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

當前位置 /首頁/教案大全/高二教案/列表

高二課文《項羽本紀》教案大綱

《項羽本紀》通過敘述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巨集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

高二課文《項羽本紀》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把握項羽的性格特徵,學習《項羽本紀》的人物刻畫藝術。

2、學會辨證地評價歷史人物,用批判的眼光去觀察、思考。

3、感受項羽獨特的人格魅力,激發學生昂揚向上的情感,加深對人生的認識。

【教學重點】

把握項羽的性格特徵,學習《項羽本紀》的人物刻畫藝術。

【教學難點】

探究項羽的性格特點及辨證地評價項羽。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預習課文

(1)劃出難讀難理解的詞,利用工具書,獨立完成。不能解決的課堂上提問。

(2)瞭解課文節選部分內容,並結合必修三《鴻門宴》和查詢的項羽生平資料,為他寫一個五十字左右的簡介。

二、匯入課堂:

導語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項羽與自己寵妾虞姬離別時的感慨悲歌,他是被譽為歷史上最猛的勇將,他又擁有一腔俠骨柔情,他就是讓人有憐又怨、又贊又恨的項羽

們就來開啟塵封的歷史大門,走進項羽這位悲劇英雄。

三、疏通文意

《項羽本紀》是《史記》中最精彩的一篇,同學們要想領略其中的奧妙,先要解決字詞障礙。課前已經佈置同學們預習課文,自己疏通文意,接下來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成果。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請學生起來回來)

(1)為秦將王翦所戮者( ) (2)獄掾( ) (3)力能扛鼎( )

(4)時不利兮騅不逝( ) (5)田父紿曰“左”( ) (6)項王嗔目而叱之( )

(7)刈旗( ) (8)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 (9)乃自刎而死( )

(10)舜目蓋重瞳子( ) (11)自矜功伐( ) (12)豈不謬哉(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學生自己校對,用紅筆訂正。個別字詞老師重點強調)

(1)毋妄言,族矣

(2)又不肯竟學

(3)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

(4)以故事得已

(5)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

(6)楚兵冠諸侯

(7)無不膝行而前

(8)九戰,絕其甬道

(9)項王軍壁垓下

(10)辟易數裡

(11)騎皆伏曰

(12)田父紿曰

(13)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14)地方千里

(15)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16)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17)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18)乃引“天亡我”

(19)何興之暴也

積累和掌握文言知識是學習《史記選讀》的重要方面,大家要穩紮穩打,不可懈怠。讀過課文,項羽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課前也要求同學們為項羽寫一個人簡介。請同學們來介紹介紹。

3、項羽個人簡介

姓名籍貫身份

親屬裝備

人生經歷

【文字研習】

項羽的一生短暫,卻經歷了從自立為西楚霸王到自刎於烏江邊的大起大落,,他的事蹟也引發了古往今來許多文人的詠歎。比如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就洋溢著對項羽的讚美與敬仰。

1、千百年來,人們都不吝惜華麗的詞藻去讚美項羽,盛讚他為“絕世英雄”,在文中哪些地方體現出這一點的?司馬遷是如何刻畫出項羽的“絕世”的?

重點分析鉅鹿之戰和東城快戰(提示學生重點閱讀3、5段) 驍勇善戰、身先士卒、神勇無敵、謀略恰當

引導學生從描寫方式(正側面)、表現手法(對比襯托)和句式特點、細節、語言去探究如何刻畫。順勢引導學生聯絡所學的《高祖本紀》和《鴻門宴》內容,評析項羽的特點。

(1)鉅鹿之戰 (齊讀第3段加線部分,短句,節奏感強,突出項羽的一往無前)

①正面描寫:殺宋義 救鉅鹿 破釜沉舟 殺蘇角,虜王離

②側面描寫:三個“無不” 兩個“莫敢”

鉅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巨大勝利。它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鬥爭勝利的基礎。而項羽以三萬破三十萬,如此懸殊的戰果令無數後世人對其充滿了好奇與景仰。

(2)“東城快戰” 驍勇善戰、身先士卒、神勇無敵、豪氣沖天、武藝超群

①環境描寫: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窮途末路)

②語言描寫:

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 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自信無敵,面對失敗仍是如此豪氣幹天。

③動作描寫:

a.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臨戰先聲奪人,有排山倒海的氣勢。獨闖漢營,所向披靡,神勇無敵。

b.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裡。

瞠目怒斥,驚退敵軍,誇張地描繪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形象。(襯托)

(項羽與敵將對陣,經常只要嗔目視之,就令敵將聞風喪膽。)楚漢雙方在廣武對峙時,項羽派出三名壯士向劉邦挑戰,結果都被劉邦的射手樓煩射死。項羽一怒之下拍馬出陣,“嗔目叱之”,竟嚇得樓凡“目不敢視,手不敢發”,拔馬逃回軍中。

c.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對比)

