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怪誕行為學》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怪誕行為學》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怪誕行為學》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

《怪誕行為學》讀後感 篇1

最近看了一本書——《怪誕行為學》,這本書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描述人類的非理性行為,乍一看似乎是跟經濟學相關的,實際上卻是和我們的日常行為和生活關係緊密,我沒有把它當作一本告訴我怎麼做生意的書,而是把書中所講對映到生活中,讓自己明白了一些看似平常卻出人意料的道理。

傳統經濟學認為,我們都是理性的“經濟人”,所作出的一切決策都是明智和最優的;然而在現實中,我們的種種匪夷所思的行為卻遠非傳統經濟學家所說的那樣完美。作者丹·艾瑞里將心理學引入經濟學的研究中,告訴我們非理性是人類的本能,是主宰人類行為和決策的隱形力量,非理性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可以預測和把握的。作者觀察世界的方式異乎尋常,對日常生活中的事非常細心,這本書不僅讓我理解了一種非理性的經濟學,其實更多地讓我感同身受於自己每天生活中點點滴滴。

第一章讓我印象深刻,為什麼我們喜歡比較和攀比?多數人只有到了具體情境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生活,直到親戚、朋友有一天讓我們恍然大悟,原來他們過的日子正是我們所憧憬的。一切都是相對的,這就是關鍵所在。作者的這些話同樣讓我恍然大悟,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我總是感覺到痛苦無比,因為當我把生活中的運氣與別人相比時,就產生了嫉妒和羨慕。我想大多數人與我都經常有著這樣的感受,我們經常寬慰自己說,想開點,各人有各人的命,只要自己努力,總有一天會得到自己想要的,自己也會擁有那一切。但其實,我們究竟想要的是什麼?

  馬克·吐溫曾經在《湯姆·索亞歷險記》中寫道:“湯姆無意間中發現了人類行為的一個重要定律,那就是要人們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做這件事的機會難以獲得即可”。在第二章,書中以這段看似有點難理解的話來開始解釋供求關係的失衡,解釋了黑珍珠如何從無人問津變為了稀世珍寶。對於生意我真的一竅不通,然而我卻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因為商家把那一串普通的黑珍珠映襯在一串串寶石項鍊中間,環繞在最當紅明星名媛的粉頸上,因此它從不知價值幾何的東西被捧成了稀世珍寶。在日常生活中,我似乎也經常被類似的奢侈品或高檔的事物迷惑過,其實應該冷靜下來,認真清點一下生活中的點滴,曾經迷惑喜歡的不行的事物,現在依舊喜歡嗎,它真正被需要真正物有所值嗎?就像第三章節中提到的免費的代價反而讓我們花費更多,因為免費的真正誘惑力是與人類本能地懼怕損失相關的,但是我們卻為此消費了更多無關的東西。不管什麼時候,總有某種非理性的東西在我們的思想裡,所以我們還是要儘量保持清醒的頭腦,自我控制自己的非理性,最近看了這本書,我總在做白日夢,說不定有一天,我們也能很好地把握這種非理性行為做個成功的人。

書中的第八章——多種選擇的困境:為什麼我們希望所有的門都開著?我就經常在面對多個選擇時猶豫不決,反而比沒有選擇留地時更加煩擾。書中講了項羽破釜沉舟打敗敵人的故事和一些我們在面對選擇時的困境,我們怎麼才能擺脫這種非理性的衝動,不去追逐毫無價值的多餘選擇呢?通常困擾我們的不是缺乏機會,而是機會太多,令人眼花繚亂;我們可能往往認識不到,無論哪種情況,保留餘地的同時我們也放棄了別的東西,我們應該果斷地關上該關上的門。我們總是不斷在提醒自己,我們可以做到一切,可以成就自己期望的一切,所以我們必須盡一切可能全面提高自己,必須對生活中的一切加以嘗試,必須在有生之年把人生必看的1000種東西全部看遍,就算看了999種也不行。然而,我們卻把自己搞得勞累不堪、心力交瘁。

