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牡丹亭》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牡丹亭》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牡丹亭》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牡丹亭》讀後感1

倘若要感受真摯浪漫的愛情,那必然要品讀牡丹亭這部作品了。它於1598年創作,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細膩華美的語句和主人公之間美好執著的感情讓人沉迷其中,感嘆萬千。其全名《牡丹亭還魂記》,與《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足見其成就之高,並且流傳於後世,特別是當中的經典名句即便在今日也是膾炙人口,讓人津津樂道。

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她遊園的時候觸景生情,回來後在睡夢中與男主人公書生柳夢梅在牡丹亭幽會,從此一病不起,與世長辭,其埋葬的墓地建為梅花觀。書生柳夢梅機緣巧合借宿觀中,偶然拾得杜麗娘殉葬的自畫像,才驚覺這就是自己在夢中夢見與自己牡丹亭幽會的女子。夜裡杜麗娘的魂魄向書生說明原委,於是柳夢梅掘開墳墓,杜麗娘得以起死回生。倆人結為夫婦,相伴前往臨安。後來雖然兩人遇到重重困難險阻,但他們克服難關,感情堅定,得到終成眷屬的圓滿結局。

讀完此文,我不僅為他們感情得以圓滿而欣慰,同時特別欽佩杜麗娘追求真愛的勇氣。

她為追求理想的婚姻所作的捨身忘死的鬥爭,反映了女子對愛情的嚮往,更具有反封建的意義與價值。我們知道,杜麗娘所處的正是封建思想嚴重的家庭,父親希望杜麗娘成為一位淑女,也就是在家相夫教子,做賢妻良母,遵守相應的道德規範,一切都被人為的教條所束縛,沒有思想的自由,與世隔絕,壓抑自己的心願。確實如此,古代的女性在男權社會裡個性無法解放,只能將失去自由的苦悶與抑鬱埋藏在心底,久而久之也就麻木了,不知是可恨還是可悲。但杜麗娘則不同,即使周圍佈滿了封建的枷鎖,她仍然頑強的抵抗,特別是在夢中與書生幽會的心理願望就反應她渴望自由的強烈訴求,最後寧願死亡都要追求自己心中的愛情,值得人們歌頌。也正是她堅持的精神和執著的態度,才讓她能克服世俗建起的重重障礙,最終獲得她想要的幸福。這部作品正是反映了封建禮教對人們思想的摧殘,鼓勵女性思想解放,具有很強的時代魅力。

不得不說,這動人心絃的愛情故事與湯顯祖華美的詞藻是分不開的,我尤其喜歡裡面的幾句經典話語。其中一句就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愛情就是生死相依、生死相隨,情之所至,刻骨銘心。為愛情飛蛾撲火,即使可能沒有好的結局也要奮勇一搏,這才是人間的真情。

牡丹亭用圓滿的大結局激勵著無數真愛的人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愛情就是這般奇妙,又這般動人心魄。也許愛情的前方道路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因素阻撓著我們,但如果我們有著杜麗娘這般不畏生死,堅強勇敢的決心,那麼有情人終將突破阻礙,終成眷屬。

  《牡丹亭》讀後感2

《牡丹亭》主要講的是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跟他說他倆之間有姻緣之分,從此之後柳夢梅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又一女名麗娘,才貌出眾,知書達理,喜歡讀書。她讀了《詩經·關雎》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睡夢中見到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並囑咐丫環春香將她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遊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後來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髮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牡丹亭》的愛情描寫,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作者讓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戲劇的嶄新思想是通過嶄新的人物形象來表現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無疑是塑造了杜麗娘這一人物形象,為中國文學人物畫廊提供了一個光輝的形象。杜麗娘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在追求愛情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堅定執著。她為情而死,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當時現實社會中青年女子追求愛情的真實結果,同時也是她的.一種超越現實束縛的手段。

無疑,杜麗娘是作者的光輝創造,而《牡丹亭》主題的基本傾向也就從中體現出來。杜麗娘的形象告訴我們,情愛決不僅僅是要一個稱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愛柳夢梅,並不像崔鶯鶯愛張君瑞那樣,僅僅因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為兩個人對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麗娘的父母反對他們相愛,也恰恰因為他們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發展。也就是說,在她父母看來,作為一個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愛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條。鶯鶯的母親並沒有這種思想,只認為她找的女婿應門當戶對。所以,杜麗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慾、情慾,而不僅僅是男歡女愛的美滿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許她有這種“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權利。雙方發生衝突,杜麗娘於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來抗爭。這一衝突,矛頭直指封建禮教和程朱理學,直指壓制人性的封建意識,所以,《牡丹亭》所寫的愛情,遠遠超出了愛情的範圍,它公然倡導人性的復甦與迴歸,表現出追求人性,要求個性解放的傾向,即:滅天理,頌人慾,大聲疾呼衝破理學禁錮的枷鎖,以求得對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體認與尊重。

