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國學蒙學/國學常識/列表

關於張飛的軼事趣聞

導語:張飛是位重情重義嫉惡如仇,膚色黝黑的壯漢,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張飛的小故事,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於張飛的軼事趣聞

  關於張飛的故事1:張飛智鬥曹操

相傳有一年中秋節,曹操坐在帳內獨自喝悶酒,想來想去心裡煩不過,因為那個猛張飛弄得他不能成事,但又想不出一個取勝的辦法,便一個勁地喝起來。誰知,最後一杯酒下肚,他竟昏昏入睡了。

驟然間,一位金甲神闖進帳來,對曹操道出四句話:

天子頭上長只角,

口在天子右邊坐,

日頭踩在腳底下,

千鈞妙諦莫道破。

金甲神說完後,將曹操推了一把,隱身而去。曹操一覺醒來,覺得奇怪,也來不及仔細思索,便大喊一聲:“來人啊!”其實,曹操這時是喊中軍,叫他去請人來商議此事。沒想到剛好有個叫狄兀的經過帳前,便走了進來。曹操一看是狄兀,知道他肚內還有些墨水,便招呼他坐下,將夢中金甲神所囑的四句話,背給狄兀聽。

狄兀聽後,又將四句話用素箋過細錄下來,看著看著,突然哈哈大笑,一個勁地恭賀曹操。曹操問原由,狄兀便一句一句的解釋說:“第一名‘天子頭上長只角’,是個‘矢’字,‘口在天子右邊坐’,相合是個‘知’字,‘日頭踩在腳底下’,三字拼合是個‘智’字。曹操恍然大悟:金甲神託夢點化他,與劉備抗衡,只可用“智”。曹操又問狄兀第四句話的意思,狄兀看了看曹操,欲言又止,曹操“嗯”了一聲,狄兀渾身象篩糠一樣,嚇得連聲說:“小人有罪!小人有罪!”

曹操本是個剛愎自用的人,他見狄兀這般模樣,便將素箋一把奪過來。一看,那第四句是金甲神囑咐曹操,用“智”乃是天機,不可洩露旁人。等到狄兀失悔時,已經遲了,曹操拔出佩劍,一下將狄兀刺死了。

當天,曹操便來到劉備營盤前,指名要張飛出來應戰。諸葛亮是個足智多謀的人,聽說曹操獨自一個來到陣前挑戰,已知他是找張飛鬥志來的,便暗對張飛交待了一番。張飛到了那樣子,恨不得將他一口吞下,但又奈何不得,只得先發制人:“張黑炭呀張黑炭,你不過是山野莽漢,今日是中秋佳節,你敢與老夫鬥智麼?”

張飛聽到曹操果然要鬥智,禁不住心裡佩服軍師神機妙算,便大聲說:“曹白臉呀曹白臉,怕你我就不姓張,你喜歡怎辦就怎辦,我奉陪到底!”

曹操自信鬥智必能壓倒張飛,便用雙手比用一個圓臉盆,要張飛回答。張飛想起軍師臨行前的囑咐,也不說話,只用手勢向曹操伸出三個指頭。曹操禁不住一驚,慌忙伸出拇指和食指,比用八字。張飛非常鎮靜,把肚子拍了三下。結果把個曹操嚇得“哇哇”直叫,催馬就往回跑了。

張飛回到營帳,劉備、諸葛亮、關公一起圍了攏來,問長問短,張飛把自己和曹操鬥智時的手勢,又重新比畫了一遍。諸葛亮搖著鵝毛扇子,做著手勢故意問:“張飛,這是啥意思?”張飛嘿嘿傻笑了一會說:“今日中秋節,曹操接我到他家去吃臉盆大的月餅。我就行,要吃就吃三個。曹操卻要我吃八個。我只好拍拍肚子,說我肚子裝不下啊!他騎馬就往回跑了。想必是回家向廚子交待,把月餅做小些!”