這本書還有很多寫的很好的東西,對很多非理性行為做出了合理的解釋並且聽起來不無道理,在每次看完一個觀點或是一個小故事之後,總能引起我的共鳴或是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點滴並審視自己的一切。看完這本書之後更覺得自己應該有點改變,更清楚去思考自己想要什麼,不要輕易被誘惑,果斷地做出選擇和合理的決策。但我深知惡習難改,那些非理性的衝動也難以自我控制,不過它讓我更瞭解了自己,更瞭解了大多數人,我想這便是我看完這本書之後的最大的收穫吧。

《怪誕行為學》讀後感 篇2

利用週末的時間,終於將《怪誕行為學》讀完了。《怪誕行為學》是通過講述日常中最常見的行為,來闡述我們的非理性行為。在傳統經濟學中,其基礎假設條件之一就是,人都是理性的。但是通過《怪誕行為學》的嚴密論證與闡述,此論點是不足以成立的,因為人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生物。

先說說看《怪誕行為學》的一點感受。此書中運用了大量對比試驗,以試驗結果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這在國內的圖書上是比較少見的(目前可能比較多的是資料)。對比試驗,我想不單單是一種科學探索的方法,更是一種以此可以借鑑到實際工作中的工作方法。因為我們除了既定的經驗可以參考(實際上隨著環境的變換,其真實的參考意義到底多大還有待商榷),可以通過這樣的對比試驗,來檢驗我們的想法。如果你的試驗設計的巧妙,並且經受住了考驗,那麼在推廣開來,可能是成本最低化的一種途徑。

因為書中涉及的內容比較多,今天晚上重點根據書中闡述的幾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引述與總結,以便學以致用。

第一:約會的竅門。人們的平均行為都具有相對的特質,也就是說人們都願意結合當時的環境、場合、以及可供選擇的參照物來做出對比。那麼,如果你想在一個環境中,脫穎而出,你要做的就是選擇一個看起來沒有你帥氣、沒有你漂亮,與你想比有一定差距的物件陪同。這聽起來對那個陪同的人不公平,但是人們會根據這樣的情況來做出判斷。所以,要想約會成功,選好夥伴很重要。既然已經知道了這條規律,那就要保密好,否則會引起你的夥伴的憤怒。

第二:有魅力僅存在特定的環境中。當我們在生活中,總會對一些特定的事情,或者某些人產生濃厚的興趣,具有特殊的好感。但是出現這樣情況的前提,就是存在於特定的環境中。隨著環境的變化,你的興趣點也會轉移。這條規律告訴我們,如果你在一個區域內,或者時間內,要去選擇那些與你具有共同特質的人,而這些人與你在這個環境內都有一些不適應,這樣彼此才會產生吸引力。當然,不論是你對別人感興趣,還是別人對你感興趣,隨著時間和環境出現了變化,如果魅力減少了,也是正常的現象。沒有必要為此而糾結。

第三:輪流做東比AA制更能促進感情。在這裡,社會科學家有個理論,叫做“付款痛苦”,就是說賺錢都不容易,付錢時都有一種非快感,任何情況下都是如此。但是“付款痛苦”的敏感程度隨付款金額增加而相對下降。這點給我們的提示是,如果輪流做東,那麼對於付款人來說,“付款痛苦”隨著付款金額增加而下降,同時還會留下好客的名聲。而同時參與的人,會因為獲得了免費的享受,快感增加。其實套用老祖先的話說,就是禮尚往來。只有這樣,大家才會更快樂,感情才會更深厚。

第四:禮品是最佳的友情潤滑劑。在這裡,作者闡述了兩個概念,就是社會規範與經濟規範。社會規範更傾向於道德、感情等非金錢因素,經濟規範則強調的是投入產出的金錢關係。可以想象,社會關係中,如果過多的金錢交易,就變得世俗而更不容易被人接受。禮品,可以作為友情的潤滑劑,可以有效的提升彼此之間的社會規範程度。同時,禮品在用在員工激勵上,要比金錢更能激發員工的忠誠度和勤奮度。結合自己的實際,我的朋友們,也許我要開始為你們準備自己用心挑選的禮品啦。