杜麗娘令人感動,不但因為她吐露了內心的情懷與對幸福的憧憬,還敢於起而行,走入夢的世界,去追求夢中情人,去實現她對幸福與快樂的嚮往。夢醒之後,她並不甘心放棄理想,還要去“尋夢”,還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愛情的追索,為“情”而死,而且“雖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終能因情痴而衝破生死界限,還魂復生,實現了理想的幸福,與夢中情人結合。杜麗娘的執著與百折不撓的信念,跨越千年,跨過地域,與所有等愛的人發生共鳴。縱使社會環境不容納,道德不允許,但在我們的內心世界裡,幸福的想像卻可以翱翔,可以像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那樣去經歷美好的憧憬。“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無法得到,或許,還有來生吧?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外,其藝術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三是語言濃麗華豔,意境深遠。全劇採用抒情詩,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牡丹亭》的主題在於一個“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來發展:第一本啟蒙於“夢中情”,第二本轉折為“人鬼情”,第三本歸結到“人間情”。《牡丹亭》可以說是一部有史詩格局的“尋情記”,上承《西廂》,下啟《紅樓》,是中國浪漫文學傳統中一座巍巍高峰。《牡丹亭》的意義在於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愛慾的客觀性與合理性,並對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強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與《西廂記》有類似之處,但是,《西廂記》是先情後欲,《牡丹亭》則是先欲後情;《西廂記》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發展,更多的是表達“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願望,而《牡丹亭》則特別突出了情(欲)與理(禮)的衝突,強調了情的客觀性與合理性。這種不同,是時代的差異造成的。

其實在文學作品裡頭,死而復生,生而復死,神神鬼鬼是不足為奇的,且放開心胸去關照。湯顯祖說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愛得死去活來,那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看過《牡丹亭》之後開始對元代戲曲產生了興趣,尤其是優美的唱詞。

  《牡丹亭》讀後感3

有一本書最好是在靜晚上讀,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是在高閣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愛情最好是在生離死別中吟,那還是《牡丹亭》。

偷偷然折起最後一頁的書角,我詢問自身:夢究竟是什麼?于丹說,夢只事關情結,只事關一個人心裡的體會。湯顯祖卻道:夢裡之情,何苦非真?天地豈少夢中之人耶?而我想說:夢非常簡單,便是擺脫深閨大院,恍然間,見到哪個真實的自身,撿起那份遺落的本真。直言不諱罷,原先奼紫嫣紅開遍,似如此附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哪家院!這便是我對《牡丹亭》深刻的懷想。

杜麗娘,這位生在官宦之家的深閨女眷,被《詩經》中《關雎》一章所敘述的愛情小故事所觸動。樑夢裡,見一書生柳夢梅持柳求愛,此後歡度良辰,幽會牡丹亭畔。殊不知天妒佳眷,杜麗娘因夜有所思,情無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終身。人死之後,其媽媽將她葬在花苑的梅樹下,後移至梅花庵觀,丫鬟春香將麗孃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當柳夢梅赴京趕考,留宿庵觀中,拾得那幅畫軸,憶起夢裡佳人。他不管不顧開棺處死的風險,掘開杜麗娘的墓葬,讓她起死回生。幾經曲折,兩個人最後興得皇上賜予婚緣,此後相隨相伴,相識恩愛。假若緣定三生,就算穿越重生存亡,教人惜得一繾綣。

《牡丹亭》與《長恨歌》不一樣,它沒有皇家宮苑,沒有金盆玉石,僅有那芍藥花開,杏花雨落,青橋青石板,滿園春色,也有那一段夢迴千轉,相思不相負的愛情。也許假如麗娘不擺脫那深閨大院,沒有看到嫋晴絲吹來閒院落,搖漾春如線的風景,這一段愛情是否會鎖進封塵中,不容易出現呢?不,它會出現。因為它的身後有二顆脫去凡俗的心。這便是《牡丹亭》交給我非常幸福的美好。在哪個宋明理學抑制,封建社會脅迫的時代裡,杜麗娘釋放個性化,追求幸福,是福還是禍?我講,是福。封建思想讓她從唯唯諾諾越來越固執英勇,勇於為愛情捨棄性命,敢於在朝堂以上據理辯駁,慷慨陳詞。僅有為隨意,為信心拼搏的優秀人才會越來越至情至理。我想這至情至理便是本真,《詩經》中關關雎鳩便是麗娘找尋本真的剛開始。實際上,每一個人心中有缺少不上本真,缺少不上真實的自身。麗娘不應該甘於禮教,因此她超越自我,尋找幸福;林逋不應該求生在汙穢的官場,因此它隱於湖畔,梅妻鶴子;嚴子陵不應該安於榮華富貴因此他逐夢青山綠水,無拘無束。請相信,人有時候會很微不足道,微不足道到眼瞳在清亮也會被別人當做冰穹,光輝立在身旁,卻沒法被庇佑,但人有時候會因為微不足道而強勁,要是他堅信自身,超越自我,實際上人的本真很強勁。

