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國學蒙學/國學常識/列表

“司母戊鼎”為何改成了“後母戊鼎”

歷史課本上,有一個“司母戊大方鼎”。但從2011年開始,媒體上卻有了“後母戊鼎”之說——2011年3月6日,央視《新聞30分》主持人在播報新聞時,將“司母戊鼎”讀成“後母戊鼎”,引發了不少觀眾和網友的質疑。那麼,“司母戊鼎”和“後母戊鼎”哪一個稱呼更正確呢?這還要從“後”字的本義說起。

“司母戊鼎”為何改成了“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

上古時,“後”字代表男性,是權力的化身,是帝王的象徵,是天子的稱號。《說文》曰:“後,繼君體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發號者,君後也。”《國語·周語》:“昔我先世后稷。”《書·泰誓》:“元后作民父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夏後皋之墓也。”這裡的“後”都是指君主。我們常說的后羿,就是一個名字叫“羿”的君王。

事實上,“後”,並不是一個簡化字,它與先後的.“後”在上古時代不是同一個字。《說文》中在收錄“後”的同時,又收錄了“後”字,“後,遲也。”《論語·雍也》:“非敢後也,馬不進也。”《呂氏春秋·長見》:“知古則可知後。”《儀禮·有司後》:“兄弟之後生者。”等等,這裡的“後”,是前後的後,與古代的“後”字並不是一回事,風馬牛不相及。

古代的“後”是一個會意字,它在甲骨文裡,左下方是一個口字,右上方是一攏起的手,其實這就是一個“司”字。“後”字就是根據“司”字創造而來的,方法是把“司”字反轉寫,再賦予新的讀音,就成了“後”。“後”在周朝以前,都是帝王的稱號,那時天子之妻稱為“妃”,“後”字作為帝王的稱號用了大約360多年。到了周朝,才把“妃”改稱為“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天子稱皇帝,皇帝的正妻就叫做皇后了。《白虎通·嫁娶》:“後者,君也。天子妃至尊,故謂後也。”《釋名·釋親屬》:“天子之妃曰後,後,後也,言在後,不敢以副言也。”從此可以看出,正是因為皇帝之妻的尊貴,才把她稱“後”。此時的“後”依然是“主”的意思,皇后既是眾嬪妃之主,也是眾嬪妃之君。

我們再來看看“司母戊鼎”的來歷,該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廟號,“後”就是王的意思,“後母”即就是王的母親,這樣的解釋既服人又確切。但是,自從1939年3月這尊鼎在河南安陽被挖掘出來後,就一直被專家定名為“司母戊鼎”,如今看來,這個命名是不夠準確和嚴謹的。所以,2011年3月,中國歷史博物館就將館藏青銅國寶“司母戊鼎”正式更名為“後母戊鼎”了,這讓其終於恢復了自己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