是想尋找自己喜歡的書。好不容易選好書,發現有些書不參加網站活動,不能吃虧的心態又引導繼續找書。終於把書找的差不多了,還要兼顧不能突破總金額的限制,於是在接近00元附近進行各種組合,只求福利最大化。終於下完單了,很多人不知不覺忙乎了好幾天,長時間盯著螢幕,都出現了腰痠背痛,兩眼痠疼,反而手上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拖延了。

如果沒有金錢稀缺的影響,湊單免運費或參加滿減活動就不會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在乎是否有必要買。免運費或滿減活動是一種很有效的手段,因為產生了金錢稀缺,可以讓人樂此不疲而不自知。

延伸出去看,很多人喜歡薅羊毛,什麼打卡、什麼簽到等等。一般,羊毛的出現主要為了培養使用者使用習慣和增強使用者粘性,多半會設定累計多少多少天,獎勵加倍什麼的。受金錢稀缺的影響,一般喜歡薅羊毛的朋友多數薅不止一個羊毛,每天開啟App或網站,即便是輕車熟路,一年下累計的時間也是驚人的,即便一天不拉收益也就大幾百元錢。其實,把這些時間用在提升自己等重要的'事情上,相信長期收益是巨大的。

每天薅羊毛,勢必會涉及注意力切換,有時一天要切換好幾次。心理學實驗已經證明,人們從一個狀態到另一個狀態有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切換成本。因為人們心智容量就這些,前面一事的勢必還是會在剛開始的時候影響下一事的開展,想想“自己生氣後沒法立馬開展工作”就明白了所謂切換成本。所以,算上這些成本,受金錢稀缺影響下的各種薅羊毛,包括股票的快進快出(做T),成本何其大!

再比如,持有的電影票(或購物卡)快到期了,這事會錨住人們的注意力,人們總會想盡辦法,克服各種困難,安排時間去消費掉。我就經常遇到這樣的事,在還沒有消費前,電影票(或購物卡)這事會時不時佔用心智容量,我也會經常和老婆(她比較忙)商量哪天看電影(或購物),實在沒法安排或沒有喜歡看的電影,做好人也把票送出去。

如果沒有時間稀缺的影響,電影票或購物卡就不會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甚至有可能會被丟棄在一旁,被人漸漸遺忘。截止日期(deadline)是一種很有效的手段,因為產生了時間稀缺,可以讓人集中精力去做事。

截至日期在工作中被運用的很多。如果約定了什麼時間要交活或完工,一般人們都會在最後時間完成,即便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完工,多數情況下,進度也會比沒有截至日期快。在設定截至日期的基礎上,再輔助定期提醒,營造的稀缺效果往往更佳。比如,在截至日期之前,定期上報週報表月報表,或者在截至日期前,定期召開週會月會,回報工作進度。

只要金錢有限,只要時間有限,我們都會盡量將其利用得淋滿盡致。對稀缺的感覺會縈繞在我們的大腦中揮之不去,從而影響我們所關注的事物(往往會縮小我們的視野),影響我們對選擇的平衡,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並最終影響或扭曲我們的決策和行為。

本書將稀缺界定為一個心理問題,而不是資問題。

正如本書兩位作者所說,稀缺會獲取一個人的大腦,使他過於關注稀缺的物件,而失去正常的判斷力,這恰恰會導致稀缺狀態進一步惡化,而不是使它得到改善。

處於稀缺中的人們,其心智容量和認知能力會受到很大限制,從而導致了其習慣於應付匱乏的行為模式。

稀缺心態是一切稀缺的根!