我想,我該再次開啟第一頁,由於愛情的小故事沒有終點,自身的完成沒有終點站。今夜,也是一靜夜。

  《牡丹亭》讀後感4

在她之前,是崔鶯鶯,在她之後,是林黛玉,她們何其相似,而又不能苟同,她是杜麗娘。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普普通通八個字卻拆散了多少姻緣,為什麼有情人終成眷屬可望而不可及,為什麼相愛不能相守…沒有人回答,因為理學不允許,因為禮教不允許。

古往今來,若說有情女子,當提麗娘。“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她的人生第一課是《關雎》,古人以為這是后妃之德的歌頌,是女子的閨範讀本,但殊不知在麗娘眼中,這分明是一支戀歌。她正值青春,為何要日日身居閨房?她偏要走出牢籠。

“聖人千言萬語,則要人收放其心,著甚春傷?”,麗娘偏不。遊園見柳生,見後又驚夢,不到園林,又怎知春色如許,不出閨閣,又怎知相思如許。“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殘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麗娘怎甘在幽閨自憐?父親卻憐女兒無知,“少年女子,最不宜豔妝遊空冷無人之處”忙訓春香,殊不知麗娘心中燃起的情分豈是春香能夠阻攔。夢醒,便尋夢,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去小庭深院,去小庭深院!”麗娘自是尋夢心切,白日青天,卻叫人抓不到魂夢前,痴兒自嘆,“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尋也不見,尋也不見,從此時時春夢裡。

夢迴人杳,閨深魂銷,麗娘“淚兒幾曾乾燥”,可憐消的人憔悴。“春香,記起來了,那夢裡書生,曾折柳一枝贈我。”短暫歡喜卻轉心焦,“則怕呵,把俺年深色淺,當了個金屋藏嬌”,日思夜嘆,因何一病,起到半年。父憂泣,忙請人禳解拿藥,可奈,“世間只有娘憐女,天下能無卜與醫!”。人間奔忙,只為陰陽,折柳情人不在,誰能禳解。

不顰不笑,哀哉年少。“世間何物似情濃,整一片斷魂心痛”,冷雨幽窗,燈落人亡。麗娘一病,終是魂歸冥,魄歸泉,人間不見,閻浮殿裡,冥判其陰司數未該,魂魄任來歸。

彩雲扶月上,青鳥閒來往,麗娘尋的柳卿,冥界人間穿行,柳卿亦起深情,長夜難過,無眠清坐。“夜傳人鬼三分話,早定夫妻百歲恩”,柳生欲復麗娘生,此生只為麗娘人,行到麗娘身沒處,手披荒草看孤墳。可嘆情緣,滄海不負桑田,牡丹亭內,人又如故!“我便是柳夢梅,小姐,好生將息去。”

嘆情絲不斷,夢境重開,久塵埋,又出煙花界。麗娘妻柳郎,“柳郎,今夜方知有人間之樂也。”

“喜的一宵恩愛,被功名二字掠開。好開懷這愈酒三杯,放著四嬋娟人月在,立朝馬五更門外,聽六街裡喧傳人氣概。七步才,登上了寒宮八寶臺。沈醉了九重春色,便看花十里歸來。”,閨閣不知戎馬事,麗娘不知。麗娘走上朝廷,才知道它比冥殿可怕。

三生石上看來去,萬歲臺前辨真假,姻緣奼,一曲終了,“狀元柳夢梅,除翰林院學士,妻杜麗娘,封陽和縣君。”牡丹亭下,千愁萬恨已過,有情人還魂情人應。

聖人理學,封建禮教,強壓的是人性,人可無情?情可應縛?麗孃的愛情偏要循心,哪怕三年埋土下,亦要尋郎,死亦要復生。書中所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但凡提到麗娘二字,總不免想起黛玉,二者皆活在封建禮教下,所謂的愛情從來不被世人認可,婚姻大事,定當聽從父母,或門當戶對,或為聯姻之棋子。像麗娘追求夢梅,像黛玉渴望寶玉,麗孃的反抗勝過崔鶯鶯,而黛玉,又勝過麗娘,只是麗孃的反抗有果,她最終得到了幸福生活,而黛玉卻含恨而死。