諸葛亮一聽,禁不住哈哈大笑,把張飛笑得糊里糊塗,把劉備笑得如墜五里霧中。劉備問諸葛亮笑什麼?諸葛亮對張飛解釋道:“曹操用雙手比做圓臉盆,實際是指他的地盤比我們大。可你卻伸出三個指頭,曹操以為,這是指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曹操最怕的是這個。可他不服輸,又將拇指和食指伸出比八字,表明他們兵強馬壯,有八十萬人馬。可你卻將肚皮邊拍三下,曹操以為你的氣魄大得能將八十萬人馬吞下肚。所以你把他嚇跑了。就不定曹操已氣病在床,活不過八月了。”

果然不出諸葛亮所料,曹操回到營帳以後,就氣得病倒了,一連幾天水米不沾,沒有幾天工夫,就死了。

  關於張飛的故事2:蘆花蕩大米

公安縣曾埠頭,有一種特產水稻——蘆花蕩大米。這種大米,粒長飽滿,營養豐富,咋一看,還以為是糯米呢!不過,吃起來它不僅略帶糯性,性質柔軟,香甜可口,而且易消化,健脾胃,實為大米中之佳品。

相傳三國時,諸葛亮神機妙算,叫張飛帶領一支人馬,埋伏在蘆花蕩內,定能阻截周瑜,大敗吳軍。不出所料,吳將都督周瑜在此也真被張飛截住,打得吳軍落花流水。周瑜逃走後,直氣得吐血身亡。這便是眾人皆知的三氣周瑜的蘆花蕩。

張飛雖然取得了這場戰鬥的勝利,但也消耗了不少精力,累得幾天吃不下飯。當地老百姓為張飛慶功,補補他的身子,特將當地產的上好大米用石臼舂熟,細篩細整,然後敬奉給張飛食用。

張飛從來沒有吃過這種好米,初次嘗新,食慾大增,吃得舒服,很快恢復了精神。他便問幾位送大米的老人:“這是什麼米,如此好吃,又有如此神效?“這幾位老人小眼望大眼,一時答不上來,只是說:當初種的時候,也沒給[它取個好聽的名字。張飛想到這個地方叫蘆花蕩,就順口唸道:

“蘆花蕩,蘆花蕩,

大米噴噴香。

吃後精神爽,

恩情永不忘。”

唸完,他就高興地說:“那就叫蘆花蕩大米吧!”後來,人們就跟著叫這種米為“蘆花蕩大米”。

  關於張飛的故事3:達仁崗

達仁崗原名“殺人崗”,距公安胡廠約五華里路。三國時期,張飛在這一帶屯墾,每次抓了壞人,都將在這個地方斬首示眾。

這塊田離湖水很近,是油沙土質。張飛當時在這裡種地時,稻穀長得很好,田裡沒有一根稗子和草。每次,他從大本營商議軍事回來,總是先到這塊田裡勞動,直到把這塊田中的活兒搞完了,才去檢視其它屯田。

有一次,張飛從大本營回來,路經屯田,見兩個士兵正在田邊閒玩,再看看他倆的田中秧苗長得稀稀拉拉,稗子和草又多又長。頓時火冒三丈,馬上召集屯田的士兵們開會,怒氣衝衝地指著自己那塊田說:

“你們看看,我張飛軍務繁忙,田裡的秧苗都長得這麼好。而這兩個奴才,整天在這裡種地,秧苗長得卻這樣糟,難道不該挨鞭子嗎?”

說著,揮起長鞭,狠狠地打了那兩個士兵一頓。其他士兵們見了,一個個嚇得目瞪口呆,不敢作聲。

從這以後,士兵們再也不敢貪玩了,都勤勤懇懇地搞好田間管理,田裡的秧苗都長得同張飛的苗子一樣好。

  關於張飛的故事4:張飛臺

在張飛田的東南面,約摸兩裡多路,有一個長長的土臺。據說,張飛在公安屯墾的時候,就經常住在這裡。

那時候,這裡是一片荒湖,雜草叢生,蘆葦遍地。張飛便下令把茅草和蘆葦都吹了晒乾,又從十多裡遠的地方運來許多木料,準備在這裡安營紮寨。

可是,這裡土地潮溼,即使蓋了房子,也無法開鋪睡覺。張飛便想了一個辦法,命令士兵們挑土築臺,然後,再在臺上做屋。

這天,烈日當空,地上烤得冒煙。張飛打著赤膊,便同士兵們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士兵們都是一人給兩人挑的箢箕上土。可張飛呢,卻一手提著一大箢箕土,兩腳行走如飛,而每次返回,非得十個士兵給他上土,才運轉正常。大家見張飛幹得那樣起勁,也沒有一個敢偷懶的,兩天兩次,便把土臺挑起了。

