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國學蒙學/國學常識/列表

成就湘軍的五大要素-從曾國藩看中國式領導力


曾國藩

成就湘軍的五大要素-從曾國藩看中國式領導力

在軍事史上,曾國藩的湘軍不能不算是一個奇蹟。湘軍是所謂的“官勇”,即地方政府招募的臨時性武裝,並非國家的正規軍。然而曾國藩卻在很短時間內,將這樣一群來自草根的散兵遊勇打造成那個時代最具凝聚力和戰鬥力的部隊,乃至令“湘軍精神”流傳後世,成為“團隊精神”的代名詞。他是怎麼做到的?

2014年12月20日下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宮玉振教授從信仰、人格、利益、制度、胸懷五維視角,解讀曾國藩在打造湘軍中展現的領導力,為新成立的國發院湖南校友會的校友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用共同的信仰凝聚人

是什麼讓曾國藩將一群草根起家的烏合之眾打造成一支精兵?宮玉振教授指出,曾國藩在學習太平軍的基礎上深刻認識到,只有共同的信仰才能熔鍊出“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湯同往,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力以相救”的死黨軍隊。

因此,擅長講文化、講價值、講理念的曾國藩將軍隊和政治的鬥爭提升到價值的層面,高舉“衛道”、“忠義血性”的大旗,以此作為凝聚人心的思想武器。同時,作為領導者,曾國藩為軍隊提供一個超越內部關係的長遠目標,使湘軍成員持續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地為了它而奮鬥,“而這,正是很多中國企業家需要學習的領導要素之一。”宮玉振教授說。

  用合理的制度規範人

除了共同的信仰,宮玉振教授指出優秀的管理者還需要能夠制定出有效的制度,把下屬的自利行為引導到對組織有利的方向上去。就像曾國藩治理湘軍一樣,在確立湘軍的制度後,他不用自己揮著戰刀在後面逼下屬衝鋒陷陣,下屬自然就知道往前衝。

曾國藩一改由國家供養、世代為兵的“世兵制”,在湘軍採取了全新的制度設計——招募制,而且是層層招募制。而湘軍的高待遇又不愁招不到兵。但只有上司招募你,你才能進入湘軍,得到升官發財的機會。這樣一來,從大帥到士兵形成了層層的感激關係。如此,湘軍就像一顆大樹,“由根而生幹,生枝,生葉,皆一氣所貫通”,組織內部全部打通了,人和人的關係也成為一個由感情紐帶凝聚起來的整體。

除了招募制,曾國藩規定,在作戰過程中,任何一級軍官一旦戰死,他手下的軍隊便就地解散。只有保住長官,士卒才有繼續升官發財的機會。保護自己的長官本來是一種道德的要求,但在湘軍裡面,卻成了最符合士兵利益的行為。由此在湘軍中,道德和利益便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

“反觀現代商業世界,備受矚目的華為公司跟湘軍有很相似的地方。”宮玉振教授指出。華為企業文化的核心是“艱苦奮鬥”。而“艱苦奮鬥”核心文化的落實也要歸功於制度設計。華為的制度設計是“高效率、高壓力、高工資”,從招聘、待遇、晉升到淘汰,所有的制度設計都圍繞著“奮鬥”這一主題展開,圍繞著保證奮鬥者的利益最大化而展開,有責任心和有才能的人會不斷進入公司的中堅層。華為由此被打造成一個奮鬥者的平臺,奮鬥由此也就變成了員工自覺、自發的行為,從而推動著公司的迅速發展。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湘軍和華為的例子告訴我們:人的無為,必須建立在“制度有為”的基礎之上。而有效的制度設計,又必須建立在對人“自利”本性的把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