第五:如何解決你的電子郵件癮與簡訊癮。產生電子郵件癮與簡訊癮的主要原因,是由可變強化式(什麼時候獲得獎勵或資訊是不確定的)因素引起的。在這裡先說明一下,固定強化式,就是你通過固定的行為可以獲得固定的獎勵;可變強化式,是什麼時候獲得激勵是不確定的。我們對於電子郵件和簡訊成癮,很大程度上是我們對未來的不明確的因素缺少了把控能力,也可能是我們期望電子郵件和簡訊,會給我們帶來可變強化式的激勵。那麼,要想讓自己擺脫這樣的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取消自動收發郵件的功能,同時將自己的郵件聯絡人進行分類處理。這樣可以對我們的電子世界生活有所改變。

第六:錯誤的生活決策是影響我們生命的“頭號”殺手。書中作者列舉了自己生病期間的一些思考和解決對策,其實隨著醫學技術發展,真正影響我們生命的,是我們對生活決策方式的改變。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書中的建議是將有益的和不益的結合起來。以自身舉例來說:出去見客戶是有益的,不愛鍛鍊身體是無益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對於一些可以步行或者騎車去見的'客戶,就絕不坐車。如此,不就是兩相結合嗎?

第七:人們總是對自己擁有的過於高估。此點其實可以應用到很多地方,我們對自己的決策都認為是完美的,我們認為自己的產品是完美的,商家認為自己想的都是對的。其實這裡更主要的是要引導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真正的去想,人家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我要的是什麼。只有這樣才會促成最終的合作。適度降低一點自己的期望,有的時候,對自己也是一件好事情。

以上七條是根據書中的要點進行的一個總結。其實真正讀此書,讓我佩服作者的,是他的思考方式。這樣思考方式,第一從大家都習以為常的事情入手,卻發現了很多值得思考的東西;第二以大量例項為依據,並且能設計出合理的行為試驗,這種以實證論觀點的方法可以在很多工作中加以運用。

書讀一次只是皮毛,讀兩次是懂道理,讀多次才能產生生產力。生命不止,當學習不止。

《怪誕行為學》讀後感 篇3

我的一位朋友在跨國公司任職,他每次乘飛機旅行總要到機場的西餐廳就餐,至少得喝杯咖啡。這些事他本可以從從容容地在家裡或附近的什麼地方解決。據我所知,機場的餐飲並不比其他地方的更好,價格卻要高出很多。但是,朋友仍然保有這個小小的“嗜好”。我問他為什麼,他的回答令我大吃一驚。他說,機場的高價消費讓他感到有一種“懲罰”了公司的快感。當然,我的這位朋友絕對不會利用職權把公司的錢裝進自己的腰包。但是,為什麼他會利用政策之便讓公司遭受損失呢?

讀完《怪誕行為學》後,我才明白當公司與員工的關係完全成為市場規範下的產物時,社會規範就會永遠退場。換句話說,公司與員工的關係符合理性經濟學所謂的“成本—收益”原則,雙方都拼命想從對方那裡多撈一點“好處”。如果雙方關係在市場規範下,那麼員工每週工作40小時,公司付給員工相應的報酬,這是“在商言商”。而在社會規範下,公司會給員工提供子女“日託”服務、免費午餐、給予生病時的照顧和在經濟蕭條時不裁員的承諾。在市場規範下,僱員很難對公司保持較高的忠誠度,而社會規範是激勵員工保持忠誠的最好辦法。

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創新遠比製造重要,人力資源也比機器更有價值。越來越多的公司看到和僱員建立社會規範的優勢。如果要將員工的潛力最大限度地開發出來,單純依靠交換原則下的市場規範是不可能的。國有企業曾一度是社會規範的“化身”,它的終身僱傭制、良好的福利都吸引了許多優秀人才。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也面臨著人才流失的問題。如何建立一套更為優化的制度,在市場規範和社會規範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使組織既能保持高效運作,又能促進企業與人的和諧發展,這是今天許多國企面臨的重要課題。

