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城門開》讀後感

《城門開》,這是北島寫的“趙振開”童年的故事。那麼,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城門開》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城門開》讀後感

  《城門開》讀後感1

近幾日過乏了千篇一律的生活,趁著借閱證剛辦下,我同室友去圖書館夾了幾本書來。其中一本就是《城門開》,這是北島寫的'趙振開'童年的故事。

北島寫得非常悠閒,悠著悠著用筆催生了聲色光影,書的代入感也很不錯。隱隱約約你能見著那座城,聞著一股地道京味兒。那座城喚做他幼時的北京,他父母年輕時的北京。那會兒,詩人不是詩人。北島也只是北京四中的學生而已。

他用他平實的文字條分縷析地為我們窺探往事。

五十米一個路燈原來是可以給下班回家的人們壯膽的。倘若某個路燈憋了,或被孩子用彈弓打碎,那一邊騎車一邊哼下流小調的男人就會驚慌,開罵,捎上祖宗八代:原來顯靈的鬼也是一種對童年的懷戀;落日它就像兩分錢的水果糖。餘暉同蜜水勾兌在一起,想來既溫馨又好吃吧。然後,一堆冬儲大白菜,煤煙味兒,灰塵味兒,從字裡行間漏出來。萬沒想到,北島那時候的北京已需戴口罩防塵了。苦惱沒消受過他口中大雪後的雲中薄荷味是怎樣的。我記不清寧波最近一次大雪是什麼時候了。槐樹下的吊死鬼——蠕蟲,亦是我童年早遠的記憶了。北島另說自己要常備幾塊大白兔奶糖,好不教人發笑。

北島家是請得起保姆的,想來家境不錯,但就是這樣的家庭,苦難時期也常難以飽肚。以至於趙振開要舔食味精,就像吸毒那樣。他帶我們走進他活色生香的那座城,見他走過的地方,遇到過的人兒。喜樂間,茶半酒滿。

他曾在序裡這般寫到:'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裡,時間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氣味兒、聲音和光線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衚衕和寺廟恢復原貌,瓦頂排浪般湧向低低的天際線,鴿哨響徹深深地藍天,孩子們熟知四季的變化,居民們胸有方向感。我開啟城門,歡迎四海漂泊的遊子,歡迎無家可歸的孤魂,歡迎所有好奇的客人們。'口氣很大,但他似乎也做到了。看過老舍筆下的北京,你再去看北島的,會覺著同樣的北京,不同作家描畫出來是不一樣的。可他們記憶特有北京味兒是不變的。

讀了一半,你不難這樣想:北島有他的城,他記憶中的城,他用筆再造了一個,給他靈魂居住,給我們參觀。但繼續讀下去,好像北島又沒成功,他構建了半座城,接著就是一串串的往事了。就像別人講北島太隨性,以至於塌了這座城。北島不斷重複過去的故事以至於他的北京成了一層空中樓閣。但我仍是能從中找到些共鳴點。筆者自小隨父母離鄉,從萍聚於寧波到定居於寧波,未免不有些慼慼然的惆悵。他鄉似故鄉,教我嘆喟好久。懷感之餘,要去北島的城裡坐坐,聽他嘮嘮老北京的光影聲色,暫卻自己的鄉愁。因為北島的半座城上還有著悠悠往事砌成的磚。那磚依著下面夯實的底子往上繼續拼湊遙遠的城。這城並不全然是水泥鋼筋,他有血肉靈魂。

這世上,許多人的城門可能是閉著的。尋一座最適合自己的,推開它斑駁的門是很有益處的。興許不用明兒你就可以見著藏在旮旯裡的記憶了。

合上書,想來我得去造訪自己城裡的故人故事了。

  《城門開》讀後感2

有幸在南京的古籍書店買到了這本書,只一眼就決定要買,因為最近不太喜歡那些遣詞酌句、太過精緻的內容,反而是講述型、平鋪直敘的看來更有意思。

北島的這本散文集,與他的詩給我的感覺截然不同,不同於那些短句鏗鏘有力的的呼號,而是一種娓娓道來地,講故事般溫和地告訴讀者他的一些見解。他重塑了一個與我之前的認知相距甚遠的北京。重塑,必定是先破後立,他先打破了我的一些幻想——文革時北京學者生活的煎熬,人心的互相猜忌;但也為我樹立了一個不一樣的北京——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各種思想百家爭鳴,互相碰撞。讀罷,方能有些應題的感覺:遙遠的北京城似乎也走下了高臺,像我展示它普通甚至是灰色的地帶,而我則是慢慢走向它,走進這徐徐推開的城門,扶上那塵封已久的歷史畫卷。

