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讀《禮物的流動》有感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曹雪芹,《紅樓夢》

讀《禮物的流動》有感

常聞:“書讀多了就讀傻了”這句話說。這句是說人的書讀多了知識豐富了,但是卻不懂的人情世故。知識分子尤其是這樣,尤其是具有傳統知識分子氣質的讀書人。他們追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尤其那些高潔的知識分子,備受推崇。如陶淵明、竹林七賢、李白等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著名知識分子,但是又推崇曾國藩等這樣積極入世且位極人臣的知識分子。正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後世之人一方面為了名利在“樊籠”掙扎,所以豔羨陶淵明等人的“自然”,正因為有羈絆所以強烈的想掙脫,也強烈的嚮往陶淵明等人的生活。假若真的脫身“樊籠”他們反而不適應,所以他們決心在其位謀其政,擁抱曾國藩。所以該掙脫的還是掙脫了,做一個自由散淡客,掙不脫的也剩下無盡的嘆息。我們往往會看到知識分子在出世和入世之間的糾結撕裂的狀態。敢於做陶淵明這樣真名士的少,因為被社會所不理解和不認可,需要付出慘痛代價,至少是心裡的巨大壓力,大多數人無法割裂自己與親人朋友的關係,還想獲得社會認可,所以大多數人最後還是傾向於曾國藩這樣內聖外王的“三不朽”人物做法。

閻雲翔教授在下岬村調查時就因為不懂得一些人情世故的東西造成一些小誤會,房東就說:就是因為讀書讀多了,而對人情瞭解的少了”。 《禮物的流動》這本書就是展現出在社會生活中與人息息相關的“人情關係”的社會交往準則是怎麼執行,發生的行為邏輯是什麼,禮物是怎麼樣充當人情交往的紐帶的,所以它的副標題是:一箇中國村莊裡的互惠原則和社會網路。

禮物的分類

作者對於自己的田野點的深入瞭解,以及查閱了大量人類學著作中對於禮物的闡釋,把存在於下岬村村民之中的幾十種涉及禮物的行為歸納為三個主要的方面:儀式性場合中的表達性禮物的饋贈;非儀式性情境中的表達性禮物饋贈;工具性禮物。

儀式性的禮物包括了婚、喪、嫁、娶、生育、壽和蓋房等常規性儀式性的禮物的饋贈,此外文中也提到了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成型於80年代的新社會現象流產與絕育這樣的補償性儀式的表達。彩禮錢通常認為是男方給女方的一種財產補償,而作者認為也是新婚夫婦的財產性繼承,因為彩禮往往也會交還給女兒,女兒也會把它用作新的家庭經濟的基礎。

非儀式性的禮物包括了親戚的互訪(俗稱“走親戚”);拜新年和掛錢;孝敬禮和壓歲錢;探望病人;日常生活中食物的交換;愛情信物。需要指出的是日常生活中食物的交換常見於鄰里之間、家庭之間難得食物的分享,這常是婦女主導的一種社會關係行為。建立自己私人關係和表達情感和友誼的需要。筆者曾給家裡帶過一些地方特產“蕎麵”,母親就給我的三姨和舅舅家拿去一點。“日常生活中食物交換幾乎全部是婦女完成的,是非正式女網路的一部分,它跨越了更正式的、男子中心的家庭網路。”作者在文中如是說。

工具性禮物包括了間接付酬;巴結性禮物;潤滑性禮物。其中間接性付酬是針對自己私人關係外的人送的禮物,潤滑性禮物主要是求人辦事所送的禮物。

禮物經濟與關係網路

在中國一個常用的詞語就是“關係”,無論辦什麼事情,都考慮的是與沒有關係,有關係則就辦成的把握性更大一些,而找關係、拉關係也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也成為國人行為邏輯的基礎。而這些關係就是私人的關係。這些私人的關係就是血緣、業緣、地緣、朋緣的互嵌。這樣的一個私人網路關係包了四大功能:

第一,經濟功能。在勞動力缺乏的自然經濟為主的社會中的互相幫工,又稱換工等互助活動,主人家因為別人幫工而採取用好的酒食招待幫工的親朋,促使大家之間緊密合作,這樣就使得關係更加緊密。另外一個就是融資的問題,簡單點說就是借錢。這樣有助於滿足彼此渡過難關或者發展的需要。

