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教案

當前位置 /首頁/教案大全/九年級教案/列表

有關九年級語文上冊《故鄉》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九年級語文上冊《故鄉》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九年級語文上冊《故鄉》教案

九年級語文上冊《故鄉》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小說人物描寫的方法;

2.學習小說採用對比表現主題的方法。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

2.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

加強作品與現實生活的多元化連結,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與珍惜。

教學重點

“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

教學難點

“我”離開故鄉時的心情與感受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自古以來,“思故鄉,贊故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同學們能不能隨口就湧出幾個寫“故鄉”的詩詞名句來?

(學生髮言)

故鄉,讓離家的遊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遊子的記憶裡沉澱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播放朗讀課件)

同學們,閱讀一篇小說,就如同認識一個人一樣,只有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你才能與他相知交流。從這篇小說中,你讀到了什麼?

學生髮言總結:

1、感知人物

人物: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巨集兒、“我”

問題設計:

在眾多人物中,誰是小說主人公?

(眾說紛紜,預計會落在“我”和“閏土”上,讓學生展開辯論)

教師總結:

判斷小說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說中是否通過他來表現小說“主題思想”。這篇小說中閏土處在小說的中心地位,對錶現小說的主題起決定作用,因此閏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閏土是舊中國尚未覺醒的老一代農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滿懷深情地刻畫他,寫他的種種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示當時的社會弊端,從而啟發人們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農民問題的重要性,提出要改變農民命運,必須改變整個腐朽的社會制度。

作者塑造楊二嫂這一形象的作用,一是以楊二嫂的自私、刻薄襯托閏土的善良、樸實。二是以楊二嫂的變化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破產的廣度和深度。楊二嫂是個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過這一形象,人們可以看到隨著農村經濟的破產,小市民階層也日益貧困化的現實。

2、感知情節

線索: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

給學生創造自由發表觀點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結構:三部分——回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

第一部分是前五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所見到的蕭條景象以及“我”的悲涼的心情,並且交待了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從第六自然段開始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主要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深刻反映了舊時代中國農民的悲慘生活和精神痛苦。

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結尾。這一部分寫“我”離開故鄉的心情和感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念。)

3、感知主題

問題設計:

此次回故鄉,“我”的心情如何?為什麼?

(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能圍繞“沉重、失望”,並自圓其說即可。)

教師總結:

闊別故鄉二十餘年,重履故土,內心應是按捺不住的欣喜與激動,而“我”卻以沉重的心情感嘆物是人非。在離開故鄉時,發自內心的呼喊:渴望人與人的溝通,渴望新生活。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一在故鄉一離故鄉”的順序安排情節,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巨大變化,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動大眾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二、剖析人物

《故鄉》,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故鄉給“我”的印象?(生答:變)

問題:那麼,究竟故鄉的什麼發生了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①人變(以閏土為例課件展示)

對比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套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

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紅腫,頭戴破氈帽,身穿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動作:活潑剛健,動作乾脆利落,說話脫口而出,樸質、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

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

對“我”的態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稀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

對“我”恭恭敬敬,稱呼“我”為老爺,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對生活的態度:天真活潑,無憂無慮。

悲哀痛苦,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把希望寄託在神靈上。

說明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勞苦大眾在封建傳統觀念轄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②景變(課件展示)

二十年前:這裡有“深藍”的天空,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美麗)作者用這美麗的景物作為少年閏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鄉的象徵。與現實中的故鄉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十年後: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陰晦)勾畫了一幅蕭條、荒寂的現實的故鄉冬景圖,初步表現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舊中國農村破產的悲慘狀況,為閏土的悲慘命運安排了典型的環境,烘托了閏土的悲慘命運和“我”的悲涼心情。

問題: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真的不相同嗎?為什麼?

(學生紛紛發表見解)

教師引導:

其實,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那時“我”是以純真少年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罷了,所以世界顯得那樣單純、美好,甚至有一絲神奇。

問題:然而是什麼原因讓“我”覺得記憶中的故鄉如此美麗,而現實中的故鄉卻如此讓人失望呢?

(學生討論)

教師總結:

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來自於人的變化:兒時故鄉,給我許多歡樂、甜蜜的回憶,甚至可以說代表了一種“理想”;而現實的“故鄉”卻面目全非,毫無生氣,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純真與溫情,變得冷漠、麻木、市儈和猥瑣,使“我”感到“希望”的幻滅,心中無比的“悲哀”。

問題:在表現人物二十年前的關係變化時,你覺得哪些情節最能觸動你的靈魂?

