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安琪拉的灰燼讀後感範文

安琪拉的灰燼讀後感範文

安琪拉的灰燼讀後感範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安琪拉的灰燼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安琪拉的灰燼讀後感1

生於紐約,卻在愛爾蘭的貧民窟度過了苦難的童年,作者弗蘭克曾在書中說道:“當我回首童年,我總奇怪自己竟然活了下來——家庭貧困潦倒;父親一無所長、醉話連篇;母親虔誠而沮喪,坐在火爐旁哀嘆個不停;神父自以為是;教師恃強凌弱;還有那不休不止的溼漉空氣帶來的不休不止的咳嗽與肺病……”

本是童真的年紀,本應在父母的懷抱中安然成長,本應在廣闊的草地上肆意奔跑,年幼的弗蘭克卻早早地開始了自己的“生活”:清晨與其他孩子在昏暗的街道旁爭搶煤渣,深夜被醉酒的父親折磨而無法入睡,為填飽肚子向店鋪商人乞討……這是弗蘭克灰色的童年。

如果說有一本書記敘著最悲慘的童年,那麼一定就是美國作家弗蘭基·邁考特的《安琪拉的灰燼》。

永恆的快樂

或許是經歷了太多個陰雨天,一到天放晴,許多地方都是弗蘭克遊戲的樂園。跑上幾公里,去到神祕的蘋果園偷蘋果;跑上幾公里,去看靜默深沉波光粼粼的夏農河;跑上幾公里,用送報紙的報酬給家人帶來一頓豐富的晚餐。或許是經歷了太多個飢餓寒冷的日子,許多事物都可以讓弗蘭克快樂。可以因為一次明媚陽光而感到幸福,可以因為吃到一顆糖而感到滿足。弗蘭克的家庭一無所有,家人卻總能在困難時期相互依偎、相互關心,共度難關。

童年時期的弗蘭克從未發現也從不認為自己的成長環境是貧民窟,他始終為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而感到快樂,甚至憐憫那些正遭受困苦的人們。他總是期盼未來,充滿希望,就像作者在晚年曾說的:“(那時)我們在物質上極端貧窮,但我們總是很快樂,有很多渴望,很多夢想,很多激情,我們感覺很富有。”也正是因為弗蘭克始終懷揣著激情與夢想,他在青年時期就踏上了迴歸美國的征途,為自己和家人的未來而拼搏。

如果說有一本書記敘著最快樂的童年,那麼一定就是美國作家弗蘭基·邁考特的《安琪拉的灰燼》。

永恆的灰燼

在希望渺茫的灰燼中誕生,在希望渺茫的灰燼中成長,在希望渺茫的灰燼中苦中作樂,用最可愛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苦難,用最可愛的語言講述自己的快樂。就像《邁阿密先驅報》評論道:一座關於不朽精神的紀念碑,一段震撼人心的童年故事。書中這種感傷而不失樂觀積極的精神讓身處泥濘的人仍可以勇敢前行。

如果說有一本書震撼人心,那麼一定就是美國作家弗蘭基·邁考特的《安琪拉的灰燼》。

  安琪拉的灰燼讀後感2

上天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但是在這個世界上,同樣的生命,有的人活得很精彩,有的人的一生卻很平淡。你希望自己擁有一個精彩的生命還是平淡的生命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一個貧民窟裡的孩子弗蘭克是如何把握他的生命的。

《安琪拉的灰燼》是作者邁考特的自傳體小說,它用幽默生動的筆法描述了一個貧民窟孩子成長與奮鬥的感人經歷。面對貧窮、挫折、苦難,作者邁考特選擇以樂觀進取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美國青年一代心目中自強奮鬥的偶像。這本書字裡行間充滿了苦難,但是它不叫人絕望,主人公在成長著,在拼命地吮吸著苦難的乳汁成長。這成長的歷程是無堅不摧的。儘管弗蘭克與他的兄弟們在物質上非常貧窮,但是他們總是很快樂,有很多渴望,很多夢想,很多激情,感覺很富有。精神上的富有戰勝了物質的貧瘠,並最終促使了弗蘭克的成功。

翻開這本書,感覺其實有點沉重,生活中的苦難現在的我體會不多。所以面對書中的主人公亂成一團的生活,我竟然有點手足無措。可是,看完這本書我卻有另外一種感覺。文中的媽媽安琪拉含辛茹苦,受盡屈辱,卻用自己最無私的愛撫養著孩子們。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她也沒有磨滅心中的快樂,她唱歌唱得很好聽,跳起舞來身姿也很美。就算成為貧寒家庭的.主婦,成為孩子們的母親後,只要稍有高興的理由,她也會唱起歌來,跳起舞來。我想弗蘭克的堅強意志有很大一部分是受了她的感染,她是能給這個家帶來快樂的天使。

  安琪拉的灰燼讀後感3

安琪拉的灰燼》向我展示了一個我從未了解過的世界,一個和飢餓做著鬥爭的家庭,處在當時社會最底層的家庭,其中的孩子過著的是什麼樣的生活。當我讀完了整本書後,我明白了,如果你一天天的餓著肚子,那麼什麼才是你最需要的,而一些東西(在我們看起來那些是他們所需要的)卻是多餘的或者是無大用處的。

