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國學蒙學/國學常識/列表

漢字大賽焐熱偏怪難古字詞

“用了‘沆瀣一氣’,瞬間覺得自己的作文高大上了。”昨日,武昌徐家棚七年級學生李貝貝告訴記者,她通過觀看“漢字聽寫大會”學會了很多生僻字。隨著這檔電視節目的走紅,遄行、剴切、翊贊等生僻古文漢字,在年輕人的追捧之下成為用語時尚,逾千萬網友通過微博、微信造句、轉發、評論。然而,語言專家們並不看好這股漢字“考古”之風,認為會引起大眾對漢字的審美疲勞。

漢字大賽焐熱偏怪難古字詞

  偏怪難的古字詞迅速被“焐熱”

“漢字聽寫大會”節目今年推出“全民焐熱冰封漢字行動”,在這些節目的強力鼓動下,許多“偏怪難”的古字詞迅速被“焐熱”,在網路上掀起一股股熱浪。“今日的成功,得益於您的翊贊。”“遄行”“剴切”“翊贊”等生僻字被大眾熱烈討論,青少年網友們紛紛用這些漢字組詞造句,一時間風頭蓋過了“麼麼噠”“你造嗎”等網路詞語。“翊贊”一詞的意思為:輔助,輔佐。時至今日,這一詞語很少有人使用。電視節目中怪字偏字的頻繁出現,引起了觀眾的熱議。多位市民接受採訪時表示,通過觀看節目,提高了自己對漢字的重視和思考,但這些字的實用性不大。

中學語文教師朱嚴告訴記者,一些中國小生最近將電視節目中學到的生僻字運用在作文中,他鼓勵運用這類詞語,但希望學生不要花費過多的精力去記憶。

武漢大學醫學部尼泊爾留學生比貝克說,學了4年漢語後,覺得中國漢字是自己見過最漂亮的文字。但是面對節目中出現的幾個生僻漢字苦笑著說:“這樣的漢字學起來太困難了,但是看起來很好玩,以後會試一試。”

對於選取這些生僻漢字詞語,節目組導演關正文解釋:“從古籍中找回我們民族的精華真的是很有必要。就算是這個節目死了,這個努力也值得。”

  “解凍”的漢字難以迴歸現代生活

這些被媒體和網路“焐熱”的生僻字能夠華麗轉身,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嗎?省語言學會副會長馮廣藝教授指出,漢字的普及中應該掌握一個“度”的原則,應當注意實用性和常用性,《四書五經》裡的經典不是靠幾個難字就可以掌握的。在比賽中出現個別偏字難字是正常的,這樣才可以賽出水平,體現出當代青年對漢字的掌握,提高大家的書寫能力,但是如果讓每個人都會寫這些字,恐怕是難上加難,但節目弘揚傳統文化的意圖是好的。

中南民族大學書法協會會長李赫認為,在漢字的.學習過程中,要本著興趣和適用性原則,對於偏冷的漢字,當大家有認識的必要和需求時,才會主動學習。

漢語言文化專家冉啟斌認為,電視節目上出現的生僻古文漢字意義主要在於弘揚傳統文化,從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來看,生僻漢字想要真正“解凍”,重新迴歸到人們的日常語言使用中是很難的。

馮廣藝強調,學習漢字,不僅學習漢字的書寫,還要學習它的意思和漢字文化。如果只是一味的玩怪字難字,而忽略它的文化意義,節目所達到的效果也只是陣熱,做多了也會引起人們的審美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