滿身神力,武藝超群。

東城快戰中的項羽是那麼神勇無敵,所向披靡,正印證那句“所當者破,所擊者服”。而作為此生的最後一仗,項羽是竭盡所能,暢快淋漓,是完美的謝幕,也就可以理解項羽為何不願渡過江東了。

小結:在鉅鹿之戰和東城快戰中,作者通過正側面描寫、襯托和對比刻畫了一個叱吒風雲、雄霸天下的絕世英雄。除了在作戰方面外,還有哪些方面也能體現出項羽的絕世?

(3)“少年言志” 少懷大志、豪邁不群、胸無城府、胸有大志、才氣過人、身材魁梧

①語言描寫:

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說明他的毫邁不群的性格特點;而“不肯竟學”,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點。

秦始皇遊會稽,渡浙江,樑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樑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胸有大志,無所畏懼,胸無城府。

出身武將世家,與楚淵源深厚。少時即胸懷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他年紀輕輕就可以說出這樣的話,而項羽最終儘管統治地位不長久,但也的確帶領起義軍滅了秦朝。他在摧毀秦王朝暴虐統治的鬥爭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績。

②外貌描寫: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突出項羽身材魁梧,力大無窮,同時又才氣超人,說明說明霸業能成絕非偶然。有拔山蓋世的勇力(“力拔山兮氣蓋世”)。正是由於這一點,使它在追隨叔父項梁的反秦鬥爭中屢建奇功。項羽正是靠著他所向披靡的勇力在秦末農民起義中節節取勝,奪得了西楚霸王的統治地位,最終登上了權力的頂峰。

小結:單是以上特點的項羽,有霸氣,有勇猛,卻缺少“情”,同學們找找作者有沒有刻畫項羽的“情”?

(4)“霸王別姬” 俠骨柔情 齊讀《垓下歌》

①環境描寫: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

②動作描寫:夜起、飲帳中、慷慨悲歌、泣

著重分析“泣”一字。

四面楚歌,走投無路時內心無可奈何、迴天無力之悲。

③語言描寫、心理描寫:

《垓下歌》(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聯絡劉邦《大風歌》比較不同。《大風歌》是劉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亂,得勝還朝,路途迴歸故里的一種張狂之辭,但之中又隱藏著濃濃的恐懼與悲哀。

這是一首英雄末路的輓歌,是楚霸王在進行必死戰鬥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在這首詩中,既洋溢著無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著滿腔深情;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嘆息。地厚天高,卻託身無所,一腔憤怒,萬種低迴,是一種英雄窮途末路之哭。

(5)“烏江自刎” 大義凜然、重情重義、堅守尊嚴

①語言描寫: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心死而意未平,認輸而不服氣。

②細節描寫:

愧見父老——知恥良知

賜馬亭長——知恩圖報

贈送頭顱——知情重義

③動作描寫:

著重分析“笑”一字。

下定決心拒渡烏江,堅守自己的尊嚴、人格、血性。

也有無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總結項羽絕世:這樣一個驍勇善戰、神勇無敵、身先士卒,又重情重義的項羽在秦末農民起義中被急速推上歷史舞臺,成就霸業,但這樣耀眼的光芒很快就黯然熄滅了。

2、俗話說“勝者為王敗者寇”,從這個角度,項羽是失敗者,項羽為何會失敗?結合全文和所學知識,談談你的見解。(一定要聯絡司馬遷的論贊)

優柔寡斷(婦人之仁)

1)對於謀士范增,雖尊為亞父,但是屢屢不採納他的意見,氣得范增說“豎子不足與謀”。

鴻門宴中,項羽私自改變向劉邦進攻的決定,同時對范增在席間屢次勸他殺死劉邦的暗示不表態(“默然不應”),致使劉邦最後逃離鴻門,喪失除掉自己這一勁敵的機會。

2)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開始他接受范增的建議要“擊破沛公軍”,可是聽了項伯的三言兩語就打消了這個念頭,還同意劉邦前來謝罪。堂堂一軍統帥,做事卻“風吹牆頭草”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這不能說不是項羽的個人悲哀。而項莊舞劍,項伯以“身翼蔽沛公”時,項羽卻一味地姑息縱容,范增的計劃因此再度落空,後來樊噲闖了進來,將項羽大罵了一通,按理說樊噲沒有資格進會場,況且還帶兵器,項羽應對他的擅闖宴會應予制止,但項羽並未將樊噲逐出。不料項羽非但沒有發怒,反以欣賞口氣連呼“壯士”,對他賜酒賜肉,禮待有加,使得後來劉邦有可能在樊噲等人的保護下金蟬脫殼、逃之夭夭。放過了一個絕妙的機會。尤其是樊噲借項羽“復能飲乎”的發問,指責項羽席間舞劍“欲誅有功之人”,項羽“未有以應”,而且非但不怪罪樊噲的放肆無禮,反而賜坐。(仁慈軟弱,缺乏原則性)