現在離讀完這本書也有十餘天了,詳細的也記不清楚,就從記錄下的語句中回憶讀時的感慨。“日光燈的出現是一種災難,奪目刺眼,鋪天蓋地,無遮無攔。其實受害最深的還是孩子。在日光燈下,他們無處躲藏,失去了想象的空間,過早邁向野蠻的廣場。”手機的出現,各種代步機器,各種工具的出現,也未嘗不是災難,我們失去品味生活的機會,失去了在自然中尋找樂趣的能力,我們交流的能力也變差了,見了面卻相顧無言,只埋頭“愛撫”手機的情況不消列舉。我們的樂趣更多的來源於網上的資訊,可這些碎片化的資訊,一沒有多大用處,二離我們相距甚遠,絲毫沒有實際的意義。我覺得未來一定會有一種店,規定好了大家都不許碰電器,迴歸自然,迴歸聲音資訊和肢體資訊的交流,不是未來,可能現在就有。我不瞭解那些早就普及手機的已開發國家,不知道他們是怎麼與手機這類東西相處的,不過看了終結者,應該狀況也不會比我們好。但在英劇中已經有了先覺者,比如《誤打誤撞》裡,男主一直用的是老頭機,說明這也是一部分人的常態了,可能也是我們國家之後一批人的發展趨勢。

昨天和班主任的兒子相處了一個下午,覺得他是一個挺不一樣的孩子。之前一直聽別人說他這裡不好那裡不好,果然耳聽為虛,這孩子我挺喜歡的。不為別的,這位小朋友考慮問題的思路和大家不太一樣,比如他說想要跳樓,他媽媽說,要跳也是要有絕頂的勇氣,你去跳我就佩服你,然後他說,我會像什麼什麼電影裡一眼,跳下去超能力再把我帶回來,但是我的記憶消除了,然後再跳下去,又被帶回來,一直迴圈。關鍵是這段話是在他們吵架吵的如火如荼的時候說的,說明他的想象力一直持續的非常活躍,在什麼時候都有著對事物的遐想和好奇。他媽媽說,我一直要求你說話正常點。如果他變得像我們一樣正常,他媽媽又該哭了,那他的鋼琴天賦定不會像現在這樣卓越。

這本書裡還有一段紀錄讓我非常震驚,那就是文革時學生鬥老師,蠻人鬥知識分子。北島那時候也是學生,所以也參與了一些批鬥老師的,寫大字報,遊行等活動。楊絳先生在《幹校六紀》裡有這樣一段話:“慚愧常使人健忘,虧心和丟臉的事總是不願記起的事,因此也很容易在記憶的篩眼裡走的一乾二淨。”做過的讓自己後悔的事總是不願提起的,但趙振開先生卻把自己行為攤開來剖析,這是他內部的先破後立,也是他對自己的一個交代吧。但我驚訝的是,原來那時候很多的批鬥真的是源於人殘忍的天性,學生荷爾蒙的作祟,他們真的會無緣無故去批鬥自己的恩師,這殘忍的血性讓人膽寒。多少的知識分子用精神去抵擋那些蠻人的惡鬥,多少讀書人不得不彎下自己鐵錚錚的脊樑,悲呼!悲呼!身逢幸時,感恩戴德。

但讓我特別喜歡的這本書的,還是北島先生在平淡的文字中那充盈的想象力,讓人不由感嘆他文字的靈性和文章的生命力。很多話會讓讀者驚歎,怎麼會有這麼巧妙的聯想,這與生具來的能力,真是羨慕不來。比如:“大雪是城市的幻想,像一面自我審視的鏡子。”“在我的想象中,音樂是從紅紅綠綠的指示燈中流出來的,淹沒了我們,生活變得透明,好像住在玻璃房子中。”“瓦頂排浪般湧向低低的地平線。”這精妙的想象,一定是與自然對話後的靈感。

