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讀《習慣》有感

讀《習慣》有感1

那日,我讀了一篇文章——《習慣》,文章的內容令我記憶猶新。

讀《習慣》有感

故事大致是這樣的,一位青年為鄰居考了一個餡餅,鄰居驚喜萬分,大叫:“太謝謝你了,你太友善了!我從沒見過比你更友善的人!”第二週,青年又送去一個餡餅,鄰居只是說:“謝謝!”第三週,青年依舊送去一個餡餅,但鄰居說:“今天的餡餅送來的有點晚。”第四周,青年照例送來一個餡餅,鄰居卻說:“這幾次的餡餅都很硬,我更喜歡櫻桃餡,別老用蘋果餡!”有一個星期過去了,青年由於太忙,沒顧得上為鄰居烘烤,路過鄰居家時,鄰居憤然大叫:“我的餡餅呢?”

唉!我真為那青年難過,或許人就是這樣,時長習慣了他人對自己的友善之舉,就會認為那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經常上演著這樣類似的一幕幕。如:早上一睡醒,睜開雙眼就有父母精心烹調的愛心早點,放學一到家,就有補充能量的午飯、美味的晚餐,這本是父母對自己的友善舉動。父母做的飯菜如不合自己的胃口,就會大叫:“怎麼這麼難吃?”也許,這時的父母一定會像那青年一樣難過得啊。還有:上學時忘帶了筆,借了同桌的,這是同桌對自己的友善之舉,但時間一長,就連筆都不帶了,還時不時地會抱怨幾句:“這筆為什麼會漏水?”“為什麼這麼難看?”一類的話……

對別人微不足道的小小友善之舉,我們要學會感謝,萬不要像那鄰居一樣。要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

讀《習慣》有感2

看到這樣一篇文章《被習慣扔掉的點金石》,文章讓我懂得了習慣分好壞,好的習慣可以成就人生,不好的習慣會使我們錯失機遇,遺憾終生。

文章講到世界上有一塊點金石,它能使接觸到的任何東西都變為金子。點金石和其它石頭唯一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它是溫暖的。

一個人知道了這個祕密,他便來到海邊開始尋找點金石。他每撿起一塊,只要是冰冷的,就投進大海。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於有一天,他摸到了一塊溫 暖的石頭。但他卻一抬手,把點金石投進了大海……。

簡短的故事,深刻的道理。故事中的那個人在尋找點金石的過程中,由於扔掉了太多普通的石頭,他已經習慣了這個機械的動作,以至於每撿起一塊石頭就習慣地往海里投去。所以,當他找到真正的點金石的時候,他卻仍是習慣地投進海里。就這樣,習慣使點金石與他擦肩而過,苦苦尋求的寶藏就這樣輕而易舉地遠離了他。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應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不能養成不良習慣,丟掉手中的機會!

記得有一次考試,看到了一道分值很高的題目非常眼熟,心中偷著樂--肯定得高分了,因為平時不知練了多少回相同的題目。想都沒想寫上了答案匆匆交卷,考試成績公佈時這才傻了眼,原來題目與平時練習的有點差別,因為習慣了平時的解法,沒有仔細分析題面,一個小的疏忽卻丟掉了到手的高分。還聽說過一個大學聯考女狀元考入理想的清華大學,卻因習慣了讓媽媽梳頭不會梳頭髮而被清華勸退。

我們許多機遇就是這樣丟失的,不好的習慣作用會讓我們像丟棄廢物一樣將他丟掉。我們要養成好的習慣,並不斷學習,善於創新,才會將機遇牢牢抓在手中,最終成功!

讀《習慣》有感3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總是會發現這樣的情況:教室的衛生每天都有值日的學生負責清潔打掃,但是地面上總還是存在紙屑;上課時反覆強調的問題,到作業中還會有學生出現錯誤;經常教育學生上課應專心聽講,可是在課上還總是有學生要思想開小差;每次作業批改講評後要求學生訂正,可是還是有小部分學生不訂正……為什麼總是有學生在學習以及生活上會出現那麼多的問題,真的是他們的領悟能力有問題嗎?答案很顯然:不是。學生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因為他們還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往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句話一方面說明培養學習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是我們每個老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不但可以提升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它影響著學生今後的發展,關係著他們一生。

