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陸氏三世醫驗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陸氏三世醫驗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陸氏三世醫驗讀後感

陸嶽,字養愚,是明朝嘉靖時期一代名醫,其子陸桂,字肖愚,繼承父學,亦以醫術知名。在其後代整理的《陸氏三世醫驗》一書中記載有陸桂治療疑難重症的病案。古代痢疾比較多發,總捕鞠二府尊患赤痢,腹痛,裡急後重,前醫用芩、連、芍藥、滑石、檳榔、厚朴等,腹痛更重,後有人建議用大黃瀉下,陸桂診後力主溫補,並做了仔細鑑別:“脈大為熱,而脈大無力者,為虛寒也。痢赤為熱,而色晦便溏者,為虛寒也”,處方白芍、姜炭、炙甘草、肉桂、附子、木香、棗,一劑而痛減,二劑而痛止。治療一個吐血的患者,用清熱涼血止血不效,改以家傳潤字丸合桃仁泥服之,“下數行,所出稠痰、瘀血缶許,明早,身涼血止。”這些醫案都說明陸桂的醫術是很高的。

看陸桂的醫案多能見到家傳的`影子。潘天泉的大兒子元石,患“吐逆”病,諸醫束手,認為“肺爛不可治。”潘天泉和陸桂的父親交好,遂請陸桂診治,陸桂診後即胸有成竹:“右關滑,想素有痰,左關弦,鬱怒之故也……脹痛者,正所謂濁陰不降則生?脹也。法當湧之。”病人面有難色,潘天泉因對陸桂父親很瞭解,笑道:“此真養愚治法也,任君為之。”果然湧吐一次即“胸膈頓寬,背亦不痛,食粥甚甘,亦不作嘔矣。”在“少陰陽明合病”案中,熱不退,尿赤便瀉不解,陸桂提出“必得微汗,使清氣上升,則餘症自減。”其升清之法不得不說是來源於家傳,其父陸嶽一則醫案便是使用此法,且令人叫絕。十四歲女孩,患大小便不通,先以丸藥下之,大便通而小便仍祕。又過了2天,腹脹臍突,少腹時常抽痛。陸嶽先以井水調六一散,不效,再診時用升麻、桔梗、柴胡、葛根、甘草提其清以降濁,服後大小便俱行,小便純血,大便亦帶血水,家人害怕,陸嶽認為是巴豆熱毒所致,以犀角地黃湯,加黃連、山梔,數劑而愈。兩則醫案,同一治法,父子一脈相承。另外祖孫三代均有用人蔘治療腹脹的驗案,從小量漸加,初用腹脹加重,漸加漸好,用法均如出一轍,療效得到驗證,也許這就是“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原因吧。

陸桂和他的父親比起來雖然沒有特別的閃光點,也算繼承了家傳,但所留醫案最少,並且多數是老年後的醫案,在祖孫三代中名氣也最小。究其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可能沒有記錄醫案的習慣,不擅長寫文章,不比他的父親陸嶽自幼習儒,博識強記,臨證總能引經據典,有舌戰群儒之風;且又擅長脈理,雖有牽強附會之嫌,但能以此服人。陸桂顯然沒有過強的儒學功底,性格也偏於寡言。面對爭議,即使他是對的,但因為沒有強有力的說詞去說服同行,以致被人說出“家傳盛名,何出此言”這樣的話。甚至有同行說:“讀父書而抗趙卒,天下每多此人。”這一方面說明陸桂語言表達能力不足,腦子不夠靈活,另一方面也說明他情商不高,處理不好和同行的關係。在同行治療過而效果不好的醫案裡,他對同行多次全名記載,再看他的父親和兒子的醫案裡,或稱呼同行為“諸友”、“某友”,或極力為同行開脫,顯示了超高的情商。陸嶽為救同行兼好友朱如玉,利用自己的醫術周旋于歸安縣令和巡按御史之間,一時傳為佳話。當然,陸桂的實話實說也是一種美德,在治癒一例咳嗽病例後,得到了病人的高度讚揚:“病到君手,如摧枯拉朽,何也?”陸桂沒有大吹大擂,只是說“病原輕,特不使之重耳。”病人以為樸而謙,更加敬服。一代名醫有後人,陸桂繼承父學,又傳於後代,終促成三世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