傳統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的,會按照“成本—收益”原則來進行決策。但這個世界上還有大量用理性經濟學原理無法解釋的現象。例如,為什麼富人會嫉妒比自己更富有的人?為什麼別人的選擇會影響我們的偏好?為什麼我們會瘋搶根本不需要的東西?為什麼我們白乾活高興,幹活賺錢反而不高興?為什麼面對非現金資產我們更容易不誠實?諸如此類。行為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這些問題。

它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人的行為,是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結合。同時,它需要通過大量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結論,因此又被稱為“實驗經濟學”。實驗經濟學顛覆了傳統的理性經濟學假設,更加符合現實世界中人類的思維模式。它從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引發讀者對習慣性事物的反思,並把這種反思引向市場機制的選擇、社會道德重建以及民族矛盾衝突等關乎人類福祉的主題上。行為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的結合對於我們研究發展出一套更加有效的社會機制和自我調節機制很有幫助。

該書的作者丹·艾瑞里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教授,最終卻因他個人生活中的不幸遭遇,成就了他獨特的世界觀,使他能夠從心理學的角度進一步思考人類決策背後的非理性因素。正如艾瑞里所言,他寫作該書的目的是“使人們從根本上重新思考我們和周圍其他人生生不息的動力是什麼,影響人們決策背後的心理機制是什麼”。它能幫助我們看到某些錯誤的發生是有系統、有規律的,看到我們一錯再錯的原因,從而設計出更好的應對措施來避免重複失誤。

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現象,尤其在不確定的轉型時期,這種現象更為普遍,如房價暴漲暴跌、自殺人數的增加、仇富和拜金、與瀆職等等。因此,行為經濟學對轉型中的中國不僅有理論意義,而且有更多現實意義。

該書不同於一般的經濟學學術著作,它所研究的事物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讀起來妙趣橫生。讀過之後,你會對人類的行為有一個全新的認知。它將幫助我們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怪誕行為學》讀後感 篇4

最近發現,閱讀的樂趣在與增長知識與見聞,提高理論水平。而好的讀書筆記,不應該是讀書筆記。這樣只能成為偷懶者的捷徑,不僅對於作者的筆耕不輟是一種褻瀆,對於走捷徑者也是一種誤導。因此,只發感慨,啟發閱讀的興趣即可。

如果說好的書,會帶給你靈感的啟發,生活的新知,則《怪誕行為學》是一本好書。該書從認知行為學的角度,分析了我們的選擇。當我們堅信是自主做出的選擇時,也許恰恰並不是我們自己的想法。

文中不僅是理論的闡述,更多的是對心理學實驗結果的解讀,翔實而有趣。可憐了書中成為小白鼠的麻省學生和印度村民。正是這些不同背景的人群,成為我們觀察人類行為,觀察自我行為的剪影。

舉一個例子,讓讀者更瞭解書中的樂趣。

比如:一個威猛的大漢,有一個不幸的童年,父親因為販毒和盜竊,被關進監獄。小男孩立志奮鬥多年,終於成為優秀的警察。多年以後,他偶遇失聯多年的父親,沒想到威猛的壯漢,竟然緊張得像個小男孩。面對父親的言語挑釁,依然無力反擊。何以至此?

因為我們有自我“羊群效應”,這種自我羊群效應,會使得我們重複自己之前的行為方式,最後形成行為模式。就如同一句箴言:行為養成習慣,習慣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當然,我們的個人風格,正在我們一次次的重複自我的過程中得到確認和彰顯。

壯漢由於年幼的時候,恐懼暴力而情緒多變的父親,往往在與其交往中謹小慎微,儘量揣摩對方的心意,並且不過早透露自己的意圖,因此顯得像一個膽怯的孩童。或者,我們說這個成功的警察還沒有走出童年時期父親的陰影。就像,被鎖鏈拴住的小象,年長以後可以輕易衝破的藩籬,由於年幼時的失敗經歷,而斷絕了嘗試的念頭,成為被鎖鏈綁縛住的大象。

