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國學蒙學/國學常識/列表

《禮記》中的這些成語你都知道嗎?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禮記》中的成語,歡迎閱讀與收藏。

《禮記》中的這些成語你都知道嗎?

【半途而廢】

語出《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塗:同“途”。意思是半路停下來再前進,比喻事情還沒有完成就停止下來。《論語·雍也篇》:“中道而廢”一語,與此同義。

【博聞強識】

語出《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識:記,也作“志”。指的是見聞廣博,記憶力強。《荀子·解蔽》:“傳曰:析辭而為察,言物而為辨,君子賤之;博聞強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此之謂也,為之無益於成也。”

【孤陋寡聞】

語出《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指的是學識淺陋貧乏,見聞陝隘閉塞。晉·葛洪《抱朴子·外篇·自敘》:“年十六,始讀《孝經》《論語》《詩》《易》,貧乏無以遠尋師友,孤陋寡聞,明淺思短,大義多所不通”。

【教學相長】

語出《禮記·學記》:“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指通過教授、學習,學生獲得進步,教師也得到提高,教和學相互促進。

【嗟來之食】

語出《禮記·檀弓下》:“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磋,來食!’(餓者)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嗟:招呼聲,相當於“喂”。後來用嗟來之食,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後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還以與妻。妻曰:‘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汙其行乎!’羊子大慚,乃捐金於野”。

【特立獨行】

《禮記·儒行》:“儒有澡身浴德,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指立身和行事不同於流俗,形容情操高尚,志趣純正,不隨波逐流。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二一·五慈觀閣記》:“古之仁人,將有為於也,必特立獨行,自行其志”。

【溫柔敦厚】

《禮記·經解》:“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唐·孔穎達疏:“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情性和柔。《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指溫和柔順,誠懇寬厚,多形容詩文的特點,後也用來形容人的氣質。宋·楊時《龜山集·二·荊州所聞》:“為文要有溫柔敦厚之氣。”

【先人後己】

《禮記·坊記》:“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則民作讓”。指先為別人著想,然後才想到自己。《三國志·許靖傳》:“自流宕以來,與群士相隨,每有患急,常先人後己,與九族中外同其飢寒”。

【心不在焉】

《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昧”。指思想不集中。唐·李翱《答韓侍郎書》:“如離婁與瞽夫偕行而同墜溝中,或以無目不見坑而墜,或以心不在行憂思之病而墜,所以墜則殊,其所以為墜則同也。天下皆離婁也,如瞽者鮮矣,則其墜者離婁也,心不在焉故也”。

【移風易俗】

《禮記·樂記》:“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指改變舊的、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習慣。李斯《上書秦始皇》:“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

【謹言慎行】

語本《禮記·緇衣》:“(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而慎於行”。指說話小心,行動謹慎。明·朱國楨《湧幢小品·一匕·篤行》:“(葉廣彬自誦曰)八十年來識更真,深知言行切修身,謹言慎行無些過,細數吾鄉有兒人?”

【美輪美奐】

語出《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倫焉,美哉奐焉’。”鄭玄注:心譏其奢也。輪,輪囷,言高大;奐,言眾多。”後來用美輪美奐,形容房屋高大美觀。

【溫文爾雅】

《禮記·文王世子》:“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於中,發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唐·孔穎達疏:“恭敬而溫之者,謂內外有禮,貌恭心敬,而溫潤文章”。“爾雅”:近於雅正。《史記·儒林傳序》:“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訓辭深厚”。後來四字成文,形容態度溫和,舉止文雅。《聊齋志異·八·陳錫九》:“(錫九)至郡見太守,歷述家世。太守愕然曰:‘此名士之子,溫文爾雅,烏能作賊!”’

【文治武功】

語本《禮記·祭法》:“湯以寬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指的是文化教育和軍事方面的業績。

【行遠自邇】

語出《禮記·中庸》:“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指到遠處去必須從近處起步,比喻學習、做事要由淺入深,紮紮實實,循序漸進。清·張伯行《困學錄集粹》:“學者不可不志於遠大,亦不可驟期乎遠大。蓋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也”。

【一成不變】

語本《禮記·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侀:通“型”。原指刑法一經制定,就不得隨意變更。後多用來轉指一經形成,就固定下來不再改變。白居易《太湖石記》:“豈造物者有意於其間乎?將胚渾凝結偶然而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變已來,不知幾千萬年”。

【師道尊嚴】

《禮記·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原作(師嚴道尊),指老師受到崇敬,他所傳授的道理、知識才能得到尊重。昊泳《鶴林集·陶永降授儒林郎制》(《四庫輯本別集拾遺》):“古之教者,師嚴而道尊,今則寬且慢矣”。後世多作〔師道尊嚴〕,指為師之道莊嚴。宋·韓淲《澗泉日記》(《四庫輯本別集拾遺》):“鄭康成事馬融,三年不得見,乃使高業弟子傳授於玄……漢之師道尊嚴如此”

【明辨是非】

語本《禮記·曲禮上》:“失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後來用明辨是非指清楚地辨別哪是對的哪是錯的。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書簡三·與王懿敏公(嘉佑七年)》:“某竊位於此,不能明辨是非,默默苟且,負抱愧恥,何可勝言”。

【瑕不掩瑜】

語本《禮記·聘義》:“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比喻缺點掩蓋不了優點。後來用瑕不掩瑜,比喻缺點掩蓋不了優點,缺點是次要的,優點是主要的。

拓展內容:禮記成語故事

1)禮尚往來

拼音:lǐ shàng wǎng lái

釋義:指禮節上應該有來有往。現也指以同樣的態度或做法回答對方。

出處:《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2)孤陋寡聞

拼音:gū lòu guǎ wén

釋義:陋:淺陋;寡:少。形容學識淺陋,見聞不廣。

出處:《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3)瑕不掩瑜

拼音:xiá bù yǎn yú

釋義:瑕:玉上面的'斑點,比喻缺點;掩:遮蓋;瑜:美玉的光澤,比喻優點。比喻缺點掩蓋不了優點,缺點是次要的,優點是主要的。

出處:《禮記·聘義》:“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4)一張一弛

拼音:yī zhāng yī chí

釋義:意思是寬嚴相結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現用來比喻生活的鬆緊和工作的勞逸要合理安排。

出處:《禮記·雜記下》:“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5)事預則立

拼音:shì yù zé lì

釋義:指無論做什麼事,事前有準備就會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

出處:《禮記·中庸》:“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6)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拼音:chā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釋義: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7)玉不琢,不成器

拼音:yù bù zhuó,bù chéng qì

釋義:琢:雕。玉石不經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學習就不能有成就。

出處:《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8)博聞強識

拼音:bó wén qiáng zhì

釋義:聞:見聞。形容知識豐富,記憶力強。

出處:《荀子·解蔽》:“博聞強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