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教案

當前位置 /首頁/教案大全/七年級教案/列表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單元說明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單元說明·第一單元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單元說明

一、單元編寫意圖

第一單元與第二單元都是以“人生”為主題組元的,但是側重點有所區別,第一單元側重於怎樣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困難或不幸。正像居里夫人所說的,“生活對於任何人都非易事”。進入國中學段,是人生道路上一個新的起點。在這個起點上,一個12歲少年,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嚮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們共同的目標。在這個起點上,一個12歲的少年,也將面對種種困難。集中地閱讀以人生為主題的課文,是七年級新生非常需要的,從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的啟示。同時可以發現,自己的人生,就是自我表達的一個重要領域,可想的,可說的,可寫的太多了,把語文與生活聯絡起來,就打通了聯絡語文與生活的第一渠道。

從課文內容上說,五篇課文從不同方面以不同題材回答怎樣走好人生之路這個總問題。《在山的那邊》用象徵手法說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無數座山,要不怕艱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講了一個陷入艱險而後終於脫險的小故事,說的是面對一個似乎無法解決的困難該怎麼辦。《生命生命》從動物、植物、人的生命現象說起,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對生命嚴肅的思考。《紫藤蘿瀑布》描寫一樹盛開的藤蘿花,又由藤蘿的盛衰,感悟生命的長河是沒有止境的,人生應該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童趣》說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叢草、蚊蟲、土礫、癩蝦蟆,幻象迭出,有一種物外之趣。

五篇課文乃人生面面觀,既涉及理想,又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揚奮鬥精神,又有經驗之談;既說到事業上的困難,又說到命運的遭遇;既講苦鬥,又講樂趣,給人多方面的啟迪。

體裁、時代、國別上,也作了精巧的建構:以散文為主,又有詩歌;以現當代作品為主,又有古代作品;以中國作品為主,又有外國作品。教材使用者不難發現編選的匠心。

從課文可讀性上說,力求貼近學生生活,難易適度,使學生感覺親近。比如,《在山的那邊》是從小時候的憧憬和嚮往說起的,極易引起共鳴。《走一步,再走一步》回憶的是童年生活,足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童趣》回憶的是童稚時代的物外之趣,更容易激發興趣。

單元編排順序,常規是先精讀後略讀,本單元有所突破,一略一精,不但考慮到課文內容的邏輯聯絡,而且考慮到新學年開頭的教學氛圍。第一課安排略讀《在山的那邊》,第二課安排精讀《走一步,再走一步》,內容上從粗線條到細線條,學習情緒趨向穩定之後再行精讀,效果可能更好。

本單元綜合性學習,主題為“這就是我”,作自我介紹,既與閱讀內容緊密結合,又跟學校生活密切聯絡。活動方式不很繁難,便於啟動嘗試,便於積累經驗。

本單元在國中學段是起始階段,教學要求也是起步性的,從閱讀理解上,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寫作意圖,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人生的大問題。在閱讀方法上,著重提高朗讀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二、課文和練習說明

《在山的那邊》,這首詩分兩節,前一節寫“小時候”,後一節寫“今天”。小時候就有一顆不甘蟄居閉塞山區之心,但是認識是幼稚的。長大後,感悟了,詩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達了人生的信念。只要體悟“海”與“山”的象徵意義,懂得“海”就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就是理想的天地,無數座山就是通向理想之路,就可以把握全詩的意蘊。聯想任何一種理想和奮鬥,都會感到越讀越親切。事情往往是這樣,並不是爬了一座山,就能達到目的地的,要翻過無數座山,才能到達理想境界。失望是因為對長期性艱鉅性估計不足,認識深化了,就可以戰勝失望,乃至不再失望,就能夠“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詩人情感體驗的過程也是認識深化的過程。這首詩對人生是一個很好的藝術概括。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65歲那年寫的回憶8歲時一次爬懸崖的經歷。作者把這一經驗推而廣之,成為人生的寶貴財富,成為戰勝一切艱難的法寶。這篇課文,內容上很有咀嚼的餘地,特別是“著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這一句,喻意值得咀嚼。說的是困難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個大困難分解成一個個小困難,就不難克服了。這篇課文,足以啟發學生在生活中要善於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個什麼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就成為一筆精神財富。善於感悟,寫作文,也有東西可寫,在不起眼的題材上也能寫出好文章。