而面對其他凶犯時,儘管對方更加狡猾和狠毒,但由於沒有彼此相處多年的一貫印象,因而可以無視對方的邪惡和恐怖,輕易表達正義和勇氣。

該書中,稱之為“錨”,錨是一個沉重的基點,不僅可以固定狂浪中的巨輪,更可以將我們的意識,停留在最初的成見之中。無論多麼荒謬的觀點,只要形成了“錨”就很難被自我認知而改正。因此生活中才有那麼多聰明人,犯了愚蠢而固執的錯誤。

另一方面,作者研究了情緒和決定之間的聯絡,以及決定的重複性。借用前面的例子,孩子讓父親交學費,失敗的父親,咆哮著砸碎酒瓶。小男孩由於受到驚嚇,啜泣著躲起來,不出一聲。第二次,小男孩拿著鄰居太太送給他的蛋糕高興地吃著,自尊心受到傷害的父親,仍掉手中的電視遙控器,大罵孩子不知羞恥。小男孩在驚恐中,留著眼淚,跑出家門。第三次,小男孩拿著滿分的成績單,看到沙發中的父親,心中莫名的恐懼;而父親一看到兒子,就是一肚子無名火。

這好似《羅密歐與朱麗葉》雙方家族都說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仇恨,只是一味地沉浸在相互仇視中無法自拔。我們的決定只受到兩種因素的影響,情緒和對前次行為的重複。

所以,嬌生慣養的孩子,習慣了重複對父母頤指氣使,到他們年長後,父母儘管已經暮年,仍然對父母吆五喝六,成為了典型的不孝子。經常吵架的夫妻,也會適應並重復這樣的行為模式,成為吵鬧一輩子的兩個人。所以,有人會反省,為何我對其他人都和藹可親,唯獨對自己的親密愛人,平白無故地看不順眼,不吵不休?所以,決定需要檢視,需要摒除情緒的干擾和自我重複的惰性。不一定我們要活得多麼理性,只要我們能知道順情、隨喜、隨性、反省即可。最近看到大學同學在西藏拍得圖片,看到虔誠的藏民。心裡卻想,我們的時代缺失了信仰,沒有道德可言,人人自危。但,如果我們只有信仰,放棄了色彩斑斕,情感起伏的生活,我們的人生將多麼無趣?不知,我年後,我會懷著怎樣的信仰,或者何樣的人生。

《怪誕行為學》讀後感 篇5

《怪誕行為學》中的艾瑞里做了一個實驗,五分鐘完成一個電腦拖圖任務,最後計算個數。他們的研究團隊找了三組人。有兩組實驗人員需要付給報酬,一組付50美分,一組付5美元。第三組所找人員不付報酬,屬於社交請求,幫忙完成。結果三組下來,社交請求不付錢的實驗人員拖圖最多,平均拖了168個;付錢50美分的實驗人員拖得最少,平均101個;付錢5美元的實驗人員比付50美分拖圖比較多,平均159個。這個實驗表明,僅僅按照社會規範來做事比萬能的金錢(沒有達到預期的金錢)更能激勵人賣力。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我們生活的世界存在兩套執行系統,一套系統是按照社會規則執行的人情繫統,一套是按照市場規範執行的經濟系統。這兩者對人的激勵是不同的。

社會規範人情繫統講究的是無償的付出,獲得社會或者社會關係中人的肯定,以此獲得自身的快樂。社會規範中個人的活動是主動的,大家會盡力把它做好。這就解釋了教師們在沒有利益的情況下上課更積極的原因是社會規範下的行動。他們爭著上課是為了學生的肯定,周圍人的肯定,自我期許的實現,以此來獲得成就感和榮譽感。這裡面有一種主動性。

當上自習課給錢補助時,上課變成了一種市場規範。教師們很快進入了市場規範模式,我的付出與金錢是否對稱。他們經過核算,覺得自己的付出與得到不對等,於是產生了抱怨。抱怨過後就是怠工,他們找到一個自認為比較符合得到的付出。這樣整個教學氛圍反而不如以前了。

如何利用好社會規範系統和市場規範系統是每個管理者需要思考的問題。只有分辨清楚,合理運用才能讓個體的積極性在整個體系中得以最大限度的釋放。

為什麼上課有補助教師反而不開心?

