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國學蒙學/國學常識/列表

那些人仙相戀的故事:天河配、天仙配、天緣配


牛郎織女

那些人仙相戀的故事:天河配、天仙配、天緣配

還有兩天就是農曆“七夕”。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流傳了數千年,依然優美動人。在影視和戲曲作品中,也有不少關於平民與仙女戀愛的題材,除了牛郎和織女,還有董永和七仙女,崔文瑞和張四姐。

市民高大航的家庭曾被評選為瀋陽十大魅力家庭中的“收藏之家”,在他的藏品中,便有一系列與“七夕”有關的收藏,高大航發現,每件藏品上,都印著三個小字“天河配”,他拿著藏品來到報社求教:“很多人認為七夕是天仙配,但這上面怎麼印成了天河配?”

帶著問題,瀋陽晚報、瀋陽網記者採訪到遼瀋曲藝界名家、民俗學家耿瑛先生,他為記者詳細解讀了曲藝和民俗作品中的“天仙配”、“天河配”和“天緣配”。

  百餘年後

  牛郎和織女的關係越來越平等

在高大航家中,跟“七夕”有關的老物件真不少,有帽筒、酒瓶、牙缸,還有老連環畫、煙盒、煮青膏廣告宣傳冊、郵票等等,其中有對兒牛郎織女主題帽筒為民國名家潘肇唐所繪,也是高大航特別珍愛的。

高大航和老伴在家中專門找了個房間來收納展示各種收藏品,“其中,帽筒是我藏的,老伴主要收藏牙缸,酒瓶子是我兒子的最愛。”高大航笑著說。

七夕節前一週,高大航和老伴心血來潮,把所有跟牛郎織女有關的藏品都擺在一起玩賞,看著看著,老高發現,不同時期的收藏,牛郎織女的畫面設計是不同的。“清末民國那段時期,牛郎和織女的地位是嚴重不平等的,織女在天上,牛郎在地上仰望,同時對織女作揖,是很恭敬的態度;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前後,牛郎織女雖說仍然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但牛郎不作揖了,而是伸開雙手,像呼喚織女歸來一樣;等到80年代左右,牛郎織女完全平等了,倆人手拉著手,身後是喜鵲圍繞。這說明他們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平等。”

  曲藝名家:

  也曾蹲在黃瓜架下聽悄悄話

在遼瀋曲藝界名家、民俗學家耿瑛先生看來,天河配、天仙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故事,來源不同,主角不同,唯一類似點在於都講了一個人仙相戀的故事。

牛郎織女的故事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不少傳統戲曲中都有《天河配》這個曲段,講的就是牛郎織女。“這是個時令戲,每年七月初七,就要開演,我小的時候,總看評劇《天河配》。”他回憶說。家中老人也講過關於七夕的傳說,據說那天晚上蹲在黃瓜架下,就能聽到牛郎織女講悄悄話。幼年耿瑛真的在七夕那天蹲在黃瓜架下,那天下著毛毛雨,他蹲了一個多小時,只聽到雨打黃瓜架的聲音,並沒有牛郎織女說話。

傳統二人轉中,也有牛郎織女的段子,“上世紀80年代,在吉林發現了一位老藝人,就會唱傳統的《天河配》。”耿瑛說。

他記得,上世紀50年代,瀋陽的一些劇院演出《天河配》時,為了招徠觀眾,想出“真牛上臺”的招數,引起轟動。“牛並沒有藝術細胞,也不會演戲,上臺除了吸引眼球,帶不來任何美感。”他說,為此,他曾在《瀋陽晚報》上發表文章,批評劇院的'這種做法。

  除了牛郎織女

  還有天仙配與天緣配

至於“天仙配”,取材於民間“二十四孝”中“賣身葬父”的故事。董永家貧,父親去世後,他不得不賣身葬父。在他去主家做工的路上,遇到一位女子,要求與他成親。主家要求董永織三百匹細絹,才可離開,可在女子的幫助下,一個月便完成了。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他的孝心感動了上天,因此仙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槐蔭也由此改名為孝感。

耿瑛說,黃梅戲中有出摺子叫“百日緣”,說的就是天仙配。1952年全國戲曲會演,就演出過一個曲目。“中國傳統門畫中,‘麒麟送子’這個題材承接了天仙配的故事,麒麟送來的孩子,就是七仙女與董永所生的兒子。”

二人轉的老曲段中,還有“天緣配”的故事。說的是玉皇大帝四女兒張四姐嫁給火光童子轉世的討飯郎崔文瑞,下凡前,特地在天宮拿了許多寶貝。“新中國成立後,有段時間這出曲目曾改名為‘人緣配’,後來又改了回來。”耿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