《生命生命》,先寫三個關於生命的事例,再寫三點思考。三個事例,先寫小飛蛾,是動物,再寫小瓜苗,是植物,最後寫自己心臟的律動。三點思考,內容很相近,側重點還是有區別的。作者舉的動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不舉大象、獅子、老虎等等龐然大物,只說一隻小飛蛾;不舉參天大樹,只說一棵小瓜苗,說明無論怎樣卑微的生命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議的生命力。作者從小現象悟出大道理,是很能啟人心智的。

《紫藤蘿瀑布》的主旨也由藤蘿引向生命的思考。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歡欣的心情描寫一樹盛開的藤蘿花,生機勃發,輝煌燦爛,抒發自己由焦慮和悲憤轉化為寧靜和喜悅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來藤蘿的變遷史,將主題提升到生命的長河雖有曲折但永遠前進的哲理上來。這篇課文對於學生的觀察、感受、聯想、思考都很有啟發。從中也可以領悟,對生命的思考,既可以來自自身,也可以來自生物。一切有生命的東西,仔細觀察,思考,都可以從中悟到生命的真諦。

《童趣》很有情趣,三種物外之趣都是視覺加想象形成的,這種想象是把物件“大”化、美化、理想化,如蚊子成了白鶴。這一篇課文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內容有趣,就不至於對文言文產生畏懼心理。讀懂了,會對文言文簡潔典雅的特點產生好感。

下面再說說練習。練習稱為“研討與練習”,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的是需要自己動口動手做口頭練習或書面練習的,有的是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合作探討的。

每篇課文只有兩三道題目,五篇課文總計才14道題,體現“少做題,多讀書”的原則。

14道題,大體可分五類。

──朗讀和整體把握;

──語言品味;

──結合課文內容的練筆或練說;

──比較閱讀;

──蒐集有關資料。

這裡,分類作些說明。

朗讀是本單元的一個學習重點。每課練習都有朗讀的要求。總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種要求,語言的表述是不可能精細化的,“課標”對四個學段的朗讀要求,措詞完全一樣,當然不是說對國中生的要求跟國小生一個樣。一方面,課文的程度在逐步提高,朗讀不同程度的課文,要求不同水平的朗讀能力;一方面,語言、語調和感情三個方面都是難以表述其區分度的。總的原則是,朝著總的目標,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提高一步。

整體把握題,根據課文特點,選擇不同策略,以求更好更快的把握。例如,《在山的那邊》要求“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麼意思”,把握了這兩個基本形象的意蘊也就可以說把握了詩意。《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敘事性作品,要求“複述故事情節,說說你從中悟出了什麼生活哲理”,從事與理的角度去把握。《生命生命》《紫藤蘿瀑布》都有議論,則要求從自己的見聞中舉例印證,從舉例中即可瞭解學生把握文意的準確性。

語言品味題,僅設計了一道,因為詩歌語言有高度凝練的特點,所以應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含蓄的詞語,細加品味。

每篇課文的最後一道題,有的是練筆,有的是比較閱讀,有的是要求蒐集資料。這些題目是根據“在語文實踐中提高語文實踐能力”的大原則設計的,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讀了《在山的那邊》,要求“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讀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要求寫自己與困難作鬥爭的經歷和經驗教訓。《生命生命》一課有同題文章的比較閱讀。《紫藤蘿瀑布》則要求蒐集資料,擴充套件閱讀。所有這些,意在學用結合,既能走進課文,又能走出課文,將學習的成果應用到語文實踐中來,通過實踐提高能力。

三、本單元教學的兩個問題

1. 關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本單元是國中學段第一單元,是實施語文課程標準的第一步,開局關係全域性,至關重要。按照課程標準,語文課究竟應該怎樣上,開局就應該有個新的學習方式。

教師與學生都在老路上走慣了,現在要形成一種新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非進行根本性、非進行系統性的改革不可。

“課程標準”內容相當具體,為使每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課標”精神,本單元教參逐課提供了“教學設計”,大的原則和具體的操作都有了,這裡不必再說,這裡只說說用好課標,用好教參的一個根本辦法。

根本的辦法就是備課時要先當學生,而且是按照課標精神先當一回學生。

例如,課標反覆強調“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我們備課,就來個探究性學習,先不看教參,也不找資料,獨立地探究一番。教師若自己經過一番探究,那麼怎樣引導和組織學生探究也就自然而然有辦法了。不然,照搬教參也搬不好,苦苦思索這一課怎樣教學生探究,也想不出好辦法。自己抱著探究的目的鑽研課文,馬上就能明白,探究總是在初懂的基礎上,研究自己能夠提出的問題,求得深入一步的理解。自主探究,就是獨立自主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常常說,鑽研教材,吃透教材,鑽研就是探究的過程,吃透就是探究的目的。我們是為教學而探究,要把自己探究的全過程摘要地記錄下來,提出了哪些問題,每個問題探究過程是怎樣的,探究的結果是什麼,探究的經驗教訓是什麼,每點只要記下幾個字就行。

