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國學蒙學/國學常識/列表

遊仙詩出現的原因

導語:魏晉南北朝時期,詩壇受到玄學的影響,因此出現了遊仙詩。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遊仙詩的介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遊仙詩出現的原因

遊仙詩是道家詩詞的一種體式。根據列子、莊子等人對於神仙傳說的描述,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的逍遙而遊的仙人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在社會廣泛流傳。秦始皇曾作《仙真人詩》,及行所遊天下,傳令樂人歌弦之”。這些《仙真人詩》已佚,魯迅認為“其詩蓋後世遊仙詩之祖”。就其本義而言,這指的是歌詠仙人漫遊之情的詩。其體裁多為五言,句數或十句,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不等。關於遊仙詩的型別,前人曾做過種種劃分:或從作者思想傾向出發,以富貴者而遊仙,為遊仙詩之正體,以坎坷者而遊仙,為遊仙詩之變體;或從表現形式出發,以作者同神仙共遊為古體,作者不在內,僅神仙自遊為近體。

遊仙詩源於漢代以前的道家歌賦,早在《莊子》中已有抒寫仙人“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的篇章。通過"遊"的描寫以表現逍遙世界,抒發內心的憂思情緒,初具遊仙詩的雛形。到了秦朝,始皇帝好神仙,曾"使博士為《仙真人詩》,及行所遊天下,傳令樂人歌弦之"。《仙真人詩》的出現,反映了當時求仙氛圍的濃厚。繼此之後,漢樂府之中,亦有反映道家仙人思想的作品,如十九首郊廟歌中的《日出入》、《天馬》都表達了暢遊太空的理想

漢魏六朝是遊仙詩興起和成型的階段,它為後代奠定了一個基本的正規化。

就型別而言,後代的遊仙詩就總不出遊仙(狹義)、詠仙和慕仙三大類,只不過踵事增華、變本加厲而已。特別表現在大量組詩的出現,較突出的例子如曹唐《大遊仙》十八首、《小遊仙》九十八首等。

就結構而言,遊仙詩可能出現的基本板塊在六朝均已具備。但後代並不是簡單因襲,而是進行了變化和重組。主要表現在板塊的省略上,也就是說在六朝遊仙詩中通常會出現的板塊,在後代常常有一些會被簡化掉。

這主要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

一是因為體例關係。例如吳筠《遊仙二十四首》,由於它是組詩,遊仙詩的緣起、過程和終結三大板塊被分散到各首詩中。第一、二首交待了緣起“啟冊觀往載,搖懷考今情。終古已寂寂,舉世何營營。悟彼眾仙妙,超然含至精”,“吾方遺喧囂,立節慕高舉。解茲區中戀,結彼霄外侶”。此後的幾篇開始敘述遊仙的過程,如“縱身太霞上,眇眇虛中浮。八威先啟行,五老同我遊”(其二十三)。最後,第二十四首歸結為“返視太初先,與道冥至一”、“玄棲忘玄深,無得固無失”,迴歸永恆。因此,單就其中的某一章而言,結構是“殘缺”的,但通篇來看,卻依然是完整的。

第二個原因是由於時代風尚的不同造成的。六朝詩歌受玄言詩的影響,好作申發,後代詩歌講究含蓄,敘述者的'主觀色彩往往含而不露,潛藏於字裡行間。例如曹唐的大、小遊仙詩,詠懷仙人,重在客觀展現,少有主觀點評,但慕仙之情依然溢於言表。當然在結構上完全沿襲六朝遊仙詩的也不在少數。例如盧照鄰《懷仙引》是很典型的遊仙詩三段式結構,先說明緣起:“若有人兮山之曲,駕青虯兮乘白鹿,往從之遊願心足”,恍惚看見仙人,而生同遊之心,然後敘述過程:“懷飛閣,度飛樑。休餘馬於幽谷,掛餘冠於夕陽。曲復曲兮煙莊邃,行復行兮天路長”,最後終結為獲得永恆:“天長地久時相憶,千齡萬代一來遊”。此外,反遊仙詩在後代同樣存在,例如白居易《夢仙》敘述一個求仙失敗的“夢仙者”的故事,最後歸結為神仙不可求:“神仙信有之,俗力非可營。苟無金骨相,不列丹臺名。徒傳辟穀法,虛受燒丹經。只自取勤苦,百年終不成。悲哉夢仙人,一夢誤一生。”

遊仙詩至漢魏六朝而基本成型,後世可以超越,卻無法脫開。深入剖析其型別特徵和結構模式,對探明遊仙詩萌發與演化軌跡具有重要的意義。

不過,作為一種成熟的體裁,遊仙詩的流行則是漢代以後的事。魏晉階段,不僅道人創作遊仙詩,文人亦相繼創作遊仙詩,蔚然成一代詩風,故我國第一部文學作品選集――樑朝蕭統所編《文選》列"遊仙"為文學體裁之一。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遊仙詩有專門的評說,至於鍾嶸的《詩品》就更加細緻地品評郭璞等人的作品風格。魏晉南北朝以後,儘管遊仙詩不像此前那樣興盛,但作此等詩歌者依然大有人在。像白居易、李賀等人仍頗具遊仙之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