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精選10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精選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精選10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

最近看《追風箏的人》,阿富汗戰爭前的鄉間街市上的那份繁華與安寧讓我想起了老家村中的那小條街。

這條街是村間宅落交通的主道,因此,也是整個村子除大集以外最為繁華的地方。每天清晨,天剛矇矇亮,街角的叫賣聲便交叉作響,不絕於耳。油條、油條豆漿,新鮮剛磨的哦糖火燒,燙呼燙呼囉。叫賣聲有節奏地此起彼伏,勾起了我的味蕾,也趕走了迷糊的睏意。那叫賣油條、豆漿的聲音有些渾厚,是前排廣老頭兒的。他家的油條香脆可口,只需一口,就滿口生香。叫賣糖火燒的,那是鄰村的一位中年婦人。我忙忙地披上奶奶的青布大褂,尋著聲音在街中央的一條小水溝的橋邊找到了她。在我的記憶中,每次她都推著那輛半舊的木車,來到那座橋旁停下,然後,一邊撕弄著黃暈暈的包裹紙,一邊放聲叫著。她的聲音清脆悅耳,飛上枝頭,都可以與晨雀媲美了。最妙的是燙呼燙呼囉中的一個囉字要拐幾個彎,跨越好幾個音域。老街的清晨是一天中幸福和樂的前奏,跳躍著,起伏著。

到了晌午,日頭已經很毒了。田裡的老農們收了工,肩頭扛著鐵鍬,走在回家的老街上,捲起的褲腿隨著踢踏的步子落了下來。街兩旁低矮的紅瓦房頂上的煙囪升起依依徐徐的青煙,滿街飄散著五穀的雜香回來啦!嘿,剛才你家大黃把小二黑咬了!啥,這畜牲這是東邊院牆內傳來的對話。新鮮事是沒有的,而這些平凡的雜事卻卻給村裡人的生活增添了無限的生機。

要說最讓大家期盼的,數正月裡的大年會。村裡的文藝青年和資深表演家們紛紛搭起各式各樣的戲臺喜慶中,透著濃濃的年味;笑聲裡,露出深深的歡情。

老家的村子不大,村子的環境也算不上優美,不曾有特殊的歷史,也沒有光彩的榮耀。它永遠是平靜的,日復一日但它在我的心中卻是無法替代的,那份淳樸,平靜,誠摯。生活是一團麻,扯不斷的思念。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

在上世紀戰火紛飛的阿富汗,曾有著兩個情似手足的男孩在一起度過了短暫的快樂時光。當一切事情發生之前的那段時光是最令我向往的。他們一起追著風箏,共享很純淨的友誼,雖然他們是主僕也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是童年是美好的,甚至能為彼此許下“為你,千千萬萬遍”的諾言……

但是時光在飛逝的過程中會帶來許多插曲與變化,身份的迷與背叛的悔恨淡化了他們的友情。阿米爾看到哈桑正在飽受欺凌,但他卻選擇了逃避。友情並不能給與他勇氣,這也是人性的弱點。哈桑是悲傷的,而他在這時知道了阿米爾真實的一面,所以他選擇了離開,離開了昔日的朋友。而這一別,卻是多年……兒時的友誼與美好成為記憶,無法重現。“為你,千千萬萬遍”是否會實現。我不禁憂傷,為他們這悲傷孤獨的二十多年而嘆惋,友誼真的這麼脆弱?

不久後,阿富汗陷入戰亂中,阿米爾不得不逃到美國。已為青年的他仍然心繫著童年的好友哈桑,內心為痛苦與自責所填滿。而哈桑已與之失去聯絡。我猜那是他們兩人生命中最痛苦的時間段,戰爭中斷了他們本已冷卻的友誼,同時也改變了阿米爾,改變了阿米爾的生活。勞累與貧苦中的阿米爾沒有忘記兒時的那個諾言“為你,千千萬萬遍”……

而在二十多年後阿米爾終於下定決心重返故鄉,重溫那段友情。但是事實卻讓他失望了,他知曉了一直隱埋了多年的迷……

多年前犯下的罪無法受到心靈上的寬恕,而無情的戰火似乎又是那麼突兀地到來。我不禁假設:若阿米爾選擇幫助哈桑,他們的友情就會延續嗎?答案是未知的,但我希望是肯定的。淡淡的憂傷中我合上這本書,而那句美好的諾言又一次浮現——“為你,千千萬萬遍。”

真的能“千千萬萬遍”嗎?我總會在當友情和自身利益出現矛盾時想到這句話。為了那段來之不易的情,我相信我願意的。

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

簡單來說,感人至深,令人震撼,強烈推薦!

