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教案

當前位置 /首頁/教案大全/二年級教案/列表

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古詩《江雪》教學反思(通用7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古詩《江雪》教學反思(通用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古詩《江雪》教學反思(通用7篇)

  語文二年級上冊古詩《江雪》教學反思 篇1

江雪是我本學期所執教的一組內研究課。對於從未在場合上古詩研究課的我可以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在進行了幾次教案反覆修改後,我決定把重點放到詩中有畫,詩中悟情這一環節上。

課的開始,我指導學生先有背誦古代的詩句入手,從而體會詩會蘊含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是歷史,讓人回憶無窮,從而為理解柳宗元寫《江雪》的背景打下基礎。在指導感受詩中有畫這一環節中,我指導學生從聽覺、視覺、想象力等入手,讓學生置身於這幅畫中,談談又怎樣的感覺。在我步步引導下,學生體會到詩人寒冷、寂靜之情油然而生,再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體會這種情感,學生把自己所理解的情感投入到朗讀中,詩中之情第一次被學生理解得漓漓盡致。在指導學生體會詩中悟情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從漁翁的神態、動作等入手體會漁翁的心情,再由詩人當時的寫作背景入手,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漁翁其實就是柳宗元的影子,孤傲、堅強、不屈服的情懷由此而生,再體會到朗讀中,學生的朗讀達到了**,就像個小小柳宗元正傾訴著自己的傷心往事。

  語文二年級上冊古詩《江雪》教學反思 篇2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後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描繪出了一幅肅穆感人的江山雪景圖。全詩的意境,在“孤”和“獨”二字上。詩中充滿了寒意,令人讀之不寒而慄,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在詩人筆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樣鮮明,令人難以忘懷。但這首詩,並不是單純地在描繪中國江山的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遠的。它不是為了寫雪景而寫雪景,而是通過雪景來讚美老翁“獨釣寒江”的精神,更是詩人想借詩中寒江獨釣的漁翁來抒發自己孤獨鬱悶的心情,表達自己不願與當權者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

根據《新課標》中對國小古詩文的要求:“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教學《江雪》這首詩時,我把理解詩句,感受詩歌豐富的內涵作為教學重點。因為詩人所處的年代十分遙遠,學生的情感難以與詩人產生共鳴,所以我又把體會詩的情感,感悟詩的意境作為教學的一個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

  一、反覆朗讀,讀中想象。

誦讀詩歌,有助於我們欣賞它的優美意境,領會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藝術薰陶。有道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充分地讓學生對詩歌進行感受,充分地讀,才能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我在指導讀的過程中,鼓勵學生每一次讀都有所收穫。課開始時,引導學生把古詩讀準確,讀流利,接著引導學生自讀,邊讀邊想,你彷彿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學生理解了詩意後讓學生抓住關鍵字讀,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去盡情地讀,或默讀靜思,或高聲吟唱,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使詩所塑造的形象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幅畫面,與作者展開心靈的對話,從而獲得與作者情感的共鳴,讀出詩所表達的意境。

  二、創設情景,感悟意境

古人云:詩言志,歌詠言。所以領會詩歌的意境是古詩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它是在學生理解詩文大意後的昇華。把學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設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教學中,我通過抓關鍵字、讓學生看圖、音樂渲染、感情朗讀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漁翁的孤獨,使漁翁孤舟獨釣的形象深深地紮在學生的腦海中。《江雪》這首古詩的意境是淒涼、空靈的,所以,我特地找了一曲節奏較為緩慢的古箏曲,來襯托那淒涼的意境。文字是理智的,音樂是情感的,用音韻之美誘導學生身臨其境,把詩詞意境與音樂意境融為一體,使學生得到真正的情感體驗。再次,我讓學生想象畫面,討論畫面給人的感覺來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自古以來,詩畫本為一家,許多優秀詩詞其實就是一幅幅秀美的圖畫,古代許多詩人又是畫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讓學生讀讀古詩,體會畫面所表達的詩歌的意韻,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熱情。

  三、比較閱讀,深入感悟。

全國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經說過:“語文教學要有三度——深度、廣度、溫度,但是廣度決定深度。”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江雪》中的漁翁形象,此時,我設計了拓展閱讀,通過一首古詩帶學其它古詩,讓學生通過對兩首詩的辨析對比,進一步地重新感悟漁翁,讓漁翁的形象更加飽滿。同時讓學生明白:人生經歷不同,詩人寫作心境也不同,寫出來的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不相同。