有多少壓迫,就會有多少反抗,封建之“理”又怎能大過“情”這一字,可終究,一句“存天理,滅人慾”,一句三從四德,還是離了多少鴛鴦,還是讓普天之下少了多少愛情佳話。無論是誰,都沒有阻擋有情人終成眷屬,阻擋人們嚮往幸福生活的權力,也沒有束縛女子,束縛大好年華的理由。

一曲牡丹亭唱盡世間多少淒涼和荒唐,世間何物似情濃。

  《牡丹亭》讀後感5

高中買了西廂記沒看完,只知道里面的一些詩句很美。這次花了好幾天把牡丹亭而且連著註釋好好地過了一遍。其間數度停頓,每一階段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一開頭很順當,書我已經還了,我不能夠說出在具體哪個地方我如何如何,大概講十幾回的時候我覺得不就是做了個夢嘛,犯得著大費周章鋪演成戲麼?但這也只是暫時的。故事是建立在一系列巧合之上的,所謂無巧不成書是也。結尾大團合結局讓我不怎麼滿意,覺得不夠深刻也不現實。能有這樣的結局絕對是意外,甚至可以說是奇蹟。只要中間哪個環節稍微合常理一點,比如柳夢梅怎麼就到了梅花庵裡頭呢?恰巧就是在南安界內一座橋邊滑倒,恰巧就讓陳最良碰上,如果沒碰上呢,就不會進梅花庵,就不會進那後花園,戲也就完了。

這類不可思議的碰巧的事層出不窮,我直想真要來實踐一番,還不得要NG幾百萬次才可能有一次成功?不過,故事就這麼安排了,就這麼巧,咱們也不怎麼追究了。可喜的是湯顯祖的文字功底詩詞素養十分了得,全出劇都用唱詞寫了出來,很美。而且杜麗娘的形象確實光鮮可愛。柳夢梅雖愛吹噓自己是擎天柱現世寶,但巧的是他就真能中上狀元。對杜麗娘也算痴心一片,有幾分可取之處。陳最良的形象從頭到尾塑造得也是很成功的。杜家有良好的家教,我對杜寶的印象也不錯,對妻女都很有感情,也還算恪盡職守。就是淮城一役解圍那當口,我以為會使出什麼妙計,不想就寫兩通訊去打發溜金王和他夫人,不承想居然還真給打發走了。那也真是巧了。在最尾一出裡杜平章的表現尤其惹眼,在巨大的輿論壓力面前很好地堅持了人類的理性判斷。眾口一詞都說女兒死了三年給柳生挖墳救了回來,起死回生,柳生還登堂入室沒打聲招呼把婚就給結了(這很有違於當時的風俗傳統),我當時就想杜平章快快認了女兒女壻這大團賀結局就愈發地無趣了。沒想到平章老先生還不依不撓,力排眾議,堅持理性判斷,不為情所動。稍微換一個有點科學常識的人都不相信一個人在埋在地裡的棺材裡待了三年還能起死回生,換我我就不信。當然杜老爺出於維護自家聲譽,風綱紀常的考慮不能說絕然沒有,但我想這不是主要的。杜老這一番堅持不僅表現了杜老為人正直剛正的作派,還讓整齣劇在最末尾形成了一個連綿的小高潮。湯顯祖不愧為劇作一大家。

迴轉頭說一下柳夢梅,柳生在我看來絕對不同於一般的文弱書生。有一處表現得很明白,他乃壯男子也。杜小娘出墳還陽,身體虛弱,急需安神調養。石道姑問陳絕糧安神藥。陳絕糧回說壯男子褲檔布燒成灰服了,百試百靈。這光榮的任各自然責無旁貸地落到柳生身上。柳夢梅毫不含糊,當場就剪了下來燒灰入水給杜小姐服了,結果證明是有效的,這說明陳最良三代傳醫名不虛傳之外,更雄辯地說明了柳生果真一壯男子也。還有在中山嶴見寶打秋風,淮城鬧宴頂撞杜老爺,沒幾分勇力是做不到的。

相當久一段時間之前,R跟我聊到杜麗娘跟柳夢梅,當時我未曾讀過原著,對故事很不了然,心中慚愧。看得出R是以為我自應當知曉的,那時我不夠坦誠沒說我不曾讀過牡丹亭。而今讀罷,身心舒暢。其實在文學作品裡頭,死而復生,生而復死,神神鬼鬼是不足為奇的,且放開心胸去關照。湯顯祖說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愛得死去活來,那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