引用譯者一段話,“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作者用細膩平淡的筆觸,真實的還原了阿富汗喀布林,娓娓道來一段人性的救贖。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湧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眾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

為你,千千萬萬遍。

世事總是如此,那些枉顧正直與善良的人往往都能過得很好。

一個人,若是想要一生堂堂正正,不畏人言就不能有懦夫的行徑,此時的怯懦,就可能造成彼時莫大的遺憾,或許終生都將沉溺在悔恨的泥淖裡無法自拔,想要去彌補就得跋涉千山萬水,耗費一生的時光。

阿米爾是幸運的,同時也是不幸的。幸運之處在於他遇見了那個願意“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哈桑,拋卻所有外界的身份與地位不說,哈桑的情意是無可取代的,就像他自己所說的“哈桑對我的情意,之前沒有過,以後也不會再有”,哈桑對他始終保持著一種剛剛好的距離,從來不會去計較旁人對他們關係的挑撥,也不會怨恨阿米爾對他的疏遠,甚至傷害,既然你不想被打擾,那我就默默離開,成全你想要的生活。

相比之下,阿米爾卻太過薄情,即使後來他彌補了過錯,卻也留下了永久的遺憾。當他看到哈桑被傷害選擇了旁觀的時候,就註定了這一生終將活在自責之中,即使那時的他只是個孩子,那哈桑又何嘗不是,哈桑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保護為他追回的風箏,卻讓自己遭受了如此大的傷害,這又豈能以他是一個孩子來作為理由去原諒呢,越是艱難的選擇才越能考驗人真正的情意,哈桑自始至終都不曾怪過他,而他卻因內疚不敢面對而遷怒於哈桑,這未免太過自私絕情,這一份傷害並不是他後來的彌補所能消弭的,遺憾總歸是留下了。

請一定珍惜那個肯“為你,千千萬萬遍”的人,一時的傷害或者就會留下一生的遺憾,我心願每一個像哈桑一樣的朋友都能平安喜樂。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

這本書,收藏了好久,始終沒有開啟!偶然一次機會,開啟,就被阿米爾與哈桑之前的兄弟情,與爸爸之間的父子情所吸引!忠誠善良的哈桑,阿米爾就是他心中的風箏,“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經常對阿米爾說的!無論阿米爾如何對待哈桑,不管是在面對阿塞夫欺凌侮辱哈桑時,阿米爾的退縮,還是由於阿米爾自身問題,變法趕走阿里和哈桑……忠誠善良的哈桑始終如一把阿米爾當作自己最好的朋友!

而對於阿米爾,爸爸是他心中的風箏,爸爸的剛強,勇敢,對弱勢人群的善良與慷慨,對不法勢力的不低頭與倔強……統統都讓打小性格懦弱與優柔的阿米爾對爸爸充滿無限崇拜!而爸爸對哈桑的愧疚轉化成某種特殊的感情,也拉開了阿米爾對哈桑的嫉妒。開始了錯綜複雜的各種感情線……

阿拉辛在臨終前告訴阿米爾的所有真相,阿米爾這麼多年對哈桑的愧疚,對爸爸的崇拜與尊重,在得知真相後由開始的憤怒轉變為一場漫長而不簡單的救贖。對哈桑所虧欠的救贖,對索拉博目前所處困境的救贖,對爸爸所犯下的錯誤的救贖,更是對他自己心靈的自我救贖!

最終,善良,人性,和平,終見端倪!在動盪的戰爭中,在人與人的不信任中,在每個人的自我保護中,阿米的勇敢與善良,最終得到索拉博的信任,也完成阿米爾人生中的自我救贖與自我人格的完善,變成他自己想要變成的阿米爾!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風箏!阿米爾,也最終追到他心中的風箏————勇敢與善良!

願每個人都能追到自己的風箏!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6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阿米爾與哈桑的虐世之戀。

童年的阿米爾多麼渴望得到父愛,經歷過那樣的苦悶委屈的日子,這讓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也有過相似的經歷,母親的愛天生而來,父親的愛需要用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當我想起以往,因內心的委屈而憋不住啜泣時,我也恨過我的爸爸,可能這也是我成長的動力,當阿米爾贏得鬥風箏比賽時,遠方站在房頂上的爸爸樂開了懷,我也開心不已,對,這多像曾經的自己――當電話那頭的爸爸聽到我學習上的好訊息時,不遠千里也要給我買了衣服寄回來。

這本書帶我回味到了五味雜陳的童年,忠誠的哈桑;感同身受般的體會到了阿米爾和索拉雅初戀般甜蜜的愛情,窺探到了那不可說的婚後生活,也最終看到了一向懦弱的阿米爾鼓起勇氣,承擔起那份沉甸甸的責任,一波三折般的接回索拉博……

