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教案

當前位置 /首頁/教案大全/六年級教案/列表

國小語文《觀書有感》教學反思三篇

  《觀書有感》教學反思1

學習朱熹的一首小詩《觀書有感》,會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國小語文《觀書有感》教學反思三篇

我的教學設計是,待學生已經理解了詩句的意思,讓他們從詩的內容(描寫方塘)與題目(《觀書有感》)表面的不相關提出問題——題目是《觀書有感》,而詩的內容怎麼一點都沒有寫有關“書”的內容呢?然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理解詩歌所要說明的道理。我估計學生都能說到“一個人的聰明來自於他不斷學習”這一層意思。然後我就引導學生聯絡前兩行領會“開豁”這一層意思。

課堂教學中,學生按我的預設提出了上述問題:題目是《觀書有感》,而詩的內容怎麼一點都沒有寫有關“書”的內容呢?並通過討論明確了這首詩是要我們“多讀書學習”,可“清如許”對應的意思——心智開豁、敏銳卻怎麼也說不上來了。於是,我問學生曾經在哪裡看見過或者聽到過這句詩,是跟什麼人、什麼事情關聯起來的?哪知道全班近60個學生只有一個學生很模糊地講了與詩句只有些許關聯的一點意思,其他學生都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哈!看來學生就是“沒有源頭活水”啊!但這意思是我現在寫反思的時候感悟出來的。在課堂上,我並沒有利用好這一生成的“資源”,而是習慣性地採取了“填鴨式”教學法,把“標準答案”一股腦兒地“塞”給了學生。當時只是感到有些遺憾,沒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導學生真正理解詩歌要說明的道理。現在想來,只要把當時學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一現象與詩句聯絡起來,就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的。

我對學生的學情估計不足,課堂上出現了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沒有敏銳的反應,只是想著趕快把知識“給”學生,將來能夠應付考試。由此我想到,我也缺少“源頭活水”。

  《觀書有感》教學反思2

《觀書有感》感覺最難處理的還是題目中的“觀書”和詩中的“半畝方塘”所寓含的哲理間的聯絡,要讓學生真正地理解大理學家朱熹“觀書”的感觸,在反覆誦讀揣摩之後,我覺得還是要讓學生在反覆誦讀後,去發現其中的聯絡。

課堂上,我首先在讀詩題上下功夫,讓學生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明白“觀書”即讀書、看書,再讓學生幾讀詩題,明白詩人是要談讀書的感受。同時,聯絡平時的閱讀指導、習作指導,提醒學生讀文學詩一定要首先明瞭題目,因為題目可是文章詩篇的眼睛、靈魂,是對文章詩篇最精煉的概括,要牢記。

在學生反覆誦理解了詩意後,讓學生明白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表層意思,並通過誦讀末句強化源頭活水讓半畝方塘保持了清澈的道理。再讓學生結合詩題完整地誦讀這首詩,提醒學生:做個有心人,你發現了什麼?多讀幾遍。學生在認真地誦讀後,不少同學都發現題目是”觀書有感”,可全詩卻根本沒有提到讀書的疑問,我讓學生再讀,看學生有什麼新的收穫。在學生再讀後,不少同學朦朧地感受到理學家朱熹好像在借“半畝方塘”說讀書,此時教師再指出詩人是把讀書做學問喻為“半畝方塘”,是詩人在讀書時聯想到人的心智就像這半畝方塘,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吸取新的知識才能更加聰明睿智。至此,詩中寓含的哲理、詩人巧妙的借喻學生才能真正地理解。說到底要想讓學生真正地讀懂文字背後的意思、體會其精妙一定要給學生充分讀的時間、深入體會的機會。

  《觀書有感》教學反思3

《觀書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我本節課的教學由三大版塊組成:一是誦讀積累;二是感悟領會;三是拓展延伸。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了讀準字音、感知詩意、理解詩句的過程,最後引導學生探討方塘的清澈和讀書之間有什麼聯絡,引導學生感悟“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的深刻道理。

整首詩的字面上沒有提到讀書,那半畝方塘和讀書有什麼樣的內在聯絡呢?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怎樣突破這一難點呢?在聽了沈春玲和陳麗豔兩位老師的3+3的前兩個環節的教學後,針對本班學生的特點,對自己第三環節教學設計做了進一步的調整:

1、緊扣課堂中的自學要求,把握詩句中的關鍵詞,理解詩意。在老師範讀,學生讀通詩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關鍵詞“鑑”、“徘徊”、“清”、“如許”、“為”自學,藉助插圖,啟發學生想象,品味前兩句詩歌作者所描畫的意境,講美景定格於自己的腦海中。

2、巧設疑問,突破難點。抓住“活水”一詞,讓學生感知池水的清澈,是因為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詩意理解後,我讓同學們把詩題再讀後,丟擲問題:朱熹的詩富有哲理,他僅僅是在寫方塘,寫活水嗎?活水和讀書有著怎樣的聯絡呢?讓學生去交流、去領悟。

3、在教學中我設計了理解運用的填空練習題,讓學生聯絡已有的知識積累去感悟這一類說理詩所闡明的道理,接下來引導學生談“袁頭活水”這樣的道理在生活實際中得到了怎樣的應證。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思維非常活躍,爭先說出各行各業都需要有“源頭活水”的事例,從而真正領悟了古詩所傳達的道理。

4、如果要說這堂課的教學有什麼缺憾的話,我覺得課堂上對詩句本身的誦讀少了一些。有人說唐詩是“高山大河”,是“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情溢於海”,那麼宋詩則多了一些沉靜與思考。宋詩中的哲理詩比較多,本詩也屬說理詩。說理詩的情感味較之其它詩似乎少了一些,意境與韻味的體會比較難,這就為教學中的誦讀品味帶來了不小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