第二,社會保障。值得一提的就是書中所提到在上世紀的三年自然災害中饑荒歲月,已經斷糧且有餓死人的情況下,村民就是通過自己的親戚借到糧食,或者私藏糧食因為有關係而沒有被查,從而活下來。而一個59歲的老婦人卻沒有糧食吃餓死了,這是因為在49年革命以前他們就是村莊中由於經濟貧困的原因處於村莊邊緣,本身私人關係就小,是革命又讓他們走上村莊舞臺中心,然而由於他們對革命的無比忠誠卻傷害了很多人,他們的私人關係更加縮小,孤立無援只有等待國家救濟糧,卻沒有等到而餓死。這個事例能更好的說明即使在那個年代強烈的抨擊封建陋俗卻還在大家習慣性的行為中存在,國家與地方性的一種進退,當然這又是另一個話題,這裡就不多說。

第三,社會支援。文中舉了一個例子就是一個在村民認為不孝孫的兒子,經常虐待老人,大家認為這個人不懂人情,所以無人去參加老人葬禮,來表達大家的不滿,相反一個人做得好,人緣好,那麼他家的人氣就望。

第四,政治功能。文中也舉了2個例子,一個是前三十年中一個裁縫是如何編織自己關係網路而免受政治迫害,另一個是一個寡婦通過自己關係而維護自己利益敢於和警察對抗的故事。

禮物的流動

禮物的流向基本氛圍單向的流動和互相的流動。單向的是下級巴結上級,求人辦事的禮物。還有長輩給晚輩的禮物如壓歲錢,還有晚輩給長輩的禮物如孝敬禮。互相流動的是社會性交往的關係的維持,通過禮物來維繫自己的人際關係,也獲得了某種認可。而不懂得那些人情的人,不喜歡人情來往的人會被孤立,也被稱為“死門子”,在官場這種比較耿直的,不喜歡拉關係的被稱為“聖人蛋”。這些人在關鍵時候卻因為私人關係網路的狹小,而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所以促使很多人去編織自己的這個私人網路,這關係到自己的社會保障。

一個禮單也可以折射出一個人的關係網路有多大,這也是村莊中居民的面子、權力的多寡,而這種本身也是關係到一個人再生產能力的體現。人也會產生各種權力面子的競爭。作者通過對40多個禮單的研究分析,發現送禮多少是根據關係親疏遠近,比如一個禮單反映出自己最親關係最好的隨禮是100元,其次是40—50元,一般的是10元。這也就從側面印證了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的“差序格局”的那種論述。

禮物的流動也就是人情的流動,來而不往非禮也。禮物流動到哪裡說明私人關係就到了哪裡,禮物是維繫私人關係的紐帶,也是自己情感和社會支援的維繫。

人情的擴充套件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人們隨禮範圍方式也發生了很多變化,據筆者觀察以前是送禮物的現在大多是直接給現金,以金錢代替了禮物的饋贈,也因此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那些情感聯絡,當然那種工具性禮物除外。以前主要是血緣的人情關係,現在逐漸著重擴充套件朋友、學緣、業緣的關係。

結語: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通過禮物的流動可以看出人情在社會生活中重要性,一個不會處理人情關係的人在社會中往往陷入被動的孤立的境地,甚至連最起碼的情感需要也無法滿足。只有懂得人情關係,才能被社會所接納,說話才有分量,行動才能獲得更多的支援。所以一個由社會理想抱負的人更應該懂得這種人情,才能更好地獲得支援。

筆者曾有一個觀點如果你做了一個知識分子,非常有才華,你可以保持你的驕矜,既可以恃才傲物。如若不是,請發下你的倔強頭顱,做一個謙卑而又圓滑的人。那麼這樣你就要學會人情,學會世俗的規則。

如果想進一步全面瞭解禮物是如何維繫私人關係網路,以及什麼是人情,人情的重要,那麼這本書就會告訴你。人情社會行動邏輯的作用。

TAG標籤:禮物 # 《禮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