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

當前位置 /首頁/教案大全/高二教案/列表

秦觀《踏莎行》教案設計

 秦觀《踏莎行》教案設計1

秦觀《踏莎行》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 理解詞人抒發的惆悵憂愁的心情;

2. 鑑賞詞中名句“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3. 鑑賞這首詞的清麗的語言,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

目標2、3

  教學難點:

目標1

 教學過程:

一、 介紹作家作品.

賀鑄(1052一1125),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衛州共城(今河南輝縣)人。“貌奇醜,色青黑而有英氣”(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八),因為為人秉性剛直,仕途不得志,始為武弁,後得蘇軾的引薦,改任文職,一直沉淪下僚。官終太平州通判,58歲致仕,退居吳下(蘇州)。賀鑄博學強記,藏書豐富,精通音律。所作詞有五百多首,今存286闋(含殘篇斷句),在北宋詞人中,存詞數量僅次於蘇軾。賀鑄也是跟蘇門關係密切的北宋婉約派名家之一。賀鑄詞的風格多樣,其中有少數豪放詞,可視為蘇軾豪放詞的繼響,南宋愛國詞的先聲。有詞集《東山詞》、詩集《慶湖遺老集》。

二、 多種方式誦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

三、 詩歌鑑賞

1.解釋詞語

凌波:形容麗人步履輕盈之態。語出三國 魏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錦瑟華年:美好的青春年華。

衡皋:長滿香草的水邊高地。

彩筆:代指文才。據《南史.江淹傳》載,齊樑的名作家江淹得到一支五色筆,因此作文才思敏捷,多有佳句;可後來他夢見郭鏷來向自己討回了那支五色筆,作詩就再也沒有佳句了。

2.翻譯詩歌

凌波仙子邁著輕盈的步伐卻不過橫塘路,我只能目送那散發著芳香的塵埃遠去。她正當美好的青春年華有誰陪她共度?橋頭映月庭院花樹,雕花窗戶朱漆重門,只有春光知道她在何處。

飛雲緩緩漂浮,芳草叢生的水邊已降臨夜幕,我揮彩筆題寫相思斷腸的詩句。若問這閒愁共有多少,恰似遍地的青草煙霧悽迷,滿城隨風亂舞的柳絮,梅子黃熟時節漫空的綿綿細雨。

3.個性賞析

* 詞的上闋是如何體現虛實相生的?

開篇二句借曹植《洛神賦》之典故,用“不過”“目送”“去”實寫美人不至,自己只能以目光追隨其芳綜,目送她的身影越來越遠。基於這種可望不可及的遺憾,作者展開豐富的想象,虛寫這位佳人是怎樣生活的,也許她住在幽雅富麗的香閨中,美好的年華無人與共,只有春風知道她的傷感。

詞的下闋作者以“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結句,甚是為人稱道,試簡要分析詞人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了怎樣的情感?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1).詞人用了三個比喻,即博喻。

(2).抒發了詞人因思慕而引起的無限愁思。

(3).生動的將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愁情轉化為具體可感的事物(菸草、風絮、梅 雨),寫出了愁之多,愁之廣。

這三種景緻並非孤立,而是複合在同一畫面上,天地迷茫,色調灰暗,恰好與身處其間的失意人心境相符,詞人借景抒情,亦情亦景。

連用三個比喻,即博喻,可以更強烈的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本質特徵。

名家評點

沈謙《填詞雜說》:“不特善於喻愁,正以瑣碎為妙。”

• 唐詩宋詞中寫詞的名句

杜甫:憂端如山來,澒淚不可掇

趙嘏: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閒愁一倍多

李頎: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

秦觀:落紅萬點愁如海

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再讀詩歌,理解沈祖棻先生“表面似寫相思之情,實質上抒悒悒不得志的‘閒愁’。”(《宋詞賞析》)的見解。

• 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佳人獨居深院,虛度年華,除了一年一度的春光之外,無人能到,自己當然也無從寄予相思相惜之情,這完全與詞人沉淪下潦,一輩子不被人知曉的情況相吻合。

結語

此詞問世後被譽為“絕唱”,作者因此獲得了“賀梅子”的雅號。詞以望美人不來發端,抒寫詩人的孤寂生活和幽恨清愁。開篇三句以似真似幻的筆觸寫作者傾心的美人凌波而來,卻又中道折回,踏塵而去,直如鏡中之花、水中之月,令人可望而不可即。“錦瑟”句是作者對美人的無限關切的詢問,其中或許寓有自嘆盛年不遇之意。“月橋”三句渲染美人住所之幽美,居室之富麗,而將兩情睽隔的悵惘滲透其中。“試問”以下四句以提問呼起,然後疊用三個精警、新奇、又稍帶誇張的複合式比喻,極寫“閒愁”之充塞天地,既多且廣,不可消釋,是化虛為實,靈光獨運之筆,宜乎前人讚賞備至。

 秦觀《踏莎行》教案設計

踏莎行

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一.作者簡介:

