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國學蒙學/國學常識/列表

醫聖張仲景簡介

  導語:張仲景是誰?想必很多人都知曉,但是相信有一部分還是不太清楚吧,那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醫聖張仲景簡介

張仲景是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鎮平縣一帶)人,中國東漢偉大的醫學家、世界醫史偉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俱備的經典,而仲景因而被後世尊為“醫聖”,有廟供奉香火。

張仲景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張宗漢曾在朝為官。由於家庭條件的特殊,於是他從小就接觸了許多典籍。他從史書上看到了扁鵲望診蔡桓公的故事後,對扁鵲產生了敬佩之情。他一生勤求古訓,博採眾方,集前人之大成,攬四代之精華,寫出了不朽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這部醫書熔理、法、方、藥於一爐,開辨證論治之先河,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系,對於推動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何顒別傳》)。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藥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結果。

年輕時曾跟同郡張伯祖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和臨床實踐,醫名大振,成為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傑出的醫學家。

他是處在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飢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會稽(紹興)疫情嚴重,“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張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對這種悲痛的慘景,張仲景目擊心傷。

據《傷寒雜病論》的序文記載,自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張仲景家族中人十年內有三分之二的人去世,其中死於傷寒 病的,佔百分之七十。他“感往昔之論喪,傷橫夭之莫救”,發憤研究醫學,立志做個能解脫人民疾苦的醫生。“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後世有醫學者稱張仲景為“醫聖”,其著作從魏晉及今,一千六百多年來,一直是學習中醫必讀的經典著作。

當時,在他的宗族中有個人叫張伯祖,是個極有聲望的醫生。張仲景為了學習醫學,就去拜他做老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而張仲景盡得其傳。《襄陽府志》一書中曾讚歎:“仲景之術,精於伯祖”。

他所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祖國醫學偉大寶庫中的燦爛明珠,從而使中華民族的醫學獨具特色而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自隋唐以後,張仲景的著作遠播海外,在世界醫學界享有盛譽。從晉朝至今,中外學者整理、註釋、研究、發揮《傷寒論》、《金匱要略》而成書的已超過一千七百餘家,這在世界醫學史上實屬罕見。張仲景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傑出的醫學家之一,他的學說哺育了世代名醫,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至今依然是“道經千載更光輝”。

張仲景故里涅陽位於今河南省鄧州市與鎮平縣交界一帶,每一年,民眾都會自發地前來南陽醫聖祠紀念、拜謁。“瞻仰醫聖”、“疊紙求醫”、“摸羊頭”、“接聖水”等是群眾主要祭祀活動內容,這一民俗活動一般持續3天。醫聖張仲景祭祀活動已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陽醫聖祠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儲存有張仲景墓及祠。