(學生髮言)

分析示例:

一聲“老爺”撥出了小說的主題

兒時親密無間的夥伴,二十多年後的聚首,一聲悲慘而又冰冷的“老爺”生生把兩個本該是“西窗剪燭”“夜話巴山”的朋友隔成了兩個迥異的世界。這中間,隔著的應該是推不倒的大山,填不盡的汪洋,即使是愚公、精衛也奈何不了的。這也帶給作者深深的思考:

齊讀“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三、品味句子含義

“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引導:“我”否定了三種人的生活,寄託了“我”下一代有過上新的美好的生活的殷切希望。三個“辛苦”的內容——“我”:生活不安定、到處奔波忙碌;閏土:貧窮窘迫、愚昧麻木;楊二嫂:生活每況愈下而變得尖酸刻薄、自私勢利、處心積慮。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九年級語文上冊《故鄉》教案 篇2

一、教材說明、分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課文為國中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本節課的講授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著重講授“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該篇作為魯迅的短篇小說名篇,具備了寫作賦形思維訓練中“起、承、轉、合”的寫作思路,作為短篇小說的典範之作,該課書首先要求學生進一步掌握小說的相關知識及對小說的簡單鑑賞分析,學會併力求掌握從人物分析推知小說主題的鑑賞原則,再通過後面幾課的學習,構建小說鑑賞的基本框架,具備小說鑑賞的基本能力,為以後學習、鑑賞,乃至創作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該篇小說中多次用到“重複”和“對比”的手法,熟練掌握這兩種手法對於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勢必起到積極的作用。其教學內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圖示: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明確作者是如何運用“重複”、“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和展現主題的能力目標:掌握從細節、動作、語言、外貌、心理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徵並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鑑賞方法。

情感目標:理解人物形象的複雜感情。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人物形象特徵及其形成原因。“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

難點:從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題的思維訓練。“重複”、“對比”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

二、教法說明:

在這節課中我將努力為學生展示較為詳細的“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模擬片段操作、改進幾個步驟來掌握這兩種手法的運用。第一課時簡單回憶作者,重點完成課文內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課時簡單回憶第一課時所講要點,重點完成寫法分析和寫作片段訓練。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實際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學生思維操作為主,運用啟發式教學法、靈感誘發法、直觀教學法和操作訓練法,並注重教師示範。

三、學法說明:

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之前,必須認真預習課文,並十分熟悉課文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注意仔細觀察,積極思考,注意吸收、借鑑、模寫和自評。

九年級語文上冊《故鄉》教案 篇3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故鄉”是個很美麗的字眼,一提到故鄉,同學們都想起了什麼?(親人、美景、美食),變化也是故鄉亙古不變的話題,你的家鄉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學生回答)一代大文豪,魯迅,他的家長在二十餘年間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都有哪些變化呢?變化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我們今天就共同走進魯迅的故鄉。(展示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文學常識及文中出現的生字詞。

2、找出文中關於閏土和楊二嫂的描寫方法。

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的條件下分析文中對比寫法的作用。

2、引導學生在寫作中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

情感目標:通過本篇文章人物形象的對比分析,學生能夠深刻的感受到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勢力的毒害,激發對生活的熱愛。

二、知識大比拼

1、魯迅,原名______,字_______,浙江紹興人,是我國偉大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代表作有:小說《____》、《_____》,散文集有《_________》,散文詩集有《______》,雜文集《_____》、《_____》、《________》等。

2、小說三要素: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秕穀:猹:獾:髀:

嗤笑:惘然:恣睢:

三、教學內容

同學們,一篇優秀小說的基礎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通過同學的提前預習,本篇小說中都出現了哪些人物?(我、我的母親、閏土、楊二嫂、水生、巨集兒等),剛開始老師就已經提示過大家,“變”是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其中閏土和楊二嫂的變化最大,我們接下來就逐一分析

1、請同學們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自由組合,給同學們六分鐘時間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分析閏土都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外貌、動作、對我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每一組派一個代表回答,看誰回答的最全最完整。

少年閏土: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

動作說話滔滔不絕,動作乾脆利落

對“我”的態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貝殼和羽毛,還告訴我許多稀奇的事情,對“我”友好、熱情,建立了純真的友誼。

對生活的態度天真活潑,無憂無慮

中年閏土: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灰黃的臉,眼睛周圍腫的通紅;破氈帽,薄棉衣,像是松樹皮的手。

動作: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動作遲鈍麻木

對“我”的態度對我恭恭敬敬,喊我“老爺”,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對生活的態度:生活的困苦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但是很無奈,把希望寄託在神靈身上。(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2、教師總結a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閏土由一個天真活潑的英雄少年變成了一個被生活所迫的木偶,這是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那個天真的孩子永遠消失了呢?文中就有相關的語句,請同學們快速尋找,看看咱們班誰是第一個破案高手,誰是小福爾摩斯。

總結:1、多子,饑荒,岢稅,兵,匪,官,紳,

教師提示:還有呢?閏土對“我”的稱呼也發生了變化,這是受什麼的影響?封建禮教、封建等級觀念的毒害和束縛。

3、教師總結b

的確,這也跟《故鄉》創作的社會背景有關,(展示社會背景)

這篇小說寫於1921年,辛亥革命之後,封建政權是被推翻了,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地主階級和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不僅僅操縱了中國的經濟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同時由於革命的不徹底性,人們受封建禮教的毒害很深,在這種雙重壓迫下,人們特別是社會底層的'農民過著飢寒交迫,同時沒有政治權利的日子中。

4、但是,對於這種毒害的根源,閏土認識到沒有?(沒有),對這種沒有覺悟的國民,魯迅是怎樣一種情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那麼同學們在魯迅的其他作品還能舉出相關的例子嗎?《藤野先生》中圍看槍斃同胞的中國人,《藥》中把革命黨人的鮮血製成人血饅頭給孩子治病的中國人。

5、那麼楊二嫂變了沒有?變了,同學們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學生回答)

由一個漂亮的豆腐西施變成了一個尖酸、刻薄、自私的圓規。

我們可以想到原因是不是一樣的?(學生回答:是一樣的)

6、猜猜誰是文章的主人公?