秦觀(1049-1100):北宋詞人。字少遊、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高郵)人。三十六歲中進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學博士、國史院編修官等職位。在新舊黨之爭中,因和蘇軾關係密切而屢受新黨打擊,先後被貶到處州、郴州、橫州、雷州等邊遠地區,最後死於藤州。秦觀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以詞聞名,文辭為蘇軾所賞識。其詞風格婉約纖細、柔媚清麗,情調低沉感傷,愁思哀怨。向來被認為是婉約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對後來的詞家有顯著的影響。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又名《淮海詞》)。

秦少游所寫的常是那種最柔婉的、最幽微的一種感受——一種很敏銳的感覺。他的詞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比較早期的詞,表現了一種柔婉幽微的感受;一類是他經過政治挫傷以後,所寫的寄慨身世的詞。

第一類的詞舉例:

浣溪沙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鉤。

其中沒有流露出什麼具體的事情。找不到什麼寄託。沒有像韋莊的一個愛情故事,也沒有像溫庭筠的可以引起寄託的聯想,也沒有像晏殊、歐陽修那樣的懷抱和修養,就只是一種敏銳的感覺。“小樓”“輕寒”“淡煙”“畫屏幽”“輕似夢”“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鉤”,都是輕柔的敘寫,一個沉重的字都沒有。

“逢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一般人常把抽象的事物比作具體的事物,這裡卻把具體的事物比作抽象的感情。後句中的“愁”只是一種閒愁。但是如果不是有輕似夢的感受的人,能夠寫出“自在飛花輕似夢”的句子嗎?如果不是有纖細愁思的人,能寫出“無邊絲雨細如愁”的句子嗎?

他還有一首《八六子》,這樣來寫女子的美麗“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是一種內在的美麗。

《蒿庵論詞》:“他人之詞,詞才也。少遊詞心也。得之於內,不可以傳。”這就是秦少游詞心的本質。

秦少游傳記記載他少年有大志,喜讀兵家之書。他仰慕的是政治功業上有成就的,但是,他經不住挫折,經不住打擊,這是他與蘇軾最大的區別,他與蘇軾、黃山谷比較,年歲最小,但是,卻是死去最早的一個。

二.詞文賞析:

《踏莎行》是他最悲哀的詞,他從悲哀中開拓出一種意境,是他獨特的成就。傳統的讀詞中注意形象與情意的結合,情中生景,景中生情,給讀者以更直接更鮮明的感動興發的力量。這種形象和情意都是現實的。如:

1.“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詞人是在郴州的一個客舍裡的。他說怎麼能忍受這種淒涼的滋味:孤館閉鎖在春天的料峭的寒意之中,聽了一天杜鵑的啼聲——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他在貶謫途中,他的家人妻子沒有伴隨著他。他是一個人被遷貶在外的,所以他這樣說。哪一天才能回到妻子身邊去團聚呢?所以,這兩句者寫實的情景。

2.“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樓臺”,高大,崇高。詞人少有大志、喜讀兵書的時候,心中有一個高遠的理想和目標,好像是一個樓臺一樣。可是,經過這麼多的挫傷,是“霧失樓臺”,在雲霧的遮蔽之中,這個理想的樓臺迷失了,再也看不見了。

“津渡”,是一個出路,一個出口,是登船上路的碼頭。在夜月的迷濛之中,這津渡也迷失找不到了。

這裡的霧和月,與後面寫的“杜鵑聲裡斜陽暮”的現實情景是不相符合的。這兩句所寫的不是現實的情景,而是他內心之中的一咱破滅的感覺。而把內心破滅的感覺,用這種假想的、不是現實的形象表現出來,就使它有了一種象徵的意味。

“桃源”,象徵著一種追求的理想世界,是一個理想世界破滅的象徵。秦少游想到了桃源的故事,才說“桃源望斷無尋處”。由這句的聯想,想到了“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是一個美好理想的破滅,而他們現實生活則是“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3.“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他說懷念自己的家人親友,想託驛使帶去一封家信。

飲馬長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 他鄉各異縣,輾轉不相見。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

“砌”字賞析:

感情的品質和感情的數量,是代表這個作者的品格和質量的。

此字有力感,有份量感。和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寫流去的恨。而此處的恨是一塊一塊堅硬的磚石砌起來的,是那樣的沉重,是重重疊疊的恨,數不清說不盡的恨。

同時,也化虛為實,賦予愁以具體可感的形態。

4.“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最為蘇軾所欣賞。“少遊已矣,雖萬人莫贖。”郴江發源於郴山,而它的下游流到了瀟湘水中去了。這是地理的現實。秦少游問的無理。他說郴江從郴山發源,就應該永遠留在郴山,它為什麼居然要流到瀟湘的水中去了呢?“何日桑田俱變了,不教伊水向東流。”(《寄遠》)“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無理之語,卻是至情之辭。正是那生活遭遇到極大憂患挫傷苦難的人,才對天地之間的不平發出這樣的詰問。

所以這兩句詞的意思是,郴江就應該留在郴山。有美好志願的人,應該成就美好的志願。為什麼樣不能使美好的東西永遠留下來呢?表情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