《怪誕行為學》讀後感 篇6

在我們學校,曾有一段時間,大家爭著搶課上,尤其是自習課。在這種積極的教學氛圍下,甚至一名教數學的體育老師還向另一名教數學的體育教師發起了挑戰宣言“我要向你挑戰”。在那個時候,自習課沒有安排專人值守,上自習課也沒有什麼補助。但是大家教學積極性特別高。後來有了課後服務,自習課安排了教師輔導,有了一定的補助,教師反而失去了教學的積極性。上自習課多的教師在抱怨一天上的課太多,上自習課少的教師在抱怨得到的課後服務費少。所有老師都在奇怪為什麼現在的教風學風反而不如以前了呢?丹.艾瑞里在《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第四章《社會規範的成本:為什麼我們樂於做義工,幹活兒賺錢反而不高興?》中解釋了這種現象。

如果我們到朋友家去吃飯,吃完飯後問朋友:“吃這頓飯我給你300元錢夠不夠?”朋友肯定會勃然大怒,下次不再請你吃飯。如果我們到飯店去吃飯,吃完後想不給錢就走人,店家肯定會勃然大怒。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我們同時生活兩個不同的世界規範中,其中一個是社會規範主導的,另一個是市場規範主導的”。社會規範包括人們之間的友好請求,它暗藏在我們的社會本性和共同需求裡。它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不要求及時回報。它是一種人情世故,它是一種助人為樂,它是親情、友情,是一種社會美德。而另一種世界規範就是市場規範,它就是市場經濟,這裡不存在友情,界限分明,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它是工資、價格、利息,成本和盈利。它是明確的利益,是按勞取酬,是按合同辦事。

教師們上自習課有補助反而抱怨是他們進入了一種市場規範中,覺得該按勞取酬,但是得到的沒有滿足心理需要,所以反而不如義務輔導學生得到的心理滿足。

《怪誕行為學》讀後感 篇7

人總是以為自己是理性的,卻往往在不經意間為自己的不理性買單。

有時候我們想買一件商品,發現有三種不同的價位可供我們選擇,一種低檔位的,一種中檔位的,另外一種非常高檔位的。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選擇中檔位的。

這就是商家的陷阱,他們的目的就是想讓我們選擇中檔位的,高檔位的只是用來誘惑我們的。

精緻的餐具、優美的環境會讓我們覺得食物更美味了;漂亮的衣服、精緻的包包也會讓我們覺得更加美麗自信;我們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非常聰明可愛的;如果我們預先聽到過對一件事物的評論,我們就會在面對它的時候有一定的心理預期,也叫錨定。

作者丹·瑞斯通過大量的實驗證明: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理性的。在日常生活中是這樣,在經濟行為中也是這樣。

我們願意為了10美元的東西能省5美元而花費精力,但不願意為1000美元的東西省5美元而費勁;大多數的人都有拖沓的惡習,給他一個底線,或者外部的聲音作為控制,就能很好的改善;幸福感並不是和自己的薪資有關,而是和周圍人的薪資有關。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就要改變自己的比較系統,不要攀比;在不涉及金錢的時候,很多人都會作弊;也許你不會拿辦公室裡的一角錢,但你覺得拿一支鉛筆是沒有影響的。

讀這本書讓我對自身以及人性都有了更深的認識。恨多時候我們對事物的認知都會陷入自己的錨定範圍內,容易被困在問題裡,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好好思考這件事情,是什麼影響了我們對它的判斷,我們應該怎樣做取捨,應該以什麼為重心,我們的目的、目標是什麼,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有什麼是可以被砍掉的。

我想,人就是這樣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在明晰的規劃中,找準自己的目標,拒絕拖延,拒絕其他枝枝杈杈的干擾選擇,一次次反省和覆盤自己的錯誤,從而能夠找到正確的路堅定地走向自己的目標!