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堅持不懈地、有條不紊地進行練習和強化。而抓良好的開端,則是成功的一半。國小階段是人的成長的起步階段,也是人的基礎素質形成的開始階段,低年級則是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心理學研究表明:習慣在國小低年級就形成了,以後如果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形成的習慣很難有多大的改進,所以儘早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很重要的。學生在年齡小時,習慣既容易建立,也易於鞏固,不良的習慣若被及時發現也易於糾正,等到不良習慣越積越多並穩固定形時,既影響良好習慣的建立,又不易糾正。所以作為班主任,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更是顯得猶為重要。以前我在教育教學工作上雖然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是我對於培養學生的習慣還是停留在最普遍的說理與獎懲上,缺乏系統性,所以效果一直都不怎麼顯著。閱讀了《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本書後,讓我對培養學生習慣的工作豁然明朗。雖然這本書是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分析的,也是針對家長來寫的,但是它對於我們教師同樣具有指導作用。

這本書從多方面對養成教育進行了具體的闡述,讓我對養成教育的內容、途徑和方法有了一定的認識與瞭解。該書分塊分別闡述了道德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其中一些問題的提出、分析與解決非常具有實用性。比如:“孩子寫作業馬虎怎麼辦?”,“孩子浪費東西怎麼辦?”,“孩子任性怎麼辦?”“孩子學習不專心怎麼辦?”,“孩子有不良的衛生習慣怎麼辦?”,“孩子缺乏創新習慣怎麼辦?”等等這些問題,剛好就是我們平時在議論的學生常有的不良習慣,書中提到的例項以及解決方法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本書後面的附錄“養成教育內容序列化方案”十分具體的給出了幼兒、國小、國中養成教育內容序列細目,這對於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無疑是得到了學生習慣培養工作的參考,使我們的養成教育工作有據可依,有目標可參照。

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艱辛的育人工程,我們要本著以嚴為綱,以愛為本的原則,給孩子們的人生當好向導,促進良好習慣的養成,從而讓我們的教育獲得更大的成效。

  

讀《習慣》有感4

古人云:"養心莫如靜心靜心莫如讀書。"讀書可以人靜可以愉悅身心可以修身養性。讀書使人性情豁達胸懷寬闊善於排解拿得起放得下站得高看得遠。一個人能讀到一本提高自己思想提高自己素質的好書將終身受益思想昇華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決定成敗的49個習慣》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使我懂得要堅持一個好習慣的重要性。要堅持一個行動你會養成一個習慣堅持一個習慣你會養成一個個性堅持一個個性決定你一生的命運。

我們每個人都想獲得成功成功的道路是由目標鋪成的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自己設立一個明確目標有了目標人生就變得充滿意義什麼是應該去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去做的為什麼而做為誰而做所有的要素都是那麼明顯而清晰。對於一個不甘於平凡的普通員工來說目標的重要性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有了目標哪怕你只是一名清潔工文員你也會充滿朝氣因為你知道這不過是自己走向目標的一步階梯而已。也可以說優秀員工與一般員工的最根本區別就在於無目標。

沒有目標一切的辛苦將得不到回報。整天忙忙碌碌什麼事也沒做好承擔壓力但毫無成果問題叢生而無從解決認識的人很多但均無深交有多種計劃在進行但成效不彰希望快速達到目標卻始終在原地打轉工作和生活都失去意義所有的努力都屬徒勞。

當我們每一個人有了一套明確的目標要達到目標的計劃並且要花費最大的心思和付出最大的努力而實現自己的目標。我們每一位職工特別是那些渴望從主動到卓越的員工應當這樣想即使是最弱小的生命一旦把一個全部精力集中到一個工作目標上也會有所成就而最強大的生命如果把精力分散開來最後也將一事無成。

讀《習慣》有感5

對於他人的友善之舉,我們常常心存感激,但很快就會習慣了這種感激,用不了多少時間,我們就會把它當做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由感激到報怨,這個過程儘管不是十分漫長,但我們還是意識不到其中的變化。這種事在生活中時有發生,但是,我們都能注意到嗎?今天,我讀了一篇短文,它講的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文章的名字是《習慣》。

卡羅爾為了表達對鄰居史密斯的友好,精心烘烤了一個餡餅來到鄰居史密斯夫人的家門前,她開啟門望著餡餅,驚喜萬分,十分感謝。看到鄰居這麼高興,卡羅爾決定再為鄰居做一個;第二週到了,鄰居又看到卡羅爾為她烘烤了餡餅,同樣是感謝了卡羅爾,但感謝卻有所減弱;第三週,卡羅爾依然為鄰居帶來了餡餅,而鄰居好像習慣了似的,感謝很平淡;第四周,不耐煩的鄰居開始抱怨餡餅送晚了;第五次,鄰居開始挑剔,對餡餅提出了要求;後來一週,卡羅爾很忙,沒顧上為鄰居做餡餅,鄰居居然憤怒地對卡羅爾大喊:“我的餡餅呢?”