當稀缺俘獲大腦時,人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緊急的事情上,並將其他事物排除在外。由於“目標抑制”的作用,人們在專注於某項重要事物的同時,就不容易想到其他重要事物。因此,專注也會導致管窺(只能通過管子的孔洞看清少量物體,而無視管外的一切),讓人們的視野變窄,從而付出沉重代價。

管窺心態讓人們盯著眼下的燃眉之急,其他所有的重要目標都好像失去了意義一樣。當下的做法所引發的問題,在當時看並不重要,往往被人忽視,即便可能成本和後果都讓我們難以接受。這並不是我們無視這些行為的成本,只不過是成本得不到我們的關注罷了。

這也就不難解釋人們闖黃燈(而不顧撞人撞人的巨大風險),路怒症(而無暇顧及計由本能恐懼引發的憤怒情緒),虧損或剛解套就賣出(而忽視了可能的戴維詩雙擊)、只看到孩子的缺點和不足(而輕易給她貼上負面標籤)、只看到祖輩的笨拙和教育觀念落後(而忽視他們平時的默默付出),只關注自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而粗暴的忽略另一半更需要關心理解)等現象了。

把東西裝進行李箱,是對資管理問題的最好比喻。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時間箱,要在裡面裝上工作、休閒和與家人共度的時光。我們也都有一個金錢箱,要在裡面裝上住房、服飾和其他所有支出。資的稀缺和富足,會改變我們裝箱的方式。如果沒有餘閒存在,我們在裝箱時就不得不進行權衡。

可見,稀缺的本質就是沒有餘閒。原本0分鐘就能趕到的地方,預留出40分鐘;在每個月的家庭開支之外,留有餘錢,以備不時之需。在股票投資中,餘閒體現在倉位管理上就是留有現金,體現在估值上就是講究安全邊際。面對稀缺的威脅時,餘閒是必需品,而我們卻總是不能將其列入計劃之內。

稀缺迫使我們產生了權衡式思維,所有那些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俘獲了我們的大腦,成了我們時時刻刻念念不忘的事情。

試想,當你剛收拾好一隻大行李箱,但又想往裡面放東西,此時你完全可以直接開啟箱子扔進去,而不需要拿東西出。你不需要對行李箱裡的物進行重新整理,因為行李箱本就有多出的空間——餘閒。但如果是隻小行李箱,沒放幾就差不多滿了,要想往裡面放東西要麼需要拿東西出,要麼就需要用超級整理術重新整理(如果你會的話),花費的時間精力都是呈幾何狀遞增。

我們所謂的餘閒不是刻意預留的空間,而是因為裝箱時空間充裕而產生的“副產品°。在我們工作順利、收入穩定時,並不會仔細到1元錢都計較的份上;買房買車這種大事,只要支出後能剩下供我們支配的充足資金,就沒問題:我們大概會了解自己能以什麼樣的頻率光顧什麼檔次的餐廳,這樣就能基本保證不超支;我們選擇的度假產品的價格只要在心理價位左右就行,而不需要考慮銀行賬戶裡還有多少錢,然後再選擇一款與預算分毫不差的產品。

這些心態就是充裕的一個特點,而餘閒便是其結果。現實生活中,面對免費硬碟容量,人們更傾向於選擇足夠大的,甚至不設限的,因為這樣會賦予人們餘閒,而不需要考慮權衡,甚至騰挪存放的東西。

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日常生活中的稀缺呢?

一是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子”視野。

二是要留有應對突發事的餘閒(當然,餘閒也不能太多)。

三是將警醒型行為轉變成一次性行動。

每個月支付賬單時需要警醒意識,而設定自動還款只需一次;

堅持定投基金需要定時提醒,而設定每月自動扣繳只需一次;

開車上高速路時提前準備好零錢,需要警醒意識,而辦理ET速通卡僅需次;

堅持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單純憑藉自身警醒意識效果一定不理想。但如果報名參加每週一次的活動,那麼這種一次性行為就能確保父母每週至少能有一小段時間是全心全意陪伴孩子。

再說一個我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每次午飯後,我都想散散步。如果在單位吃午飯,想要做出“飯後散步”的決定需要消耗我的自控力,而且每次散步多少距離又不斷地消耗我的頻寬,而“到另一個更遠的食堂吃飯”就是一次性決定,飯後散步和散步的距離在執行決定那一刻已經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