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教案

當前位置 /首頁/教案大全/三年級教案/列表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5篇

  篇1:《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現在的學生思維越來越活躍,在課堂上敢想、敢說。有時,課堂上出現一些不在教師教學設計之內的好的思維的火花,就可以考驗老師的課堂駕馭能力及應變機智。而這堂課中,我卻沒有很好的抓住學生思維的火苗,讓它遍地開花。當一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小徒弟的畫面之後,他加上了自己的觀點:“老師,我認為小徒弟的畫畫的駱駝還不夠多,我還可以畫得更多!”我有些激動,又有些懊惱。激動是因為他這麼快就想到了別人沒想到的,懊惱則是這樣一來,他就把我設計的下面的環節提前了。我不得不讓他說完,“如果他在畫面中那隻駱駝的前面再畫上一隻駱駝的屁股或尾巴,就證明已經有許多駱駝走過去了,不就有更多的駱駝了嗎?”“是啊,你想得真不錯,想到了別人沒想到的。”話音剛落,班上的孩子情不自禁地為他鼓起掌來。孩子們創新的火花這時都被激活了,此刻我卻沒有讓他們把這種情緒延續下去,而是為了教學任務打斷他們將我的教學繼續下去。那一刻,孩子們的創新思維戛然而止。待到我完成任務在讓他們想想有什麼好的畫法時,卻再也找不到當時他們激動的情緒。本來一次很好的思維訓練,卻因為教師一方的意願而被無情地扼殺。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5篇

新課程講究學生的發展。想到這,回想我當時的行為,當時孩子們失望的眼神,我是多麼的殘忍呀!其實,給孩子們自由飛翔的天空,一堂課有沒有上完真的就不那麼重要了!

  篇2:《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今天,我執教了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2課《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一個畫師考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結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創新思維方法贏得了稱讚的故事。這篇課文故事性強,文字淺顯,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便於閱讀和理解。

學習《想別人沒想到的》這篇課文,在讓孩子們讀文之前,我先丟擲了文中師父的考題,孩子們興趣盎然,也都紛紛積極開動腦筋想辦法,看看怎樣才能在規定的紙上畫出數不盡的駱駝來。

孩子們想出的辦法大多和前兩個徒弟的辦法大致相同。我一直期待著小徒弟的出現,結果還是很令我失望,看來孩子們的思維大多都被禁錮,想來卻是我們教育者的悲哀。

於是我又讓孩子們帶著這個疑問去自讀課文,爭取讓孩子們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之後我又組織孩子們圍繞著一定的學習任務進行合作學習,並圍繞著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麼能得到畫師的稱讚這一教學重點,引導孩子們讀書、思考、討論。

在教學過程中,我重點突破兩個詞語“連綿起伏”、“若隱若現”,我用鮮明的插圖向學生提供感性材料,引導學生理解詞語,並通過聯絡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理解小徒弟的畫與兩位師兄的不同之處在於能夠給人以想象,想象到在那山後還會走出許許多多的駱駝。這樣,既化解了詞語理解的'困難,又領會了課文內容。

在教學“連綿起伏”一詞中,我用手勢來表示,再看課文插圖中一座座起伏的山峰,自然就水到渠成地領悟了“連綿不斷,連綿起伏”的含義。接著我再讓學生理解小徒弟為什麼要畫連綿不斷的山峰。“若隱若現”一詞的教學方法也是如此。在理解詞語後,我便問學生看著這幅圖,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讓學生閉眼想象畫面給我們帶來的意境。

這樣去做了,結果還很令人滿意。看來這樣的教學方法儘可能的在語文課堂上使用,從而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

孩子們學完了《想別人沒想到的》,紛紛表示明白了學習、生活中要多動腦筋,勤于思考,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而我講完了《想別人沒想到的》,則更加明白教學中更要有所創新,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篇3:《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我執教的是三年級下冊12課《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了畫師收了三個徒弟,他考查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三個徒弟畫了不同的畫,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師傅的稱讚。這篇課文故事性強,文字淺顯,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便於閱讀和理解。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故事連故事,讓學生入情入境,自主學習。

