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教師《昆蟲記》讀後感

《昆蟲記》是法國作家法布林的著作。這本書洋洋灑灑地寫了幾十種昆蟲,第一種都有它特別的模樣、習性。接下來小編整理了教師《昆蟲記》讀後感,歡迎閱讀!

教師《昆蟲記》讀後感

  教師《昆蟲記》讀後感1

記得美國的卡耐基曾經說過:“真正的好書應是歷經歲月的考驗而新的,不是那些反能維持數週的暢銷書。”正是這樣,法國的法布林這位大哲學家,他那像藝術家一般地去觀察和詩人一樣地去感受和表達,他觀察之熱情耐心,細緻入微,另我敬佩的是,他的書堪稱藝術傑作。我讀過他的書,非常的喜歡,他一定是一位當之無愧的“無與倫比的觀察家”。

《昆蟲記》是一本描寫昆蟲生活習性的書,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在法布林的筆下,這些在我們眼裡微不足道的小昆蟲也表現出它們獨特的一面:遂蜂的守門人充當著大門板和守門人的角色,同類來了就讓開,異類來了就趕跑它;迷宮蛛的網像一個迷宮,昆蟲掉進去就“走”不出來了;蟈蟈兒看起來好像是食素的,其實它們是一群“偽素食者”……這些小生靈在作者的筆下表現的活靈活現,像人一樣有了靈性,會唱歌,會跳舞,有歡喜,有悲哀。

看完這本書後,我對這幾句描寫遂蜂“守門人”的話還記憶猶新:“也許三個月以前,那時它還很年輕的時候,它曾經為了自己和後代們在這裡單槍匹馬地辛勤工作,每天都幹得筋疲力盡,一直到現在才得以休息。不,它仍然沒有停下勞動,它還在用它微薄的餘力守衛著這個家。它已經不能再做母親了,可是它依然能夠為家人守衛大門,抵擋不速之客。”看完這幾句話以後,我被遂蜂“守門人”那對家裡人深沉的母愛所震撼了。在它年輕的時候,它為了自己的家庭而奔波著;在它老了後,它仍然用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守衛這個家。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人類的許多母親不也是如此嗎?她們為了自己的兒女而操碎了心,在兒女長大後雖然已經沒有什麼能夠幫忙的了,可是心中卻仍然裝滿了沉甸甸的母愛,想要再做點什麼。

我再將書中的內容與我們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一對比,才發現,原來昆蟲的世界和我們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處。為何我以前就沒發現這一點,而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卻發現了?後來我才知道,法布林將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昆蟲的研究中去了,因此,他發現了昆蟲的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情。因為《昆蟲記》在科學和文學上都很有地位,因此被稱為“昆蟲的史詩”。為何法布林能夠堅持一生都致力於昆蟲研究呢?因為它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熱愛大自然,嚮往大自然。

  教師《昆蟲記》讀後感2

今年八年級用的是新版語文教材,這是北大溫儒敏教授和60多位資深專家學者研究四年多的智慧的結晶。《昆蟲記》被再次錄入為名著導讀篇目,肯定有它自身的魅力所在。

我重拾《昆蟲記》和孩子們一起沉浸到了法布林內心的昆蟲世界裡,也不禁憶起往昔……

蟬,我們當地的方言裡面叫"借留",在我的童年裡是再熟悉不過的昆蟲,但看了法布林的《昆蟲記》,才知道,我對蟬的瞭解少之又少,其實少的是像法布林那樣對蟬的細緻的觀察和了解,也其實缺少的是一種妙觀察的視野!

夏天裡滿是燥熱的時候,"借留"就叫得格外歡,我們這幫孩子們也玩得格外歡,不知是出於何種目的,我們總想把它們捉為己有。有的小男孩們把"借留"捉來用篝火燒熟了吃,說很香。不知我該不該算是一種遺憾,我一直沒有吃過,他們心目中的那香噴噴的"借留"。是出於這樣一種美食的誘惑嗎?好像有一點,但我的內心知道,不全是的。但又為何執迷去捕捉,到現在我也不得而知,也許是人類共有的那份貪婪所致,也許是對蟬的那份執著的愛戀所致。但也許當時的我並不知道,給予對方充分的自由才是愛的最高的境界,一味的束縛對方的自由,乃至剝奪他的生命,那不叫愛,那是一種傷害。

不得而知了,竟都不得而知了……

記憶中,蟬有時會停留在樹枝或者樹幹上,讀罷法布林的《昆蟲記》才知道,蟬很有可能是在吸吮甘甜的樹汁。小時候,聽老人講過,蟬是以喝晨露為食物的,現在想想,老人講得蠻有道理的。即便蟬在享受美味,猛然靠近,也會把蟬嚇飛的。想要捉到蟬,最好的方法就是輕巧的靠近……捕捉……

不知是當時誰發明的捕捉工具,在竹竿一頭上綁上一個小口袋,口袋的口要是用金屬絲加工過的,要保持張開狀,蟬一飛,就套到口袋裡面了,這種"巧妙"的捕具,用來捉蜻蜓、捉蝴蝶也是可以的,我的切身體驗!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生麥子粒,放在口裡面嚼,嚼到只剩下麵筋的時候,把麵筋粘到竹竿的一頭,輕輕靠近蟬,把蟬粘到麵筋上,得以捕獲。當時我一直很納悶,也很懷疑麵筋的粘性,也是麥子是人吃的糧食,爸媽不讓我糟蹋吧,反正,在我的記憶中,這一招我就一直沒有用過,只是聽說而已。終歸我沒有嘗試,以後估計嘗試的機會也不會有了!

有時會有一隻兩隻蟬躺在地上,我會用手指去觸碰一下它們,不用費力捕捉就到了眼前,反而少了一份去捕捉時的那份欣喜。觸碰後,偶爾會有發出一絲聲響的,有的在微微顫動,卻一聲不響,確已奄奄一息。有的小夥伴說,不出聲的是"啞巴",是母的,出聲的是公的。看到法布林的《昆蟲記》我沒有找到答案來證實小夥伴的說法。

但我知道了,蟬它聽不到這個世界的聲音;知道它得在地下至少兩三年的時間才能爬到地面,見到日光;知道它來到地面也只有一個夏天的時間;知道很多蟬還沒有享受一個夏天,剛一露出地面,還沒有完全實現那"金蟬脫殼"的華美變身,就被手電筒的光給射去了,進了油鍋,上了餐桌,理由是還沒有褪完殼的蟬的營養價值賽過一個雞蛋,就是賽過十個雞蛋,我也不會忍心吃的,蟬的一生多麼不容易啊!幹嘛那麼狠心的去剝奪它的那麼短暫的享受陽光的日子呢!

不過,即便人類不下手,蟬也難免會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惡運。生生相剋,相依為生的生態系統,何時也能來一個,互不相剋,彼此相生的華美轉身?那該會是多麼美好的世界!那該會是真正的人間天堂了吧!我滿心歡喜的期待著憧憬著那美好的不遠的未來……

我與蟬的故事已成往昔,童年的往事也已成追憶,此時的我想起了普希金的那句詩: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會過去;而那過去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