這篇短文讓我知道了習慣的力量有多大,一個好習慣或一個壞習慣能左右人的命運,好習慣能讓人成才,壞習慣能讓人失去理智。顯然,文中的鄰居就是壞習慣左右了思想。不要覺得別人在理所應當地為你做事。這篇文章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鄰居從十分感謝到對卡羅爾憤怒的大喊大叫,卡羅爾一次次對鄰居的好意卻遭到了鄰居的報怨,這就是一個習慣的力量。

我也有過這樣的事,不僅是我,每個人都會有,你可能會說“我沒有!”,那也許是你沒注意到。小的時候每天帶水上學,都是媽媽幫我灌好裝進書包,有一次媽媽沒有給我裝水,我依然習慣地揹著書包上學,那一天我就沒喝上水,晚上媽媽來接我時,我還不停地報怨媽媽不給我裝水。還有很多生活上的小事:每一次媽媽都準點來接我,但有一次來晚了,我也會不停地報怨;以前每天晚上都是媽媽來給我鋪床鋪被子,有一次媽媽沒有鋪,我也一樣開始報怨……,這些情況在很多人身上都可能發生過,但是我們當時都沒有意識到。現在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都不再抱怨,慢慢意識到自己的依賴和錯誤,變得不再依賴、不再犯錯。

每個人身上存在一系列的習慣,最終決定著每個人的人生前途。雖然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但還是讓我們在兒童時就從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開始吧。

讀《習慣》有感6

一口氣讀完了《習慣的力量》這本書,感受是:發人深省,實在,具體而微,可操作性強。

眾所周知的一句名言: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任何人都會兼有好習慣和壞習慣,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克服壞習慣,走向成功。本書中一個重要的觀點是:要毫不猶豫地行動起來,行動才能改變現實,砸碎枷鎖,爭得可能性。這個觀點讓我聯想到曾經讀過的《誰動了我的乳酪》《英人法人中國人》等書,行動——這個詞彙意義深刻,但我以往的理解還遠遠不夠。和大多數人一樣,我也常常把希望寄託在解釋,祈求,申訴,辯論之中,行動起來總是那麼拖沓,隨意,甚至不能自控,半途而廢。遠大的理想總是輕易地就被壞習慣所瓦解,被固有的心理所羈絆。本書的作者傑克·霍吉告訴我們要戰勝壞習慣就要了解自己的潛意識,並採用行之有效的辦法用積極的顯意識去戰勝消極的潛意識。給壞習慣一個可觸控的壞後果,或者給改正壞習慣一個令人嚮往的好後果——這就是作者所開出的一張處方。沒有克服不了的壞習慣,只要我們定好步驟去實施,很快就會發生變化。一個好習慣的形成是21天的時間,拿作者所開列的健康人生的主要好習慣為例,完全形成也就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這麼短,聽起來確實讓人感覺十分美妙。不過還是要考慮到自己是否能堅持下去,且每個人與壞習慣的鬥爭也是持續一生的。

動起來,用好習慣去替換壞習慣,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持之以恆,我們離自己理想的目標就會越來越近。讀完本書,我感到自己對事業和生活的目標訂立的還不夠清楚,放下書之後,我便立刻將自己的遠近目標做了一個梳理。我深信,有了清晰的目標,行動下去,很快就會有變化,不信走著瞧!

讀《習慣》有感7

你遇到過這樣的事嗎?當你對別人做友善的事情時,剛開始他會很感激,時間長了就當作理所當然的事,一旦有一天你不實施友善之舉時,他就會抱怨甚至憤怒。

我今天讀了一篇短文《習慣》,就遇到了這樣的事情:為了鄰里友好,卡羅爾精心烘烤了一個餡餅送給鄰居史密斯夫人,夫人驚喜萬分,非常激動;第二週卡羅爾又烘烤一個餡餅送過去,夫人簡短說:“謝謝”;第三週卡羅爾又送餡餅時,夫人道:“這次的餡餅送來得有點晚啊。”接下來的幾周,夫人對卡羅爾送來的餡餅心安理得的接受,不但不感謝還挑剔抱怨。直到有一週卡羅爾因忙沒烤餡餅,夫人竟然憤然叫道:“我的餡餅呢?!”