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再去看教參,看資料,見解相同的,你會生出“英難所見略同”的快感;見解不同的,你會進一步思考孰是孰非,發覺自己的偏誤,就有新的教訓,堅信自己的正確,可以平等對話。自己思考不到的地方,也有一種教訓,為什麼沒有朝這一方面去想呢,在思維廣袤性上為什麼有這樣的缺陷呢,怎樣彌補這種缺陷呢,都有教訓可以吸取。經過這一番探究,再考慮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會成為自覺的要求,怎樣引導、怎樣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進行探究,心裡也就有數了。學生初讀課文後理解到什麼程度,這是要做到心中有數的,我們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去引導他們探究。

教師自己有了探究的經驗,就知道探究首先要提出問題,提出問題也是一種能力,應該鼓勵學生主動地質疑問難,學生髮現不了的問題,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

教師自己有了探究的經驗,就知道探究也無非是聯絡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有所思考和感悟,去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思想啟迪。例如,《在山的那邊》要求“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麼意思”,有了探究的體驗,知道這個問題並不難,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解答。假如學生答不上來,或者答得不好,可以提示一下,找一找詩人自己是怎麼說的。

引導學生探究,更重要的是學會探究,學會學習,不但知識與能力是重要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重要的,而且過程與方法也是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更加重要的。為此,探究不應該以有了結論為止,還應該回顧、審視自己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看看哪些地方是有成效的,哪些地方走了彎路,總結經驗教訓,改進學習方法,一步一步學會學習。

教師自己有了探究的經驗,就知道自主探究是基本的,合作探究也是必要的,看教參、看資料,就是與教參編者,資料作者合作探究,合作就有互補性,就能受到啟發。同學則是跟同學合作。除了全班合作,大班討論之外,可以更多地採用雙人合作、四人合作的方式,這樣同學之間可以親密合作,大合作與小合作結合,學習方式就更加生動活潑了。

2. 關於朗讀教學

朗讀教學不是新舉措,效果也不很理想。不少教師只盯著朗讀比較好的幾個學生,大家拼命舉手,點到的總是那麼幾個學生。這幾個學生練讀的機會是比較多,可是其他同學練讀的機會就比較少。就是常有機會在班上朗讀的幾個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也不理想。問題在哪裡呢?在於缺乏切實具體的指導。

切實具體的指導,其實只要拿一個片段甚至一兩個句子作為例子來教。能念好一個段落,也就能念好一大篇。

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是在分析課文之前,先讓一個同學起來讀一遍,或全班齊讀,沒有指導,簡直可以說沒有朗讀教學。試看教唱京劇,就不是簡簡單單地叫學員唱一遍就算了,他是一句一句教,一遍一遍教,一招一式教,乃至一個字的唱腔。這是可以借鑑的。其實朗讀也是很不簡單的。朗讀教學應該跟課文教學的整個過程結合起來,對課文的思想感情體會得越深入越細膩,朗讀起來感情傳達得越好。通過朗讀,又可以加深體驗與領悟。真正朗讀得好,可以說他對課文一定理解得很到位。拿《走一步,再走一步》來說,那裡面的感情是多種多樣的,要朗讀得好很不容易。教師應該挑一個片段,或選幾個句子,反覆教。比如說,五個孩子,除傑利之外,簡直都是壞孩子,“我”蹲在石架上,心驚肉跳,嚇得幾乎暈倒,他們卻說“如果你想在那裡,就待著好了”,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心裡體會這些孩子的心腸和口吻,自己範讀一遍,再讓學生分別練,讀得不那麼好的要矯正,這樣才算是指導。再拿“我”的兩句話說,“‘我下不去!’我哭著說,‘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要念得好,就要教學生設身處地想想“我”當時的心情,要念出哭腔來,念出恐懼心理。待父親一番指點鼓勵後,“我慢慢地把身體移過去。‘看見了。’我說。”這“看見了”三個字,心情有了變化,但是恐懼感並未完全擺脫,要念得有分寸,也不容易,也應該教讀。朗讀教學,是一種訓練,“訓”好才能練好,沒有“訓”,沒有指導,是很難練好的。

以上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單元說明全部內容,希望大家會喜歡,如果你們喜歡小編的推薦,請繼續支援本站網,謝謝大家。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