遺憾之處:本節課容量較大,自己感覺在指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誦讀詩句做得還不到位,在教學中,我也感到時間不夠充分了,只是為了趕教學內容,我還是舍了指導的精到,所以感覺學生沒能真正的把詩人那種孤獨鬱悶的心情讀出來。

  語文二年級上冊古詩《江雪》教學反思 篇3

《江雪》這首詩,簡單易讀,朗朗上口,在背誦上不須花較多時間,我便著重指導學生對詩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書寫。首先是把課文讀熟。因為朗讀是理解的有效途徑,反覆地讀文,能提高字詞的復現率,有利於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和強化,能熟讀成誦。但我沒有機械的讓他們反覆讀,因為這樣做會大大降低學生讀書的興趣,嚴重壓制他們身心的發展。根據中年級學生的表現欲很強,於是在指導背誦上,我採用了表演背的方法,把講臺讓給學生,讓他們也神采飛揚站在這裡施展自己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讓每顆種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陽光。學生很感興趣,課堂氣氛活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回想起我和學生一起走過的這難忘的四十分鐘,靜靜回味我們的真心交流,品味學習過程中感情的碰撞和思維的火花,我感到了快樂,我想,能夠讓學生體會到一種生活的樂趣,能夠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能夠讓學生的潛能得以發展,能夠讓學生獲得一定的學習方法,也算是一種真正的語文課吧。這也正是我在這節課中努力追求的。

  語文二年級上冊古詩《江雪》教學反思 篇4

今天給孩子們上了《江雪》這首詩,孩子們的表現讓我太激動了。

一看到這首詩,從孩子們臉上的表情就能看出他們興趣不大,是啊,一年級的時候他們就會背這首詩了。這時我不緊不慢地說:“是啊,這首詩我們很熟悉,你們知道嗎?這首柳宗元的《江雪》被後人譽為‘唐詩五絕之冠’,也有人說這20個字字字珠玉。為什麼給予這麼高的評價呢?我們研究研究。”

我們班的孩子都喜歡挑戰,聽到這句話孩子們來了勁。

讀完全詩後,問學生你們讀完有怎樣的感受?從哪兒讀出來的?

潘東說:“我從詩的前兩句感受到了寒冷。沒有一隻鳥,沒有一個人。用了‘滅’和‘絕’這兩個字用得很到位”

楊芮琪說:“我感覺到了孤獨。因為一個孤獨的蓑笠翁,獨自在這大千世界裡。我從這首詩的後兩句中的‘孤’和‘獨’這兩字讀出來的。”

姜晨晨說:“我品出了第一句中為什麼作者寫鳥都沒了呢?因為鳥是非常常見的事物,連鳥都絕了,可見當時畫面的冷清。”聽到這樣的回答,我真是太興奮了,這就是作者選材和寫法的精妙之處呀。有的孩子說:“第三和第四行開頭的字連起來就是孤獨。”這時又有孩子發現了,每一行開頭的字練起來就是“千萬孤獨”。孩子們真是太厲害了!這時我適時補充柳宗元被貶永州的資料。你們覺得這個老翁為什麼在這冰天雪地要出來垂釣嗎?孩子們聯絡柳宗元的經歷,說是為了排遣心中的鬱悶和苦悶。這時我趁熱打鐵,那在你們的腦海中浮現出怎樣的畫面?李文蕙說:“冷清。”沈佳瑩幽幽的說:“淒涼。”王恆之的答案真的讓我太開心了,他說“無處話淒涼。”說的太好了!柳宗元此時的心態不就是“無處話淒涼”嗎?被貶永州,沒有朋友,就連親朋好友也疏遠他。

那你們覺得這個老翁真的是在釣魚嗎?有的說排遣心中的煩惱,有的說鍛鍊堅毅的品質和鍛鍊自己?意志,我也補充了可能這是在釣一個春天,柳宗元對政治上的春天的一種渴望。

課後,孩子們還意猶未盡地和我說:“老師,書上插圖上的蘆葦也說明此時的作者是心灰意冷。”有的孩子還對我說:“老師,應該把《江雪》和《元日》這兩首詩調換一個順序,那樣的話就在爆竹聲中把一切煩惱都除去了。”多有想法的孩子!

