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中國震撼》讀後感範文大綱

中國人向來特別謙虛,總是愛用國外的語言體系來衡量中國的情況。我自己就是最典型和代表性的一個個體,從懂事開始,直到工作了,都以別人為榜樣,向別人學習,謙虛再謙虛,因為謙虛使人進步,媽媽和老師,乃至領導都這樣講。這樣一衡量,就麻煩了,沒自信了,沒話語權了,沒自己的模式了,也沒了對工作、生活方式和自己未來的信心。看了張維為先生所著的《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一書,我自信地確認原來這是錯的,對於國家,國人,我們不能完全套用國外的理論體系,對個人,對自己同樣,必須得總結經驗形成自己的評價體系。即便要用國外的,別人的,也要把它的實質情況搞清楚,然後再進行比較。要逆向考慮、反問個為什麼,想起來創新、個性和獨立性也是這個道理。這本書好,值得讀,我已向身邊人推薦。

《中國震撼》讀後感範文

我本人自改革開放走來,看到許多人都用各種方式描述中國改革的整體畫面,從國家報紙、電視、電臺、刊物和各研究單位每天都在努力從大道理、特製的畫面上說明中國改革的成績與特色,如此等等,可以說是鋪天蓋地、司空見慣。但是像這樣通俗、坦誠、樸實、貼近大眾而又不失深度的作品,實在是少的可憐。愛中國還是愛理論,個體強烈的創新型、大眾心態在字面上必然顯露無遺。看了還想看,翻了一頁還不過癮,深深地被張維為先生自然流露的'愛國純情所感動,作為一個普通基礎建設工作者和一名思上進的普通黨員,我也早有同感。

張先生之所以能夠有這樣好的文字,除了他本人熱愛學習,讀萬卷書時做了大量筆記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條件,那就是他本人走訪過100多個國家,對許多國家做過十分深入的研究。正所謂“行萬里路”。相比之下,閉門造車的大塊文章,雖然邏輯嚴謹,但是頗有些作者自娛自樂的感覺。比如,講中國崛起,不從共產黨一次革命時期開始說起,就覺得不過癮。沒有深入實踐,沒有行萬里路,沒有市場參與經驗,要拼出個名頭來,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拿我們做現場施工監理工作的同志來說,如果不親自參與到一個專案的具體工作過程中,很難感受到一個專案獲得什麼什麼獎,取得什麼什麼優的份量,就更別說寫一份象樣的專案監理工作報告出來了,我曾經親自經歷了三亞大隆水利樞紐主體土石壩的建設過程,也經歷了2005年積極抗擊“達維”颱風的抗洪搶險過程中,在得知該專案在2009年、2010年獲得大禹獎、魯班獎兩個大獎後,倍感振奮,親切,雖然過去了幾個春秋,當時自己還不是專案負責人,但也自信地說,這個專案該拿獎,也配的上這兩個大獎,因為我見證了他的質量形成過程,因為她抵禦了百年一遇的洪水考驗,於是,我把這個過程寫了一篇回顧性的探討文章,在2011年初竟然發表在省部級刊物了,與張先生的大作不能媲美,但同樣也能讓人產生共鳴。我很享受張先生這種讀書與走路相結合的問世態度。

張先生之所以能夠用樸素語言說出十分深刻的道理,就是他能夠在兩種極端思維中發現能夠說明和解釋中國實踐的觀點。書中總結中國模式的“八個特點”,就是張維為先生獨創的一種表述體系。這種治學方法是中國哲學的精華——極高明方可道中庸。只有在深刻了解兩端之後,人們才能認識到取中的難度、力量與高明。凡是能夠用樸素的語言傳達深刻觀點的,都是達到了“極高明方可道中庸”的境界。張先生的文字十分簡樸,卻挾帶著中國文化的深厚;在我崇敬的同學、朋友和親人中,有許多是闖南闖北的好漢、商場精英,都具有了解不同政治、經濟、文化差異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然而,這個時候卻容易缺乏瞭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特點的耐心。我本人雖然在國有企業工作十年,但是從來沒敢間斷過閱讀《參考訊息》和收看相關新聞報道,並從中受益匪淺,卻只停留在表面上瞭解執政黨的觀點,不能真正理解中國改革的成效,讀了此書,我才能理解《中國震撼》的深度。

然而,在我國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的今天,學習分析國際先進經驗的動力卻出現了一些降低。對一些明顯對中國國家有利的新生事物,由於迫於形勢的壓力、或政策束縛、或利益糾纏,沒有輕裝上陣,沒有對一件事情、一項制度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改變思維、改變做法。如我們進入市場經濟時代以後,建設工程領域引入的三個制度,第一,建設監理制度快執行20年了,在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我們不難看出,近幾年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質量、安全事故發生率有上升的苗頭,發生的不可思議性和規模也有嚴重的勢頭,中央三令五申,嚴查整頓,從嚴處治了相關責任人,如從在建工程倒樓、倒橋和大樓失火、腳手架倒塌等事件,我們應該認識到,建築體制上應該改革了,事後控制明顯亡羊補牢了,很多鮮活的生命應該在事前、事中得以控制,很多不應該發生的事故本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