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國學蒙學/國學常識/列表

國學人物之南社創辦者陳去病

  陳去病

國學人物之南社創辦者陳去病

生卒:1974-1933

字號:字巢南,號垂虹亭長

籍貫:江蘇吳江

簡評:中國近現代政治人物詩人、詞人、社會活動家、南社創辦人

  人物簡介

陳去病(1874—1933),初名慶林,字佩忍、巢南、伯儒,別字病倩、垂虹亭長、筆名有季子、南史氏、有偽血胤、勤補老人等。陳去病英名曾叱吒辛亥革命時期,在那風雲變幻的年代,與柳亞子等先創南社,繼而追隨孫中山先生,曾任孫中山北伐大本營宣傳主任,廣東護法軍政府參議院祕書長等職。孫中山先生親切地譽他為“十年袍澤,患難同嘗”。

  而立之年更名明大志

陳去病出生時,父親先他5個月前去世,他成了遺腹子。母親倪節孝君人稱倪太夫人,生他時住在蘇州婁門平江路慶林橋旁的旅社內,請當地有名的接生婆接產,陳去病的乳名就用橋名命之,為陳慶林。出生數天後,倪太夫人抱他回到同裡陳宅大院。倪大夫人是元末著名畫家倪雲林的後裔,知書達理,陳慶林5歲時,母親便親授他文字,史冊經文取經用巨集,給陳去病幼稚的心靈裡紮下了揚善憎惡的基因,孫中山先生也譽倪太夫人為“女之師表”,併為她的墓碑親撰碑文,以表彰她培養了一個有志革命的傑出男兒。

陳去病15歲時,倪太夫人感到自己的知識根底已無法滿足如飢似渴的兒子需求了,為了更好地培養兒子,她親自送兒子拜長洲(今吳縣)大儒諸杏廬學古文詩詞,打下了很好的文學基礎,一直到2l歲學成回同裡。

童年時期的陳去病聰穎過人,但性情急躁,負氣慷慨。母親便以大蘇氏能忍之,為他取字佩忍,要他一生以忍讓為本,平安度日。可面對那風起雲湧動盪不定的年代,叫他如何“忍讓”。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第二年腐敗怯懦的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弱冠之年的陳去病親眼目睹“商埠”之地的蘇州,蒙恥受辱。外國侵略者橫行無忌,為非作歹肆意掠奪。國家危難,財匱力盡,民不聊生,激起陳去病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他遂和同鄉金鬆岑等在同裡創辦了“雪恥學會”。“雪恥學會”的創立,使家鄉有志青年常常聚集一堂共議經邦緯國大事。

1898年百日維新期間,陳去病和雪恥學會的青年在家鄉積極進行革舊維新的愛國宣傳,但是戊戌政變很快失敗了。

1900年,八國聯軍鐵蹄踐踏中華大好河山,次年簽訂了《辛丑條約》。1900年,沙俄武裝搶佔我東北三省,遲遲不肯撤兵。所有這一切都使陳去病等青年人感到忍無可忍。

1902年,陳去病和金鬆岑一起到上海蔘加蔡元培等先生髮起的進步教育團體——“中國教育會”。回來後在同裡、常熟、鬆陵等地建立了支部。上海之行使陳去病大開眼界。當時看到不少愛國青年紛紛出洋留學,尋求救國救民之路。

1903年的新年裡,30歲的陳去病告別了中國教育會的同仁,隻身赴日考察。初到日本,這個小小鄰國各方面的發展.令陳去病驚歎不已。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新興的君主立憲制與腐敗保守的清政府相比,真是天壤之別。他從梅田驛坐火車去東京,一路隧道重重,巧奪天工之感由然而生,但是陳去病的心情快樂不起來,做一個弱國弱民的悒鬱辛酸沉重地壓抑著他。

3月12日,陳去病和十一箇中國留學生一起去參觀大阪博覽會,其中臺灣館展出了幾具木偶,有的穿戴翎頂補服,有的小腳盛裝,有的披麻戴孝,有的伸手行乞。館中設有茶座,招待員一律是拖著辮子的臺灣男人或小腳女人,這種展覽,對中華民族帶有明顯的侮辱意圖。更有甚者,在臺灣館中日方把福建產品也展示其中,這無疑是明目張膽地表示福建也在日本的勢力範圍之內。看了以後,陳去病及其同伴都異常憤慨,一行人找到博覽會的清政府官員及日本主辦人員,義正詞嚴地提出交涉。理屈詞窮的日本方面,面對凜然正氣的陳去病等人,不得不將福建產品移出博覽會。博覽會事件給陳去病留下了終身難忘的感受。

又一日,東京突然遭到暴風雨襲擊,頃刻間,天昏地暗、雷電交夾:雨停後,睛曦普照,格外光明。陳去病倚樓而望,從雨後佳境中突然悟到一道理,不經暴風雨洗禮,不會有雨後特有的清新。同樣道理,腐朽的制度不經摧枯拉朽的破壞,不會有輝煌的新成就。他旋即提筆作下《東京雨後寓樓倚望》詩,內中寫道:“大凡物腐敗,敗必多棄遺。……拉雜摧燒之,循是一變置,輝煌乃合宜。”表露了他革新思想的一個新躍進。

接著,陳去病倡議組織吳江遊學會,並建議在吳江當地組織遊學公會,募集款項,資助愛國青年出國,培植有志之士。他在給同裡支部的信中寫道:“警警警!白禍燃眉鹿走鋌。醒醒醒!龐然巨獅勿高枕。奮奮奮!偉大國民莫長病。興興興!捨身救國為犧牲。”信剛寫完,就傳來—則訊息:廣西巡撫王之春為鎮壓革命會黨,準備向法國借兵借款,答應事平之後,將以全省的電線權鐵道權與礦產權送與法人作交易。第二天,陳去病參加了東京中國留學生召開的五百人“拒法大會”。

又隔數日,非法霸佔我東三省的沙俄不僅拒不撤兵,而且變本加厲提出新的`侵略要求。留日學生義憤填膺,又在東京召開“拒俄大會”。陳去病和一批留學生紛紛表示要組成義勇隊,親赴東北前線,和侵略軍決一死戰,奪回我大好河山。

正當陳去病和一批熱血青年積極操練之際。日本警察出面干涉。迫不得已,組織改名為軍國民教育會。為使這個新生的組織得以生存發展,陳去病在自己並不寬裕的生活費中解囊資助,情願自己節衣縮食。但是反革命的清政府已經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的走狗,以“名為拒俄,實則革命”為由,強行解散這個組織。這就使愛國留學生們徹底看清了清政府朽木難雕的本質,紛紛用尖銳的筆剖析清朝統治者對外投降對內鎮壓的反革命政策,陳去病在由他主編的留日學生《江蘇》第四期上,發表了“滿清王氣今已無,君不革命非丈夫”的有力鼓動。

陳去病在日本時很想謁見仰慕已久的孫中山先生,但不久孫中山先生離開日本去了東南亞,失之交臂。但在日期間陳去病卻結識了黃興等革命黨人,為日後孫中山在上海召見他作了充分準備。此時陳去病的思想上產生了一個飛躍,決心擔當起推翻已經“病人膏盲”、“無藥可救”的清王朝統治者的重任。為了實現這個願望,他將母親賜給他的一直沿用下來的原名陳慶林改為陳去病,表示要以西漢名將霍去病為榜樣,肩負天下興亡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