上完這節課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孩子們的智慧令我吃驚。但也給我啟示:孩子們的潛力是無限的,課堂上的問題應能給孩子以足夠思維的空間、發展的空間,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是高效的課堂。

  語文二年級上冊古詩《江雪》教學反思 篇5

對《江雪》這一課的教學,我們通過集體備課最終把教學目標鎖定為:依次按讀準字音、讀懂詩意、讀出感情,層層遞進,反覆推敲。把吟誦作為教學重點,滲透詩歌學習的方法。另外,這首詩的字裡行間蘊含著強烈的一種情感,而詩人所處的年代又十分遙遠。學生的情感難以與詩人產生共鳴,所以我又把體會詩的情感,感悟詩的意境作為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學目標確定了,如何體現“以學定教,開放生成”,讓學生主動學習,樂於學習,並從中掌握一些學習的方法。老師的主導地位如何體現也是備課中反覆推敲的方面。教案一出來,似乎完美了,可上完之後,竟是那樣的力不從心。課後,我反躬自省,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也沒有做好一名語言醫生?學生的錯誤,我是否注意及時糾正?我有沒有一雙專注的眼睛,我們要求學生做到兩眼發光,小臉漲得通紅,小手舉得高高,我自己是否做到了全身投入?我有沒有把學生的問題提煉出來,給了學生思考的餘地沒有?我有沒有提醒孩子做好批註?我有沒有漏掉躲閃的眼神?悄然舉起又默默垂下的小手?小組交流的實效性高不高?想到這些,簡直沒有半點勇氣去寫成功之處了、、、、、、一堂課下來,對課堂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了,“學生精彩才是真的精彩。”“學生的問題就是我們的教學任務。”我想會這兩句話會一直像兩口警鐘一樣提醒,約束,鞭策自己的教學行為的。除此之外,我還想談談自己就國學備課的幾點思考。

  一、備課,首先要有面對文字的力量。

曾幾何時,我對教材(文字)的含義僅限於教參中,我要做到就是從教參中獲取,彙集,再傳遞給學生,時間一長,獨立思考竟成了一件困難的事。學生的學習很少有自己的閱讀感受了。新課改的推行,讓我明白了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特別是國學老師應該追求的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教學。走進文字,品讀語言,理解文字背後的廣大空間,是我們的必修課。

一首詩後面,就是作者的足跡,循著這足跡,我們要走進詩人的歷史背景,生活故事,遭遇變更。循著這足跡,我們還要試著去了解與詩人同時期的詩派詩人的特點。循著這足跡,我們會發現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階層對詩有著不同的解釋。如明代文學家名顧曾這樣評價它“”,寫雪景的詩還有哪些可以與之媲美?

一首詩中,有它獨特的意境構思,如《江雪》中,作者把老翁置身與廣袤的雪境中,這種意境現實中有嗎?是不是作者想出來的?作者被貶到的地方是離廣州不遠的柳州,那裡會有作者描繪出的冰天雪地的景象嗎?漁翁指的是柳宗元自己嗎?在古詩文中,以“明月”來寄懷一種心情的大有人在,以“舟”寄託愁緒的也不少,而“漁翁”這一特殊形象,有什麼特殊的象徵?

當這些聲音和問題碰撞了,我們可能真正在思考了。只有對文字有了運思省察了,我們的.才有可能靈感襲來,幡然頓悟。這也是作為國學老師練就內功之所在吧?