我曾體會過《三體》的科幻想象之美,《瓦爾登湖》活在當下、寧靜致遠之美,還有《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之美,陽光般美好,就像那張寶麗來照片上哈桑眯著眼,相信這個世界正義而美好的微笑!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7

偶然間聽人說起這本書,一直沒有忘記這個奇特的書名。如今,我真正得到了它——這本《追風箏的人》。

哈扎拉族人,一個經歷了被羞辱、被踐踏,在蹂躪中頑強抵抗的民族。阿米爾是阿富汗的富家少爺。而哈桑,僅僅是阿米爾家的僕人,在後來的戰爭中被隨意殘害的哈扎拉族人。兩個人身份截然不同。哈桑,至始至終對阿米爾——他的少爺懷著至高無上的敬意。即使在那場風箏比賽後。即使他知道自己的阿米爾少爺,眼睜睜地看著他被侮辱,看著他就像任人宰割的羔羊,沒有反抗的能力。而他,卻跑了。即使哈桑知道,知道阿米爾背叛了他。卻毫無怨言。他具有令人敬佩的寬容、忠心。哈桑敬愛他的阿米爾少爺。不只是敬愛,是一種無私的愛,可以用一切去為他付出,卻從不求回報的人。

像綠葉,從來都只是在背後默默襯托著鮮花的光輝,像野草,在風中堅韌不拔,傲然挺立。哈桑,始終在堅持,始終在等待阿米爾,等待著自己在出生時說出的第一個名字的主人。可惜,終歸他們並沒有相逢。哈桑走了,離開了,被殘忍的組織輕鬆地用地雷炸死了。一個生命就這樣消失了。

往事永遠不會被埋沒。我看到,一個人犯下可怕的錯誤,他可能用一生來彌補。有些事錯過了,就再也不會來了。阿米爾就是背叛過後,重新踏上尋找本質的路的人。哈桑走了,不會再回來。阿米爾即使用他的性命,也要把哈桑的兒子帶出戰場。帶到自己的身邊。這是給自己內心的救贖吧,我想。錯過的就過了,再一次的情形,就不會再放棄了。

當一個人犯下了讓自己不可原諒的錯誤,背叛了對自己全心全意的人,他的心裡好像就留下了一道刀口。當再一次的情景,相似的人再次出現,人就開始贖罪。他們對不起自己的心靈,想讓自己的靈魂得到救贖。即使這很困難,但或許他們會用一生去彌補自己曾經的過錯。

錯過的,犯下的錯,都是過去的了,而現在,曾經背叛過最重要的人的他們,也許只能用那種方法,抹掉自己曾經的過錯。用對他人、對對於被自己背叛的人來說是無比重要的人的無私奉獻,來彌補,彌補往事割下的傷口。即使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因為自己的靈魂,已經得到了救贖,那一道傷口,也即將癒合。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8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這句話充滿了哈桑對少爺阿米爾的忠誠和承諾。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關於友情,關於種族,也關於背叛與救贖,它讓我知道人性的背叛和人性的救贖也可以融合的如此巧妙。

關於友情

這本書是以第一人稱的`角度來講述阿米爾的故事,阿米爾出生於喀布林的的一個富裕家庭,阿米爾是普什圖人,其父親也是普什圖人,是一名法官的兒子,一個成功的地毯商人,而哈桑則是阿米爾家的僕人阿里的兒子,出身於哈扎拉人。阿米爾和哈桑是從小的好玩伴,哈桑是一個特別忠實,正直的人,一心只為阿米爾少爺著想。

阿米爾是出色的“風箏鬥士”,他善於用自己的風箏切斷別人的風箏的線,而哈桑則是傑出的“風箏追逐者”,他會給少爺阿米爾追到掉落的風箏,因為阿富汗的傳統就是風箏線被切斷後落下的風箏歸追到它的人所有。他們兩個人經常一起玩耍、遊戲,是很好的夥伴。

到後來阿米爾與哈桑的決別,因為戰火侵襲,他和其父親逃往美國,將房屋交給朋友拉辛汗看管。之後拉辛汗日漸衰老、力不從心,他懇求哈桑幫忙照看房屋,善良的哈桑接受了託付。最後哈桑死在霸佔阿米爾房屋的壞人槍下時,仍舊誓死踐行對阿米爾的承諾,“為你,千千萬萬遍”。

關於種族

阿富汗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中佔主體地位的是普什圖人,他們信奉遜尼派。哈扎拉族是其中的第三大民族,他們信奉什葉派,他們被普什圖人看作是異教徒和下等民族,受盡他們的迫害和剝削。本書中最典型的有種族歧視的人物就是阿塞夫。他說:“阿富汗就像一座到處扔著垃圾的美麗大廈,得有人把垃圾清走。”他將哈扎拉族人看做垃圾,經常對他們施暴,對哈桑施暴,對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施暴,他是本書中邪惡的典型代表,極具諷刺意味。而在阿塞夫對哈桑的施暴裡,阿米爾全程目睹,卻並未勇敢的站出來,以“哈桑只不過是哈扎拉人”為藉口為自己開脫。