閏土“我”“楊二嫂”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判斷作品中的主人公,並不是看他在文章中所佔篇幅的多少,而是看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是不是能體現作者的創作意圖,是不是跟作品要表達的主題有關

7、那麼楊二嫂的人物形象有什麼作用呢?

a、以楊二嫂的自私、尖酸和刻薄來對比襯托出閏土的淳樸厚實。

b、從更深的意義上展示出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揭示出封建傳統禮教對人們精神上的毒害,造成人們純真的人性被扭曲。

三、我們可以看出文章中對魯迅由對人物的形象刻畫上升到精神層面的分析,用到了許多描寫方法,若時間允許,進行寫作小練筆,寫一個你最熟悉的人。(對比的手法要體現出來)

四、若是時間不允許,結尾,因為他們的心靈被封建禮教束縛了,因為他們向困難的生活低頭屈服了,所以他們的生活註定是不幸福的,再次老師希望同學們:

寄語:不管身處何境,願同學們都能堅守住靈魂的那一方淨土,用心品味,用愛生活!

九年級語文上冊《故鄉》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理清小說結構層次,感悟作者的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新路的執著信念。

2.學習運用語言、心理、外貌等刻畫人物的方法以及運用對比方法刻畫人物、突出中心的寫法。

3.揣摩、品味課文的抒情意味的語言,積累詞語、句子和精彩語段。

4.在本文閱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教給閱讀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運用對比寫法表現小說的主題的寫法。

2.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係。

【教學難點】

.最後三個自然段的深刻含義。

一、複習匯入

聽寫字詞

二、複習有關閏土的描寫

對比內容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動作

語言活潑剛健,動作乾脆利落,說話脫口而出,樸質、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

4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說也說不完。說話前的神態是“歡喜--淒涼--恭敬”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說話後的神態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

9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裡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

對我態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希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態度捕鳥、看瓜、刺碴、拾貝、觀潮……

——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

——將希望寄託於神靈。

三、品味有關楊二嫂的對比描寫

四、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齊讀第三部分課文,品味、領悟小說語言的含義。(出示問題,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引導)

1.從文中看,“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明確:文中的“我”是一個有作者影子,具有進步思想傾向,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形象。

2.回到故鄉“我只覺得我四面有著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文中的“高牆”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指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下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淡隔膜。)

3.“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討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麼樣的生活?

(討論並歸納: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4.最後一個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這段話有什麼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討論後歸納:這段話告訴我們,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奮鬥,等於沒有希望;希望雖然遙遠,而且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奮鬥,去實踐,希望就能實現。表達了“我”對“新生活”一定會來臨的堅定信心。

五、理解朗讀,積累詞語:

“學理如建樓,學文如堆沙”。學習語文,強調的是在文字閱讀過程中,要注意積累詞語、格言警句和精彩語段,豐富自己的詞彙,為今後的更好地讀寫打基礎,下面,請同學們拿出詞語作業,摘抄本文中你喜歡的詞、句、段,然後全班交流。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全文,圈劃摘抄文中詞語。

2.挑生讀一讀各自摘抄的詞語、句子、段落

六、回顧過程,交流收穫:

1.《故鄉》這篇小說,我們已經學習完了,通過本文的閱讀,同學們有什麼感受和收穫?請同學自由談談?

2.同學們都採用了什麼方法來學習《故鄉》?我們是學習按怎樣的步驟來學習課文的?請同學們回顧學習一下學習本文的過程。

引導學生回顧故鄉的學習過程,歸納小說閱讀的方法:感知小說內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語言——摘抄積累語詞。

七.拓展訓練,佈置作業:

欣賞小說,要學會分析人物,因為人物是小說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時,不妨寫一寫人物小傳。請你為閏土寫一人物小傳。

【板書設計】

小說閱讀方法:感知內容——分析形象——品味語言——積累語詞。

【設計思路】

課文不過是教會學生學習的例子,閱讀教學不能僅滿足於讓學生讀懂具體的課文,而應該著眼於訓練學生的思維,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的語文素養。本教案從營造輕鬆、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圍入手,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整體感知;反饋展示,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語言,體會感情;理解朗讀,積累詞語;回顧過程,交流收穫;並在本文的導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習習慣,授給小說閱讀的方法,為學生自主閱讀小說提供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