  二、問題,要達到教師,學生,作者三者視界的融合

現代教學的開放取決於學生,所以再精彩的設計也要由學生來完成。孫校長一再告訴我們,問題就是任務,我們的課堂上往往出現學生的問題跟老師設想的教學任務不一致,這時是忍痛割愛,放棄自己的原有的設計,讓學生牽著老師走,腳踩西瓜皮溜到哪裡是哪裡,教師放棄主導作用,讓一節語文課成了支離破碎的問題科?還是生拉硬拽把學生拉回到老師鋪好的軌道來呢?或許還是把學生的問題置在一邊,末了來一句:課後思考吧!最後就不了了之呢?以上的情況,在我的教學中都曾出現過,到現在還在困擾著我,國學中問題化教學是一“瓶頸”,只有突破它了,你的課堂才會精彩紛呈,大放異彩,我們才能和學生水到渠成有成功的體悟。要讓我們的備課轉化為“教學生產力”,就少不了備課之後的再審視。(朱校長語)也就是第二次備課。在第一次備課後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的是:文字中有沒有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以及作者意識以外的東西?文字的理解該怎樣轉化成學生可學習的東西?應該在哪幾個問題上聚焦?哪些文字的內容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哪些問題有助於學生的質疑探究?在《江雪》教學中,我捨棄了許多學生丟擲來的問題,也可以說老師不敢讓學生去提問題。甚至以為讓學生說詩意就可以避免許多的問題了,整節課學生只有自己的提問聲音僅限於“蓑笠是什麼?”“老翁為什麼釣魚?”是否還有我沒發現的問題,而恰恰是學生想知道的問題呢?能破題嗎?我想對這首詩,學生會根據平時老師的引導的習慣,開始動嘴不動心的所謂質疑。“為什麼寫江雪?”“江雪是怎樣的情景?”“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學生能提出有質量的問題,與他平時的自學習慣分不開,三年級學生的自學離不開老師的指導,這最終還是繞道一個小組建設上面來,和上課老師方法,導上面來。我們要掌握的一個原則是:對字、詞、句進行解釋,這些疏通性問題,不應該成為課堂質疑環節的重點。研究性,鑑賞性,評價性的問題,才應該成為教師質疑、探索的方向。

  三、內容,要有廣度和深度

一節課下來,我們的一首詩講不了多少東西,短短的二十來個字,我們為了達到吟誦的採取讀的方式可謂是應有盡有,指名讀,接力讀,小組讀,競賽讀,引讀,抓重點字詞讀,齊讀。我們孤立的教。我們還對它進行了高度的分析,這樣的分析就一定有效嗎?詩的形式特點是想象的,虛擬的,假定的,因此它不適合逐字逐句斟酌,它不像數學,詩不能訴諸理性,只能存在於直觀、直感、和直覺中,所以,高明的語文老師如竇桂梅、王崧舟,孫雙金,在教學一首詩時把它與其他的詩進行比較:一種是同類的比較,一種是異類的比較。楊義先生在《中國詩學的文化特質和基本形態》一文中鄭重提出:“把重要的經典當做偉大的個案,進行細讀,進行感悟,把它上升到學理的高度進行思辨,這是我們返回中國文化的原點,確認中國作家的文化發明專利權的基本方法。”這也是一個國學老師應該站有的高度,心中有大國學觀。

《江雪》的教學,雖說面對的是三年級的學生,拓展延伸不可過多,但適當的牽引更有助於加深理解,讓學生學到學習古詩的方法———同類相比。學《江雪》中體會蓑笠翁形象時可與清代王士禎作品《題秋江獨釣圖》中的漁翁作比較。(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體會同是釣,但釣的季節不一樣,釣的心情不一樣。更突顯老翁的孤寂。課後可讓學生再把這首詩與柳宗元后來寫的一首《漁翁》作對比。看看作者心境的變化。這樣,學生積累的東西就多起來了,海徳格爾說“詩”就是“思”,拓寬詩界限的目的是為了走向文字的深遠和思想的深刻,雖然我們走的是國學啟蒙之路,但我們為師者需要有這個高度,。

教材,不過是個例子,我們只有用好這個例子,才給教材賦予新的生命力。我們的課堂才有活力。透過這個例子,我又重新審視我們的國學校本教材了,朱校長和嚴主任都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發,我們的國學教材可以和語文教材一樣,可以以“主題”的形式重新審定。既便於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又有利於集體備課的時效性。願我們的國學之路越走越寬!