讀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會有什麼感受,我反正很氣憤,覺得史密斯夫人做的非常不對,卡羅爾就是愛心奉獻,你不但不回贈還挑三揀四,你的做法真讓人失望,也讓卡羅爾傷心。老師從小就教育我們要禮尚往來、友好相處,難道你就不懂嗎?希望你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找卡羅爾道歉,並回贈禮物,搞好鄰里關係。

“對於他人的友善之舉,我們常心存感激,但用不了多長時間,我們就會把它當做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由感激到抱怨,這個過程儘管不是十分漫長,但我們還是意識不到其中的變化。”

讀完這篇文章,對史密斯夫人批評的同時,對照自己也很慚愧,因為在我身上也有類似的事情發生:爸爸媽媽都很喜歡我,對我的關懷無微不至,我一直心安理得的接受著,偶爾有些事情沒達到我滿意,我就會大呼小叫或撒嬌哭鬧。比如:有時寫作業時鋼筆沒水了,我就會埋怨爸爸為什麼不及時給我灌鋼筆水,而不是自己親自去灌水;有時看中了一件玩具,如果爸爸媽媽給我買,我會心花怒放,如果不同意買時,我就會很生氣,認為他們不喜歡我了;中午放學回家有時媽媽沒做好飯,我會嘮叨媽媽:“怎麼做的這麼慢呀,我都快餓死了!”卻想不起來去廚房幫幫媽媽……因為只知道心安理得的接受父母的愛,就像史密斯夫人一樣,把父母的友善和關愛當作了一種習慣,稍有不如意,不會替父母著想,只會挑剔和抱怨。

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明白了得到別人的關愛要感激並回贈;當別人有困難時要及時給予幫助;還要學會感恩和感謝。“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人與人之間要和睦相處,鄰里之間要互相關愛,同學這間要團結互助。對於生活中給予我們關愛和幫助的人,我們應該有所回報,而不是把別人的友善當作習慣,更不能從感激到抱怨。葉聖陶先生說過:“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我們要把感恩和感謝當作一種好習慣,使生活幸福美滿!

讀《習慣》有感8

我買回了《36種好習慣》翻看目錄,36種好習慣被分為四大項——做人好習慣,做事好習慣,學習好習慣,交往好習慣。這些裡,做人好習慣被排在了第一位。再翻開“做人好習慣”的目錄,呈現眼前的有十個:誠信,禮貌,愛心,樂觀……先不去管我為寫出的六個有如何重要,但是,誠信被排在了第一位。 是啊,沒有誠信,講禮貌也不討人喜歡;沒有誠信,有愛心也無人讚佩;沒有誠信,再樂觀也爬不出生命的低谷……所以,我在這裡呼籲:“人生誠信第一位!” 書中記錄了微軟公司高階副總裁李開復被採訪的故事:主持人先請他按微軟聘員工的標準給以下要素排列順序:創新,誠信,智慧。李開復毫不猶豫地把誠信排在了第一位。同時,他又將他應聘員工的一個故事告訴了大家: 有一次,李開復面試了一位應聘者,該應聘者無論在技術還是管理上都十分出色,在交談的過程中,應聘者主動向李開復表示,如果錄用了他,他將會把原來公司的一項發明帶過來。李開復說:“無論這個人的能力和水平怎樣,微軟都不能錄用他,。應為他缺乏最基本的處世準則和最起碼的職業道德” 正如李開復所說的,此人絕不可取。他若是將來到別的公司去,會不會把微軟的東西洩露出去呢?所以,我在這裡再次呼籲:人生誠信第一位! 請記下這些名人的話吧,讓它們時刻告訴我這些道理! 言必行,行必果——孔子 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花——海涅 說謊話的人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說了真話也無人相信。

讀《習慣》有感9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它經年累月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態度、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左右著人們一生的成敗。一個人若能理解習慣對自己的重大意義,並能駕馭習慣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主宰自己的命運。

有這樣一句話:“今日的你是你過去習慣的結果;今日的習慣將是你明日的命運”。改變所有讓你不成功的習慣模式,你的命運將會改變。你的習慣領域越大,生命將越自由,越充滿活力,你的成就越大。成功有時候並非想象的那麼困難,每天都養成一個好習慣,並堅持下去,也許成功就指日可待了。每天養成一個好習慣很容易,但能夠堅持下去卻很難。這是信念和毅力的結合,所以成功的人很少就不足為奇了。如果你擁有了好習慣,那麼就等於你擁有了成功,所以才是有一種成功就習慣。如果說個人的習慣能改變生活方式,那麼社會的習慣勢力卻具有一種無比可怕的專制力量。古代的斯巴達青年,在風俗習慣的壓力下,每年都要跪在神壇上承受笞刑,以鍛鍊吃苦的耐力。伊麗莎白女王時代之初,曾有一個被判死刑的愛爾蘭人,請求絞死他時用荊條而不用繩索,因為這是他們本族的習慣。