整本書以第一人稱敘述,以邁考特家長子弗蘭基的視角講述自己的童年生活。不得不說,他的童年是悲慘的,作者在書中也寫道,當他回首童年的時候,他很奇怪自己竟然能夠活下來(既然本書是自傳體,我想這個他指代的是誰並不重要)。父親酗酒成性,每每將家中僅有的錢拿去喝酒,喝的一文不剩;而母親只能在每週只有幾個先令的情況下帶著數個孩子維持自己的生存(請注意不是維持生活)。這個家庭先後有三個孩子離去,一個女孩,一對雙胞胎。長子弗蘭基,他的弟弟馬拉奇以及書的中後篇出現的邁克爾三人,帶著還在嬰兒車裡的阿非,四個孩子在愛爾蘭經歷著悲慘的童年。書的最後,以弗蘭基湊夠了去美國的旅費,回到美國做為全書的結尾。

應該說,造成這個家庭悲慘的主要原因是弗蘭基的父親。一個每次將自己的失業救濟金或者是工資喝光的男人是無法為這個家庭帶來生活的希望的。他們可以用這些錢去買吃的,去買任何可以讓他們正常活下去所必需的東西,但是這個男人卻拿這些錢去喝酒。責任心,對自己家庭的責任心,是這個男人最缺少的東西。看得出來,他愛他的愛爾蘭,但是,除了偶爾為孩子們講講故事,他並沒有表現出對自己孩子的愛,對這個家庭的愛。他種種的行為迫使著安琪拉,幾個孩子的母親,放下自己的一切去想方設法維持孩子們的生存。但是就是這樣的父親卻影響著弗蘭基,他總記著為他帶來有趣故事的父親,渴望父親能夠為這個家庭寄回錢。這就是孩子善良的本性吧。

幾個孩子從來是餓著肚子的,很少有吃飽的時候。如果一個人幾天沒吃飯,他想的是什麼?不是聖主,不是信仰,也不是其他人同情的眼光,而僅僅是食物。他們可以為食物而偷竊,可以吃掉別人的午餐,一切只是因為他們太餓了。基於這一點,最起碼我不會認為這些孩子是壞孩子,他們的偷竊行為是犯罪。一個人生存的權利應該高於其他任何的權利,任何人沒有權利以任何理由剝奪一個人生存的權利,並且,僅能在保護自己的生存權利時才能對其他個體的生存權利進行侵犯。這樣看來死刑是荒謬的。一個人犯下了滔天大罪,渴望這個人從世界消失的心態是人人都有的,但是出於這種心態而剝奪這個人生存的權利是毫無道理的。很可惜現在生存在這個社會上的人連自己所應該擁有的權利是什麼都不知道,連應該尊重他人什麼權利都不知道,一個社會連生活在其中的個體的最基本權利都不維護(當然,侵犯居多,何談維護?),僅僅憑藉著自己的土鱉心態來判定善惡是非,我不大清楚應該是用無知還是什麼其他的詞彙來形容我所身處的社會。當然返回來說,很多人都是憑藉著自己堅定的信仰度過艱苦的生活的。但是這樣的情況不應強加給只有十幾歲的,連肚子都填不飽的孩子。

我們是否應該對路邊的乞丐施捨?是否應該對在地鐵車廂中穿梭乞討的人行善?我們可以看看書中,弗蘭基一家的確受到過很多幫助。很多的家庭給他們提供過免費的午餐,也接受過救濟票劵用來換取夠數日食用的食材。可是他們的生活是否因此而改善,變得不再受飢餓困擾了?不是的。他們需要這些幫助,但是這些幫助並不是他們最需要的。能夠憑藉自己的手藝去掙取維持生計的錢,才是改善他們生活最根本的方法。每週都有固定的收入,即使不多,也能使他們長期的免於飢餓。那麼好,如果你能供著一個乞丐一輩子,那就去給錢;否則,給他們找一份可做的事情。都不行,那麼即使你給錢,你所做的事情也沒有任何意義。不要將這個套上慈善的光環,沒有徹底救助一個人的行為不能稱之為慈善。當然我承認以上的考慮是脫離實際的。實際情況是,中國人多的讓你無法想象,多此一舉的人也多的無法想象,乞丐估計也能小康。這個和慈善沒什麼太大的關係,而是路人的可憐和同情,以及政府的無作為。更可笑的是路邊乞討納入城管的管轄範圍,而這個範圍中包括“非法的小商販”,讓我想到中國不僅僅是貧富差距大,而且對貧窮的人也從未停止過壓迫。當然還可以扯一句別的,很多有錢人也跑去當乞丐去賺取路人的小費,然後再聯想到讓小孩抱腿要錢啊什麼的,“光怪陸離”這四個字就會跳出來,告訴你中國的社會是最具有研究價值的。

我希望善良的陽光灑滿整個世界,希望任何人都能夠免於飢餓,能夠擁有生存下去的權利和能力。書中描寫的那種帶有昏暗色彩的世界不要出現在現實的生活中。雖然明知道上面兩句話完全是扯淡,但是還是希望著這個世界,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向著好的方向前進。我也清楚,這不是一己之力所能辦到的。那麼,就在遇到我們第一生理反應是不可理喻的事情的時候,靜下來想想對方的處境是什麼,試著去理解對方,而無論之後究竟是擁護還是批判。這不是一個政客考慮問題的方式,但應該是一個經受過高等教育,自認為有獨立思維的人考慮問題的方式。和諧社會的前提,或者說,和諧的前提,是理解,而我們甚至還沒有理解“理解”這個詞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