關於背叛與救贖

拉辛汗說過:“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贖。”所以阿米爾的父親一生都在行善事,修建恤孤院,幫助別人,祈求為自己贖罪,與此同時也得到了別人的崇敬和愛戴。

阿米爾在哈桑被施暴時,他背叛了哈桑,沒有為哈桑出頭,對於他自己的懦弱、背叛行為只以哈桑只是個哈拉扎人為藉口,不願意承認自己有錯。後來,阿米爾因為無法面對哈桑的善良,希望父親把阿里、哈桑解僱,但被嚴詞拒絕。於是阿米爾在他13歲生日的晚上陷害哈桑,說他偷了自己的生日禮物,但是哈桑早已洞悉一切承認了偷竊,並和阿里搬到了哈扎拉族聚居的哈扎拉賈特山區。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阿米爾在很多年後回到了阿富汗,因為“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他去孤兒院與阿塞夫決鬥並救回了哈桑的兒子,將其帶回美國撫養,使自己得到精神的洗滌和救贖。以前是哈桑守護阿米爾,現在換阿米爾守護哈桑兒子。

《追風箏的人》將友情、種族、背叛與救贖融在了一個故事裡,一個由風箏開始的發人深省的故事裡,一個看透人性的故事裡。有些東西“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有得到更傷人”,所以我們要好好珍視。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9

這本書一開始就給人很是壓抑傷感的,開始部分雖說是描述“我”和哈桑的童年的一些事情,但是從中也看得到種族的歧視,在那個年代是那麼的鮮明。面對周遭人的指指點點的評論,很多人都會隨大流選擇對自己有益的方式去降低對自己的傷害。哈桑作為這樣的一個犧牲品,他骨子裡有的是對阿米爾的忠誠,面對阿米爾的要求他總是不會拒絕,就算再面對強大對手的時候,如果有人傷害阿米爾他也會挺身而出。而面對自己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在階級面前他卻選擇了接受,臣服。他對於阿米爾可能不能用忠誠來形容吧,哈桑把阿米爾當朋友,同時也尊重著他。他對於阿米爾的維護可以算的上是愚忠來形容了。在戰爭中,為了維護那座房子甚至答上他和他妻子的生命。後半部分描述的是戰爭中的阿富汗,通過作者的文筆,我們彷彿能親眼看到戰爭後的人民生活樣子和那些恢弘的建築是怎樣化為廢墟的。

戰爭是殘酷的,對於能逃出去的人是幸運的,而對於大部分的人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人們衣不果腹,屍體隨處可見。戰爭給在底層的人更無人權可言,只有一個活下去的信念。可是在不斷的璀璨中有時候活著都成了負擔。幸運的是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最後還是慢慢的重新對生活燃起了希望!在看到戰爭部分讓我想到了現如今的敘利亞,每天微博上,新聞上都在說這那邊的最新報道和近況。對於這種我們無意是幸運的,生在了一個強大的國家當中。希望世界上能減少利益上的衝突,能減少戰爭,人們的慾望可以少點,最後願世界和平!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0

在閱讀《追風箏的人》時,當阿米爾決定踏上贖罪的道路,回到戰亂的阿富汗尋找哈桑時,我還在期盼,在阿米爾推開門的剎那,出現的是年邁的哈桑仍在等待著阿米爾來尋他,哈桑將以久違的擁抱來寬恕他,可是,結局卻是哈桑已經與世長辭,時間的流失無限的延長了阿米爾自我救贖的道路。

悲劇存在的意義在於什麼?

魯迅曾說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可以是愛,正義,忠誠,責任,也可以是感恩、拼搏、夢想……其實,使人生有價值的東西從來就是難以一一羅列的,他們默默地潛伏於人們的心中,通過各種方式外化於形,從而讓他人有所體會與觸動。悲劇的作用就在於引起讀者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引起讀者對美好事物遭到毀滅的痛心與嘆息,同時引導讀者對悲劇發生的原因進行反思與共勉。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體會是,構成人生挫折或釀成人生悲劇的原因是多樣的,除去無法違背的客觀現實外,人性的弱點是不可否認和迴避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在書中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對阿米爾的懦弱、自私、軟弱、逃避心理進行了毫不掩飾的描述,昭示了人性存在的弱點。

最後,還是引用書中一句話,作為正能量的結尾: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為我們那時心中的風箏,我們奔跑著,一直向前,眼中心裡想的都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