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習慣。我們知道幼年學習過的語言常常終生不忘,這也是一種好的習慣。而在中年以後自學一種新語言往往就很困難了,在體育運動上也是如此。當然,也有一些人他們終生的性格彷彿是可以不斷塑造的,因此可以在不斷的學習中進步,但這種人畢竟太少了。

拿破崙說:“習慣能成就一個人,也能摧毀一個人”。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習慣,在我們眾多的習慣當中,能夠成就一生的自然是那些好習慣,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在不斷的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而那些壞習慣,就像一堵玻璃牆,把成功與我們隔離開來,讓我們只能看到成功近在眼前,卻總是無法到達。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因為自己的壞習慣含恨終生,又有多少人因為壞習慣葬送了珍貴的生命。三國時期的周瑜,縱使頗具英雄氣概,終究逃不過氣量狹小之習慣的懲罰,三氣不過,一命歸西。

在我們身上常常是好習慣與壞習慣並存,那麼唯一能夠有效改變生活的手段僅是最大限度的改變我們不良習慣。改變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習慣,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毅力、恆心和不斷的自我提醒。幸運的是每個人都具備這些能力,只要你能用心。

讓我們培養好習慣,摒棄壞習慣,對習慣的認識從自發上升到自覺,從而重塑自己,改變自己的人生,實現成功的夢想。

讀《習慣》有感10

我們首先應該尊重孩子提問的權利,孩子們在課堂上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打斷老師的話,提出自己的問題。老師對孩子的問題要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一方面要允許幼兒提簡單的問題。 孩子提簡單的問題,往往被大人們認為沒有思維價值,冷淡處理之。其實,問題的簡單與深入,與幼兒觀察事物的細緻程度與積累的認識經驗豐富與否等有關。孩子在簡單問題的思考中能發現更多深層次問題。我們首先應該不厭其煩地聽取孩子的簡單問題,給他們一個積極寬鬆的提問環境。有了適宜的環境,良好習慣養成才有可能。另一方面要給幼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在一些教學活動中,還是存在孩子圍著老師轉的現象,沒給孩子提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特別是時間。老師提供孩子操作材料讓幼兒活動,希望幼兒能夠提出老師預設的問題,以便進行下一個環節的活動。這時孩子的玩受老師控制多,孩子一時半會兒不能提出老師需要的問題,老師就急於引導個別孩子能夠提出,完成教學任務。這樣絕大部分孩子往往根本沒有同樣的感受與問題需要,達不到教育的效果。

我們還應該關注孩子的問題表現。孩子提不出自己的問題,只能被動接受老師的指導,形成不了師生雙向互動的活動,漸漸地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就弱。孩子缺乏獨立思考,老師就更有可能想當然地採用傳授、灌輸式的教學。這是我們老師所不願看到的,然而卻會在自己不經意忽視孩子的問題表現中發生著。其實孩子的問題往往有其獨特的表現,需要我們去發現。一方面要在孩子的操作過程中,發現孩子的問題。我們能夠相信孩子有一百種語言,那麼在培養幼兒善於思考問題習慣的時候,就不該只有一個用語言表達問題的標準。有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弱些,但並不表示他就沒有自己的問題思考。孩子的思維是直覺行動、直觀形象的,他們對事物產生的問題往往多藏在操作活動中,而我們習慣於組織操作後的交流,好象只有在交流中孩子提出了問題才真正進行了探索活動,所以常出現操作時孩子熱情高漲,交流時孩子懶懶洋洋,這種現象在年齡越小的孩子中越明顯。另一方面要做孩子的知音,與孩子想到一塊兒去。當還不會說話的孩子依依呀呀的表達被大人所領會時,會因興奮而更多表達,所以當孩子有自己的問題,但不能準確表達的時候,老師要耐心傾聽,再根據觀察瞭解,幫助孩子準確提出問題。這樣孩子提問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提問是孩子積極思維的外部表現,我們要鼓勵孩子多提問,有愛提問的好習慣。但任何一種習慣要形成都離不開一貫地堅持與練習,養成好提問的習慣也一樣需要練習。孩子細緻觀察的能力還較弱,他們對周圍變化、新鮮的事物容易引起興趣,不變的環境對孩子提問習慣培養不利。我們可以通過變化區角活動的材料,帶幼兒外出參觀,使幼兒每天都接觸新事物,有提出問題的練習機會,一個孩子有問題就可展示給許多孩子,引發更多孩子的問題,讓提問與討論解決問題的孩子都能獲得成功感,良好習慣的養成也就不成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