新課標倡導的是自主學習的精神。或許,很多人認為自主學習就是“自己學習”或“自由學習”。我的理解是,自主學習應該是師生互動的、積極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因此,上課伊始,我就用一個故事匯入課文,激起學生的興趣。我在授課之前就佈置學生根據古詩“深山藏古寺”畫畫,上課時我先讓學生介紹自己的畫,並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告訴學生他們做的是宋朝翰林院的考題,學生頓時興趣盎然,我馬上給學生講了這個故事,孩子們在聽故事和自己親自繪畫的過程中便已明白要開動腦筋,想別人沒想到的。接著學習課文的故事,課後又佈置了另外一道作業,翰林院的另外一道考題:為“踏花歸來馬蹄香”配畫。整堂課,學生都在聽故事、學故事、用故事來增長知識。這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符合他們那種愛聽故事的心理,獲得一種愉悅的享受。學生會非常自覺、主動的學習。

二、重視學生體驗,讓學生與學生對話,學生與文字進行對話。

讓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語文,必須加強體驗性學習。然而,由於學生個體認知水平的不同,體驗和感悟也就不一樣,學生的理解就顯示出多樣化的特點。學生如何交流和展示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感悟?如何深化對教材的理解與認識?在本節教學中我採用了生生對話、生本對話的形式。

首先,我利用課件讓學生直觀感受小徒弟的畫,並讓學生讀讀寫小徒弟的畫的句子,自己感悟小徒弟畫的妙處,並思考他為什麼要這樣畫。在學生與文字進行對話後,我又採用生生對話的形式理解師傅為什麼會稱讚小徒弟1、看了小徒弟的畫,你有問題問他嗎?誰願當小徒弟,你們有什麼要問他的嗎? 2、你想誇誇小徒弟嗎?3、誰能用畫師的話來誇誇小徒弟。通過對話,學生感受並學習了小徒弟“想別人沒想到”的思維方法,並明白畫師讚美小徒弟畫的真正用意。我想,這比直接讓他們去讀畫師的話要好得多。

三、利用課文插圖理解詞語,讓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

運用多種方法,走進詞語的世界,讓詞語成為學生言語表現的鮮活元素。在教學過程中,我重點突破兩個詞語“連綿起伏”、“若隱若現”,我用鮮明的插圖向學生提供感性材料,引導學生理解詞語,並通過聯絡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理解小徒弟的畫與兩位師兄的不同之處在於能夠給人以想象,想象到在那山後還會走出許許多多的駱駝。這樣,既化解了詞語理解的困難,又領會了課文內容。在教學“連綿起伏”一詞中,我讓學生將老師的畫與課文插圖的比較,當學生看到一座座起伏的山峰,自然就水到渠成地領悟了“連綿不斷,連綿起伏”的含義。接著我再讓學生理解小徒弟為什麼要畫連綿不斷的山峰。“若隱若現”一詞的教學方法也是如此。在理解詞語後,我便問學生看著這幅圖,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讓學生閉眼想象畫面給我們帶來的意境。

在這節課中,我用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合作學習,所以在時間的調控上我有點失誤,後面設計的兩個拓展話題沒有講完,覺得非常遺憾。

  篇4:《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位畫師要考查三位徒弟,看誰能在同樣大小的一張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大徒弟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二徒弟畫的是許許多多駱駝的頭,比大徒弟有了進步。小徒弟雖然只畫了則在紙兩隻駱駝,一隻完整,一隻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但數不盡的駱駝的情境,讓人拍案叫絕。課文的題目揭示了這篇課文的中心,插圖揭示了小徒弟畫面的內容。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較淺顯,但講述的道理卻很有啟發性。教學時,我首先放手讓學生獨立閱讀、思考,在大致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體會到為什麼小徒弟的畫能得到畫師的稱讚。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抓住“連綿起伏”、“若隱若現”這兩個詞語,引導學生理解詞語。通過聯絡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理解小徒弟的畫與兩位師兄的不同之處在於能夠給人以想象,想象到在那山後還會走出許許多多的駱駝。這樣,既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又領會了課文的內容。

學完了《想別人沒想到的》,學生們紛紛表示明白了學習、生活中要多動腦筋,勤于思考,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而我講完了《想別人沒想到的》,也更加明白教學中更要有所創新,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篇5:《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一個開發學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我首先創設一個類似的情景:如何用最少的錢裝滿整間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匯入本課的學習。接著抓住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小徒弟是怎麼畫的,為什麼他的畫受到稱讚?學生結合書本和插圖討論交流,總結他是想別人沒想到的,那麼這時候,別人又是怎麼想的呢?引向大徒弟和二徒弟是怎麼畫的?最後拓展延伸。學完課文後,請學生說說,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樣的故事。如:《司馬光砸缸》、《曹衝稱象》、《愛迪生救媽媽》…

通過這節課我明白:在教學中應多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向課文中的三徒弟學習,做一個想別人沒想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