到了第三天,張飛又帶著士兵們在土臺上蓋了一排整齊的房屋。為了嘉獎士兵,張飛下令給士兵一人發一壺酒。

那天夜裡,張飛睡在新蓋的屋子裡,心情格外舒坦,不一會兒,便打起喊鼾來,這鼾聲可真是非同凡響,簡直如雷聲一般,遠近的百姓聽了,都驚得爬了起來。以為天要下暴雨了,結果一看,明月當空,群星燦爛,才知道是張飛在打鼾。

張飛在這裡住了兩年多時間,後因調防才戀戀不捨地走了。自此,人們就把這個長長的土臺叫做“張飛臺”。直到現在,還有些老人說,在張飛住過的那土臺上,有時夜裡還可聽到他的鼾聲咧!

  關於張飛的`故事5:候旨店

離公安城南四十多裡,有個地方叫候旨店。相傳三國時期,張飛常在這裡接旨。

候旨店在一個崗坡上,住著百十來戶人家,有幾家酒店和雜貨鋪。這地方離張飛的住處不遠,他為了敬重劉備,派士兵在候旨店修了一個大土臺。每次劉備傳下旨令,傳令兵就在土臺上宣讀,張飛站在臺下聽令,宣讀完了他才接下旨令回營。

有一次,張飛打了勝仗回來,十分高興,路過這裡的酒店,便走了進去。店主見張飛來了,怪客氣地請他喝酒。張飛自從在軍營中立下了禁酒令之後,自己也從來未沾過一滴酒,今日聞到酒香,心裡怪癢的。可是,想到自己立下的禁酒令,應該以身示範,便婉言地謝絕了店主的邀請。店主卻說:“在我這裡喝酒,請將軍放心,沒哪個士兵會曉得的。再說,你凱旋而歸,我為你接風洗塵,也在情理這中。今天,我們立下個規矩:喝好不喝醉,這樣就礙不了大事。”張飛一想,這話也說得有點在理。於是,就拿起大碗,一口一碗連喝了七、八碗。哪知長時間不飲酒,一喝容易醉。加之喝起來又不能剋制,那結果可想而知。

就在這時,劉備的旨令來了,要張飛接旨,士兵們四處尋找,連他的影子也沒看見,傳令兵只得把旨令帶了回去。

直到半夜,張飛醒了酒,店主才把士兵們找他接旨的事告訴了他。張飛一聽,大叫起來:“壞了,壞了,誤了大事!”連忙從床上跳下來,直朝劉備大本營跑去。

再說那傳旨的士兵,把旨令帶了回來,劉備問清原委,按住心頭的怒火,叫傳令兵退出去。

原來,這是劉備給張飛的一道密令,要張飛天黑以後帶兵襲擊敵營,沒想到找不到他的人。現在半夜已過,計劃只得落空,一時急得怎麼也睡不著覺,只好在房裡踱來踱去。

正在這時,衛兵來報,說張將軍求見,劉備臉色一沉,說道:“叫他進來。”張飛進門便道:“大哥,小弟今日喝酒大醉,違犯了軍令,請你按軍法處置。”說著,便撲在地上。

按照軍規,張飛要挨五十軍棍,劉備有些為難了,心想:說打吧,結拜兄弟,怎能下手?說不打吧,軍紀不容,眾人難服。他左思右想,最後狠了狠心,說道:“你知罪就好,只打二十軍棍。”旁邊的士兵聽說要打張飛,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敢下手,劉備喝道:“誰不按我的軍令行事,罰五十軍棍!”士兵們聽罷,不敢不從,只得打了起來。打過之後,士兵們像自己捱過打一樣,立誓今後絕不犯軍規。

張飛雖是英雄好漢,可從來沒有受過這種處罰,棍子打在屁股上,一棍接一棍,打得他疼痛難忍,但嘴裡又不好哼一聲。二十軍棍打完了,劉備喝令士兵退下,把張飛扶起來,上前一躬,說道:“三弟吃苦了。”張飛道:“大哥,這是我做錯了事,應該。”

從此以後,張飛再也不敢違規喝酒了,並經常站在那家酒店門口等候旨令。

後來,人們不僅把那家酒店叫做“候旨店”,而且將那塊地方也稱之為“候旨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