  語文二年級上冊古詩《江雪》教學反思 篇6

  成功之處

1、立足學生,目標明確。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愛讀古詩,愛聽詩人的有關故事的特點,問題多,還不能提出有層次,有水平的問題,我們把“讀”作為貫穿整個教學的主線。採用半開放的問題教學引領學生體悟作者的情感。出示背景,帶講故事,學生學得更深刻。學生學的是比較紮實的。一節課下來,學生讀的是十分充分,說的也到位。

2、把傳統教學與合作探究融為一體。

傳統的詩歌教學中,是學生逐句逐字的翻譯,讀一句,解釋一句,最終落實到背誦上。特別注重老師的指導朗讀。在理解詩意環節中,我讓學生充分的自學,再在組內交流,最後形成較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面廣了。

3、教師的語言能較好的引導,激勵學生,營造氛圍。

無論是在巡查個人學習,還是小組學習,還是學生的彙報環節,老師都能及時的表揚、激勵。讓學生在輕鬆自然的環境中展示,老師的引讀都適時的引導學生讀的不同層次。

  不足之處

1、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和目的不明確。

比如第三環節中:老師讓學生在自學之後沒有提出問題,直接啟動小組合作,讓他們交流詩句理解,即降低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三年級的學生應該在自學之後會迫不及待的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的,可能礙於公開課,把自己最想表達的壓制住了吧。所以此段的教學不像其他班學生一樣有很多的生成。

2、老師不敢放手,牽引過多。

老師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意,更好的體悟作者的情感,設計了兩段精彩的引讀語,結果老師的情感出來了,學生還未進入狀態,老師的精彩代替了學生的精彩。

3、小組的建設不完善。

如小組自學的指導,方法的指導不夠,小組發言時,讀課文時,請到的小組能做到認真表達,其他的小組的傾聽習慣,補充發言的習慣都要加強指導。發現班上的一個小組在第二環節,小組讀音時沒有很好的宗旨,老師只是沒給他們組加分,並沒有指導如何做。

4、缺乏教育機智。

在教學中有學生問到了“蓑笠是什麼?”可先問問有沒有學生知道,再出示插圖,看了插圖還不知道,告訴他們下節課老師專門給他們講講。還有學生說到了漁翁釣魚是吃多了沒事幹的時候,老師可反問他一句:“你為什麼這樣認為呢?”而不必當做沒聽到。

  語文二年級上冊古詩《江雪》教學反思 篇7

《江雪》一詩描繪了一幅寄興高潔、寓意豐富的寒江獨釣圖。詩的前兩句是畫的背景。“千山”、“萬徑”對舉,鳥影人蹤都已“滅”、“絕”,天地似乎唯留下茫茫冰雪。後兩句是這幅畫的主體,流露出詩人悽清、幽獨的落寞情調。這位迎風抗雪、孤舟獨釣的漁翁形象,正是詩人不屈精神和孤獨情懷的人格化身。

教學中,我讓學生反覆朗讀,讀中想象。領會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充分地讓學生對詩進行感受,充分地讀,才能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我在指導讀的過程中,鼓勵學生每一次讀都有所收穫,如讀準確,讀流利,熟讀或背,讀中理解,讀中體會,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去盡情地讀,或默讀靜思,或高聲吟唱,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使詩所塑造的形象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幅畫面,與作者展一心靈的對話,從而獲得與作者情感的共鳴。

學生在細讀古詩時質疑:“為什麼老翁獨自一人在這樣寒冷的季節在江上垂釣呢?”“這個問題問得真有水平!說說你是怎樣想的?”有的同學說:“他想這時釣到魚拿到菜市場一定能賣個好價錢!”有的同學說:“他要抓緊時間釣到更多的魚,好掙更多的錢。”……都以為老翁釣魚為了賺錢。這時,我先稱讚這些同學想象力真豐富,再告訴他們,這兒並非如此,此時簡介詩人柳宗元生平,告訴同學們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壓抑,又不願與當權者同流合汙,於是就借描寫山水景物,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託自己的情感,體會作者的孤傲高潔之情。

《江雪》這首詩中作者一腔的憤懣苦悶,鬱結在胸,以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動來發洩他對朝政的不滿,來表露他對憤世恨時且又孤芳自賞的感情。這種感情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是能夠有所體會的,但如果要和詩人引起共鳴卻還有著相當大的距離。畢竟還是孩子。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學生的成長,對於他們對於這首的感悟將不斷髮生變化。這也是古詩的永恆魅力!

在大家弄清詩句描繪的景物後,再展開想象,要用自己的語言,把詩中描繪的畫面描寫下來,同學們有物可談,鍛鍊了習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