《怪誕行為學》讀後感 篇8

“我們常常暗下決心節食鍛鍊,但是隻要看到甜點小推車一過來,我們的決心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我們有時候興致勃勃去購物,買回來一大堆東西,卻放在家裡用不上。這是為什麼呢?頭痛的時候,我們花5美分買的阿司匹林吃了不見效,可是花50美分買的阿司匹林卻能立竿見影。這又是為什麼……”這是《怪誕行為學》一書開頭的一段話,給我們丟擲了很多生活中的疑問,而這本書就是用各種實驗和逸聞趣事來解答這些問題的。

作者艾瑞里是美國杜克大學經濟學家,正如他在書中所說的那樣,“很多人對我說,我觀察世界的方式異乎尋常”。的確,作者一反傳統的認為人是理性的這一基本假設,揭露了生活中種種的非理性的,怪誕是行為,並從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角度加以解釋,“幫助你們從根本上重新思考使你們和周圍其他人生生不息的動力是什麼”。比如作者對於頭痛時吃什麼藥最見效的問題,同樣的藥,不同的價錢,結果是50美分定價的藥比5美分定價的藥更有效,這個時候人是非理性的,但是非理性卻在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比這更多的影響。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人們會去瘋搶免費的但並不需要的東西。

《怪誕行為學》顛覆了傳統的看世界的眼光,打開了另一扇看待這個社會的視窗,為我們展現了“另一個”世界。讀來令人恍然大悟。在字裡行間,都讓人忍俊不禁,發出感慨和共鳴,“我也是這樣”或“我周圍的人就是這樣的”,引發人對於非理性的思考,教人更加理性的對待生活和經濟活動。但是如作者一樣,往往是“暗下決心”,最後還是陷入了非理性的怪圈。儘管如此,還是忍不住繼續往下讀,讀完掩卷而思。

《怪誕行為學》讀後感 篇9

經常覺得我的確應該多學一點心理學,人都是複雜的,很多時候是非理性的,而一旦認識到這一點,對今後的人生會非常有幫助,無論是在自己做決策的時候,還是考慮甚至影響他人決策的時候。之前買到了一本《怪誕行為學》,上個週末讀完了,感覺非常有收穫,不愧是暢銷書。其實多數出名的暢銷書之所以暢銷是有其理由的,讀一下一般不會有什麼損失,正所謂“開卷有益”嗎?

之前的課程上曾學過《組織行為學》,當時就覺得非常有用,老師也講過“錨定”等概念,可惜那之後就都還給老師了,沒什麼更多的記憶。現在讀了這本書,真的感覺溫故而知新了。作者用非常生動的筆觸給我們描繪了行為經濟學的一個大的輪廓,真的可以讓人開闊視野,如果能經常思考並靈活運用的話,絕對會成為一個核心競爭力的。

下面就大致總結一下作者所提到的各種人類決策中會發揮作用的非理性力量吧,給自己做個備忘。但詳細的內容,各位還是買書回去看吧,絕對不會後悔的。

1、比較的力量(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2、錨定的力量(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3、免費的力量

4、社會規範與市場規,要跟女朋友談錢,不要跟父母談錢,不要跟好友談錢,多送禮物,但不能送錢,其實這章讓我想起了大學時的一篇英語課文

5、激情的力量(警惕你心中的要加薪)

6、拖拉的力量(短期滿足與長期目標的鬥爭)

7、所有權的力量(孩子是自己的好)

8、多種選擇的困境(不要做興趣廣泛,但一事無成的人)

9、預期的力量(流行,跟風,羊群效應,偏見,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好菜要好盤,好酒要好杯)

10、高價的力量(真的一分錢一分貨嗎?打折買到的東西,是不是總覺得不太好;安慰劑效應)

11、人們內心深處的誠實與佔便宜的衝動,現金可以阻止我們作弊。

12、個人需求與群體屬性的矛盾,“免費午餐”在哪裡(只要別人不理性,真正理性的我們就有獲得利益的機會,利用別人的不理性)

總而言之,這的確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有時間的話還得多看幾遍,並且寫詳細的心得體會才好。好像原作者還出了一本《怪誕行為學2》,回頭有機會也要買回來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