3)鴻門宴上,根本沒把劉邦視為主要對手,以為殺之無益;而劉邦親自來請罪又注意維護他的尊嚴,使他動了“不忍”之心,認為殺之不武。

4)鴻門宴上沛公逃席卻安然接受劉邦的禮物(“置之坐上”)。(與范增對比:“置之地,把見撞而破之”)

5)項莊舞劍意圖尋機殺劉邦時,項伯不奏請,亦擅自舞劍,並暗中保護劉邦。項羽對此睜隻眼閉隻眼,未對項伯的行為加以制止。

自矜功伐(驕傲自大)

1)項羽一聽說劉邦“欲王關中”,觸犯了他的尊嚴,所以決定進攻。

2)宴會上的座次安排,違犯了賓為尊,主為次的原則,項王、項伯最上位,范增第二,劉邦再次,張良侍坐。(“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西向坐;張良西向侍。”)

做事輕率

1)項羽一聽說劉邦“欲王關中”,觸犯了他的尊嚴,所以決定進攻;而在獲悉劉邦“籍吏民,封府庫”待他來處理之後,便放棄了進攻殺劉的打算。

殘暴不仁

1)項羽入關以後,大肆擄掠。不但殺掉了已經投降過的秦王子嬰,面且還在咸陽城內大肆燒殺搶掠,火燒宮殿(特別是火燒阿房宮)。在秦都咸陽,坑殺秦降卒20萬,把虜掠來的財寶美女帶歸彭城。“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這麼明顯的強盜行徑,無怪乎後來令“秦人大失望”。(《史記.項羽本記》)

【對比】劉邦入咸陽後,“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而且申明軍紀,廢除秦的嚴刑苛政,『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去秦法』,於是『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史記.高祖本紀》)。

2)項羽自立為王后,把都城由關中遷到彭城,提出“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誰人知之。”後聽到別人對此批評他這是“沐猴而冠”(獼猴戴帽子,比喻本質不好卻裝模作樣),就把那個說他的人斬了。

3)殺掉了由項氏敘侄一手扶植起來的義帝楚懷王,楚懷王雖為傀儡,但他卻是當時人民群眾抗暴反秦的精神領袖,項羽的不義之舉把自己搞得聲名狼藉,在政治上空前的孤立。

4)項羽進攻外黃,外黃因被彭越佔領而不投降。數日,外黃投降後,項羽下令要將外黃年紀在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活埋。後來在一名十三歲的孩子的遊說下才取消了這個殘酷的命令。

生性多疑

亞父范增以70高齡跟隨項羽運籌帷幄,出謀劃策,可謂是盡心竭力,忠心耿耿了,然而就是這樣的忠臣也難以逃脫項羽的猜忌。

公元前2XX年4月,劉邦在河南滎陽被項羽包圍,這是繼鴻門宴之後又一個消滅劉邦的大好時機,范增立即勸說項羽,要他急攻滎陽,正當項羽對此未置可否之時,劉邦的謀士陳平略施反間小計,就挑撥了項羽和范增之間的關係。項羽由此開始懷疑和疏遠范增,並拒絕採納其正確建議,范增因此憤而出走,客死途中,項羽失去了一個消滅劉邦的天賜良機。 不善用人

1)在用人原則上,苛禮唯親,項莊、項伯都是他的族親。

2) 在用人態度上,剛愎自用,多疑嫉才,所以很多原來是項羽麾下的將領後來都投向劉邦。如陳平、韓信,儘管他們有驚世之才,但項羽不把他們放在眼裡,只將他們分配到地方做小角色,大材小用,最後兩人都投奔劉邦,成為劉邦的重臣謀士,奪取天下的有力棋子。

他看不起出身無賴的.韓信,當韓信投奔他時,只給他做了個肩戟侍衛的郎中。韓信曾“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無奈之下,韓信投奔劉邦,並在蕭何的竭力推薦下達到重用,成為三傑之一。