感謝北島為我們敞開的城門,感謝他接納我們這些“四海漂泊的遊子,無家可歸的孤魂和好奇的客人們”。

  《城門開》讀後感3

用一天的時間讀完了《城門開》。北島的18篇散文為他重建起記憶中的北京,遊走在其中,為他驚人的記憶力所歎服,故事裡的一針一線、一草一木,地名人名在幾十年後竟然被完整的復原,可見在遊子心中故鄉的感召是多麼強大。我同樣驚奇的是北島所描述的童年竟與我的童年是如此相似,除了沒有自然災害和文革的衝擊,其他的許多事情似乎我也曾經經歷過,比如我也曾彈過玻璃球拍過三角片養過兔;比如我家裡曾經的舊傢俱似乎也與他描述的有幾分相似;再比如他描述老北京的聲音、氣味似乎也都是我兒時所經歷過,而現在所再也找不到的了;甚至連他的小名也與我相同。北島描述他的國小時光,歷歷在目,可是我努力回憶,卻想不起來什麼,時間就那麼過去了。記憶是帶有選擇性的,也這些記憶只是在冬眠,不到一定的時候醒不來。

“回溯生命的源頭相當於某種史前探險,伴隨著發現的快樂與悲哀。如果說遠離和迴歸是一條路的兩端,走得越遠,往往離童年越近;也正是這最初的動力,把我推向天涯海角。”這句話對我同樣適用,只是我走的還不夠遠,還沒有足夠的回憶復甦讓我重建記憶裡的城。但是我所慶幸的是我趕上了一個時代,一個後計劃經濟下的時代,我捉住了它的尾巴,以至於我在看這些回憶時能找到許多親切感。我想現在孩子在市場經濟、資訊科技的衝擊下可能再也不會去撅著腚彈玻璃球,也不會再遇見挑著扁擔賣小雞和蟈蟈的遊商、甚至沒有見過挑糞的驢車或是綠皮悶罐火車。的確時代在變,雖然我的童年已經缺失了很多東西,但是能有這些回憶已經夠了。

北島寫他大串連時在廣州的經歷很有意思:“廣州是另一個世界。對我們北方人來說,那熱帶風情充滿異國情調,甚至就是異國——連語言都不通。半路找廁所,人家根本聽不懂,急中生智,用筆寫下來才行。更甭提街頭那些女孩子了,她們風情萬種,即使穿綠軍裝藍外套,也會露出藕紅杏黃的內衣一角。”這描述的是1966年的廣州,即便是45年後,我來到廣州還是能感受到這“另一個世界”的文化衝擊,女孩子依舊風情萬種,但至少我能用普通話找到廁所了。

北島的《回答》是不多的我欣賞的現代詩歌,他也是那一代不多的沒有自殺的著名朦朧派詩人,加上他的流亡經歷,我一直對他感到好奇。書中描述的北島其實與當時的孩子並無差異,兒時調皮搗蛋,青年時瘋狂躁動,如同《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馬小軍,文革時期北京青年的生活如出一轍。北島的家境不錯,父母當時能領到239元的月薪。家裡有三個孩子,他排老大。從小的成長還算順利,自然災害時期也並沒有受多大制,甚至一直有保姆。文革時期,他的親妹妹意外身亡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極大的不幸。再後來北島和朋友們創辦了《今天》,並任主編至今。這大概該是整本書的時間線從童年到文革結束。

最後關於我與《城門開》。一零年剛出版時我就曾留意過,後來也找到了不全的電子書版本,然後就因為忙碌逐漸淡忘了。前幾天考完試後想讀些文學書籍,最先想到就是這本,在圖書館一搜,還真有,趕緊去借。書的封皮已有些褪色,邊角被磨得發白,但書的質感還是很好的。我喜歡讀一些散文尤其是帶有回憶性質的,它能讓我看到自己的過去或者瞭解自己未來。

這便是我一天的收穫,完全放鬆身心去閱讀對我來說已經成為一種奢侈了,於是在我還能享受的時候,痛痛快快地享受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