陳平也是這樣,他出身寒門,既無資力可憑,又無聲望可恃,僅是一個“好讀書”的窮書生,當他往歸項羽時,項羽並沒有把他放在眼裡,儘管他有“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的奇才,項羽卻不能用,也儘管他有“擊降殷王”之功,項羽不僅不予重用,反而“將誅定殷者將吏”(《史記陳丞相世家》)這就使得陳平在項羽麾下不僅不能謀得存身立命之地,還有丟掉腦袋的危險,“陳平懼誅”只有偷偷地逃走投奔了能用人的劉邦,併成為劉邦的重要謀臣。縱觀他為劉邦出的六計:一是捐金行反間計,離間項羽和鍾離昧;二是用惡劣菜蔬進食楚使,離間項羽和范增;三是夜出婦女,解滎陽圍,實是幫劉邦逃出滎陽;四是潛躡帝足,請封韓信為齊王,以安定天下;五是偽遊雲夢,抓韓信;六是救出白登,讓劉邦脫離匈奴人之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陳平的奇才,如此賢良,項羽卻因其偏見和高傲而不能用,敗局已經很明顯了。

一個成功的帝王他可以沒有卓越的才幹,但一定要有識人用人的才華。劉邦之所以得天下,而項羽之所以失天下,究其原因,劉邦說:“天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餽 ,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漢書高祖本紀》)這足見一個帝王能否用人,善於讓人才盡其所用,是十分重要的。

能否正確用人,根本原因在於他對世界的認識,對個人關係的認識,在於他的時間經驗和策略思想,同時,還在於他的心胸之廣狹,換句話說,還在於用人者的不同性格。因項羽出身貴族,所以他身上有貴族的驕傲和偏見,他看不起出身無賴的韓信和出身寒門的窮書生陳平,這就使得韓信、陳平在項羽麾下不僅不能謀得存身立命之地,投奔了能用人的劉邦,併成為劉邦的重要謀臣。若項羽可以謙虛些,放下他貴族的驕傲,歷史會不會改寫很難斷定,但至少可以斷定他絕不會敗得那麼悲慘。

劉邦用人則正與項羽相反,劉邦是地痞流氓出身,沒有那麼多的偏見和傲慢,他的信念就是於己有用的都接受,一視同仁,心胸寬廣。是貴族出身的張良也罷,無賴出身的韓信也罷,只要你有才他都會用,而且能讓人盡其全才。王符在《潛夫論本政》中論劉邦用人:“苟得其人,不患貧賤;得其才,不嫌名跡。”真是一語點中要害。

* 項羽和劉邦抱有不同的人才觀(項取人以名以尊,形成親親尊尊的人才觀;劉取人以實以賢,形成尚賢任能的人才觀),執行了相反的用人政策(劉虛己聽人,放手用人,賞不移時;而項剛愎自用,信讒多疑,忘功尋過),用人得失是楚漢戰爭勝敗的關鍵。在用人原則上,劉唯才是舉,項苛禮唯親;在用人態度上,劉自明聽人,項剛愎自用;在用人政策上,劉寬容誠信,項多疑嫉才。所以劉邦本身並不一定具有超人的文武之才,卻能取眾才用眾智,項羽雖武藝出眾,勇猛過人,但他用人有失無得,既不能盡己人才,更不能盡人之才,這是漢勝楚敗的主要原因。失去了一位輔佐帝業的肱股之臣。

(補充資料)

1、項羽對於自己的失敗,多次強調“時不利兮騅不逝”、“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天之亡我,我渡何為?”

2、劉邦對項羽的評價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3、韓信對項羽的評價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然而“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

注:①嘔嘔:和悅的樣子②印刓(wán)敝:把印信捏在手中,稜角都被摸圓了。

4、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①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②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 ③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寐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小結:司馬遷在刻畫項羽的形象時,飽含著無限的熱情和崇敬,使《項羽本紀》成為《史記》中最精彩的一篇。但司馬遷還是本著“不虛美、不隱惡”的精神,塑造了一個豐富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雖說項羽在政治是失敗的,但他是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的本色英雄。他身上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慷慨氣節、悲壯正氣,寧可無愧而死,不可慚愧而生,正是讓我們震撼、欽佩和學習的!

【拓展延伸】

我們要感謝司馬遷,感謝他當年的忍辱負重,留下了這部鉅著。感謝他用激情濃烈、生動傳神的藝術手法為我們塑造了栩栩如生的項羽的形象。時至今日,處在社會轉型期和人生轉折點的我們,你有沒有話想對項羽說呢?

請你“項羽,我想對你說”為開頭,寫上幾句話,說說學完本文的感受。(100字左右)

板書:

絕世英雄 不虛美、不隱惡 失敗者

少懷大志 語言 婦人之仁

驍勇善戰 正面描寫、側面襯托 優柔寡斷

神勇無敵 對比、外貌 自矜功伐、剛愎自用

豪氣沖天 語言 殘暴不仁

謀略恰當 正面描寫 不善用人

俠骨柔情 動作、語言 生性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